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重新认识你自己》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铛铛铃2025-08-24文学2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呢,为大家推荐的书叫做《重新认识你自己》。

1897年的春天,法国画家高更画了一幅画。在这幅画当中呢,他提出了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很多思想家对这三个问题都做了思考和回答,但答案莫衷一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呢?读完这本书,相信你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

《重新认识你自己》是由现代最负盛名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著。回顾整个20世纪,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兴起,为人类创造巨大体量的物质财富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也由此陷入了信仰动摇、精神焦虑、心灵恐慌的险恶境地。那么,人类究竟该何去何从呢?这本书的出现,以东方文明特有的思辨论证还有灵性的力量,对这个焦虑和恐慌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呢,它也被誉为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和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

从哲学在古希腊诞生的那一刻起,“认识你自己”也就成为了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被提炼了出来。古往今来,很多的哲人都对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精彩的阐释,并且呢,也由此形成了人本主义的思想潮流。关于人的定义、人的位置,还有人与世界的关系,都不断地被确认和深化。那么这本书的面世,也正是对这一思潮的继承和发展。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的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一样广阔浩瀚的,一样都是无尽无穷的。当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已经拓展到宇宙深处的时候,对自己内在的世界探索却只迈出了小小的一步。那么这种内与外的不平衡,也就直接导致了人类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我们现在已经步入21世纪了,互联网、手机还有人工智能的出现,更是以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疯狂地肢解着人的自我意识。人被异化的程度,比此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和深刻,并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延续下去。人类只有重新地、彻底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独立而又强大的自我,努力去协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地克服在未来社会当中被彻底颠覆的危机。

那么这本《重新认识你自己》,它既具有哲学、思辨和概括的特点,同时呢,又容纳了宗教、伦理和开悟的特色。在行文上呢,他大量地运用了散文化的手法,整体贯之,毫无挂碍。那么阅读这本书,能够让你的内心得到一次全新的升华,真正地提升你的生命境界。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真正的自我,不过不幸的是呢,这个自我经常遭到各种假象的蒙蔽、欺骗,还有诱导,也经常遭到各种权威的恐吓、威胁,还有打击。所以呢,他总是虚无缥缈、唯唯诺诺,还有卑躬屈膝。

克里希那穆提,我们接下来就把它简称为克氏吧。他就认为,认识自我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是人类呢,又不得不去认识自我,因为认识自我是人类在每个时代的核心任务,这是由人类的生存现实来决定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认识自我呢?确立认识自我的标准和逻辑是基础性的工作。自我既不能在国家、种族、民族、社会,还有家庭等等的界定当中去认识,但是也不能够在前人所创立的各种学问、权威,还有教条当中去认识,更不能在每个人的个性和倾向当中去认识,甚至也是不能够在每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当中去认识。其实人只能在“我的逻辑”当中去认识自我,“我的这个逻辑”,他是不依附于任何内在与外在的意见、知识、观念,还有权威的逻辑,是真正的要聆听自我,彻底关注自我的逻辑。只有在这样的逻辑当中认识到的自我,他才不是片面的、虚幻的,还有妥协的。

所以呢,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导师,还有徒弟。凡是人们视为必然而且重要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提出质疑。此外呢,认识自我还需要构建联系的观点和开放的视野。一方面,要反对内在和外在的权威,而不是反对一切内在和外在。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建设自我与他者的良好关系,因为内在和外在,它起着建设自我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呢,群体是自我发展的保障,要在群体的视野下去审视自我,不能够将自我从群体世界当中孤立出去。

具备自由的心,是认知自我的核心工作。自由不是我们所谓的放纵,还有任性的代名词。它的第一层意思呢,是鲜活。毕竟我们的生命都是鲜活的,心智也只有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够触摸到自我的真实状态,并且与自我和平相处。它的第二层意思呢,就是纯粹。童心经常被用作纯粹的一种代名词,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就曾经说过:“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纯粹的心是没有任何杂质的,它是透明无比的,因此呢,也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直接把握自我的核心。它的第三层意思是谦卑。很多时候啊,人没有办法去认识自我,是因为内心当中充斥着太多的成见和偏见,内心呢,总是处于一种不断膨胀的状态。那么膨胀的内心也就造就了膨胀的自我,最终呢,将真实的自我挤兑到了边缘化的地带。

所以,要认识自我,我们还要必须对自己身处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过:“不要问我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盲目自大,使得我们没有办法真实地感受到危机的存在,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许多问题积重难返,最终也就导致了自我的彻底毁灭。因而我们也必须要做到居安思危。

最后呢,认识自我还需要具备察觉的能力。察觉是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的,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要全神贯注,也就是要集中注意力去观察,让思想沉下去。第二个特点呢,是客观对待,也就是要抛弃各种主观立场和意见,不夸大、不隐瞒。第三个特点是整体审视,就是观察每个念头的动向,实现战略统筹。

我们只有从“我的逻辑”出发,才能够直接抵达自我的本质,这是让自我站起来的第一步。那么只有自我真正的站起来了,人才能够不被各种势力所奴役,才能够有尊严地活着。

快感是生命的第一个依靠,没有了快感,人生好像就少了一种支撑。我们从生到死都在秘密的,或者是处心积虑的,甚至明目张胆地要去追求快感。但是对快感的过度追求,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前面提到过,内在权威是压迫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在权威呢,就是指与人自身相关的一些要素,比如快感呐、记忆呀、知识呀,还有经验等等。其中,快感对自我的压迫是最容易实现的,非常容易诱导自我走向痛苦和迷失。

那么,我们该如何警惕快感的压迫呢?首先,我们要对快感有清醒和整体的认识。按照作者克氏的观点,快感呢,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结构,不管是身体、心理还是精神,都能够让人产生快感。快感经过知觉、感觉、触觉和欲望四个阶段形成,在意识和记忆的加工之下,快感就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和巩固,从而也就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生活是不能够以快感来引导的,因为快感并不具备长久性的价值,它非常容易扭曲人生的价值,从而会直接的诱发人生的恐惧和痛苦。在自我和快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自由的关系,真正去认识快感,才能够不被快感奴役。

第二,我们要有告别恐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痴迷和执着于快感,当这个快感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恐惧。那么克氏认为,恐惧是生活当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很多时候面对现实是因为我们选择了逃避,才让恐惧变本加厉,无孔不入。要认识恐惧,我们必须要对念头、记忆和时间有着透彻的认识。念头引发了恐惧,当我们忙碌于每一个当下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忧心忡忡,但是一旦我们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恐惧就会从心底油然而起。记忆对恐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记忆的召唤下,念头就会不断的被强化,最终成为像思想一样顽固的东西。只有思想停止了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够领略到恐惧的完整面貌。这里的时间呢,是指我们的心理时间,我们的自身其实就是恐惧的根源,但是我们的意识会告诉我们,恐惧是外在于自我的,这种意识其实是对我们的一种误导。人一旦认清自己就是恐惧,那恐惧就会完全的止息下来。所以呢,克服恐惧其实并不难,认清恐惧的本质才是关键。

第三呢,我们要从暴力和愤怒当中解脱出来。动手、打人、发动战争,这些都是暴力的形式,但是克氏认为,一切与否定性、叛逆性和对抗性相关的力量,都可以把它归入暴力的范畴,比如嫉妒、自虐、自暴,还有自弃等等。其实人们之所以会使用暴力,是因为内心当中充满各种担忧,还有恐惧,并且错误地认为暴力就是消除恐惧的良药。因为呢,暴力具有毁灭性,它可以销毁恐惧,但事实上,暴力在销毁恐惧的时候,他还会毁掉其他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呢,暴力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呢,对于暴力,我们既不能够压抑它,也不能够放纵他。

快感是自我必须反抗的第一重压迫,无数的事例证明,其实快感并不能够成为人类最后的依靠。在发展的现实面前,人类还应该构建更为长久、稳固、还有坚实的信仰。

思想对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人解决生存问题,创造生命奇迹的重要力量,但是思想又具有惰性,它也会阻碍人类前进的脚步。克氏认为,思想呢,只是人的一部分,要彻底认识自我,我们还必须在思想面前表现得足够自由,不能够成为思想的奴隶。

那么,我们该如何突破思想的束缚,更加真实地接近自我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思想的形成逻辑是什么,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思想。思想能形成于人的记忆,因为记忆的存在,往事的各种感受总是能够被记录下来。那这些记忆被反复加工,最终就会成为人的各种想法和观念。当我们专注于眼前的事情的时候,这些想法也就随之消失了。洞悉了思想的形成逻辑,我们就可以自由调控思想的发生过程,对思想在什么时候左右自我,我们能够做一个提前预测,从而能实现思想的自由。

其次,我们也要意识到思想的缺陷,还有不足,对思想进行改造和提升。思想啊,其实总是善于对生活进行各种各样的加工,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意图,而且呢,为了便利思想,还不幸扭曲真相。人在这些意图的指导之下,就会表现出各种焦虑呀、恐慌啊,还有慌张,让自己变得不平静和不安宁,也就丧失了对当下的掌控力。和行动相比呀,其实思想总是滞后的,而且呢,思想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总是处在变动的状态之中。因此呢,他也无法了解新的事实的真相是什么,也就没有办法解决重大的问题。在现实面前,思想总是表现得很无力。所以呢,我们也必须对思想进行改造和提升,比如为思想的加工来定制一些规则,让思想能够有序的发展。再比如,对已经形成的思想,根据现实需要,我们来进行选择性的删减,而不是让思想随意左右我们的人生和生活。

其实啊,成也思想,败也思想。思想呢,是我们必须反抗的第二重压迫。思想的背后啊,其实是意识,还有思维,所以呢,我们对思想的反抗也就必须谨小慎微,而且要做长期应对的准备。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总是习惯的以他者为自我发展的榜样,或者是以曾经的自我为发展的参照,但是始终没有将当下的自我纳入考虑的范围。因而呢,现实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总是分离的。究其根本啊,就是我们没有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自由的关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与他者去建立这种关系呢?首先我们要做到拒绝在自我和他者之间来进行比较、衡量和批判。在这里的他者也包括别人,同时还包括另外一个自我和社会结构。总想着和别人一样,那就是形成矛盾、困惑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了。我们在比较的过程当中,会大大的忽视自我的整体性,总是用他人的要求去要求自我,从而呢,也就会造成大量生命能量的耗散。生命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比如呼吸、对空气加工的结果,情绪从爆发到消散的过程等等,这些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交换和生成。与他人比较,其实会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对自我进行一种客观和理性的分析。欲望呢,是促使自我和他人不断进行比较的根本力量,而记忆和思想会让欲望变得更加的顽固。所以呢,我们必须对欲望这个事有着清晰的认识,通过合理的去管理我们的欲望,实现自我和他人的和谐相处。

第二点呢,我们要做到避免对他人的形象进行虚构和假设。人类简史的作者认为啊,他说我们看到的历史是人自己虚构出来的,因为人的思想和意识本身就具备虚构的能力。事实上呢,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总会虚构一些美好的印象,却并没有认识到这只是他人的幻影。避免虚构的最好方式,就是全面而又真实的去认识对方,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切实的思考问题。

第三点,我们要做到从社会的心理结构当中解脱出来,要与现有的社会模式保持相对独立,还有自由的关系。社会心理结构是最大的他者,它包括社会习惯,还有风尚等等。人的发展其实都是不能够脱离社会的,但这并不是要求人要苟同和屈服于社会,而是说人要具备引领社会的远望和理想。要摆脱社会心理结构,我们需要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我们不能够依赖各种外在的刺激,比如说宗教啊、酒精啊,还有书籍等等。因为呢,依赖是将生命的整体全部交给一个片面化的他者,只会让自我更加的片面化,没有办法建设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依赖外在的力量,只会让心智变得更加的愚蠢和迟钝。

突破外在的权威束缚,还有压迫,除了要改善人际关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爱。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原则和价值,它维系着人类的和平。有了爱和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和和谐。那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你就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是呢,多数情况之下,我们并不懂得如何去爱。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爱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作者克氏是怎么说的。他说呢,首先我们要有探寻爱的真实含义的意识,还有决心发现爱的火焰。对于爱呢,我们不能够去臆想,更不能片面的理解。爱也不是通过下定义的形式来发现的,对于爱,我们只能够从爱的角度去理解,就像理解自我一样,我们只能够按照自我的逻辑去理解。我们必须要坚定找寻爱的意识和决心。

第二呢,我们要学会拒绝各种外在权威,比如父母啊、老师啊,还有朋友等等,告诉你的答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对什么不是爱要有清醒的认识。你会发现有些实话,其实我们所谓的爱都是在说爱自己,但那并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不是来自于他者在哪里,而是源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第三点呢,拒绝在我们的思想中去爱。爱不在人的思想当中,因为思想是对过去情况的记录,爱是存在于活生生的当下。只有我们全神贯注,全心全意的去爱,在行动当中,我们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爱,而不仅仅是在思想当中去盘旋。因为呢,爱是超越后的结果,它存在于不同的时空结构当中。

第四点呢,其实我们不要去尝试、训练和练习爱。对爱来进行训练,只会让我们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巧,但是是没有办法抵达爱的核心的。真正的爱是不属于知识范畴的,它属于情感和信仰的范畴。作为信仰和情感对爱的把握和体悟,我们必须要具备一种顿悟性、超越性和建构性都很强的能力。

第五呢,我们要保持一种没有任何动机的激情。动机构成了自我,自我感受,爱我呢,就是动机的主体。所谓没有动机,就是说没有我的想法、念头,还有观点的参与。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当中,爱才能够实现。你会发现这种爱超越了时间的范畴,属于个人,也超乎个人,可以专一,也可以遍布。

第六,我们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爱是新鲜、活泼,而且是充满生命力的,它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更不受杂念的干扰。赤子之心是纯粹的,它是没有任何杂质的,在爱的面前,它是透明的,它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可以照见全部的爱。所以呢,只有赤子之心才能够感受到爱。

那么按照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找到爱的真谛。对于有的人而言呢,这样做其实是挺难的,但是呢,这并不是无路可走。其实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执着的念头,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让爱的真谛真正的显现出来。

人际关系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反抗的第三重压迫。在当下的中国,我们过于强调人脉的重要性,但是呢,并不重视自我的建设,这就是导致中国发展活力匮乏的重要原因。只有自我的建设做得十分完备了,我们才能够不会受制于人际关系。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过:“一个民族越文明,他的风俗习惯就越没有诗意。”认识自我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处境,如果我们要是不解决认识自我的问题,那么历史越向前发展,认识自我的负担也就越重,把自己彻底解放出来的机会也就越小,人类面临的危机也就越来越重。所以呢,其实认识自我它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是影响人类整体命运的大问题。

推翻了快感、思想、人际关系这些束缚和压迫,自我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现。但是呢,认识自我的目标我们还是远没有实现。接下来呢,我们还要继续做三项工作,才能够抵达真实的自我。什么呢?

第一项工作,我们要突破时间的束缚和压迫,实现心智的自由。时间是人在思想的作用之下虚构出来的一种强大力量,就像钟表上面的时间,也是基于意识的力量构建的。这样的时间它只属于意识,它并不一定属于真实的现实。现代人出现的时间管理上的焦虑,也足以证明意识所构建的时间是不可靠的。这里的时间呢,我们指的是心理上的时间,也就是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空隙。思想呢,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它是可以被保留下来,也是可以自由的穿越的,但是行动就显得比较呆板,还有凝固,而且呢,一旦过后就会彻底的消失,没有办法保存下来。所以思想和行动之间,就很容易产生一种空隙。那这个空隙的存在,也就加剧了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矛盾。灵活的思想他能够分析出利害关系,所以当问题来了的时候呢,就会诱导我们去防御,而不是直面、克服和消解。而行动呢,比较稳健,不会随意的改变,所以对思想持有很大的质疑态度。总之,想摆脱思想的束缚,思想和行动的矛盾没有办法调和,也就产生了烦恼。那解决这个矛盾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停止所有的信仰、希望和恐惧。比如对于死亡恐惧,死亡的是思想,进而呢,它也就影响了行动。但事实是,死亡是思想虚构出来的,它其实并不存在。我们只有认清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心智才可以自由。

那第二项工作呢,就是认识到自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学会化解自我和他者的矛盾。自我和他人,其实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一种关系,他人呢,是属于自我观察到的一种意象,所以自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那针对上面的问题,其实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放下自我,也可以说是忘我。我们要有意识的去提醒自己,他人其实不是敌人,他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这种威胁呢,其实是自我臆想出来的。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开阔起来,真正做到放下自我,接纳他人。

那第三项工作呢,就是打造属于自我的冥想方式,实现心智的深层自由。忘我能够初步实现自我和他者的有效融合,但是,要想实现这种融合的突破与升华,我们还需要借助冥想的力量。克氏认为,冥想是生活当中最伟大的艺术,她的美呢,就在于它是不可教的,所以她也就产生不了权威。克氏认为,把握冥想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要集中注意力,整体的审视自我和他者。冥想其实不是给意识设定一个范围,去实现他的专注度,而是要开拓意识的视野,实现意识的通达度、自由度,还有穿透度。

第二点呢,是要具备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及时的去捕捉任何细节。在冥想的过程当中呢,每一个细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心灵足够敏锐,细节才会被捕捉得越细腻和越到位。

第三,就是只做客观对待,不做主观评价。冥想不是要输出结果,他的宗旨是要在于让思想变得更加自由和通达。

人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所以人是宝贵的,而对于一个人而言,自我又是其中最宝贵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自我,人的世界将一片黑暗。在前面呢,我们提到了很多认识自我的方式,这些方式归结起来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与旧我决裂,建设新我。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呢?主要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现。第一个方面是我们要学会独处,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独处时的生命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自由的呼吸、自由的行动、自由的翱翔。那人只有学会独处,他才能够收获内心的平静和空寂。《瓦尔登湖》就是梭罗在独处的时候创作的,也正是借助了独处的神奇力量,这本书才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其实独处的方式是有很多的,但是有两点是我们需要最要注意的。第一个呢,就是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如果我们过于强调结果,那么忽视过程是不明智的。我们时常没有办法去预料结果,但是却可以将过程做到极致。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另外一个呢,就是要正确的处理修炼与自由的关系。为了内心的平和,我们通常会选择修炼这个途径,但是呢,这样的修炼往往是带有强迫和胁迫的性质的。只有以自由的心态去面对修炼,我们才能够带领自己的心灵进入空寂的境界。

第二个方面呢,是让旧我走向涅槃。美国人休斯顿·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一书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生命其实也是如此,你必须每天都死于一起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向和所有的经验,才能够从已知当中解脱。每天都死一大翻,脑细胞才会变得更加清新、年轻,还有单纯。让旧我走向涅槃,不是让我们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要敢于在现实面前直视内心的各种矛盾和纠葛,打造一个纯粹的自我,也就是著名思想家熊十力先生所说的“无古无今、无人无我,直透法体”。为此呢,我们必须要做到下面几点:修炼道心提升觉察力。道心是探求世界本质之心,克氏认为,道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尚书》当中说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重在客观和体察入微,只有具备了道心,人的觉察才是整体性的,才能够不带有任何主观判断,我们才能够真正发现事情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运用能量打通行动的管道,如果我们抛弃各种成见,敢于与自己的情绪作斗争的话,那就打开了能量的通道了。一旦能量能够源源不断地被供给,那我们也就具备了实现自我的核心动力,从此我们也就成为了拯救自己的唯一力量。

好了,到这呢,《重新认识你自己》这本书呢,就为大家解读完了。相信你一定获得了很多的收获。那为了检验一下你的学习情况,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几个小问题,希望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思和总结。

第一,就是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内在权威和外在权威的制约和压制。那么,内在权威和外在权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试着举例说明一下。

第二个问题,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觉察力特别重要。那么什么是觉察力,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第三,警惕快感是认识自我的第一重突破,那么快感、恐惧和暴力三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第四,认识自我要突破思想的束缚,原因是什么?

第五,什么是冥想,如何进行冥想呢?

第六,说说独处的重要性,还有你独处的一些经验和方式都有哪些呢?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