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悲惨世界》雨果如何写作极致的苦难?
铛铛铃2025-08-22【文学】19人已围观
简介
我今天要推荐的一本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
我曾经是雨果最忠实的粉丝,我曾经对雨果的作品非常入迷。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还是一个文学少年的时候,在给世界文学做排行榜的时候,我总是自以为是地把《悲惨世界》这本书放在第一位。
我读的第一本雨果著作是《笑面人》,时间过得真是很快啊,说起来已经是40多年前。当时我们家几乎藏着差不多所有翻译过来的雨果著作。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些书都被抄家抄去了。隔了几年,因为翻修房子没地方放,又退还给我们。
刚开始还没有被解放的父亲不让我读书,尤其不许读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他不想让我接触这些禁书。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些世界名著,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成了大毒草。
常叔曾经是父亲的命根子,是他一生中引以为自豪的东西。然而正是因为喜欢读书,正是因为读了很多世界名著,被灌输了太多的书中的思想,他才很倒霉地成了一名右派。
父亲不让我读外国小说,我就自己偷着读《笑面人》。只是我无意中发现,不管怎么说,《笑面人》都是一部适合孩子看的书。如果我要给中学生推荐世界文学名著,我很可能首先就推荐雨果的这本小说。
《笑面人》的精彩在于它的传奇和好看。一个贵族子弟成为了宫廷阴谋的牺牲者,从小就被贩卖给了儿童贩子,他被动过了毁容手术,嘴角一直裂到了耳根面部,因此始终都像是在怪笑,成为一个可怕的笑面人。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微笑永远是最美好的,但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如果始终都是在怪笑,这就会变得非常可怕,非常古怪。雨果笔下的笑面人,正是以这样的可怕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笑容是世界最悲凉,也是最悲哀的一种表情。表面上看是在笑看人生,然而痛苦却一直埋藏在男主人公的内心深处。
笑面人脸上的表情,代表着人类施加的丑恶。就是这样一个笑容,让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怪物。只有在善良美丽的盲女孩蒂的眼中,笑面人的笑容才是美好的,因为这个女孩看不见这样的怪笑。
笑面人与盲女孩被一个好心人收养,他们在一起青梅竹马,两人相爱了。最后笑面人获得了家产,获得了地位,然而熟悉底层的笑面人忍受不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又毅然放弃了富贵,回到了盲女孩蒂的身边。然而盲女孩已经病入膏肓。
从《笑面人》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我一本接一本的偷看雨果的著作。记得最先择抄的是雨果的诗,然后是《死囚末日记》,然后是《布格·雅加尔》,然后是《巴黎圣母院》,然后便是《悲惨世界》,最后当然还有《笑面人》和《九三年》。
雨果很容易征服少年读者,他那些带点矫情而且过于外露的诗句,高度紧张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充满哲理的格言和对话,曾经十二分地激动着我。雨果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成了文化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滋润了我的少年时代。我像今日的追星族一样,完全被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光芒所折服。在当时,我已经不能想象,还会有比雨果更伟大的作家。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用现代小说的标准评论,雨果显然已经不是法国最好的小说家,然而他却是第一位让我如痴如醉,让我爱不释手的法国作家。我抄过许多雨果著作中的格言,这些格言直接影响了我的世界观。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雨果,没有《悲惨世界》,没有《笑面人》,没有《九三年》,天知道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曾经有一度,作为雨果的粉丝,我最喜欢的却是他的《九三年》。通常情况下,一部小说只要你认真读,只要你读进去,多少都会有些感动。在我看来,《九三年》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它的结尾。现在一想起来都可能会觉得好笑,觉得幼稚,当时真是一边流眼泪,一边在摘抄。
在《九三年》中,有大量精彩的对话,几乎全是慷慨陈词的演说词,有时候一说就是一两页,他们对我的影响远远的超过了教科书。《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三个令人难忘的角色:叛军首领侯爵、侯爵的侄孙、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的特派员西莫尔登。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
小说到了最后,死里逃生的侯爵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的城堡,救出了三个小孩。郭文为侯爵的行为感动,他决定用自己的头颅换取他的生命。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我仍然还会梦到那个辉煌的最后场景,这便是《九三年》的结尾。
太阳高高的升起了,男主人公郭文高傲的头颅被按在了断头台上,他即将被处死。痛苦不堪的西莫尔登不能挽救郭文,也不能不杀他,于是西莫尔登拔出手枪,在最后关头,用一粒子弹洞穿了自己的心脏。
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这样?那是一个让孩子可以放声痛哭的壮丽场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都感到心里堵的难受,以至于上课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有气无力地讲述着工业基础知识,讲授着农业基础知识,我的心思却好像在遥远的刑场上,耳朵里仍然回响着子弹呼啸的声音。
雨果小说中的戏剧场面,实在是太容易打动人了。
还是回到我的少年读书时代吧。因为父亲不让我读外国小说,我便在夜里爬起来偷偷的读。那时候我正好睡在楼下的书房里,父亲根本管不住我。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大胆妄为。作为一个右派,当时他刚开始带队工作,去剧团写那种永远也不可能写好的剧本,天天晚上开夜车,有时候显得难受了,便下楼在院子里散步。
父亲站在窗外,他发现我房间里的灯光还亮着。我当时一边读一边哭泣的情景,一定也打动了父亲。父亲显然是不声不响地在黑暗中看了许多次,最后他终于忍不住的敲敲玻璃窗,让我睡觉,让我赶快关灯。
有趣的是,父亲的禁令表面上很严厉,在雨果的魅力面前,却很快就对我名存实亡。他知道我半夜里在看书,第二天就跟没事一样,也不戳穿。敲了好几次玻璃窗以后,有一次他一本正经的审问我:“你在看什么书?”我笑着说:“没看什么。”他板着脸说:“哼,没看什么,还说没看什么。”这件事就这么算过去了。有时候父亲会莫名其妙的冒出一句说:“你又在瞎看书了。”说了也就说了,来势并不汹汹,我也不在乎,书照样还是要看,越看越入迷,越入迷越忘乎所以。
终于有一天忍不住,我老气横秋的对父亲说:“雨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父亲说了什么我也记不清,说什么都不重要,对我来说,当时最重要的是雨果。
雨果最初引起轰动的一部小说,不是《笑面人》,不是《九三年》,而是他第一部长篇《巴黎圣母院》。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影响是空前的,一版接着一版的印刷,出版商接踵而来,要求雨果为他们提供新的作品。那时候的雨果还很年轻,他有点应付不了,于是只好胡乱弄几个书名蒙人,打发那些盯着他的出版商。
在《巴黎圣母院》这部长篇成功以后,雨果宣称他会再写两部后继作品,然而这两部作品预告了30年,最后连影子都没见到。这样极端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十分少见。我一直不太明白雨果为什么不乘胜追击,不借着畅销的势头,大写特写长篇小说,而是见好就收,一歇差不多整整30年。
在《巴黎圣母院》问世的10年之后,雨果的同行欧仁·苏推出了《巴黎的秘密》,一炮而红,成为当时比雨果更有名的小说家。在《巴黎圣母院》之后的30年中间,雨果主要是写诗歌和戏剧,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我始终没有真正的想明白。
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雨果其实一直在偷偷的和欧仁·苏较劲。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获得了比《巴黎圣母院》更大的成功,好胜的雨果,要写就一定要写一部能压过欧仁·苏的作品,于是这一憋就是30年。
在这漫长的30年中,欧仁·苏渐渐江郎才尽,盛极而衰,最走红的作家交椅让给了大仲马。大仲马如日中天,除了他,这30年中还有不可一世的巴尔扎克,像工业生产一样,创造了一大批强有力的作品。
就一个小说家而言,雨果其实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笑到了最后。在小说创作领域,雨果成名早、成器晚。虽然不到30岁的时候,已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巴黎圣母院》,但是在30年以后,直到60岁的时候,不急不慢地推出了另一部更伟大的作品《悲惨世界》,才确定了自己小说家的霸主地位。
雨果最辉煌的著作,毫无疑问应该是《悲惨世界》。我小时候还没有全译本,只出了厚厚的四卷,最后一卷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突然开始,还积压在出版社。因为没有最后的一卷,我的少年时代,为可能会有的结局做过种种猜想。一本你喜欢的作家的代表作,你竟然不知道他的最终结局,这实在是一种折磨。
多少年以后,我对雨果的热情已经消失,这带着结尾的最后一卷才姗姗出现。时过境迁,我甚至都不想再读它了,我觉得他让我等待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悲惨世界》的故事确实有点曲折和复杂,毕竟他有着厚厚的五大本。一个叫冉阿让的年轻人,原本非常诚实,为了不让姐姐七个可怜的孩子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了5年徒刑。服刑期间他四次逃跑都没有成功,刑期从5年加到了19年。
出狱后,他找不到工作,没有地方住宿,同样是在做苦工,他得到的报酬只是别人的一半。正在他灰心气馁时,一个好心的主教收留了他,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为了生计,竟然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在潜逃途中又被警察抓住。关键时刻,主教声称银器不是偷的,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
冉阿让被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感化,开始了新生。从此他去恶从善,化名马德兰,辛苦工作,经过努力,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有了钱以后,冉阿让乐善好施,兴办福利,因为他的善举得到了大家的拥护,还当上了市长。
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工芳汀,爱上了一位大学生,师生怀孕。大学生是个逢场作戏的轻薄儿,不久便弃芳汀而去。芳汀生下了女儿珂赛特,将珂赛特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德纳第夫妇是非常恶毒的一对男女,他们经营着一家小旅馆,收留珂赛特的目的只是为了骗笔钱还债。
小珂赛特在不幸中慢慢长大,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的母亲芳汀要钱,收取更多的生活费。他们不断的欺骗芳汀,说她的女儿过着怎样的幸福生活,事实上却是不断的虐待小珂赛特,让可怜的珂赛特过着非人的生活。
芳汀的美貌引起了当地许多恶妇的嫉妒,终于有一天,有人将她有私生女的事儿揭发了。市长同时见义勇为的冉阿让知道了此事,为了尊重习俗,他给了芳汀50法郎,让她离开。芳汀被冉阿让解雇了,再也没人肯雇佣她,结果可怜的芳汀沦为了妓女。
一个活泼的美少女,最后形容枯槁,生命垂危。冉阿让因此非常内疚,他决定要弥补自己的过错,发誓要照顾芳汀母女。然而就在这时候,警长沙威认出冉阿让并告发了他。
冉阿让巧就巧在,也是在这个时候,当地的一个老头被当成了冉阿让,并且正在接受审判。冉阿让因此很为难,他不愿意一个无辜的人为自己受难,于是毅然走上了法庭,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再次被捕入狱。
入狱没多久,冉阿让又从狱中逃了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去拯救芳汀的孤女珂赛特,要兑现自己的许诺。终于在圣诞节的这一天,他找到了小珂赛特,将珂赛特从狠毒的德纳第夫妇手中解救出来。
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冉·阿让带着小珂赛特东躲西藏,历经险阻,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她抚养成人。珂赛特一直以为冉阿让就是自己的父亲,她得到了人间最好的父爱。
再后来,已经成为少女的珂赛特,爱上了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吕斯。马吕斯原先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保皇派,他的父亲曾是拿破仑手下的爱将,拥护共和,在滑铁卢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爵位。父亲快去世时,给儿子留下了遗嘱,把真相告诉了自己儿子,马吕斯因此受到震动,暗地里查阅书报,了解到了父亲的英勇事迹,终于改变了立场,离家出走,开始接触共和派,很快也成为一个共和党人。
革命党人起义了,马吕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街头的战斗,准备牺牲自己。冉阿让此时也知道了珂赛特与马吕斯的恋情,他为此深受打击,同时也很为珂赛特担心。在收到马吕斯的来信后,为了珂赛特,冉阿让也来到了街头的战场。
年老的冉阿让卷入了街头的战乱,在战场上,他放走了被革命党人捕获的警长,也就是那个像阴影一样追逐他的沙威。战斗很激烈,许多人身亡了,马吕斯身受重伤,生命危在旦夕。结果是,冉阿让背着马吕斯从下水道将他救离了险境。
当时处于昏迷中的马吕斯并不知情,他并不知道是谁救了自己,并不知道是冉阿让救了他的生命。马吕斯终于和珂赛特结婚了,一对相爱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冉阿让将自己的身世向马吕斯和盘托出,后者知道了大为震惊,对他冷眼相看。
这时候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珂赛特也误解了冉阿让,不明白自己心爱的父亲为什么要离开自己。冉阿让主动离开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珂赛特,伤心的冉阿让因此一病不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吕斯才知道冉·阿让原来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救命恩人,连忙去接他过来同住,但冉阿让此时已经生命垂危,最后在珂赛特和马吕斯的怀中与世长辞。
情节确凿的小说说到这儿就结束了,它有着无数感人泪下的桥段。下面我还想着重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当时记忆中最强烈的一些情节。
在《悲惨世界》中,可以让人热泪盈眶的细节太多了,我想象不出在西方世界文学名著中,还有哪一部小说能比《悲惨世界》更煽情,更能让人痛哭流涕。
比如说,冉阿让去拯救小珂赛特那一段,雨果用了大量的,也是最强烈的雨果风格的文字,来描写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的小珂赛特的童年不幸。一个无辜的小女孩,落入了世界上最歹毒的一对夫妇之手,德纳第夫妇让八岁的小珂赛特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雨果用非常浓重的笔墨,来描写小珂赛特的不幸。
女主人德纳第大娘,也就是那个坏女人的恶毒和歹毒跃然纸上。“俄罗斯女皇看见农奴偷视皇太子的大蓝佩戴,也不见得会有另外一副面孔。”她猛吼一声,声音完全被愤怒梗塞住了:“科赛特,科赛特!”吓了一跳,以为地塌了下去。她转回头,珂赛特把那娃娃轻放在地上,神情沮丧,她的眼睛仍旧望着它,她叉起双手,并且对那样年纪的孩子来说也真使人寒心,她还叉着双手的手指扭来扭去。这之后她哭起来了。她的那一整天受到的折磨,如森林里跑来跑去,水桶的重压,丢了的钱,打到身边的皮鞭,甚至从德纳第大娘口中听到的那些伤心话,这些都不曾使她哭出来,现在她却伤心地痛哭起来。
幸好冉阿让像天使一样,突然出现在小珂赛特面前,他压制着胸中怒火,很平静的用五倍的价格,买下了那双小珂赛特正在织的袜子,以换取让她玩一会儿的时间。我给大家念一下这段对话:
“我买这双袜子。”那人说,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五法郎的钱,放在桌子上说,“我付现钱。”
接着他转向珂赛特说:“现在你的工作归我了,玩吧,我的孩子,玩吧,我的孩子。”
每当想到这个情节,我就情不自禁地流眼泪,这也许跟我自己的一段经历有关。文化大革命中,我也曾有过寄人篱下的日子,整天遭人白眼。我当时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想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把我抛弃。我也像小珂赛特那样,盼着有一天会有人来解救自己。好在是冉阿让终于将这个不幸的孩子拯救了,小珂赛特脱离了苦海,小珂赛特从此步入了幸福的轨迹。
冉阿让付了1500法郎,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这时候冉阿让的表现就是天使,就是上帝,他终于解救了小珂赛特,终于也让读者长出了一口气。
下面我再读一段文字:
“科赛特走了,跟着谁走,她莫名其妙去什么地方,她也不知道,她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就是她已把德纳第客店丢在她后面了。谁也不曾想到向她告别,她也不曾想到要向谁告别,她离开了那个她痛恨的同时,也痛恨她的那一家。可怜的小人儿,她的心直到现在从来就是被压抑着的。”
雨果用了很长的篇幅,将近67页才写完了这一卷,卷名就叫“完成他对死者的承诺”,也就是完成对小珂赛特母亲芳汀的承诺。冉阿让这么做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赎罪,因为他觉得在芳汀的不幸中,也有他的一部分责任。
这个细节的重要性还在于,他把前后都沟通了起来。有了这一段,小说结尾部分父女之间无比深情的对话,才显得更让人刻骨铭心。
这时候冉阿让就要死了,珂赛特扶住他的双肩,泣不成声,想同他说话又说不出来,声音伴随着凄惨的口水和泪水,只听她念叨中有这样两句话:“父亲不要离开我们,我们又见到了您,怎么能又马上失去您呢?”
这时候冉阿让就要死了,已到了弥留之际,雨果十分动情地写道:“在两支烛光中,他仰面躺倒,苍白的脸望着上空,任由珂赛特和马吕斯频频吻他的手,他死了。黑夜沉沉,没有一点星光,肯定有一个展开双翼的大天使,站在黑暗中等待这个灵魂。”
在《悲惨世界》中,对冉阿让的描写,确实就像是在描写慈悲的上帝一样。限于时间,我没办法讲的更细,但还是要特别推荐读者能读读这几段,这几段真的很精彩,真的让人刻骨铭心。
把不幸写到极致,把好写到极致,把坏写到极致,这是雨果小说的风格,而《悲惨世界》,又是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一部小说。相对于他的漫长篇幅,《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并不算太多,故事也不是太复杂,然而他的每一场戏,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写得惊心动魄,都会让你迫不及待的想接着看下去。
雨果小说的优点就是他的浅显。事实上,歌德生前就表达过对于雨果的不满,他认为雨果的小说不真实、太浪漫,而且写的太多了。只要写的多,就难免粗制滥造。歌德太老了,他看不惯雨果的横空出世,他对雨果的表扬只是描绘细节很擅长。
歌德批评雨果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雨果除美的事物之外,它还描绘了一些丑恶不堪的事物。歌德认为雨果写的不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而是一些由他任意摆布的木偶。事实上,歌德批评的只是年轻时代的雨果,等到雨果写出《悲惨世界》时,歌德他老人家已经离开人世。
平心而论,歌德所批评的那些缺点,即使在雨果最优秀的作品,仍然还是存在,但是毫无疑问瑕不掩瑜,雨果小说中的优点远远的超过了缺点。歌德的这个观点最多只能作为参考,事实上他所说的那些缺点,在今天看来都不是什么问题。
丑陋的事物可以进行描绘,已经不用讨论多惨,更不是罪名。有很多例子都足以证明,多产和少产与写作质量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多和少都可能写好或写坏。简单的以数量来评论好坏,其实都是非常外行的话。
写作是一种燃烧,不同的人,不同的创作方式,发出的热能也不尽相同。很显然,雨果也知道要创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谁都知道写出来的人物像木偶一样不对。按照我的想法,这些浅显的道理,如果不是不懂,而是还不知道在技术上如何才能达到。
不光是雨果,整个19世纪的大作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19世纪的文学与20世纪文学相比,在塑造和表现人物的技术层面上,显然要逊色的多。
我们都知道,写作水平和阅读水平是互动的。作为写作者,现代小说家的技术在突飞猛进,技术已成为一个喋喋不休的话题。然而自我燃烧的能力却在明显降低。作为阅读者,审美的趣味提高了,胃口也变得更加挑剔,被感动的程度却降到了最低。
20世纪的文学获得了技术,却失去了19世纪的生机勃勃。事实上,21世纪的文学前景,也看不出有任何好转迹象。社会在进步,书店里的图书一天天在增加,然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在原始冲动方面,似乎都出现了严重障碍。
技术的进步不可能解决一切难题,有时候,进步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技术越来越发达,离文学的本性也越来越远。有些困难,就算是雨果重新活过来,恐怕还是解决不了。
或许,正因为这些热爱文学的,阅读或写作,生活在雨果时代是幸运的,生活在这时代的法国更加幸运。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