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赢家的诅咒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赢家的诅咒》。
这本书里用许多简明易懂、富有挑战性且很有趣的实验和案例,列举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许多反常的经济学现象,以及人们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行为。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所预测的结果是偏离现实的,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理性的人。人的非理性容易指导人做出看起来正确,但是最终却不尽人意的决策。比如在石油开采这件事情上,人们做决策就不是那么理性。如果有很多石油公司有兴趣购买某块土地的开采权,这块土地最终会以价高者得的拍卖会形式出售。假设该权利对所有投标人而言价值都是一样的,那么在一场有众多意向购买者参与的拍卖会上,最后最高价中标的那一位赢家,往往会高估土地的价格,成为最后的输家。也就是说,可能这块土地本来的内在价值只有10万,但是因为太多人抢,最后中标者却以50万的价格拍下了这块土地。这里的输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亏了,花50万拍了个只值10万的地;另一层含义是没有赚到预期利润,即赚少了,原先预期10%的利润率,高价拍得后发现最终只有1%的利润率。相比之下,把钱存银行吃利息都比这高,这就叫做赢家的诅咒。
你可能会问了,这些公司是不是太傻了,明明赚不到钱,还老是上赶着去竞拍,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吗?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的,但不是因为这些公司傻。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人的很多决策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合理,这是人之常情。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这本《赢家的诅咒》的作者是理查德·塞勒,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并且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本书一经问世,在经济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关于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赢家的诅咒》吧。
《赢家的诅咒》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塞勒认为,经济学都将人这个个体作为一个理性的主体,其实不然。每个个体存在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想法和理念都各不相同,人们正是受着自己主观的感受,做出一系列的行为反应。作者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前两年中国房价大涨,整个房地产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个字眼,就是“地王”。房地产开发商以一个非常高的溢价拍得众议的地块,社会舆论对中标的地产商谐音为“帝王”。当时所有人都慌了,社会舆论几乎都是“春江水暖鸭先知”,都说最懂中国房价的肯定是卖房开发商。如此不计代价的恐慌性高价拿地,争当地王,甚至部分地皮的价已经超过周边二手房或者次新房的单价了,面粉都比面包贵了,未来房价不都还得涨上天了。可真的是这样的吗?大众最常见的逻辑就是,因为开发商高价拿地,所以到时开盘出来的房价就要以更高的价格卖出,高地价导致了高房价,面粉价格涨了,面包价格肯定也会涨。就像去吃沙县小吃拌面,原来两块钱一碗,现在涨到了四块钱一碗,老板无奈地告诉你,是因为面条、花生酱、酱油全部涨价了,我也只能跟着涨价。可真的是像老板说的这样吗?大错特错。面粉是成本,面包是价格,面粉涨了,所以面包也要跟着涨,是成本决定价格的思维。而成本决定价格这个逻辑是错的,经济学上正确的逻辑是反过来的,价格决定成本。划重点了,价格决定成本。
如果成本决定价格,那这世界怎么可能会有亏损的企业呢?我今天就算50块钱买面粉,只要做出来的面包卖100块钱就行了,反正只要卖的比成本价高,就能赚钱吗?打个比方,刚毕业的大学生,房租对他们来说是最大成本,而工资是他们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假设今天一个应届毕业生,租了一间月租8000的高级公寓,然后他去面试一个行业平均工资3000的岗位,他有可能对HR说:“因为我租了一套8000块的房子,所以工资要给我开到1万6我才干吗?”事实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价格决定成本,不是因为面粉涨价才导致面包涨价的,而是因为面包价格涨了,所以面包店老板愿意购买同样涨了价的面粉来做面包。房地产开发商用3万每平米的价格买地王,是因为他们认为未来房子盖好后能卖5万平方米,当地王仍有利可图,所以才愿以高成本拿地。划重点了,不是因为高地价推动了高房价,而是因为高房价本身造成的高地价。
然而这就造成了最高价中标的那一位赢家,往往高估了标的物的价值,和最开始说的石油商是一样的,明明只值10万的地,但因为太多人抢,最后中标者以50万的价格拍下来了。仔细想想,当初的一个个“地王”不正好应验了赢家的诅咒吗?前两年几十个地产商同时竞标一幅热门地块,争先恐后的当地王,而且还是在当时房价一个劲儿的猛涨的档口。现在再来看,他们确实是被诅咒了。现在这些地王中有门路的地产商还可以想想办法,在容积率上做做文章,以及大地产商们都还能躺着装死,那些没现金流的小公司要么破产,要么亏本甩卖。
作者认为,让这些赢家陷入诅咒怪圈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物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主观猜测,而人的理性在很多时候是不可靠的,这样呢,就会影响你的判断。第二个呢,是因为这些赢家太过于自负,觉得自己眼光独到,凭借着独特的商业味觉捕捉到商业先机,其实到头来只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就像好多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却总是得不到认可,当跟自己朝夕相处的同部门同事被提拔时,他们会格外的愤慨,因为他们永远都想不通,自己做的不比别人少,更不比别人差,为何得不到重视,这就是过分自信的偏见。你可能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
那么如何削弱过分自信带来的危害呢?作者认为,第一,越狭隘的人越自信,而知识越丰富,产生过度自信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二,推己及人,越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态度就越为中正客观;第三,心存谦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晚,在任何地点都不会错。
但是赢家的诅咒并不是绝对的,认为任何一场拍卖的中标者最后就一定是输家,他的意思是赢家最终往往有一定概率被诅咒,而且这概率还不小,尤其是在很多人抢的时候。就拿举办奥运会的盈亏来说,按照投入产出来说,90%的举办城市都是亏损的,这是典型的赢者的诅咒。但是从政治层面,这是体现国力的最好机会,政治账上算起来不亏。再比如现在中国各地频出的拍卖地王,它就代表一个地产公司在未来竞争中的话语权,至于经济上亏损与否,全看政府,这也是一笔深谋远虑的交易。
综上,赢者的诅咒属于经济学思维,然而实际的事件可能有更多的价值思维,这就是很多现象普通人看不明白的原因之一了。
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传统经济学中人是理性人的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理性很多时候是不可靠的,所以有许多看来是稳操胜券的事情,到头来成为了输家。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为什么会做出一些看似不理性的、反常经济行为呢?
生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你是否留意过,我大概给你列举以下几个人。同一个人,有的时候呢,会表现出很大方,有的时候呢,又会表现出很小气。比如愿意花几万块钱买数码相机,或者花几十万块钱买一辆好车,却不愿意买电影院门口比超市里贵两三块钱的水。同样数量的一笔钱,其来源不同,你的想法用法也不一样。如果是工资辛苦钱,花起来会比较克制,如果是中了彩票或者是意外收入,花起来就好大手大脚。如果在路上看到一毛钱,你可能不会去捡,可是微信红包的几分钱都抢得兴致勃勃。还有平时省吃俭买个菜还要计较五块一毛的妈,到买年货的时候,为何却毫不手软呢?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隐形的心理账户。在本书当中,作者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这个概念,是指人们会根据钱用途的不同,无意识地将它们进行归类,并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管理。看上去每一张相同面值的钞票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可是在我们心中,钱其实是有标签的,不同的标签代表对钱的不同态度。想想看,在你心中是不是存在着这样一个隐形的账户,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如何管理收支,在你心中是有一个基本的预设的。当人们把一个账户里的钱花光了的时候,他们就不太可能再去动用其他账户里的资金,因为这样做打破了账户之间的独立和稳定性,这会让人感到不安。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人的消费行为当然也是理性的,可是心理账户的现象证明,原来我们是如此的感性。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会给钱贴上不同的标签,人们会赋予它们不同的价值。虽然很多人都自以为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可心理账户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这种做法经常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的,人们甚至感觉不到心理账户对自己的影响,这就是心理账户的神奇之处。
在本书中,作者塞勒还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的经济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偏见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进行决策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博弈,可惜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在组织中,每一个管理者都想做出完美的、令人折服的决策,可事实是,很少有人会做出客观理性的决策。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做决策时常常会受到人性偏见和大脑捷径的影响。为了使一项决策能够快速被做出,用最少的努力达到我们期望的正确而合理的结果,人们常常会犯一些错误,比如过分依赖经验,比如一时冲动、受情绪影响,比如太过重视自己的建议和内心感受等等。这些错误在很多情况下能帮助我们做出有效的决策,但也会带来决策误差。
理查德·塞勒在这本书里讲过这么一个例子,比如企业采购打印机,采购员会对自己能够搜集到的少数品牌的打印机信息较为重视,而那些他们不熟悉的品牌或者国外的打印机品牌,他们很少下功夫去搜集信息进行对比,最后选择是他们认为的合理的,而并非是真正物美价廉的。比如年轻人第一次购买小轿车,很容易对他们钟情的、熟悉的以及周边人购买后反响不错的极少数品牌产生购买兴趣。再比如,领导人要审核某一位年轻人的工作表现,他可能会从自己熟悉的、信任的人那询问对该年轻人的评价,即便是部门内的每一个员工对这位年轻人都做出了评价,他也会侧重听取自己信任的人的评价,这就是抑或性偏见。这种偏见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决策太过片面。如果按传统经济学家的看法,我们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选择的时候,会依照现实情况做出选择,优先满足我们比较重要的偏好,但是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些选择都不是真正理性的,而是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满足最容易看到的偏好决策,而我们往往还不自知。
到这里呢,这本《赢家的诅咒》的重点部分内容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首先呢,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的假设并不正确,其实人们在日常经济生活当中做出的许多决策并不理性。因为人们心中的心理账户的存在,使自己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并不理性的消费者,当时我们的许多偏见也会对决策造成误差。
这本《赢家的诅咒》像一个个行为经济学小故事串起来的自传,其中不乏作者塞勒对某些大牌经济学家的吐槽、圈子里的各种八卦,以及对自己精准看人眼光的得瑟等等。当然,作者能在当时理性经济人假说统治主流经济学的时候,强调有限理性,并把他读研究生期间观察到的反常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展开研究,不得不感激成就他的丹尼尔·卡尼曼,也就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从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进化理性的经纪人,更要克服懒惰和过度自信等各种毛病,但人大多时候都是一堆毛病的社会性动物,永远无法进化到理性经济人。虽然错误无法避免,大多数人并不能成为生活的赢家,但是我们可以朝着减少错误的方向努力,努力成为自己人生的赢家,这也是行为经济学的意义所在。
该书作者为美国人,分析的对象均为美国人的行为,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中国人的行为有自己的特点,经济社会制度也与美国有很大的区别,需要仔细甄别,加以思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本沉闷的经济学。读了这本书,相信你会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做出更加有力、睿智的决定。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