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丑的历史
铛铛铃2025-08-30【生活】1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
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的作品《丑的历史》。
《丑的历史》是一本图文书,里面穿插着丰富的图片,便于我们读者根据图片直观地了解不同时期的美和丑。假如你是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很可能会像我一样大吃一惊,因为里面的图片很扎眼,以现代人的审美来看,每张图片上的人物或者艺术品都很丑,或者是很恐怖。
《丑的历史》这本书的作者叫翁贝托·艾柯,他有很多身份。除了作家之外,他还是享誉国际的符号、语言权威、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出生于1932年的翁贝托·艾柯已经出版过140多部著作,这些作品横跨多个领域,而且都非常经典。《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艾柯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翁贝托·艾柯还写了大量的论文、论著和编著。
我之所以这么详细地介绍翁贝托·艾柯这位博学的作者,就是想让大家通过这些背景,在共读《丑的历史》这本书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在《丑的历史》出版之前,翁贝托·艾柯还写过《美的历史》。你可以把《美的历史》这本书看成是《丑的历史》这本书的兄弟或者姐妹。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过,丑是和美冲撞的必要环节,美和丑是相互依存的,而非相互对立。相比起丑而言,美毫无疑问是赏心悦目的,美也必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那么在分析完美以后,这位博学的意大利作家为什么要写一部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丑的历史》呢?
接下来呢,我就和大家一起解读这部《丑的历史》,让我们跟随翁贝托·艾柯的脚步,深入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你以往对美和丑的固有印象,让你牢牢记住这部独特的审丑进化史。作者本人曾经也说过,《丑的历史》这本书一定比《美的历史》那本书更加精彩。
从古至今,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甚至是每一个人不同的眼中,大家对美和丑的定义都不一样。所以主流的美丑划分,根据的往往不是审美标准,而是社会或政治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呢,《丑的历史》其实就是向大家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整个社会或者说是当代的政治大环境对于美丑的一个划分标准。
《丑的历史》这本书一共有15章,大致可以分成古典世界、中世纪、近代世界以及当下四大部分。作者用自己的归纳法,将这些零散的历史按照自己搭建的架构体系,将不同时期社会的审丑标准系统地展示给每一位读者。
这本书前面的导读部分提示我们,在审视丑的演变历史时,应该对丑的本身和丑的形式做个区分。丑的本身大概就是腐烂污秽的东西,丑的形式则是不协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缺乏一种平衡。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个人,他的鼻子是朝天鼻,她的颧骨很宽,他的脸上又坑坑洼洼,我们不认识这个人,不了解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面对这个不协调的整体外表,我们还是会内心认为这张脸是不好看的,这个人长得真丑。
分清了丑本身和丑的形式这两个概念呢,我们就可以开始这趟审丑之旅了。首先,我们先来跟着艾柯进入西方古典世界,也是《丑的历史》这本书最浓墨重彩的部分。或许了解了人类文化的起源,有助于我们了解千年来人类关于美丑认知的演变。
我们知道啊,西方古典世界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中有很多神,也有很多魔鬼。从希腊神话等一些史实资料中,我们根据前人的文字描述,可以在脑海中临摹出这些上古时代人类对神、魔、鬼的想象,借此还原出当时的审美观。在博物馆里或者是艺术书籍上,我们都见过希腊神话人物的画作、雕像,比如雅典娜、维纳斯等等。凝视这些完美的艺术品时,我们也许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古希腊时代讲究外貌,讲究比例,但凡不体现外貌、不体现完美比例的形式就是丑。但其实啊,希腊世界里的美丑大讨论并非如此简单单一。
《丑的历史》提到,当初古希腊远征特洛伊,就是因为一个绝世美女——宙斯的女儿海伦。但海伦背叛了她的丈夫,逃到特洛伊嫁给特洛伊的王子,这也使大家在赞美她美貌的同时,对她的德行持否定态度。显然,海伦虽美,但她的内在美不够。还有赛腾生吞自己的孩子,美狄亚为报复不忠的丈夫杀害自己的孩子,阿格曼农为了祈求众神保佑他顺利出征、凯旋而归,毫不犹豫地将女儿伊菲格尼献祭。这些美艳动人、骁勇善战的人或神,因为他们的行为的污点,多少都遭到了非议。希腊神话的这些部分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仿佛被邪恶统治的世界,看,连外貌至美也犯下种种丑陋的恶行。
通过作者展示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古典世界里说的丑有两种,一种就是外在的丑,还有一种就是内在的丑。而且在古典世界里,人们所憎恶的丑更加侧重内在,也就是说,邪恶、阴暗、恐怖、道德缺失才是真正的丑陋之处。
如果说希腊神话、宗教在现代人看来都是虚构的,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历史角度来佐证古典时期对于丑的认知。我们都知道啊,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学识渊博,为人类的艺术、文学、哲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苏格拉底究竟长什么样呢?不知道大家对曾经历史课本上的苏格拉底相是否还有印象。在《丑的历史》这本书中,收录了一张公元前六世纪的苏格拉底像,只见他鼻子塌陷,发际线靠后,就连他的学生也评价,她的外貌是比滑稽戏里的一切丑角还要丑。但是啊,相貌丑陋并不影响希腊人对苏格拉底的尊敬与崇拜。
还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伊索,他也是相貌丑陋,但是富有智慧,写出了经典的《伊索寓言》,为当世人敬仰和尊敬。这些外表丑陋但富于才华的人在当时受到尊重,可以说明希腊文化注重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希腊文化不推崇外貌协会般的审美,比起颜值,他们更看重智慧、人品和才华。外貌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丑的形式,它是当时人们对美丑评价的标准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只把丑为美善的反面,那就过于武断了。希腊文化一直都很注重这种人性的复杂性。
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出现,教会的审美与审丑开始主宰当时社会的美丑判断。因为基督教秉承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耶稣就是为了拯救世人的罪而受苦受难,所以宗教主宰的西方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作品中的死亡都显得十分痛苦恐怖,并总是和最后的末日审判同时出现,这无疑是对基督教信徒的一种警告,让他们对自己的宗教保持敬畏。或许这些恐怖的艺术品不能称之为丑,但他们会引起观赏者的心理不适。所以啊,你在《丑的历史》这本书可以发现,很多宣传基督教教义、耶稣经典往事的作品,往往都是怜悯或恐怖两者并存的。
我们在前面也说过,丑分为丑的本身和丑的形式,这些痛苦、恐怖、引起人的不适感的艺术,就是让你感到不安、感到愁苦。不过在7~8世纪之间呢,主流的品味似乎又发生了变化。此时的欧洲,农业衰败,城市荒废,整个中世纪就像是丑怪聚集的地域废墟上。《丑的历史》一书中提到,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在爱尔兰出现了一部叫做《志怪搜奇录》的作品,里面描述了各种各样的怪物,还附有怪物差异及其变化的说明。《志怪搜奇录》的第二章里这样说道:“海兽树木种类无穷”,这是毋庸置疑的。中世纪的人和此前的人不同,他们不害怕怪物,相反,他们觉得怪物独具魅力,十分吸引人。
其实在《丑的历史》之前,翁贝托·艾柯在《美的历史》一书也写到过怪物之美。在那一章节中,作者是这样解释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的,他说:“在西方人眼中,其他文化的崇拜物与面具是可怖的畸形之物,当地人则可能认为其中刻画着正面价值。”所以在这一时期呢,各种艺术品、画作、文学作品的形象在今天的我们眼里都是奇怪的,引起身心不适的,但当时的人们却十分追捧这种类型的形象。
经过黑暗的中世纪后,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我们都知道啊,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可以说是整个欧洲人文思想和艺术最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这一时期标志着古典艺术观的成功,它将在黑暗中世纪衰落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又重新带回主流。所以可以说,文艺复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通过文艺复兴,既感受到了它所传承的古典艺术,又可以看到它开启的文艺新思潮。
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各界的艺术家、创作者们追求的都是人文主义,他们强烈反对天主教的禁欲的教义,试图在艺术中寻找并宣扬现实主义的人类情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非常多,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文学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则被称为美术三杰。
文艺复兴时代的丑是如何的呢?这就要通过两个主义进行分析,风格主义和巴洛克主义。风格主义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艺术家由于焦虑和忧郁,对模仿自然之美不再有兴趣,转而致力于艺术表现力。到了巴洛克时期呢,艺术家们探索暴力、死亡与恐怖的世界,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如此。大家都很熟悉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就充满了暴力和死亡。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主义与巴洛克主义就是主张运用古典美学中认为不合常规的元素,就连丑女人这个主题的表现形式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观点。有缺陷的女人成为艺术家们感兴趣的题材。
《丑的历史》一书中有提到,人类在16世纪到17世纪发现了两件意义重大的作品。首先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法国思想家、作家米歇尔·德蒙恬为跛脚女人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赞美,而大名鼎鼎的莎翁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做了一连串否定。其次,巴洛克诗人更进一步,他们用通篇的诗赞美那些口吃、侏儒、驼背、斗鸡眼、马脸的女人。意大利诗人马里诺一反中世纪歌颂浓色或玫瑰双颊的传统,赞美他所爱女子的苍白。从前西方主流审美要求女性一头金发,而此时艺术家们则是赞美黑发。和马里诺同为意大利诗人的塔索在诗句中写道:“你乌黑但美丽。”
进入现代社会,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能够轻而易举地分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呢?但艾柯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在当今的人们比以往更需要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1932年,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曾写过文章,讨论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荣格在文章里表示说:“今天的丑是即将到来的巨变的征兆和征侯。”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今天也许还是令人不明所以的东西,也许明天就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品。新事物来临时,品味还往往跟不上。不得不说,心理学家的这一观点充满了远见。
还有冷战时期的嘲讽式漫画,也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丑化形式。漫画是讽刺,基本上属于近代产物。漫画家针对现实中的真实人物或者某一社会现象,夸大主要人物身体的某个方面,或者是通过身体上的瑕疵来讽刺以及指斥他们道德上的缺失。
最后,《丑的历史》引用了卡尔维诺的一则短篇故事来收尾,这个故事源自于真实事件,我们也在这里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一个满是绝症患者的机构里,很多人天生是怪物,不是传说中的怪物,而是和我们一样活着,只是被周围的人当做怪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投票站官员,这位官员的内心非常矛盾,他明白很多患者没有主见,会根据他们亲近的看护的意志去投票。这位投票站官员觉得这是造假,他想反对,但是在最后呢,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认定那些有奉献自己的生命来照顾不幸者的人,有权利为那些患者代言。作者想借这个故事告诉读者,丑有各种各样的化身,或许我们也应该时常用悲悯胸怀来面对、包容丑陋。
以上呢,就是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的主要内容了。我们可以再简单地回顾一下,这本书以时间将人类历史上的丑大致分为了四个部分,再在这四个时代之下,罗列出当时一众艺术家、文学家、评论家对丑的事物的解读。古典、希腊和罗马世界、中世纪宗教大发展、文艺复兴、工业时代,人类文明一路走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类的艺术一直在根据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宗教、环境而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呢,通过学术界、艺术界、文学界等专业人士对丑的解读,我们可以借此从宏观、微观角度了解丑。一旦了解了丑,你必然也就了解了美。
可以说,翁贝托·艾柯用他的毕生所学,让他的读者通过这本书参与了我们人类的审丑大讨论。其实啊,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丑美一向是非常主观的个人判断。即使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主流美和主流丑,但我觉得个人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的丑美判断,都应该要坚守自己的见解。
读完《丑的历史》这本书呢,我相信可以让各位朋友对艺术史了解得更加透彻,也有助于你日后去鉴赏一样艺术品、一部文学作品,也会影响你一点点关于美和丑的判断。无论如何,丑作为美的相反面,肯定会和美共同存在。
那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