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傲慢与偏见》真正的门当户对是精神上的完美契合,而非身份地位的终极匹配

铛铛铃2025-08-22文学1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分享的书是《傲慢与偏见》。

这本名著来自19世纪的英国,它是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如果你去书店世界名著的书架前流连,可能没有哪一本名著像《傲慢与偏见》一样,节奏明快、有趣易读、充满亲和力。当年的读者一定是有同样的感受,和许多名著挫折的命运不同,这本书出版当年就获得了畅销与流行,与《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一起位列世界小说十大名著,是各类书单上推荐必读的常客。

一部作品拥有如此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一定是因为它在各个时期,都可以引发受众的共鸣,我们可以从文本中获得对于自己面对同样问题的思考。快两个世纪过去了,生活在21世纪科技时代的你,在一次次长辈的催婚劝架中,内心有过彷徨与斗争的时刻吗?可以获得爱情中的平等与尊重了吗?可以在选择婚姻时忠于内心的召唤吗?这似乎是一个永远让我们心存敬畏的话题。

让我们先来更多地认识一下简·奥斯汀吧。这位被誉为地位可以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1775年出生于英国小镇一个恬静舒适的牧师家庭里。父亲是牧师,母亲是一位爱读书的富家小姐。简·奥斯汀虽然没有正规上过学校,却和家人一样喜欢读时下流行的爱情小说。她在十三四岁时开始写作,也是以这样的通俗小说作为蓝本来模仿的。

很多人会拿简·奥斯汀的作品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比较。虽然也是来自牧师家庭,但是勃朗特三姐妹的童年明显是凄苦艰难的,因此勃朗特姐妹带来的《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是阴郁的氛围,释放出浓烈的感情,布满了哥特式的味道。夏洛蒂·勃朗特也曾毫不留情地指出,无法接受简·奥斯汀小说里冷眼旁观、冷嘲热讽的心态。每个人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各自的人生际遇,这是文字泄露给我们的秘密。

如果想更感性地了解简·奥斯汀,我必须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通过这部电影,大家会了解到是一段什么样刻骨铭心的爱情,让简把所有对爱情的憧憬与敬重,都融入了她的文字中,甚至倔强到终身未嫁,也由一个热爱文学、不谙世事的少女,最终成为了被世人瞩目的简·奥斯汀。

21岁的时候,奥斯汀在家乡与年轻律师勒弗罗伊相遇相爱,但是因为双方从家庭利益出发,都不能选择爱情至上从而分手。在以后的日子里,才貌双全的简获得过富家子弟的爱慕,在冬日的曼尼顿庄园,简当众接受了这位牛津高材生的求婚,却在第二天一早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悔婚了。简·奥斯汀没有成为任何豪宅的女主人,由于父亲去世生活的境况日下,简·奥斯汀41岁就英年早逝。对于爱情的执念,让她没有因为攀附婚姻拥有荣华富贵,但是直到如今,世界各地都有她的粉丝,她的头像被印在十英镑的钞票上,她的文字和她自己的故事一代代流传,甚至电影《成为简·奥斯汀》被列为女性最应该观看的十部电影之一,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不自私地去爱一个人,坚守真爱,也因爱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为爱沉沦。

说到这里,大家都看得出来,简·奥斯汀用她自己的一生和她的作品,在向这个世界宣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小说的主人公拥有美好的姻缘,简·奥斯汀却孤独终老,但是他们一样没有向世俗利益妥协,也在爱情与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下面我们要开始一起读一读这本书了,先从书名说起吧。《傲慢与偏见》,傲慢指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的态度,而偏见来自于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看法。无论是傲慢还是偏见,只有想要嫁给爱情的人才会在乎,它们是爱情的绊脚石,如果想嫁给家财万贯,或是迎娶身世显赫,则完全可以对其忽略不计。所以,伊丽莎白和达西是如何在看重婚姻的物质意义的环境里,做着别人不愿理睬的难题,固执地克服掉傲慢与偏见,获得完美的爱情的呢?答案就在他们对爱情的理解与经营中。

先来说说傲慢与偏见的情节,非常简单,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呢,这是一场19世纪的英国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故事。有人说这不是现在韩剧喜剧爱情片的鼻祖吗?其实岂止韩剧喜欢在这样的关系上做文章,这样的故事内核,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空间穿梭、游历,栖息在一对对痴情男女的心灵间,为我们上演了多少动人的好戏。有一部风靡全球的爱情电影,叫《西雅图夜未眠》,电影导演诺拉·艾芙隆说过,《傲慢与偏见》是每个爱情故事的蓝本。这也说明,虽然大多数此类作品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大团圆结尾,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关注着每一段过程,如何越过这看似最简单,其实最顽固的沟壑,是一种永远扣人心弦的悬疑吧。

在这本书中呢,奥斯汀小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经典与美好的方式,那就是破除掉心中的傲慢与偏见,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乡绅班纳特家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因为家里没有男孩儿,按照当时的法律,他的财产只能由男性亲属继承,女儿们只能得到很少的嫁妆,所以班纳特太太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也很有行动力的在为这个目标而操劳,那就是给女儿们谋得黄金婿。其实也并不是班纳特太太有多么唯利是图,在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下,婚姻大多是一场生意,对于中上层家庭的女性,基本只有通过嫁得早又嫁得好,保住衣食无忧的生活。因此,《傲慢与偏见》开门见山地抛出第一句话就被广为流传:“有个道理,众所周知,家财万贯的单身男子,肯定是需要一位太太的。”每当这样的单身男子乔迁新居,邻居们哪怕对其思想感情一无所知,也会把他当做自家这个或那个女儿应得的财产。这样的开篇一下确定了全书的基调,这并不是一个准备卿卿我我的小调爱情,我们的女作家准备单刀直入,简单明了,聊一聊关于爱情与面包的选择。

这时,一位新邻居从天而降,宾利先生有钱又单身,成为了班纳特太太锁定的目标。她期望自己的五个女儿,总有一个会和宾利先生情投意合。为此,她忙碌地安排着拜访,打探着小道消息。在一次公共舞会上,宾利先生对班纳特家的大小姐简一见钟情,令班纳特太太欣喜若狂。与宾利一同前来的他的好友达西先生,高大俊朗,贵气逼人,真的起到了令舞会蓬荜生辉的效果,甚至比宾利先生更引人注目。可是慢慢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他骄傲的态度,达西先生在言语间得罪了班纳特家二小姐伊丽莎白,因为说她算不上多好看。开朗活泼的伊丽莎白虽然以此事为笑料讲给大家听,实际上是为了告诉大家她的态度,她已经从心里基本认定,达西先生是一个讨厌的家伙。

可是就像一首歌里唱的,爱情有什么道理。就在伊丽莎白认定达西先生只是一个无论在哪里都傲慢的家伙,是一个嫌弃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配合她跳舞的混蛋的时候,达西先生偏偏开始注意她,并被她美丽的眼睛和欢快的作风所吸引,想要更多地了解她。宾利的妹妹卡罗琳一心想要嫁给达西,可是达西先生并不领情,当她亲耳听到达西说对伊丽莎白心生爱慕后,妒火中烧,利用每一个机会,不断用言语挖苦贬低伊丽莎白,想要让两人因为地位悬殊而离得越远越好。卡罗琳讽刺的重点当然是伊丽莎白的家庭,而她早已看出来,班纳特的母亲和妹妹粗俗无礼的举止,确实也是达西无法忍受的。

有主见的达西先生,不止因为伊丽莎白的家庭没有向她表白自己的喜欢,还劝说正在和简热恋的宾利先生放弃这段恋情,与婚姻不辞而别。在那样一个难以联络的年代,简毫无防备,又茫然无助的陷入到了伤心之中,但是她愿意痴心的等待。

由于班纳特先生膝下无子,所以他的遗产会由一位远亲柯林斯继承。柯林斯牧师迂腐教条,滑稽可笑,最大的过人之处是对权柄的阿谀奉承,是一个骄傲与奴性、自大与谦卑的混合体。她为一个计划前来拜访班纳特家,那就是迎娶班纳特家庭中的一位小姐,算是对继承人家家产的一种补偿,也可以彰显自己的慷慨。班纳特家庭得知他的想法,当然全力支持,希望他可以成功入赘。班纳特先生胸有成竹地向伊丽莎白求婚,却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果断拒绝,结果柯林斯牧师立刻转移目标,与伊丽莎白的闺蜜,也是伊丽莎白邻居家的小姐夏洛特火速牵手。眼看自己的家产在不远的将来却成为了邻居家的,班纳特太太恼羞成怒,和伊丽莎白大吵一架。

附近的民兵连队里,有一个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维克汉姆,因为高颜值和有亲和力的性格,深得少女们的芳心,伊丽莎白也对他颇有好感。维克汉姆告诉伊丽莎白,他父亲曾是达西家的主管,而达西违背了达西父亲在遗嘱中承诺给自己的一切,给了自己恶毒与不公正的待遇。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深了反感。

拜访新婚的柯林斯夫妇时,伊丽莎白见到了达西先生的姨妈凯瑟琳夫人,这位贵妇人邀请伊丽莎白来家中做客。在凯瑟琳夫人家里,伊丽莎白遇到了前来度假的达西先生。久未见面,伊丽莎白依然在聚会中保持着自己率真聪慧的风格,达西先生无法控制自己的爱慕,她选择向伊丽莎白求婚,表示自己愿意不计较门第悬殊娶她为妻,但是这样傲慢的态度,加上之前对达西越来越深的偏见,让伊丽莎白不但没有答应这场求婚,还和达西先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也是因为这样的拒绝与争吵,让达西先生看到了骄傲自负带来的恶果,他带着痛苦离开了,临走前留下一封解释的长信。

在这封信中,他承认自己促成了宾利先生的不辞而别,原因是他不满伊丽莎白家人的轻浮和庸俗,并认为简并非真心,而维克汉姆说的一切都是谎言,其实是他骄奢淫逸,挥霍完了那笔财产,又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一起私奔。看完信的伊丽莎白又震惊又懊悔,她知道是自己错怪了达西先生,她为自己曾经的偏见而内疚,又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羞愧,也开始重新审视达西先生。

2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舅舅妈来到达西的庄园,在美丽的庄园里再次相遇,伊丽莎白发现达西先生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他变得彬彬有礼,陪同她和舅舅、舅妈一起散步、闲谈。当地人以及管家对达西先生的尊敬赞美,以及他对妹妹的爱护有加,让伊丽莎白的成见渐渐消退。这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妹妹莉迪亚和负债累累的维克汉姆私奔了,家丑再次变本加厉的来临,伊丽莎白又急又羞愧难当,这时达西先生放下面子与过往,为了自己爱的人,默默地帮伊丽莎白家解决了难题,他帮维克汉姆还清了债务,并出钱让她和莉迪亚完婚,还让宾利与简重归于好。

小说的最后,当然是达西不顾亲友的阻挠,伊丽莎白接受了达西先生第二次诚恳的求婚,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故事就是这样,真正让我们在读书时觉得过瘾,和愿意反复研读、回味的应该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几次交锋,唇枪舌剑,颇有狭路相逢的感觉,也是书中这一次次的辩论,有言语上的,有书信中的,让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有了起承转合,也让我们一点点深入到两个人的内心,与他们优雅的爱情之中。

我觉得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是优雅的,这要托19世纪英国在礼节与细节上颇为斤斤计较的福,但是最终呢,还是因为爱情中两个自尊、自爱、善良的灵魂,在很多人因为生计、名誉、地位、财产而去选择衡量婚姻的环境里,奥斯汀毫不留情地向我们描述了周遭的众人是多么尴尬与迫切,丑态百出、斯文扫地,尤其是班纳特太太,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儿,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这应该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一类女性的代表。因此,像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这样理智呵护爱情的相处模式成为了一种异类,也就显得格外节制与优雅。

为何伊丽莎白可以坚守住这份美好呢?我们不如来研习一下这位超前女性的养成路径。

首先呢,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从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言语交锋中思路清晰,咄咄逼人,我们可以推断,这样有头脑的女孩一定是读过书,爱思考的。凯瑟琳夫人也评价过伊丽莎白的琴技,说听得出来,她弹钢琴并没有经过很刻苦的练习,但是还算有天赋。认真阅读过的书,好好感受过的音乐,不见得一定会成为一个人加官进爵的阶梯,却一定会化作她独特迷人、无可替代的气质。

其次呢,她可以勇敢而又谨慎地坚持自我。勇敢与谨慎,听起来是矛盾的一对词,却互相牵制,伊丽莎白就是那么准确的找到了那个制衡点,控制着它们的此消彼长。伊丽莎白刚刚好的活泼又稳重,不在任何一次与达西先生的辩论中示弱,也不会在权贵面前唯唯诺诺,不趋炎附势的态度表明了她的质朴可爱,她又不会固执己见,当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深深误解了达西先生后,会自责与自省,甚至可以客观去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的缺憾,换位思考的体贴达西对母亲与妹妹的抗拒。我们总爱提起的那个自我,有时太过懦弱,以至于想要的总是得不到,有时又太过强大,让我们一叶障目,错失真相,这种分寸感真是要和伊丽莎白多多学习。

最后呢,伊丽莎白这样对自己的美不自知的感觉,真的是很迷人。姐姐简是一个大美人,这是所有人都经常提起的,但是很明显,在这样的赞美中长大,简有点被这种美绑架了,也就缺少了一份生动果敢。难怪现在的育儿专家都会提醒我们,不要称赞一个孩子漂亮可爱,要称赞她的行为。我的一个造型师朋友说过,一般大美女表情都有点木讷,伊丽莎白作为这样的美女的妹妹,一定是被藏在了光晕之下,却反而有了可以自由奔放的空间。姐姐去宾利先生家赴约,因为淋雨得了重感冒,卧床不起,放心不下的伊丽莎白竟然步行前去看姐姐,不坐马车,踩着一路泥,独自行走三英里,这在当时的太太小姐来看不可思议,甚至有失体统。宾利家的小姐们当着宾利先生、达西先生的面奚落嘲笑伊丽莎白,说她的确像个疯子,头发给弄得那么蓬乱,那么邋遢,还有她的衬裙,那上面糊了有足足六英寸泥,泥土盖没了怀古,而且是孤孤单单一个人。小姐们问两位先生的看法,没有想到宾利先生说,在他看来,伊丽莎白走进屋那种神情风度很不错,并没有看到她肮脏的衬裙,达西先生的回答更令小姐们心怀愤恨,达西先生说,这完全没有影响伊丽莎白的形象,她跑过了这趟路以后,那双眼睛更加明亮了。难怪作家亦舒说,美而不自知,对美人是一种保护,我想得到保护的是真实的情感与一往无前的力量。

当然,伊丽莎白的善良、善解人意、乐观都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一个好姑娘必不可少的好品质,但是刚刚说的知书达理、有感情有理智、真实生动,却是我眼中她最为动人可贵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最好的爱情是棋逢对手,有一个词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叫“达西先生症候群”,意思就是说,小说里的达西先生符合女人关于男人的一切幻想,每个女人都梦想遇到一个这样的男子。当伊丽莎白问起达西为何会爱上自己时,达西先生说:“我爱你的脑子灵活,还有温柔体贴。”这一看就是简·奥斯汀这样的文学女青年对于男神的最美好的臆想,一个家财万贯的英俊男子,会穿越一切视觉迷惑,不用眼睛和身体去思考,而是一个有思想的心灵爱上另一个有头脑的心灵,虽然美好到没朋友,但是有多少人是因为这样的爱情文本开始了对爱情的青春憧憬呢?如果由此而启蒙了对于爱的态度,真的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算现实中没有达西先生,没有伊丽莎白,也起码可以知道,能够一起好好聊天,哪怕相互奉陪辩论个面红耳赤,最终发现三观合拍,对于一段长情的关系是多么重要。

所以虽然这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的小说,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在《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她是从女性的角度,自觉地在表述对于婚姻和感情的态度,而达西先生相对更像是站在被审美的层面,所以才会成为一代代女性最青睐的文学形象。

再说说小说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个笔墨并不多的形象吧,特别是另外四对夫妇,分别对应了四种典型的婚姻关系。

第一对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夏洛特是一个资质平平、年龄不小、还未成亲的女孩,看到柯林斯牧师向伊丽莎白求婚未果,马上用小心机让柯林斯注意到自己,并且迅速闪婚。夏洛特对伊丽莎白解释说:“你知道我不是罗曼蒂克的人,我绝不是那样的人,我只希望有个舒舒服服的家。论柯林斯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身份地位,我觉得跟她结了婚也能获得幸福。”他们才真正应对了小说开头那句“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柯林斯先生的目标从简到伊丽莎白,到夏洛特三天求婚两次,只要是位年龄、家境相当的小姐,似乎都可以成为他的新娘,反正她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娶一位太太。虽然伊丽莎白一直对闺蜜的婚姻观念有芥蒂,见解颇不一致,但还是没有想到,夏洛特会完全不顾高尚的情操,来屈就一些世俗的利益。这对因为婚姻的物质属性而结合在一起的夫妻,在小说中得到了他们各自预期的收获,牧师有一位顺服周道的妻子,夏洛特有一座温馨的房子,她把房子布置得整洁又温馨,未来呢,还会有一笔不错的财产从班纳特先生家继承。伊丽莎白也渐渐觉得,好朋友这个选择也不能说是错,只不过和她心中的幸福两个字,还是隔着一江水。

第二对是简和宾利先生完美的一见钟情,美貌与财富两全其美,却因为朋友和家人劝说门不当户不对,宾利先生忽然离开,在同样煎熬的时间里,如果不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努力让他们重修旧好,可能两个人就会失之交臂了。在整部小说中,这两个人物让读者只想用一个“好”字来形容,就像好好先生对谁都好,女孩儿长得也好,男人多金又随和,却都有些苍白无味,似乎他们已经好到懒得再去争取更好一点,好到无力去恨,无力去爱。

第三对是维克汉姆和莉迪亚,也不用多说了,这一对上演了龙卷风一样的闹剧,被欲望推动,无法自已的两个人制造的麻烦,倒是给了达西先生一个表达自己慷慨的机会,可是就算因为被救解了燃眉之急,想要截获钱财的也还是居无定所,认为自己为爱私奔的,却只得到对方很快的情淡爱驰。

前面说的这三对,包括伊丽莎白和达西,想一想也都算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了,性格、喜好、待人接物或者价值观总有相似之处。其实还有一对夫妻跳脱了这样的模式,就是班纳特先生和班纳特太太。班纳特先生是个颇有见解与才情的人,饱读诗书,因为年轻时贪恋美貌,娶了一位和自己毫无共同语言的漂亮女人,但是班纳特先生并没有在很快失去热情甚至懊悔不已的婚姻里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而是学会自己保持闲情逸致,并拿妻子的无知愚蠢当作笑柄,开心作乐。和太太不同,她在几个女儿中最喜欢伊丽莎白,但柯林斯牧师道貌岸然又浮夸的在吹嘘自己的身家时,她会和伊丽莎白交换眼神,读懂彼此心里的笑意。在太太因为女儿拒绝了牧师的求婚气急败坏时,她会对伊丽莎白说,如果真的接受了这场求婚,就不要做他的女儿。她常常说自己的太太和三个女儿都很蠢,就像书中所说:“一般男人照理总不希望在妻子身上去找这一种乐趣,可是大智大慧的人既然没有法儿去找别的乐趣,那也只好将就现成的了。”伊丽莎白就是她在这个家里最大的知音与安慰,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可能只有伊丽莎白显现了自她而来的关于智慧的基因。

看过了这五段形形色色的婚姻,大家应该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之前说过的,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有多么优雅,而这样的优雅从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经常会感叹,即便在那样一个本来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想要像两个主人公一样恋爱一场,以这样绵长的节奏,也是需要勇气与信心的。相遇、谈天、分开,从不谈何时能再见、再相遇、再分开,直到再次不期而遇,一个人本来的样子,就是在这样不经意流过的时间慢慢清晰,无论傲慢与偏见,都在真诚与智慧的感受中,坦诚相待中慢慢消散,最终爱情经过了考验,人也获得了成长。所谓天作地合的美好姻缘,奥斯汀已经直接向我们阐明,于爱情而言,真正的门当户对是精神上的完美契合,而并非身份地位的终极匹配。

如果你是一个尊重爱情的人,难免有时候会感觉孤单与难熬,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已经早早成家,或者是闪婚成功,而自己还在寻寻觅觅之中,因为想要有一段因爱而起,并且可以长情的婚姻,本来就是婚姻中的奢侈品,需要时间与耐心。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呢,我们可以一天发数十条微信,可以定位一下对方在哪里,可以随时飞越1000多公里与对方见面,但是络绎不绝的各种信息,让我们更难好好去看清一个人,傲慢与偏见更会根深蒂固,所以我们需要重温《傲慢与偏见》这样的经典小说,无论是伊丽莎白还是简·奥斯汀,她们的执拗与坚持,都会提醒我们自尊又谦卑地去爱,相信美好,就算遇不到达西先生这样完美的男子,也会让我们看清真相,获得尊重。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