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知识大融通》当代达尔文如何看待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

铛铛铃2025-08-23科普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推荐的书是爱德华·威尔逊的著作《知识大融通》。

威尔逊的《知识大融通》是一部当代科学名著。作者威尔逊用知识融通的眼光来认识社会、科学和艺术,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今天呢,我想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推荐这本书的三个理由。然后呢,我会从这本书的副标题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说起,深入讲解西方科技与人文的分裂。第三个方面呢,我会围绕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生物学是未来统一知识体系的基础”,来详细解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好了,下面呢,先跟大家聊一聊推荐这本书的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长期以来,学者们,特别是西方学者,对科技和人文之间的背离深感忧虑。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今天的大学里边,学科细分越来越严重,每一个专业学科跟另外一个专业学科之间没有交叉,老死不相往来,知识体系被切割得七零八落。更要命的是,不同学科之间还存在所谓的鄙视链,不要说合作,有时候连对话都很难。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种状态?科技跟人文究竟怎么样做,才能够走向融通呢?这是很多当代学者和教育家的共同挑战。这本书呢,就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第二个理由是作者威尔逊本人。爱德华·威尔逊生于1929年,今年已经是90高龄了。他是当今国际生物学界的翘楚,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奥秘是他科学之路的起点。后来,他转向了社会生物学,被誉为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专注于研究基因多样性。40岁的时候,威尔逊就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在全球生物学领域拿奖拿到手软。《自然》杂志曾经这样评价他:“威尔逊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作为一名极富文采的科学家,威尔逊写的这本《知识大融通》是一部兼具科学性和思想性、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第三个理由就是,我自己非常喜欢威尔逊的作品,他才思敏捷,文笔优美,也想借此机会呢,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听友们。威尔逊说,生物学是21世纪的基础学科,这句话的内涵很深。因为对于20世纪来讲,物理学被大家认为是所有学科之母,是基础学科。到了今天,威尔逊居然要说物理学要让位给生物学。即便这个观点不见得所有的人都同意,上面呢,就是我为大家推荐这本书的三个理由。

我们知道这本书的副标题是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知友们可能会好奇,这跟《知识大融通》是什么关系呢?所以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第二个重点的内容——科技和人文的分离。

1959年,英国有一位学者叫斯诺,他写了一本书叫《两种文化》。这本书非常好地展现了在西方知识分子看来,科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之间的那种严重的背离状态。我们开个玩笑来说,就是它们之间存在鄙视链。科学家鄙视人文知识分子,嘲笑他们看不懂数学公式,不懂波尔兹曼定律、不懂量子理论。但是反过来呢,人文知识分子也在鄙视科学家们,认为他们没有人文情怀,读不懂莎士比亚的诗句,听不懂古典音乐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来说,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最终的严重割裂,已经对21世纪知识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面上看呢,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好像只知道计算模型、数据,而人文学者呢,可以直达人心、穿透本质。但实际上,科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方式解释着他心目中的世界,只不过呢,他们都认为自己说的才是真理。

几年前,美国一位出版家布洛克曼也重提这个问题,到底谁更有发言权呢?是人文学者还是科学家呢?当然,只有极少数大师中的大师,才能够真正做到跨越科学和人文的这种分裂。这种现象的确令人费解,也令人痛惜。

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国。在上世纪2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科学论战,像胡适啊、钱玄同啊等等,当时很多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们都卷入了这个科学论战。所谓科学论战呢,简单的说就是围绕一个主题——科学能不能解释人生观。这次论战的引发者张君曼在清华大学以人生观为主题做的演讲中,他就批判科学万能论,认为不应该把科学描绘得无所不能。张君曼说,科学就不能解释人生观,他认为科学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确凿无疑的人生指南。但同样参会的林丁文江先生呢,就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人生观也逃不出科学的范畴。所以说,科学论战呢,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策应,可以反映出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这两大阵营之间来自思想底层的激烈交锋。

那么,到底应该听谁的呢?特别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技术似乎完全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人文学科被极大地边缘化。在科学领域,科学家阐述黑洞、虫洞和星际穿越,他们描述的科学边界越来越宏大,工程师在用机器、算法、数据来创造这个未来世界,他们突破的技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对人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科学?换句话说,科学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重读这本《知识大融通》急需思考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呢,作者威尔逊的观点和立场都非常鲜明。所以第三部分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一共有12个章节,简单来说呢,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坚信生物学是未来统一知识体系的基础。作者威尔逊强调共生演化的理论,他指出还原论方法的某种局限性,并且对还原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听到这里呢,知友们可能好奇,什么是还原论呢?我们讲还原论,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相信万事万物都可以进行无休止的切分,可以把每一个整体都切割成一个细小的局部,然后我们只要把每一个局部研究清楚,就可以拼凑出整个系统的画面。在这本书里呢,威尔逊反对用还原论这样的理论解释世界。

为了更好地让听友们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把全书划分成三个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威尔逊回顾了西方思想的发展历史,指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分裂的根源。第四章到第八章,威尔逊试图探讨出一种新解释的可能性,他用生物学来解释整个知识体系。从第九到第12章,威尔逊就尝试运用他所说的生物学来弥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裂痕。

所以接下来呢,我们就简单地阐述一下这三部分各自的中心思想。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威尔逊教授开篇就使用了一个叫做“艾奥尼亚式迷情”的标题。艾欧尼亚呢,是古希腊的一个地名,它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东岸,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过去也把它翻译成米利都。其实艾欧尼亚学派就是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米利都学派有个重要的创始人叫泰勒斯,泰勒斯在今天的教科书被叫做西方哲学之父。对于泰勒斯或者米利都学派来说,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是整个世界的本源都可以划归为某种基本元素。换句话说,他们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某种永恒的存在,是始终不变的东西。哲学家的使命就是找出这些基本的存在是什么。比方,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就是水,所以对于古希腊的艾欧尼亚学派来讲,他们所渴望书写的一本万全之书,就是先从谈论水开始,水可以生成花于万物,并且是所有一切万物的基础。有趣的是,泰勒斯的弟子阿纳克西曼德则认为宇宙的来源是无限的,不可能有一个具体的本质,而阿纳克西曼德的学生阿纳克西美尼认为气体才是万物之源。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在2500年之前就奠定了这样一种思维状态,就是不停的在世界本源之上刻画和丰盈整个粗壮的知识之树。也就是说,一代又一代的西方知识分子执着于要把完整的人类知识之术描绘出来,对他们而言,知识就是一个树状结构。这件事情呢,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标记,因为我们在西方的整个学科体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树状结构的影子。举例来说,1735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提出的生物分类法就是一种树状结构。

那么,树状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发现,树状结构总是假设有一个唯一的根基。在西方知识分子看来,假设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之树是由一个最基本的根基支撑的,那么在这个基本的根基呢,就叫做世界的本源。如果有一棵粗壮的树干支撑着所有的树枝和树叶,那么这个粗壮的树干呢,就是它们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洛克斯精神。树干上的树枝和树叶呢,无非是整个知识体系下不同学科的分类。这种树状结构造成了今天不同的专业门类知识体系的这种渐行渐远、越分越细的状态。而这样一种局面,就是开篇所述“艾奥尼亚式的迷情”,它正是一种西方执着于追寻世界本源的冲动。

不过,知识融通这件事情呢,不是威尔逊第一个提出来的。事实上,早在1840年,一个叫希维尔的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种相互融通的画面,他希望能够创造一个共同的解释系统,让所有的知识都能够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在西方的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并且把新知识、旧知识纳入到同一个解释框架中去,从古到今呢,西方给出了四条不同的路线。

第一条路线是最早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的,整个知识可以统一到数学的基础上,这是一条迄今为止仍然在西方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路线。第二条路线就是把所有的知识统一到物理学基础上,这条路线也是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爱因斯坦耗尽后半生努力的目标就是这个。当然,今天看来呢,这似乎依然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想。还有一条路线叫做哲学,能不能把整个知识体系建构在哲学的基础上呢?事实上,德国的古典哲学家像康德、黑格尔,他们正是为这个宏大的目标努力的,他们建立了关于人的感知、知觉和理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特定的概念和术语,他们已经编织出一张庞大的思想之网。在他们眼里,人的思维是决定一切的,而把握住人的思维规律,就能够在总体上把握住所有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所以,康德和黑格尔都认为他们自己已经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使命。第四条路线呢,就是威尔逊主张的,把整个世界的知识谱系统一到生物学的基础上来,这是整本书作者的核心论点。

那么至此我们就可以发现,统一科学可以说是西方在科学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心理冲动。比如说在200年前,法国就崛起了一个百科全书学派,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当年像狄德罗、伏尔泰这些人,他们认为可以把人类迄今为止所获得的全部科学知识都编纂下来,变成百科全书。这件事的内在逻辑,按照康德的观点是这样的:首先,人类经由理性之光的引领,可以洞察上帝的秘密,这个呢,被看成是整个世界的可理解性。接着,人类通过科学实验或者社会实践的检验和验证,进而确定社会生活的准则,这是伦理学的要求。最后,人类可以达到世界和谐的终极目标,这个属于美学的要求。

但是,威尔逊在这本书里无情地提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启蒙运动以来的梦想其实是破灭了。威尔逊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在他看来,正是传统科学理性精神的绝对化葬送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试图把人的理性世界的建造和解释统统立足到物理学、工程学的基础上,这是根本错误的逻辑推理、理性思辨和工程实践之所以在社会科学、人文领域乏善可陈,甚至遭遇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大脑如何思考这件事情其实茫然无知。所以,威尔逊提出的课题是,能不能把物理学和生物学结合起来,不过他更加倾向于把物理学也奠基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

以上呢,就是这本书第一部分的重点内容。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呢,威尔逊教授运用他长期以来研究蚂蚁的丰富的知识积淀,给大家展现了一幅生物学作为统一学科基础的画面。比如说我们在研究蚂蚁的时候,发现蚁群之间每一个独立的蚂蚁个体看上去非常笨拙,它的个体生命很脆弱,但是一个蚁群却能够展现出和谐、分工和协作的画面。那么它们到底是怎么样找到食物,怎么样再把发现的食物的信息通知给同伴,然后呢,又怎么样找到回家的路的呢?所有这些都让很多人感到非常好奇。当然,现在生物学家已经知道,这其实是通过每一只蚂蚁所释放的一种只有自己同类的族群才能辨识的信息素,叫做费洛蒙来实现的。通过独特的信息传导,这些微小的生物之间展现出来如此精妙的相互协作,恰恰是我们过去在物理学里一直忽视的事情。

再比如人的眼睛,过去往往被粗糙地比喻为窗户或者照相机,也就是说,人的眼睛似乎就像照相机拍照一样,在人的视网膜底层形成一个整体的画面,这是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现象。但是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越来越多的视觉研究已经揭示,人眼这样的视觉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人看外部世界是通过不停地调整眼球的运动来实现的。

那么在这本书里呢,威尔逊一直试图向我们展现进化生理学、生态学和细胞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之间错综复杂的画面。此外呢,它还结合混沌理论和复杂理论,认为真正的生物学应该能够解释生命的创生过程,而生命的创生过程跟我们人类心灵的塑造过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心智结构的形成和我们整个生命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外部环境的压力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在这儿呢,威尔逊教授引用了英国生态学家道金斯创造的一个词汇叫迷音,那么他把迷因和基因这两个术语摆放在一起,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核心观点。这个核心观点就是,基因对应着个体的生物学核心,迷因则对应着群体的文化核心,基因和文化的关系类似于DNA双螺旋的相互扭接、相互嵌套的关系。我们需要克服早期生物学的那种单一的基因决定论,避免滑落到所谓机械决定论的泥潭中去。人其实是基因和迷因双重作用的产物,换句话说,一方面,个体的人是自然眼睛的生物,接受基因在生物学演进中的基本规律的约束,但是另一方面,人又可以创造文化,而文化呢,反过来又影响着群体中每一个人的演进方向。所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选择,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化适应。这种文化适应性在某种程度上对基因形成一种独特的选择压力,最终影响基因长期演进的方向,这就是威尔逊教授的主要观点。

那么顺着这样的思想脉络,威尔逊教授很自然地想把他的观点延伸到人类文化,试图用他提出的这种解释框架解释我们当今的文化。他看到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基因进化和文化进化之间出现了某种适配。换句话说,今天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从个体层面似乎停止了进化,但是人的文化却在加速进行进化。瑞尔逊用睿智的眼光洞察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当文化进化过度超越基因进化的时候,可能反过来会对基因进化给出强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他第三部分的叙述当中,威尔逊就特别提出了对传统社会科学的这样一个批评。他认为,过去被我们叫做标准版的社会科学模型,主要是基于测量、统计、分析,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建立某种桥梁,但是他认为这种方法太过粗糙,因为人的心灵一方面在直接创造文化,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本身又是文化的产物。传统的社会科学用了太多的解释学的方法,那么今天我们应该用认知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环境科学和人类行为遗传学等等这几大学科的综合来看新的学科融合的可能。

在这本书的后几章,威尔逊的讨论进一步延展到艺术和宗教,他认为创新是一种生物过程,当然这是一种隐喻,他是说,人们所谓的创新只是进入到过去不熟悉的陌生领域,探索新的可能,因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向未知世界、未知领域进军的历史。按照威尔逊的看法,今天的电子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对未来的可能世界的探索越多,就越要警惕科技力量对人性的塑造是否已经无法适应文化进化的节奏呢?相对缓慢的文化进化应当如何挣脱传统的藩篱,重新理解秩序、理解价值、理解人性、理解美呢?威尔逊对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开放、融通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框架。他认为,大脑科学和进化生物学结合可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融合的最佳桥梁。

威尔逊教授的这本书用歌德的《浮士德》作为结尾,也可以说别有深意。他认为,我们的21世纪不应该被那些只拥有信息、数据、算法的人控制,因为知识的融通不是一种诗意、浪漫的交叉汇合,在熔同的世界里边一定同样存在着地狱之火,这就是他提到浮士德和魔鬼交易这样一个隐喻的警示。换句话说,自然进化论中所说的物竞天择的天择部分是不是依然有效,答案恐怕是不确定的。过去,我们只能仰仗一个无法人为控制的大自然来选择进化的方向,而今天,进化的方向可能一部分已经被操控在代码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和风险投资家手里,所以天泽已经不完全是天择,而变成了人择,我们每个人的意向事实上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命运。这样一来,我们人往哪里去,到底应该往哪里去,这个问题就变得异常的严峻和迫切。正如这本书第417页的最后一段所说的:我们如果依赖人工替代品来维持自身和生物圈的活力,所有的事物终将变得很脆弱;我们如果抛弃其他生命,必定使我们人类变得永远平凡;我们如果放弃遗传天性,接受机器辅助上的理性,并且以进步为名,让伦理、艺术和生命的意义屈服于散漫不经的习惯之下,幻想着自己如神一般的尊贵,不受古老传统的束缚,那么我们也将变得什么都不是。

需要跟各位交代的是,《知识大融通》这本书其实是威尔逊教授20年前的著作,所以读这本书要提醒大家,他所引用的一些生物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不能代表最新的学术成就,而个别的引用呢,也会有一些争议和商榷之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诞生于20年前的思想成果依然有很强悍的思想力量。今天的技术的确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比方阿尔法狗啊、区块链呐、万物互联呐,改变人类命运的进程似乎已经开始,但是我们依然缺乏知识融通的智慧,尤其是平衡基因进化和文化进化的能力。不管怎么说,挑战已经摆在面前,那么在这种巨大的挑战面前,东方文化能不能也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参与感呢?参与到这样一场事关人类未来命运发展方向的思想对话中,这恐怕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问题。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愿每本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