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美的历程
铛铛铃2025-08-30【生活】1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美的历程》。
你去过故宫博物馆吗?去过一些地方美术馆吗?或者是看过大热的综艺《国家宝藏》吗?不管我们是去一些博物馆、美术馆打卡,还是从屏幕上观看热门的文博探索类节目,当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文物展品的时候,是不是总会有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呢?一方面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会觉得,我们对这部分文化历史并不是那么的熟悉。
那些古代的陶盆、青铜器、雕塑、山水画,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它们到底好在哪里呢?在当今时代,如何去感受它们的美呢?说到这个话题呢,我们就要提到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它将带领我们开启一场中华美学之旅。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美的历程》,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他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方面的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叫做“美学热”。它不仅是一种学术现象,同时具有深远的社会含义。在当时,“美学热”代表着一种思想解放运动的表现,人们从长期压抑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强烈的对美的诉求。而《美的历程》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撰写的。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它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受,透彻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它并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赏析,而是把审美艺术与历史进程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美的历程》。全书呢,总共有十章,每一章讲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门艺术门类的发展。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到先秦的理性精神,从楚汉的浪漫主义一直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发生、形成和转变的过程。
那么我们首先从远古时期开始,去看一看最初审美意识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在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到北京人、山顶洞人,从石器工具外貌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古人对于工具形状方面的不同要求。比如北京人的石器并没有明确的形状,但在丁村人的工具中,就有尖的、球形的、橄榄形的模样。到了山顶洞人时期呢,石器已经变得很有规整,甚至还磨至光滑做了钻孔,有些还装饰着动物的牙齿、贝壳和小石头。这里的装饰我们可以打个引号,他们其实呢,并不是为了好看而制作的,而是本身就属于原始巫术礼仪之类的图腾崇拜。可不要小看这些对形状的感知,这标志着我们人类的祖先开始有了创造的意识。
在这之后呢,在早期出土的彩陶盆上,又发现了鹿、鸟、鱼等动物的形象,在这些动物纹样中“鱼”纹最普遍。闻一多曾说过,鱼在中国语言中有生殖繁盛的含义,那对应的巫术礼仪含义中,是不是也有对氏族多子多孙的祝福?毕竟在远古时代,人类的自身不断繁衍,也是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早期社会的发展,陶器的纹样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发生变化,各种曲线、直线、三角形、水波纹、漩涡纹等抽象几何形式开始出现了。有些专家认为,早期的几何纹来源于生产生活,比如水波纹是水波的形象化,叶脉纹是树叶的纹理。但是作者认为,这些几何图案同样与图腾崇拜有关,水波纹像蛇的爬行路径,漩涡纹像蛇的盘曲形态,它们不是简单的形式模拟,而是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复杂的观念和想象的意义。从写实的具象化到写实的抽象,形式变了,但是内容没有变。这个转变过程对艺术史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直到母系氏族向早期奴隶制开始过渡,氏族部落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些质朴的写实和几何纹样逐渐消失,出现了面目狰狞的各种图案。这意味着,我国的历史开始跨入青铜器时代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祭祀的礼器,供奉祖先或者炫耀战功。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兽面纹,已经不再是反映现实世界中的动物,而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像牛、像羊还是像虎,饕餮究竟长得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但是它在当时人们的想象中,是具有强大的原始力量,是神秘、残酷、凶狠的象征。在那个崇尚暴力的时代,饕餮的含义正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在今天看来,虽然这些怪异的形象的确比较粗野,但是在当时有自身的历史合理性。它的美学魅力来源于深沉的历史力量,沉重而神秘。
在说完中国审美意识的起源之后呢,我们来到百家争鸣的先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巨大变革的时期。周王室开始衰败,诸侯国之间互相征战,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一切给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也就是“士”,他们纷纷到诸侯国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渴望建功立业,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中华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思想来源首先要追溯到先秦孔学。孔子不是把人的观念、情感引到外在的崇拜对象或者神秘符号,而是把原始文化中的礼乐、理引导到日常生活、伦理、感情和政治观念中,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提倡积极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在这里呢,艺术不再是外在的仪式,而是服务于人,重视心理的感受和满足。比如在建筑方面,国外很多著名的建筑,大多都是供奉神灵的宗教教堂,而中国主要以君王居住的宫殿建筑为主,例如极具代表性的故宫。同时,在中国古建筑不太关注单体建筑的造型,而以空间群体相互连接配合为目标的有机安排。在这样的建筑中,你能感受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微妙的和谐,这种风格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明清建筑。
如果说儒家强调外在行为,那道家则突出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说,艺术的独立应是内在含蓄的精神层面而不显露的。看似一个主张外放,一个主张内敛,怎么看儒家和道家都像死对头,但实际上啊,他们刚好起到的是协调互补的作用,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线索。
除了儒家、道家,先秦还有法家、墨家、纵横家等等流派,共同构成了在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的时代。虽然各派观念各不相同,但是贯穿的一个总的倾向就是理性主义。人们不再像原始时期那样,总是把希望寄托于宗教和神灵。从地域层面看,理性精神只在中国的北部地区盛行,南部地区还残留着部分原始氏族的社会结构,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图腾世界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屈原的作品《离骚》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从内容上看呢,《离骚》展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理性觉醒时刻开始关注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在原始神话中才会出现的浪漫的想象世界。而主人公则是自由来往于这两个世界,抒发酣畅淋漓的情感,却没有宗教迷信的色彩。《离骚》把这两种既浪漫炽热又现实顽强的情感,有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开创了抒情诗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深远。《离骚》所代表的抒情浪漫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汉朝。
我们经常说楚汉文化,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朝在制度上虽然继承了秦朝的体制,但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基本保留了楚国的特色,并发扬光大。那在汉代的艺术又有什么特点呢?概括的说就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那是一个神话、历史、现实混合的艺术世界,幻想中的仙境、王公贵族享乐的社会和下层劳动人民劳作的场景,在汉代艺术的题材中都有涉及。比如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和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祭祀、起居、狩猎、收割、打柴、舞刀等各种场景和各种龙、凤、牛、马、鱼等对象。只有对时间、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才有可能有兴趣去描绘和展现这丰富的世界。而汉代艺术的神话世界,不同于远古图腾和青铜饕餮,不再具有宗教的崇拜和恐吓的意味,是人类对神仙世界的美好向往。
对外在事物关注的太多,往往会忽略对人类内在的探索。在汉朝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不断,经济上也不再像秦汉时那样繁荣。按理说啊,这个时候的艺术领域应该发展也不行,可恰恰相反的是,这个时期的艺术思想异常的活跃,总的表现为人的觉醒。这种人的觉醒体现在文学方面,就是更加在乎内在的精神性。我们熟悉的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看似有点消极悲观,其实深藏的是对有限的人生的哲学思考。人生总是充满着生离死别和不幸,为什么不抓紧现在,尽情享受生活呢?同时,在绘画中,人的觉醒就主要表现在人的内在精气、神,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事件和物质。顾恺之就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美学观点。他认为画一个人应该用眼睛传神,而不是通过行为、姿态或者在干什么来表现。
那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问了,战乱和政治斗争在历朝历代都有,为什么偏偏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人的觉醒呢?其实啊,政治斗争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还与当时理想领域的怀疑论思潮有关。怀疑什么呢?怀疑一切的行为准则、道德伦理、鬼神迷信等等。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人们开始发现,只有人类必然会死才是真的,其他的鬼神迷信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在人的生死面前,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因而大家开始对人生有着强烈的反思和认识。
经过长期分裂的南北朝之后,隋唐又实现了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这个时期的南北文化开始融合,取长补短。随着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频繁往来,国外的服装、习俗、音乐以及各种宗教也进入了我国。这是空前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也就迎来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大唐盛世。我们刚刚说了,汉代艺术关注外在的活动和环境特征,魏晋南北朝注重内心的追求和思辨,那么唐代就是融合了这两个因素,形成有血有肉、热情活力的盛唐艺术。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我们都很熟悉李白的诗,李白就是站在了古代浪漫文学诗歌的顶峰,内容不只是描写青春、感悟边塞美景,还有表达笑傲权贵、不满现实的豪迈,字里行间都深刻反映着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渴望突破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进入社会上层的抱负情怀。李泽厚认为,所有这些只有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且没有束缚的历史时期才会存在。艺术趣味和审美的转变,不是由艺术本身决定的,决定他们的还是现实生活。
和诗歌同样在唐代达到高峰的还有书法,特别是草书。一般认为草书的实用性不大,但是利于抒情,艺术表达性特别强,就像李白的诗歌一样无拘无束,把情感畅快淋漓的注入笔墨之间。他们共同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如果说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高峰,那么绘画的高峰就在宋元。这里的绘画主要指的是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其他国家是没有的。山水画大家都看过啊,它不像西方的风景画那样写实,但是你也能清晰的分辨出什么是山,什么是水,什么是花草树木。这是一种概括写意的真实,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式,而要表达出内在的气韵。正是在这种要求之下,一幅山水画的画面安排的非常灵活,可以使不同视角、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对象组合在一起,甚至在同一画面上,同时出现不同季节的风景。这也可以成为画面的诗意追求,是一种由人们提炼、概括出来、创造出来的美,其实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想象力。
传统的山水画和诗词歌赋很多是文人把玩欣赏的,那普通老百姓对艺术就没有追求吗?这里呢,我们就不得不提明清时代的小说戏曲,其面向的对象正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个时期的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在艺术形式上的美感呢,显然与诗词歌赋有着很大的差异。它看起来也没有文人趣味那么高雅纯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种世俗审美呢?传统的诗词歌赋其实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而小说、戏曲描写的则是五花八门的市井生活,供老百姓休闲取乐。通过对爱情的歌颂,对封建婚姻的讽刺和对郎才女貌的欣赏,表达了当时的人们想要冲破礼教束缚的愿望。这些市井艺术也有独特的生命活力,至少可以看出人们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人们在长期封建王朝的压抑下,慢慢开始了个性解放的心理诉求。而人的解放往往是从内心欲望开始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西厢记》这样的作品。
到了清朝中期,表面上看出现了康乾盛世,但是内部已经开始衰败。这个时候呢,就出现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揭露黑暗现实的小说。李泽厚认为,这个时候的批判现实主义已经很成熟,美学价值不是伤感的,而是在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描述和批判。因此呢,《红楼梦》也被称为封建末期的百科全书。
那到这里呢,这本《美的历程》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呢,再来总结一下。《美的历程》整本书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原始时期出现图腾崇拜,展现了一种朦胧的美,随后经过先秦的诸子百家的开拓,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各种观念,再到不同时期各种艺术类型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像盛唐的诗歌、宋元的山水画、明清的市民小说、戏曲。具体到每一门艺术,虽然有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看待,但是李泽厚先生告诉我们,探索美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内在的逻辑,注重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美学风格的成因。美作为独属于人类的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探索美的历程不在于回顾历史,而是指向未来。
那这些已经非常久远的古典艺术,为什么到今天还能感染我们呢?我们在新时代,是不是还要返回去欣赏这些老古董呢?艺术作品是否藏着永恒的秘密,到底如何去欣赏美呢?相信大家有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审美教育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审美作为一种主观性极强的观念,很难用具体的标准去考核,导致大部分人并不重视审美教育的培养。城市里出现千奇百怪的山寨大楼,爱美的人整形成千篇一律的网红脸,以上的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不足。当面对市场的消费导向灌输的选择,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感知力和判断力。美绝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一种标准,你可以觉得网红脸是美的,但不要觉得只有网红脸是美的。美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同样悠久。虽然《美的历程》这本书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大家的审美,但是书籍中对艺术的感悟可以贯穿古今。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和社会背景因素,希望能给我们的审美经验提供一个参考,让我们重新思考美的价值、人性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