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撒哈拉的故事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撒哈拉的故事》。
孩童的时候,施舍三毛(此处“布施”应为“施舍”,但结合语境推测可能是想说“知晓”之类的意思,不过按原文错别字修改为“施舍”更通顺合理,若实际想表达其他意思请替换)提及三毛,便只能想到《三毛流浪记》的三毛。
长大后久闻盛名,读其作品,才日渐感知这位女作家的魅力所在。
很多人喜欢三毛,除了欣赏其作品,也大抵是因为喜欢她的率性和潇洒,喜欢她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三毛的一生是与文字羁绊的一生,也是与自由羁绊的一生。而明白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三毛为什么要去撒哈拉,为什么要写下《撒哈拉的故事》这本经典之作。
也许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早在三岁的时候,三毛便接触到了文字。三毛的本名叫陈平,在写给张乐平先生的书信当中,她提到了自己在三岁的时候,读了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之后开始写作的,也就用了三毛这个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也许是出于对张乐平先生的尊敬,对人物的纪念,又或许是三毛本身的性格就与这个卡通人物形象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她不喜欢教条与规矩,崇尚自由和流浪。但无论如何,三毛这个名字至此便与她终身相伴了。
在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也许你会困惑,好好的才女,为什么要去撒哈拉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呢?完全格格不入呀。听完这15分钟的精读音频,我想你多少能了解一二了。
对于三毛来说,撒哈拉是可以让她心灵得以栖息的地方,是可以让她精神得以慰藉、自由的灵魂得以舒展的家园。当然,三毛去撒哈拉也并非只有这一方面的原因。
1972年,三毛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描述撒哈拉沙漠的文章,这篇文章她只读过一次,可就是这次之后,她彻底地做出了定居撒哈拉的决定。是的,所有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包括三毛自己。虽然她只看了一次,只看了一眼,但是一种类似前世记忆的情愫与乡愁,便涌上了心头。命运的安排,让三毛认定,这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之地,便是她的第二个故乡,前世的故乡。
三毛的真性情也是真浪漫,喜欢撒哈拉便义无反顾地去了,不考虑世俗的眼光,也不在乎社会的条条框框,更不在意撒哈拉的贫瘠荒凉、酷热难耐。而这种率性和洒脱,是多少人渴求而又做不到的。
真正的撒哈拉其实很少存在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唯美,那里更多的是荒凉的沙漠、饥饿的民众以及混乱的秩序,甚至还存在着落后的封建奴隶制度。可这些并不影响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在这里活得有滋有味。
在三毛的笔下,撒哈拉这个地方充满了新奇与激情。透过她的讲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她和荷西情比金坚的爱情,还可以感受到她积极潇洒的人生态度和心底里迸发的人性主义光辉。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一起走进三毛,并走进她和撒哈拉的故事。
第一部分 爱情最美的样子——三毛和荷西的婚姻生活
《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是围绕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经历的点点滴滴而展开。这里的故事,因为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显得富有朝气和激情。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三毛沉浸于爱情的喜悦。
于三毛而言,沙漠生活因为荷西的陪伴,变得更加肆意洒脱。没错,你甚至可以说,在撒哈拉的这些年,是三毛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三毛和荷西是姐弟恋。起初,三毛并没有将这个小自己几岁的弟弟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荷西突然很认真地和她说:“Echo,请等我6年好吗?我读大学需要4年,服兵役需要两年,6年后我想和你结婚。”这是三毛第一次感受到荷西对自己感情的异常,但碰巧当时的三毛并非单身,对荷西也根本没有想法,索性便直接告诉荷西:“我有男朋友了,请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了。”
原以为听到这些话的荷西会心灰意冷,内心受挫。然而,这个留着大胡子的西方男子,却似乎并没有把三毛的话当回事。对话结束后,他挥了挥自己的帽子,边后退边和三毛说:“Echo,再见。”
之后的6年,除了平时的偶然相遇,荷西就真的没有再主动找过三毛了。
6年后,当所有人早已把荷西的承诺忘得烟消云散的时候,荷西却如约而至。虽然6年间三毛的感情经历并不空缺,但这丝毫不影响荷西赴约。这一年,命运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1972年,当三毛决定远赴撒哈拉的时候,荷西义无反顾,先一步到达撒哈拉,并安置好自己的工作,替三毛打点好一切。
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名为《沙漠中的饭店》。沙漠中竟然也有饭店,你可别诧异,这里的饭店并非我们平时认知的饭店,而是三毛和荷西的家,因为他们觉得家是他们在沙漠中的饭店,所以起了这个名字。
三毛总是亲自下厨,给工作结束的荷西准备一些饭菜,有时兴起还会给自己做的饭起上一两个名字。来自西班牙的荷西此前并未吃过粉丝,所以当三毛做了粉丝煮鸡汤的时候,他好奇地问三毛此为何物。三毛也是有趣,她告诉荷西粉丝是春雨做的,是由下到高山深处的春天的第一场春雨结冰后制成,这个东西很是珍贵。虽然荷西对此半信半疑,但并不妨碍他吃得津津有味。
荷西第二次吃到粉丝是三毛做的“蚂蚁上树”的时候。是的,三毛总是能起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菜名。可能是因为这次做粉丝的时候经历过了油炸,所以荷西诧异地问:“这东西怎么吃起来好像塑料,又好像毛线?”所幸三毛也顺势而答:“这是用尼龙白线做的。”
无独有偶,第三次尝试粉丝的时候,荷西吃出了另一番口感,她欣喜又愧疚地和三毛说:“你是不是放了鲨鱼的翅膀在菜里?这东西可非常贵呀,不行,我得写信答谢岳母,以后不要给家里寄这么贵重的东西了。”
如此可爱的荷西,常常搞得三毛忍俊不禁。当然,三毛的中国手艺,也让这家沙漠中的中国饭店吸引了不少外国主顾,这些人正是荷西的同事。有时候荷西会带上一些猪肉给同事们尝尝鲜,有时候这些主顾们也会登门拜访,即便是用小黄瓜代替笋片做出的笋片炒冬菇,也是让荷西上司吃得赞不绝口。
也许您并不向往三毛的生活,但我想您一定感动于三毛的爱情。《婚礼记》一文当中记录了三毛和荷西简单又特别的婚礼。
三毛向来不喜欢规矩和束缚,对婚礼亦是如此。繁琐的婚礼程序,几乎让三毛想要放弃结婚的念头,可在荷西的强烈坚持下,这场婚礼总算是有了着落。
结婚当天,他们换上干净得体的私服,便徒步去了沙漠法院。用荷西的话来说:“也许真没有人走路结婚,我们是第一对。”因为从来没有人在这个沙漠法院举行公证结婚,所以三毛和荷西的婚礼引来了不少人的围观。法院里的工作人员,甚至比两位新人穿得还要隆重,这多少让三毛觉得有些无从适应,索性就期盼着婚礼赶紧结束吧。
虽然婚礼程序并不复杂,但该有的仪式感并不能缺。婚礼当天,荷西送了三毛一个别致的礼物,是她拾荒得来的骆驼头骨,这个礼物着实让三毛兴奋不已,甚至在心里暗暗赞叹:“真是豪华!”是的,荷西理解三毛,他明白对于一生崇尚流浪与自由的三毛,这无疑是最好的礼物。
婚后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三毛和荷西并没有受此困扰。在《白手成家》一文当中,三毛记录了两个人如何把一无所有的小家装点成艺术宫殿的过程。各种不起眼的物件、形状奇异的石头,成了这座宫殿的装饰物。
第二部分 撒哈拉异域文化及真实的风土人情
爱情故事虽然美丽,但如果只有爱情故事,也许并不能使本书成为经典。在整部书当中,我们似乎几乎读不到任何有关孤独、艰辛、痛苦以及抱怨的信号,然而这一切却实实在在地在这片落后的土地上发生着。也许读完接下来的内容,你将会在三毛质朴的文字当中明白本书的价值所在,也将会在三毛的强大信念当中感受到热爱生活的力量。
三毛生活的这个小镇充斥着落后和迷信。这里虽然不乏善良的人存在,但更多的人却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在本书《芳邻》一章当中,三毛对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撒哈拉威人进行了描述。这些人并非贫困潦倒,甚至还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定居在这个小镇,可他们身上肮脏的衣服及难闻的气味,却总是让人误会他们是生活困难的人群。
三毛原以为自己可以和这些土财主们好好相处,可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邻居似乎并不把自己当外人,经常差遣自己的子女上三毛家借一些东西,灯泡、电线、洋葱、棉花、汽油、钉子、吹风机、熨斗等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名义上说是借,可借了从来都不会还。
虽然这种行为也让三毛和荷西极其崩溃,可即便如此,三毛和荷西还是愿意将善良和温情回馈给这片土地的人民。下次有孩子上门的时候,他们依旧会于心不忍,于是就有了不断把自家的东西送出去的经历。
在《荒山之夜》当中,有一段关于三毛误打误撞看到了撒哈拉人洗澡的故事。这里匪夷所思的洗澡文化,属实超出了三毛的认知。因常年缺水,人们几乎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分为两种,用石头刮掉身上的污垢,这算是洗外;把皮带塞进身体,然后再用海水清洗,这算是洗内。
除此之外,撒哈拉人几乎不会去医院治病,特别是妇女们。对于这些妇女们来说,她们宁可去死,也不愿意摘下面纱让男医生看病。于是便有了三毛悬壶济世的故事。
在《悬壶济世》这一节当中,三毛记录了自己在撒哈拉的神医生涯。有一次她去大沙漠游玩,期间她用两片阿司匹林治好了撒哈拉威的一位老年妇女。至此之后,便接二连三地有人来找三毛看病了。邻居的腿长了红疖子,哈蒂表妹因为饥饿而痛苦难耐,房东的母羊因生产危在旦夕,都是被三毛看好的。
日子久了,三毛的胆子倒也大了起来,居然还用指甲油给邻居补起了牙齿。
撒哈拉当地崇尚迷信,虽然听上去很不科学,但《死果》里记录的怪诞故事,却不得不让人对这里的迷信文化保持敬畏。喜欢拾荒的三毛曾捡起一块铜片,做自己脖子上的装饰,可至此之后,三毛便接连开始出现头晕、过敏、胃痛的症状,甚至最后全身都在不停地流血。邻居告诉三毛,她脖子上的铜牌是毛里塔尼亚巫师做的符咒,要赶紧拿掉。她不信,觉得是自己潜意识存在终结生命的想法,才会导致这样。可当回教校长毁掉了牌子后,三毛的病却不治而愈了。
第三部分 封建与文明——对撒哈拉奴隶制度以及人权与自由的感悟
整本《撒哈拉的故事》最触动读者的两个故事,大抵是《哑奴》和《娃娃新娘》。按理说,这两个故事也是反映撒哈拉异域风俗的,理应放在上一部分去讲解,但考虑到其背后涉及的封建与落后、自由与人权的议题太过沉重与宏大,还是觉得另起一部分更为合适。
《哑奴》反映的是撒哈拉的最底层的阶层——奴隶阶层的悲剧。因为肤色问题,黑人哑奴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奴隶的命运。然而,与我们前边所提到的自私贪婪的土财主不同,这些黑人奴隶生性善良且极懂感恩。当所有人都只知道向三毛索取的时候,唯一懂得回报的就是哑奴。可就是如此善良的人,却始终不能摆脱被蹂躏践踏的命运。
三毛看不惯当地人对人权的践踏,于是便隔三差五地给哑奴送些钱财和食物,补贴家用,甚至不顾世俗的眼光与哑奴成了朋友。可三毛的力量太过单薄,无法与这里的世俗对抗,奴隶制度的桎梏,使哑奴永远逃不脱像商品一样被买卖的命运,一辈子只能在底层社会苦苦挣扎,到下一世,依旧如此。
《娃娃新娘》这一节让很多读者看到了撒哈拉女性的不幸命运。姑卡是三毛的邻居,年仅十岁。如果她没有生在撒哈拉,也许这个年纪的她正在享受单纯且美好的童年,好不欢乐。可说来不幸,因为生长在这片土地,这个十岁的孩子即将成为人妻。是的,你没有听错,十岁在撒哈拉已经是适婚年龄了。当年姑卡的母亲是八岁出嫁的。
在撒哈拉,婚姻没有自由可言,女性对于自己几岁出嫁,甚至是要嫁给谁都是不知道的。一直以来,姑卡都是个性开朗的孩子,可当得知自己的婚讯后,开始面露愁容。相比于此,同样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当地的婚俗。结婚当天,姑卡被丈夫连拖带打地从地上拖到了车里,三毛对此极其愤怒,可正当三毛想去阻止的时候,当地人却告诉她这是风俗,结婚不被打是要被人耻笑的,简直荒唐。
中国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算是其一,这似乎是一场极大的悲剧。伴随着姑卡痛苦的尖叫声,这个十岁的孩子的贞操便再也没有了,而她的丈夫此时不仅对她实施了暴力,甚至还拿着沾满鲜血的白布向朋友们炫耀。
难以想象,这一切只是姑卡的开始,腐朽落后的习俗,将让这个十岁孩子的人生走向万丈深渊。而更可悲的是,未来还有无数撒哈拉女性要经历和姑卡一样的命运。
好的故事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可是故事虽已终结,思绪却似乎久久不能平静。是的,这是很多读者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曾有过的感受。
轻轻地合上书的尾页,细细地回味神秘且真实的撒哈拉,感悟三毛在撒哈拉经历的人生百态,也许你会想,可能生活本就该如此。面对一片荒凉的沙漠,我们有的从来都不应该是惧怕和退缩,而应该像三毛一样活得积极乐观,在这广袤的沙漠上,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灿烂。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呼啸山庄》:爱与复仇的狂飙之歌
下一篇: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