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信任、不忠与背叛,爱情是什么?
铛铛铃2025-08-22【生活】22人已围观
简介
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所有文艺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从《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新世纪的《山楂树之恋》;从中国古典戏剧里的张生与崔莺莺,到英国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每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创造了辉煌历史的同时,也一定创造了与这个时代同步的伟大爱情。
当然,说起爱情,我就不得不想到法国人。没有谁会怀疑,法国人骨子里生来就带有一种关于爱情的浪漫情怀。远的都不必说,就说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与他妻子之间的那段师生恋,如今夫妻两人的感情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其中的波折来自世俗观念的压力可想而知,这算是勇敢追求爱情的幸福。
可是,法国人的这种唯爱至上的情怀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直到我读了由美国女性作家玛丽莲·亚隆写的《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之后,我才终于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就是我今天想要与你分享的。
本书从12世纪的骑士之爱讲起,为我们剖析了法国人创造的那些可歌可泣的爱情,以及在这些爱情之中培养出来的法国人的浪漫情怀。作者玛丽莲·亚隆是斯坦福大学女性与性别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一直致力于女性文化史的写作,特别是对法国女性文化颇有研究。《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这本书,正是她在多年从事法国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研究著作。
接下来,我将要从三个方面来为你分享这部充满浪漫传奇的《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
第一,最初的浪漫。在这里,我们将探寻法国人浪漫情怀最初的源头。
第二,放荡情欲与纯粹爱情交织的时代。
第三,母性欲望之后的浪漫回归时代。
下面我们来说第一个要点:最初的浪漫,一起来探寻法国人浪漫爱情的源头。浪漫是镶嵌在法国人基因里的吗?要寻找法国人浪漫爱情的源头,就必须要提到阿贝拉尔与艾洛伊斯这对生活在12世纪的情侣,他们为法国人留下了一段宛若哥特小说似的离奇故事。
阿贝拉尔是位教士、学者和哲人,他的浪漫故事开始于与他的学生艾洛伊斯之间的传奇爱情。这对年龄悬殊、相差了20多岁的情侣,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最可怕的莫过于,艾洛伊斯的叔父竟然在阿贝拉尔熟睡的时候,安排人溜进他的房间阉割了他。很显然,这对情侣是没有可能继续享受他们的浪漫激情了。
阿贝拉尔身心受创,而艾洛伊斯也受尽了精神上的折磨。他们并没有携手走完一生,而是分别出家,各自在修道院里度过了余生。但尽管如此,他们无疑成为了法国情侣们爱情的守护圣徒,并且从此拉开了法国浪漫爱情的序幕。
就在阿贝拉尔与艾洛伊斯生活的12世纪,一场文化爆炸已经宣布了情侣有权冲破社会和宗教的全部阻力,享受激情,这在阿贝拉尔师生恋的故事中已经显现。而真正为后来蓬勃发展的浪漫爱情播下第一粒种子的人,是法国南部的阿基坦公爵纪尧姆九世。
纪尧姆是一位贪婪的武士,并且还是一名好色之徒,所有的女性都是他觊觎的对象,其中有些还是通过暴力所得。但就是这样一位粗鲁的男子,却创作了法国历史上最早的吟游抒情诗。可以说,在纪尧姆的诗中,第一次将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并将欢愉作为吟游诗的关键词,代表了两个肉体与灵魂在共同的狂喜中实现的神秘交融。这种形象与意识很快在整个法国贵族文化中生根发芽。
纪尧姆如此关注女性并不是没有原因,他的作品中女性开始占主导地位并非偶然,这与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并不违背。从12世纪下半叶开始,女性逐渐成了贵族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当男主人因为作战、东征或打猎而经常不在家时,女主人将负责城堡内的全部事务,其中也包括了社交与宴请。
在这里不得不首先要提到他们的贵族婚姻。12世纪法国的贵族婚姻多数仍然是出于财产和地位的考虑,年轻的女孩子通常只有15岁左右,常常被嫁给大自己很多岁的男人。相对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婚姻当以爱情为基础的原则,他们的基础其实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利益。这就使得这些女孩子在走进婚姻的时候,依然从未享受过真正的爱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向往爱情,相反,那些年轻俊美的骑士常常出现在他们的梦境中,成为他们对婚姻以外的爱情生活最大的渴望。
当然,我们中国传统女性的婚姻基础也是这样,很少有两情相悦而喜结连理的。但不同的文化却造就了不同的女性,法国贵族女性因为其不可忽视的力量,一直活跃在各种社交场合,她们掌握财富、活动自由,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甚至主导贵族圈子的社交文化。于是由她们资助的很多吟游诗人相继诞生,并为这些寂寞而向往爱情的贵妇们创作了大量充满浪漫情调的诗篇。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法兰西的玛丽,她的诗作描写了情侣们在逆境中经受的考验,这些考验中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于丈夫。在她的诗歌中,女主角常常都是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性,这很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而与年轻男子的偷情则成为整个故事的主题。这些诗歌中偷情的女主角非但没有负罪感,而且大胆地唱出:“丈夫无法满足,作为补偿,我要找个情人。”
虽然很难确定这些诗歌和故事在多大程度上与当时真正的现实习俗有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影响了法国人对待爱情的方式,不仅在两性间确立了一套全新的关系,而且产生了令人吃惊的持久影响。
第一,爱情变得以女性为主导,女性走到了舞台中央,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和自身欲望的主体,法国女性从此艳名远播。
第二,在爱情关系中,男女都必须满足某些特别的标准,而容貌则是首要因素。坠入爱河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女性惊人的美貌,而男性的外貌也不容忽视。爱情通过眼睛直取人心,法国人称之为一次雷击的感觉。
第三,浪漫爱情离不开障碍,后者能让爱情体验更为强烈。通过与障碍的对抗,诞生于12世纪并被实践至今的法国浪漫爱情才得以繁盛。
吟游诗人的爱情诗篇为法国的爱情史打开了一扇极具特色的浪漫之门,贵族女性与青年男子之间的爱情将偷情定格为法国中世纪浪漫爱情的主要模式。直到16、17世纪,这种模式才有了些许的变化,偷情的主角由贵妇开始转向宫廷内部,发端于地位最高的国王,他可以在寝宫内召幸任何一个除王后以外的女子,或者前往幽会的场所约会各种不同的情人。最著名的要数路易十四了,虽然她的婚姻是一场政治婚姻,但这并不妨碍在她的生活中留下一长串数都数不过来的情妇名字。
路易十四时代,这种风流韵事几乎成为备受推崇的法国特色,人们通过阅读小说、去戏院以及观察学习其他人的行为,学习如何取悦异性。到了17世纪下半叶,这种风流甚至带上了一些轻浮的味道,只要有能力,你甚至可以同时展开多段恋情,而不必担心受到身边人的指责。这种风气到了18世纪则变得日益放荡,也许正应了中国《易经》中所讲的物极必反,这个时候的法国爱情史上出现了一股清流,他便是以卢梭为代表的对纯粹爱情的向往。
这就是我将要分享的第二个要点:放荡情欲与纯粹爱情交织的时代。在这里,我们将找到卢梭为法国浪漫史上带来的一股推崇真实情感的清流。
在放荡情欲大行其道的18世纪,卢梭的出现引导了法国情感崇拜的一次高潮。这种崇拜更推崇自然而非文化、情感而非理性、自发爱情而非风流之爱。卢梭告诉同时代的人,真正的爱情是纯粹和使人高尚的,并通过他的作品《新爱洛伊丝》成功地向一个堕落的社会灌输了对感情价值的强烈信仰。
前面我们介绍过埃洛伊斯与阿贝拉尔的爱情故事,到了18世纪,只要是稍微受过一点教育的青年男女,都知道这对情侣的故事。卢梭借用艾洛伊斯的名字作为书名,预示了一段爱情的新传奇。他讲述了出身高贵的朱莉和她一见钟情的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理想化的浪漫爱情故事。由于圣普乐没有爵位和财产,他与朱莉的爱情并没有修成正果,朱莉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年长的男人。卢梭理想化地让她与圣普乐在婚后保持了纯真的友谊,并且让她对自己的丈夫产生了爱情。
这看似过于理想化的纯粹爱情,正是卢梭展现出来的美德——爱情和自然的神圣联姻。这种爱情观在当时是令人无法拒绝的,特别是女性,因为她肯定了新的权利。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大概就是法国18世纪非常著名的女社会活动家朱莉了。
这个朱莉与《新爱洛伊丝》中的女主角朱莉同名,她的第一位情郎达朗贝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达·朗贝尔坚守着婚姻与哲学不相容的传统,他不希望被人取笑为已婚的哲学家,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爱朱莉,而朱莉同样深爱着达朗贝尔。对文学、哲学与科学的共同兴趣使两个人越走越近,最终成为法国上流圈子中公认的一对情侣。
但在朱莉36岁那年,她却疯狂地爱上了小她十岁的西班牙侯爵莫拉,他们两个将自己看作是再生的朱莉与圣普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对彼此的爱情之中。两人炙热的爱情产生了无数封柔情蜜意的情书,有的时候一天甚至会写上好几封。可惜莫拉早亡,让这段几乎轰动了整个巴黎和西班牙的爱情戛然而止。
朱莉第三段热烈的爱情来自于一位叫做吉贝尔的作家,和莫拉一样,吉贝尔也小朱莉十岁,不同的是,这份爱却让朱莉深受痛苦。吉贝尔时不时地光顾之前的情人,并在朱莉生命的最后一年娶了另外一个女人,这让朱莉受尽折磨。她在信中呼喊着:“我的上帝,我多么爱你,我亲爱的朋友,请救我脱离爱上你的不幸吧,只要一息尚存,我注定会继续爱你。”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称得上伟大的多情女子,朱莉一定当仁不让。法国人将其视作疯狂爱情的代表,她拥有足够的激情,孜孜不倦地寻找着爱情的本质。她的故事显示了个人生活与所处时代、地域间无处不在的相互影响。
因为卢梭而在英法两国广受欢迎的感伤主义小说,不仅是文学创作,也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影响。朱莉、达·朗贝尔、莫拉、吉贝尔,他们都在根据书中的爱情模板行事,在一个崇尚感情的时代里,爱情能力被认为是衡量自身价值的可靠尺度。
在今天看起来,卢梭的文学声望并不是来自他的这一部在当时对法国爱情观起到重构作用的《新爱洛伊丝》,而是他死后出版的回忆录《忏悔录》。无疑,继对纯粹爱情的向往之后,她又一次引领了法国浪漫爱情史上一次全新的体验。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向你分享的第三个要点:母性欲望之后的浪漫回归时代。在这里,我们将看到最具法国浪漫的母性世界里,青年男子与贵族女性之间爱情的构成,以及近现代法国浪漫的回归。
卢梭的母亲在生下他以后不久便去世了,十岁那年他又失去了父亲。16岁漂泊法国以后,他遇到了一位慈爱的保护人路易斯·德华伦。这位比她年长12岁的庇护人,在为卢梭提供庇护的同时,开始暗示让她接受性启蒙教育。虽然卢梭并不是十分情愿做华伦的情人,但也无法拒绝这样的故事类型,最终成为了18世纪到19世纪小说的主题。
对于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与年长的已婚妇女发生关系是一项过渡仪式,不仅使他们接受了性启蒙,也给他们提供了进入社会和获得职业的机会。与卢梭一样,邦雅曼·贡斯当的母亲也是在生下他以后就去世了,从此她一直渴望母爱的替代者。他在多位女性的身上寻找母爱,她们都年长于贡斯当,且都已为人妻为人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斯塔埃尔夫人,她不仅给了贡斯当母爱一般的爱情,而且在政治上给了他很大的提携。但是这种爱情并没有带给贡斯当快乐。
“吸引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思想上的重要共识,但这怎么能持久,我的心、我的想象力,特别是我的感官,都向往真正的爱情。”他将这种母性的噩梦描写进他的小说里,无论《阿道尔夫》还是《阿梅利亚和热尔梅娜》,都能看到贡斯当与斯塔埃尔夫人动荡关系的影子。
由于缺少足够的母爱,有的男性永远无法长大,或者直到很晚才长大。母亲的替代者也许有助于弥补早期的母爱缺失,但注定会令他们经历痛苦的冲突。与母亲替代者的性关系带有母子属性,这种属性充满了经典的矛盾,这种矛盾同时也催生了伟大小说《红与黑》的诞生。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著作,同样描写的是年轻且英俊的于连与市长夫人之间的恋情故事。而这段故事与作者本身七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同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不同于贡斯当,在这部小说中,于连最后意识到了莱纳尔夫人是自己的真爱,这可能与作者曾经承认自己在童年时对母亲的热爱有关。这种最初对母亲的爱情成了司汤达后来爱情经历的原型。
但不管其结局如何,这种年轻人爱上年长女性的主题,或者相反,都带有典型的法国色彩。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独具法国特色的两性模式呢?《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的作者为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法国人把一切都和性联系起来,包括母子关系。大多数的法国母亲会毫不避讳地亲吻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即使是孩子已经成人,母亲还是会用“我的心肝宝贝”来称呼他们。有很多法国男孩子长到十二三岁了,还会亲密地依偎着母亲,这不要说是在中国,就是在美国也是很难想象的。
二是法国人非常看重性爱,所有年龄的女性都努力地保持自己的性吸引力,这意味着保持苗条的身材,打理头发和衣着时尚。
三呢,中世纪的宫廷社会鼓励年轻男子爱上成熟女性,以作为他们进入世界的大门。这些男子都是依靠年长女性来展现自己的才干,并依靠她们来赢得嘉奖,进入学术机构或者被同行认可。
四、法国男孩子和女孩子在童年和青少年时阅读的中世纪传奇和感伤小说,为他们提供了成人后的行为模板。每一代人都按照这些模板行事,并启发更多的同类型故事。
如果说卢梭的《忏悔录》、贡斯当的《阿道尔夫》、司汤达的《红与黑》为我们带来的是18世纪这种典型的母性爱情世界,那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则是法国浪漫史上又一部不得不提的小说。在《包法利夫人》中,法国爱情的浪漫已经远离了年轻男子与贵妇的理想化激情,浪漫不再,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外省多情女子的堕落,这与当时的法国社会密切相关。
1870年,普法战争带给法国人的创伤让他们一度再难以沉湎于情爱的海洋之中,就连情人的身份感一度都很难找到。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世纪末期,经过了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人再一次开始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仍然是时尚、美食、艺术、文学和爱情的中心。
当然,这个时代的爱情已不可能回到19世纪之前,它必须适应新的时代,既不沉湎于过度的浪漫主义,也不会像福楼拜一样去探索灵魂的阴暗角落。人们重新体会着爱情的浪漫,并向所有企图摧毁浪漫爱情的敌人发起冲锋,甚至包括了男童与女童的爱情。
20世纪以后的法国浪漫在继承了中世纪先辈阿贝拉尔和埃洛伊斯的爱情之后,开始继续着他不可阻挡的力量,穿透表皮,无关肤色,更为大胆、更为自信,并且通过包括文学作品以外的更多方式与渠道,向人们展现着它们多彩而丰富的爱情浪漫世界。
好了,《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讲到这里基本就讲完了。现在我来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追溯了法国浪漫史的开端,回顾了12世纪法国历史上的爱情圣徒阿贝拉尔与埃洛伊斯的爱情故事,找到了这个国家浪漫爱情的根源——那些充斥着浓重偷情意味的吟游诗篇。
其次,我们回顾了当风流爱情发展到激进放荡的时代,纯粹爱情观的提出对法国爱情所产生的影响,也介绍了最具代表性的卢梭的名著《新爱洛伊丝》与为爱痴狂的朱莉以及她与三个情人之间的故事。
最后,我们来到了最具法国浪漫特点的母性爱情世界,分析了法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位文学家卢梭、贡斯当、司汤达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创作的反映年轻男子与贵族、年长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这本书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法国人自吟游诗人发明浪漫爱情以来,他们其实一直都在真诚而热烈地爱着。无论埃洛伊斯和阿贝拉尔,还是朱莉与圣普洛,以及于连和莱纳尔夫人,他们都是在追寻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对爱情最高的向往之中达到了与情人的结合。
所以,无论是中世纪的骑士传奇,还是18世纪的母性世界,甚至是到了20世纪的同性之爱,法国人的浪漫爱情里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内心对爱的渴望与追求。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900年以来,法国人一直推崇的爱情欢愉和非性而不能爱的爱情观与中国的传统爱情观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无论中国人还是法国人,对于爱情真谛的追求其实并无差别。
如果说埃洛伊斯与阿贝拉尔是法国人爱情的圣徒,那么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便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浪漫。无论埃拉还是梁祝,爱情的本质并无不同。朱光潜先生说:“在恋爱的状态中,两个人的脉搏一起一落,两个人的心灵一往一复,都恰能星河无间。在这种境界,如果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等等观念渗入一分,则恋爱真纯的程度便需减去一分。真能恋爱的人只为恋爱而恋爱,恋爱以外,不负宇宙。”
另有朱先生短短数句道出了爱情的实质,这怕是无论古今中外,所有的爱情最能够打动人心,也最能够令人刻骨铭记的原因,那便是爱的真诚与纯粹。
或者时间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生存的压力与世界的多彩让爱情的实质变得有一些模糊起来。当我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人就在问我:“当我连一套房子都没有的时候,我要到哪里去寄放我的爱情?”其实在我今天解读的这本《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的书里,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些吟游诗人笔下的贵妇,以及深深爱着于怜的莱纳尔夫人,她们拥有着金碧辉煌的城堡,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如勇敢的战士一般披盔戴甲地寻找爱情。这便足以说明了,寄放爱情的地方并不是一所房子,而是一颗可以相爱的心。
或许这也正是法国人之所以可以9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他们浪漫本质最大的原因,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勇敢而单纯。比之于当今时代的爱情世界里所添加的一套房子、一辆车子以及银行卡上的那些数字而言,似乎更容易开出浪漫的爱情之花。不是有那么一句话说吗:“小鸟的翅膀一旦沾上了黄金,就再也难以飞上蓝天了。”爱情同理,任何一段夹杂了除爱情之外其他元素的恋爱,也很难开出一朵吐露着芬芳的爱情之花。所以还是让爱情变得纯粹一些吧,当爱来临的时候,忘却所有的去相爱,如法国人一样,在爱情的宇宙里毅然不顾一切,因为不如此,则恋爱不真纯。
好了,我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当然,这场迷人的法国、浪漫的探秘之旅为我们奉上的不单单只是一段段浪漫迷人的爱情故事,它其实更是一场全面而丰富的心理及文化的大盘点。希望你也能同我一样爱上这部由玛丽莲·亚隆倾心铸成的《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6年1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每一本好书都带你上一个小台阶,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