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看不见的森林》央视 2014 年度中国好书,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铛铛铃2025-08-22【文学】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书是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当我们追寻鸟类的身影时,不可避免地会走入自然。有时是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而更多的时候是徘徊于公园的小树林中,或是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即使在这样不起眼的方寸之间,我们也时常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奇妙的生物。从在枝叶间出没的鸟类,到树皮下爬行的昆虫,正在绽放的野花、努力拱出地面的真菌……
作为自然爱好者,每一块这样的土地,都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愉悦和惊喜。美国南方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戴维·乔治·哈斯凯尔,同样痴迷于这样的方寸之地。他将其视作坛城。坛城是一种藏传佛教艺术,喇嘛们用彩色的沙子作画,描绘出纷繁复杂的佛国世界,然后他们将作品清空,付诸流水,以此象征生命的瞬间。哈斯凯尔认为,这是对生命之路的重构,引人思索。
哈斯凯尔的坛城,位于田纳西州南方大学的一处树林中,只有八九个足球场的大小,被农田、牧场和高尔夫球场围绕。在一年的时间里,他每日到访这里,静静地观察身边的一切。从别人避之不及的蚊子和椿象,到惹人喜爱的鸟儿和浣熊,从高大的树木到微小的线虫,他一一记录在《看不见的森林》这本书中。在谈到每个物种、每个场景的时候,也都讲述了非常多的科学知识。例如叶蝉是如何从树木中获得足够的营养,种子是如何借助风力传播的,女巫萤又是怎样捕食其他萤火虫的……
然而,这些细碎的知识并不是这本书的全部。在每一段故事中,作者都在努力讲述自然运行的一些奥秘,也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奥秘。在本次的领读中,我们将透过坛城的灌丛和叶片,和哈斯凯尔一起看到自然界更深层的一面。
第一,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物种会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这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第二,正因为如此,自然界是复杂和充满相互联系的。每个生活在自然中的生命,通过千百万年的适应与竞争,达到了一种微妙且稳定的平衡。
第三,这样的平衡在面对外力时却是相当脆弱的。人类的每个举动都在影响着平衡。
在坛城中,我们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物种会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这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教会我们这件事情的是那些不起眼的早春野花。对于一些低矮的植物来说,在林间生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获得足够的阳光。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合成养分,获得能量来成长、开花、结果、延续后代。但是,高大的树木总是尽力覆盖每一片天空,不让一丝阳光流过它们的叶片,这对矮小的草本植物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挑战。
早春的坛城,春梅草、紫菫、细辛、唐松草叶银莲花等野花争相开放,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春生短命植物。它们的体内充满了高浓度的酶,用来迅速合成养分,趁着高大的树木还没有长出叶片,它们贪婪地获取着阳光,在短短两三个月,快速地生长、开花、授粉、结出种子,然后在炎热的夏日逐渐枯萎。
另一类植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蝉影延龄草并不着急,当春梅草和紫菫、细辛疯狂生长的时候,它们仅仅伸出三片带有影斑的叶子。蝉影延龄草体内的酶含量不高,难以快速生长,迅速积累能量,所以它们不慌不忙。当树冠合拢遮蔽了天空时,蝉影延龄草开始得到了奖励,它们能够用更少的阳光制造出能量和营养。春梅草、紫菫、细辛和唐松草叶银莲花等都已经枯萎,蝉影延龄草则欣欣向荣,不慌不忙地开花结果。
春生短命植物像短跑选手,在短暂的冲刺之后重新回到地下,它们的地下茎或者是球茎中,储存了大量的能量,可以支持它们等到下一年的早春。有些不起眼的植物,可能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的生命。蝉影延龄草则是长跑健将,但无论长跑还是短跑,这两类植物事实上都是赢家。它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样的问题。
同样都是春生短命植物,在如何传播花粉这一重大问题上,不同物种仍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毛茛科的紫菫、细辛和唐松草叶银莲花都没有花蜜,它们对于蜜蜂来说缺乏吸引力。十字花科的花蜜深藏在一根管子里,要想偷吃到花蜜的家伙,都被拒之门外。同样的,这么做也会减少蜜蜂的到访。而春梅草则反其道而行之,它们张开大门,欢迎所有可能的访客,从蜜蜂、苍蝇到也许根本不会为它们传粉的蚂蚁。这和它们花朵的寿命息息相关,春梅草的寿命更短,因此它们必须抓紧一切机会传播花粉,哪怕损失一点也没有关系。而花期更长的紫菫、细辛和唐松草,则有时间挑挑选选,只让最合适的传粉者进入它们的花朵。
就像人们算账一样,植物也会协调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它们并没有头脑,而是自然选择不断用早先世代提供的材料修修补补,最终形成了多样,但是都高度适应环境的物种。这种演化无处不在,不仅是低微的野花,高大的树木同样如此。
当冬季来临时,坛城的树木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植物通过体内的导管,将水从根部提升至叶片中,这对植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当气温下降的时候,导管中的水分凝结也更容易产生气泡,堵塞导管,使植物干渴而死。因此,生活于寒冷地区的树,都有着相应的对策。山核桃树的导管又粗又长,可以大量地输送水分,在倒春寒的时候,也更容易受到气泡栓塞的影响。而且由于管道很粗,导致枝干的强度不足,难以应付吹来的狂风。对此,山核桃树的办法是春季晚一点再长出叶子,将需要输送大量水分的时间尽量延后,以免遇到春寒。等到气温稳定之后,再慢慢地抽出叶子。由于山核桃树的导管拥有强大的输送水分的能力,它们一旦完全打开导管,就像高速公路,一路狂奔,迅速地发展起来。而且在春季木质部形成后,树木还会长出厚壁孔,小的管道既可以输送养分,也可以用来支撑枝干,好扛过随后可能来袭的暴风骤雨。
同样面对寒冷,枫树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办法。它们的导管更细,数量也更多,一两条导管的堵塞并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而且它们体内的汁液含糖量很高,不易凝固,能够抵抗寒冷带来的破坏。
在自然界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每种生物都拿出了自己的答卷,这并不是一场只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只要生存下来就是获胜者。没有标准答案,也就造就了这个世界上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存活至今的生物,无论是野花还是线虫,都高度适应了它们所在的环境。所谓适者生存,也正是如此。特定的物种适应特定的环境,不存在能够适应所有环境的物种,包括我们自己。以作者亲身经历而言,当坛城的寒风来临的时候,人类离开了衣物的保护,会迅速失温,面临生命危险,而山雀依然活跃。
如此多的物种在一起生存了这么多年,它们之间的关系早已是错综复杂。作者通过一篇篇大自然的笔记,想解释的第二件事便是如此:自然界是复杂和充满相互联系的。每一个生活在自然中的生命,通过千百万年的适应与斗争,达到了一种微妙且稳定的平衡。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谈论这种复杂的联系。第一,这种看起来极其简单且低等的生物,其内在竟然充满了复杂性。它们是真菌和藻类或者细菌的复合体,真菌体构建了地衣的形态,藻类则捕捉阳光、合成营养。在分类学上,它们甚至不属于同一个界,但是相互纠缠在一起已经有数亿年了。如果将它们分离开,真菌和藻类也能各自存活,但是是病态的,扩散能力极其有限。只要它们相互结合在一起,就摇身一变,征服了世界上陆地面积10%的疆域。在地衣中,真菌和藻类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在自然之中远非这样含情脉脉,铁线虫和蟋蟀的关系则是鲜血淋漓的。
铁线虫将卵产在水中,当它们孵化之后,生命周期就开始了。微小的幼虫会在河床上爬来爬去,直到被一只水生昆虫吃到肚子里。在这里,铁线虫的幼虫会形成囊泡,等待下一个机会。对于绝大多数的囊泡来说,这个机会永远不会到来,它们会悄无声息地死去。而少数幸运者的寄主会来到岸边,被一只肉食性的蟋蟀或螳螂吃掉,铁线虫就趁机转移到了新的寄主体内,在它们的肠道上穿孔,蜷缩在体腔内逐渐长大,直到比一个成年人的手掌还要长。当寄主的身体再也容纳不下的时候,铁线虫就会控制寄主的大脑,寄主会无法抑制地跳入水中,然后铁线虫会从寄主的体内破壁而出,去寻找伴侣,留下寄主慢慢地被淹没消亡。
作者将地衣的相互依赖称为道家式的融合,而如铁线虫、蟋蟀的关系,则是亚历山大式的掠夺。然而在坛城之上,在自然界之间,物种的相互联系远非铁线虫和蟋蟀这样单向简单,其复杂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难以划分盗贼与良民,牵一发而动全身,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
在坛城的冬日里,卡罗山雀、美洲凤头山雀和绒啄木鸟,组成了混合的小群体,艰难地寻找食物。团队觅食,有助于它们更快地发现袭来的鹰隼和其他捕食者,但是带来的新问题就是对于食物的争夺会更加激烈。特别是卡罗山雀,它们在群体中数量虽多,但是个头小,体重只是美洲凤头山雀的一半左右。美洲凤头山雀可以轻易地将卡罗山雀从枝头挤走,抢夺卡罗山雀的食物。要安全还是要吃饱饭,山雀们面临选择。
就算是在卡罗山雀的群体中,竞争依旧存在。在群体中存在着领头的鸟,它们健康且身材更好,总能得到最好,至少是足够的食物,而地位更低的鸟则是饥一顿饱一顿。它们不得不在有食物的时候拼命地填塞自己,尽量地积攒脂肪,把自己吃成一个圆球,好挨过寒冷的日子。但是长胖也是有代价的,身材肥硕的鸟儿更容易被天敌捕食。每只鸟儿的胖瘦都是在生与死之间走钢丝。
纵然山雀有高超的觅食技巧和保暖措施,在严酷的冬日里也并非都能应付自如。每一个寒冷的夜晚,山雀的群体都会悄然变少。冬日里死亡的个体,可能会达到总的种群数量的一半,这也是食物匮乏的冬日森林能够供养的极限。
到了仲春,昆虫的数量会迅速增加,远远超出依然存活的山雀的食量。但是我们并不用担心,昆虫的爆发会给坛城带来威胁,迁徙大军即将到来。唐纳雀和森鹰为了繁殖,将源源不断地从南美涌来,他们在林间搜寻这些过剩的食物,以补充能量,好完成生儿育女的大业,或者是继续向北迁徙。如果没有冬日的严寒,没有死亡的留鸟,候鸟的生存就难以为继。冬季的气温、鸟类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不仅影响着冬日森林里的鸟类,也会影响着那些远在千里之外,在南美温暖的环境中度冬的鸟儿。一些个体死去,一些个体存活,自然界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实时调控着他们。整个自然构成了一种微妙又稳定的平衡状态,并已延续了千万年之久。
即使这样的平衡稳定,在面对外力时却是相当脆弱的。人类的每个举动都在影响着自然的平衡,产生难以预知的后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完全依赖于庞大的数据、大尺度的观测,就在坛城之中,这样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这就是《看不见的森林》这本书所要讲述的第三件事。
我们不妨再次回顾开篇时提到的春生短命之物。在经过初春绚烂的绽放之后,它们和所有的生物一样,面临着将自己后代传播出去的艰难工作。蚂蚁和鹿是它们的好帮手。蚂蚁擅长收集种子,它们会将种子整个搬运回蚁巢,吃掉上面的油质体,这是植物特意为蚂蚁准备的大餐,然后蚂蚁会将剩余部分抛弃,这样种子就得以移动了数十米或者数百米,远离了母体,顺利发芽成长。而鹿则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种子,鹿会吃掉植物,顺便也吃掉种子,然后带着它们长距离地游荡。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种子会被磨碎,被胃液杀死,但是仍有少数的种子能够逃脱出来,随着鹿的粪便在远处安家。也正是鹿帮助这些没有腿的生命扩散到2000km之远的地方。
然而,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关系已经被打破。人们将森林砍伐得支离破碎,阻碍了蚂蚁对于种子的搬运,也使习惯于林下生活的早春短命野花曝晒于夏日毒辣的阳光之下。狼的消失使得鹿的数量暴增,春生短命植物面临的是被过度啃食,无法积攒后续的能量。这样一来,不要说种子了,就连植株本身也面临着灭顶之灾。人们带来的外来入侵物种红火蚁,则更令情况雪上加霜。红火蚁啃食油质体,但并不搬运种子,它们有时甚至会吃掉种子。
和拥有多种扩散种子的方法的春生短命植物相比,高度适应所在环境的生物更易受到影响。无肺螈是坛城中的一种小小两栖动物,它们的特殊之处在于肺部已经消失,只依靠皮肤在冰冷而又湍急的水中吸取养分,并且在落叶堆中来寻觅其他的小动物喂食。对于这样的物种而言,人们一个个微小的举动,比如伐木、清理、盗墓、筑坝导致的水流流速变化,都可能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在漫长的历史中,春生短命植物和无肺螈并非没有面临过如此的挑战,持续数千年的冰川期,同样威胁了他们的生存。只不过这一次改变发生在短短的100年中,这些生命只有两条路可选,快速适应或者大量衰减甚至灭绝。就像在雪线之上,轻微的扰动就可能引起雪崩一样,人们不经意的举动,也可能带来出其不意的后果。这样的雪崩,最终会反噬我们人类自身。
鸟类在繁殖的时候,由于要合成蛋壳,对于钙的需求会大增。然而鸟类自身是无法制造出钙的,因此,它们把目光投向了在坛城中缓慢爬行的蜗牛。蜗牛背上大块的碳酸钙,无疑是最佳的补品。鸟儿吞下蜗牛,蜗牛壳在砂囊中磨碎变成糊状,钙质从肠壁渗入到血液,进入生殖器官或者是骨骼之中,最终形成了卵壳,成为保护雏鸟安全发育的屏障。当小鸟破壳而出,破碎的卵壳被远远的抛弃之后,这些钙质可能会被蜗牛再次吃掉,重新返回坛城之中。就这样周而复返,生生不息。
然而,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把大量的硫排放到了空气中,形成酸雨。酸雨会侵蚀碳酸钙,使蜗牛数量减少,鸟类也更难以补充到足够的钙,造成产卵减少。鸟类数量的减少,也意味着吸食鸟类血液的蚊子们要另外寻找新的血源,也许越来越多的人类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我们不知道啊,除了瘙痒之外,原本依赖鸟类而存活的,比如西尼罗河病毒等病原体,是否也会大规模地进入到人类的社会中来。
不过另一方面啊,鸟类却因为另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获得收益,这次是来自于人们对于狼的态度。人们对狼的憎恶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狼的大规模猎杀,在坛城也不例外。狼的数量减少,给了它们的亲戚郊狼以机会。郊狼体型更小,数量更多,其猎物也以小型动物为主,人们对于郊狼的畏惧更少。就这样,长久以来,狼一直压制着郊狼的数量,现在没有了狼,郊狼数量更加地多了,所以郊狼的猎物浣熊、负鼠,甚至是野化家猫数量随之下降。这些中小型哺乳动物很多会捕食鸟类,它们数量的下降,最终导致了鸟类繁殖成功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狼的数量减少,狼的主要猎物鹿的数量在增加,而鹿的增加,可能导致以吸食温血动物的血液为生的蜱虫数量随之上升,而这些蜱虫更容易带有森林脑炎等病毒。在这样层层镶嵌的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的结果如我们无法预测。也许尽量保持原生环境的稳定,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人类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但是否就应该因此而憎恶人类呢?对于这一问题,作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作者看来,虽然我们贪婪、浪费、短视,但人类总归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热爱这个世界,也应该热爱人类的聪明才智。我们需要负担得起对自然的责任,并非对人类的憎恶。
在写作这本书的一年中,哈斯凯尔每天至少要前往他的坛城一次。透过厚厚的笔记与成堆的论文,作者一共写下了43篇笔记。在这一篇篇物种的故事和科学原理的背后,作者更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的多样和平衡的脆弱,以及人类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所言,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水波的振动,将人类欲望产生的结果传送到世界之中。
通过坛城的四季所谱写下的生命诗歌,我们与世间万物的密切联系,被赋予了一种宏伟、壮丽而又真实可见的形式。我们看到自身与其他生物亲密的演化关系,在扇形的翅膀中铺展开来。我们看到维系北方森林与大草原的一条结实而真切的纽带,我们也看到了贯穿森林的食物链之残暴与精妙绝伦。
哈斯凯尔的写作手法并非独创,这种建立在博物观察基础上的自然文学历史悠久。18世纪的经典著作《塞尔彭自然史》,以著名的学者亚历山大·洪堡的著作为欧美自然文学打开了大门。其后的《昆虫记》《沙乡年鉴》《瓦尔登湖》等自然文学经典著作层出不穷,并延续至今。《看不见的森林》秉承了前辈的观察、记录、反思的一贯风格。它获得了2012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2013年美国国家学院最佳图书奖、2013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最终入围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其普遍认可。
除了写作,自然文学的另一项基础就是博物学。这是一门更加悠久且广泛的学问,我们可以追溯至普林尼的时代。在18~19世纪的博物学黄金时代,人们走遍世界,去收集、观察、记录世间万物,并乐在其中。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科学分化的越来越细,荒野日渐稀少,博物学将往何处去呢?新一代博物学写作者的回答便是,关注身边,聚焦于一片小区域,用新的视角考量司空见惯之物。
和《瓦尔登湖》等经典著作一样,《看不见的森林》的观察范围也仅仅是离家不远的一片小山林。但是在作者看来,叶子、岩石和水珠都是揭示自然运行奥秘的一扇窗口,这样的窗口无处不在。郊野、校园、城市公园乃至小区、花园,无一不是坛城。走近他们、观察他们、理解他们、欣赏他们,我们这些怀有好奇心和责任感的大猿,就会发现这些花、这些树木无不包含着基因的历史和遗传多样性,它们共同构成了自然之美、生命的未解之谜,并将从中书写出来。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解读的全部内容。我讲述的内容依据的是商务印书馆于2014年出版的《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愿好书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卡尔·马克思》在大时代下,马克思作为真实的人所过一生
下一篇: 《苦酿百威》啤酒之王的百年风云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