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为何家会伤人》上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用心理学知识解读中国式家庭问题 夫妻关
铛铛铃2025-08-07【生活】18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我是依然,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我将在这里为您精读1000本好书。本期为您解读的书,是知名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最畅销的代表作之一《为何家会伤人》。
听到这个书名呢,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家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怎么会伤害我们呢?豆瓣上呢,曾经有一个小组,名字叫做“父母皆祸害”,在那个里面呢,网友们都把自己当做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在小组里发帖抱怨自己的父母,甚至不乏言辞激烈的,对父母充满了极端的怨恨情绪。不是说血浓于水吗,为什么有些人会对父母心怀如此大的仇恨呢?这个现象让武志红陷入深思,中国家庭里到底隐藏着多少问题,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武志红从事心理咨询以来,随着接触的患者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们和原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家庭是社会的浓缩,而人是家庭的浓缩,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心理都和家庭息息相关,而每个人家庭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上一代的家庭里找到根源。为了深入研究中国的家庭问题,武志红在工作过程当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思考,于是呢,就有了我们今天讲的这一《为何家会伤人》。
这本书被誉为中国式家庭问题的第一书,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剖析了家庭问题的方方面面,包括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子女教育等等,帮助我们搞明白,家庭会通过哪些方式伤害我们,而我们又可以怎样改善自己的家庭关系。相信大家听完这本书,至少会了解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婆媳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呢?第二,为什么说孩子太听话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呢?第三,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呢?
大家相信一见钟情吗?你也许会嗤之以鼻,觉得这是言情小说里才有的老套情节吧。不过,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看来,一见钟情确实存在,因为早在儿童时期,我们的情感基础就已经形成了。具体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如果小时候,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爱和安全感,那么我们长大以后呢,就会以父母为参照来选择爱人。相反,如果父母都不够好,我们就会幻想出一个理想型的父母,作为选择爱人的标准。一旦发现了符合标准的对象,你就会对他一见钟情。但问题是,在婚恋关系当中,我们必须要把这种吸引转化为对配偶的爱,否则如果真的把另外一半,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那么你们的感情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我们来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吧,来听听看哈。有一个女孩呢,她叫阿莲,阿莲是一个很活泼很漂亮的女孩子,追她的人特别多。相比之下,那个男孩刘恺呢,就显得没有那么显眼了,他很老实,很本分,也不懂得什么生活情趣。可是谁都没想到,阿莲竟然会主动追求刘恺,半年之后,两个人就闪婚了。在婚礼上,一些细心的人发现,刘恺不论是长相还是性格,甚至是动作,都跟阿莲的父亲非常的相似。没错,这就是阿莲对刘恺一见钟情的根源,他把刘恺当成父亲一样的依恋,但是他们毕竟不是父女,而是夫妻。结婚之后呢,父亲的角色渐渐淡化,阿莲开始用丈夫的角色来衡量刘恺,对她是百般挑剔,嫌他赚钱不够多,也没有什么大的能耐。结果呢,他们两年以后就离婚了。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啊,岳东呢,是一位花花公子,但是在34岁那一年呢,却和36岁的芭芭拉一见钟情,认识一个星期之后就决定闪婚。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芭芭拉跟岳东的母亲很像,情绪化、易发怒,而且说话的语速特别的快。可是越冬对母亲不止有爱,还有强烈的恨。原来哈,在他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呢,一直想再婚,经常把年幼的越冬留在家里,或者是托给邻居,自己出门约会,有时候呢,甚至好几天都夜不归宿。在岳东眼里,这是一种背叛,他后来之所以玩弄女性的感情,其实就来源于潜意识对母亲的报复。由于芭芭拉跟岳东的母亲很像,得到了她的爱,但是同样因为这份相似,招来了他恨。结婚之后,岳东把心里埋藏多年的痛苦和仇恨,全部都宣泄到了芭芭拉身上,最后这段婚姻只持续了短短的六天。
所以你看,婚恋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长大的过程,我们的另一半虽然带有自己父母的影子,但是我们自己一定不能够,当那个长不大的孩子,否则只会跟成人的世界脱节,甚至是重复童年的错误,最终害人害己。
当我们长大成人,自己组建家庭,就意味着从儿子或者女儿的角色,转变成了丈夫或者妻子,家庭除了让我们成长,还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相信很多人平时奔波忙碌了一天,都会希望能够早一点回家,吃一顿热腾腾的晚饭,或者呢跟家人一起看电视、聊聊天。不过如果不能够适应这种内外角色的转变,把工作当中的那一套带到家里来,那么婚姻关系也很容易出现问题。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吧,白丽和张安在外人看来呢,是一对美满的夫妻,白利经营着房地产公司,JOANNA 则开了一家科技公司,他们不仅家境殷实,15岁的儿子学习成绩呢也是名列前茅。然而后来张安的公司出了问题,眼看着就要破产,为了挽救丈夫的心血,白丽跟张安商量着把两家公司合并了,张安当正总,白丽呢当副总,但是实际上打理公司的还是白丽。结果呢,公司是越办越好,家里的矛盾却越来越激烈。张安觉得妻子太强势了,本来在家就是妻子说了算,现在公司合并了,工作上的事情呢,也全都由他包揽,他一方面很佩服自己妻子的能力,但是同时这也让他觉得自己很没有价值。白丽这边呢,也很委屈啊,她觉得丈夫管不好,家里也管不好,公司只能靠自己辛苦张罗,累死累活不说,还得不到丈夫的体谅跟呵护。这么看来啊,张安跟白丽呢,是各有各的立场和苦衷,那么问题到底是出在哪呢?关键就在于家庭和职场是不一样的,工作上讲究利益和控制,需要强大的领导力来解决问题,但是在家里,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白丽觉得丈夫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就是不自觉地把工作上的领导位置,带到了家里,自认为尽心尽力地给丈夫安排了一切,却忽略了他的感受。
大家可能会觉得,像白丽这样的成功人士,才会把工作上的规则带回家吧,其实不是哦,要提醒各位,那些在单位里当不了领导的人,反而更有可能到家里去当领导,表现出更极端的控制欲,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补偿。所以,不管你在外面干的怎么样,回到家里就应该卸下工作上的身份,只有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跟另外一半沟通,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家才更像一个家。
对于不少的夫妻来说,刚刚结婚的时候是二人世界,有了孩子之后呢,宝宝就成了全家的中心,父母整天围着孩子转,没有了彼此单独的空间。然而,如果把孩子当成家庭生活的全部,或者说把对孩子的爱凌驾于另外一半之上,家庭反而会不稳定,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家庭和谐。本书的作者有一位大学同学叫小 A ,他的母亲呢,比较能干,父亲呢,属于那种比较老实的人,所以他母亲对自己的婚姻并不满意,有了儿子之后呢,就几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而忽略了丈夫。如今这个 A 同学已经成家,可是才刚结婚,母亲跟妻子就已经吵了好几架了,A 同学毕竟是学心理学的,她思来想去终于明白,母亲就是因为比爱丈夫还要爱,这个儿子,才会舍不得她组建新的家庭,甚至呢,会吃儿媳妇的醋。
其实呢,不只是 A 同学哈,近千年来,婆媳关系在我们中国都是一个大难题。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把结婚当做是传宗接代的任务,把亲子关系看得更重,尤其是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做妻子的要听从丈夫和公婆,家庭地位呢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儿子就成为了他唯一的寄托,当儿子长大成人以后,他还是舍不得跟孩子分开,于是呢,就跟儿媳妇过不去,导致婆媳关系的恶性循环。从这个角度来说,绝大多数婆媳关系的核心,并不是婆婆跟媳妇合不来,而是婆婆对她儿子太依恋了。
都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联系母亲和妻子的这个男人,才是解决婆媳问题的关键。如果你能够站在妻子的角度,在母亲不讲理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据理力争,一方面呢,会让妻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护和支持,让夫妻关系更加的和谐,另外一方面呢,也能够让母亲感受到你对妻子的重视,而且这种重视不是他可以阻挠的,那他也会慢慢的不再为难你的妻子,并且试着跟他和谐相处。相反,如果丈夫也把跟母亲的关系摆在第一位,就很可能会导致夫妻关系破裂。比如说天涯论坛上有一个网友哈,曾经吐槽他老婆跟母亲总是闹矛盾,还跟他闹离婚,可是字里行间都在质问妻子,为什么就是不能让着老人呢,再怎么说妈妈呢,也是长辈呀。你看这种逻辑呢,妻子不跟他离婚就怪了吧。
因此,亲子关系固然重要,但是不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全部,因为孩子总会长大,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另外一半才会陪在我们的身边,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只有始终把夫妻关系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
主观唯心主义,有一个观点叫做存在就是被感知,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太荒谬了,一张桌子,难道我们闭上眼睛不去碰它,它就不存在了吗?然而,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却发现,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还真是如此。他发现,哪怕你当着小宝宝的面,把他眼前的玩具遮起来,他也会认为这个玩具是不存在的。婴儿对自我的感知也是一样,他需要受到母亲的关注,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这种关注带着接纳和喜悦,婴儿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有价值,相反,如果孩子被忽视,很可能会在成长过程当中出现心理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哈,说剖腹产的孩子呢,比顺产的孩子脾气更坏,更经不起挫折,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出生的时候,头部没有受到子宫颈的挤压,或者少了来自母体的某些激素,不过另一种解释可能更接近真相,那就是他们在出生之后,没有得到母亲足够的关注。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呢,心理学研究发现,自然分娩带来的疼痛会让母爱达到高峰,而没有经历过这种疼痛的母亲,对新生命诞生的过程的那个认识呢,就会出现断层,潜意识里觉得孩子是医生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己生下来的。因此,不少剖腹产的母亲呢,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轻度产后抑郁,不愿意甚至拒绝承担做母亲的责任。这种忽视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变得情绪不稳定,内心脆弱。
不过,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很少会出现被忽视的情况,但问题是,这种关注一定要适当,否则同样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发现,婴儿在十个月大的时候,会开始自发地探索世界,此时呢,他们还比较弱小,但是自以为很强大,因此经常会遇到困难,在这些时候,如果父母完全放任不管,孩子就会受到太多的打击,觉得我不行,而且没有人爱我,那相反,如果父母太在意孩子什么都替他做,那孩子的自主性呢,就会受到影响,觉得哎呀,我什么都做不好,或者我什么的都不用做,有爸爸妈妈呢,从而就导致了过度的依赖。
那么,适当的关注是应该怎么样的呢?理想的父母哈,应该呢,像一个安全岛,不要干涉孩子的探索,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他们足够的爱和理解,分享他们获得的每一项新技能和体验,缓解他们的受挫感,让他们放心地开始新的探索。这样长大的孩子,不仅会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还会培养出主动和积极探索的特质。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你有没有好奇过这种心理是怎么来的呢?小孩子在三岁之前大多没有性别意识,无论男女,一般呢,都跟母亲的关系最亲密。到了三岁以后呢,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孩子的性别意识也开始萌芽。弗洛伊德认为呢,3~6岁这段时间是俄狄浦斯期,也就是让男孩成为男人,让女孩成为女人的关键时期,这个名字呢,来源于古希腊神话里的人,俄狄浦斯,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呢,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且娶了自己的母亲。3~6岁的孩子跟俄狄浦斯有些类似,由于性别意识的产生,孩子会越来越渴望跟异性父母的亲密关系,男孩呢,会出现恋母倾向,并且嫉妒自己的父亲,女孩则相反,出现恋父倾向,并且嫉妒自己的母亲。如果父母顺应了孩子的这种倾向,孩子就有可能真的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还会出现性别认同的问题。
举个真实的例子给大家听哈,15岁的阿易从小呢,就跟在母亲身边,父亲呢,是一个集团老总,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小时候呢,阿易听说过不少关于父亲的糗事和坏话,但是长大之后,他才意识到父亲非常的优秀,不仅头脑聪明,口才一流,而且能够把几万人的大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于是他成了父亲的崇拜者,开始偷偷的模仿父亲的一切行为。在感情方面呢,她发现自己虽然谈了好几次恋爱,可是相比于女孩子,一些男生反而更能让她兴奋。实际上, IE 的例子正是恋母情结的典型后果,由于在性别意识刚刚产生的阶段,他接触到了很多关于父亲的负面信息,导致他和母亲的关系更加的亲密,加重了他的恋母倾向,让他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比父亲更出色,可是当他发现父亲其实很优秀之后,这种自以为是的幻觉就破灭了,他要么会觉得很受打击,认为超越父亲太困难,自己如果变成女的,说不定会更好,要么呢,会用更极端的方式来超越父亲,通过征服男人,让自己成为男人中的男人。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认同呢?在3~6岁这个阶段,让男孩多跟父亲接触,而女孩呢,多跟母亲接触,与此同时,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夫妻双方也要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要因为爱孩子而忽略了另外一半。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明白,爸爸是妈妈的,妈妈是爸爸的,这是他们所不能取代的,而且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会向同性的父母学习,以他们为榜样,这种心理上的转变,才能够让男孩成为男人,让女孩成为女人。
郭敬明有一本小说的书名叫做《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不管你觉得这个名字唯美也好,矫情也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呢,确实是一语中的。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里呢,有一对最主要的矛盾,那就是依赖和独立,他们已经开始慢慢的脱离,对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这个过程意味着丧失,也意味着获得,所以说是明媚的忧伤。但是问题是,我们的文化呢,往往喜欢听话的孩子,听话的那种乖孩子对不对,不太鼓励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希望孩子在家听自己的话,在学校呢,要听老师的话,这在无形当中挤压了孩子的独立空间,结果孩子们想要追求独立的时候,就会表现的非常的叛逆,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却非要向西。那如果孩子在整个青春期都很听话,又说是好事情呢,那关键呢,要看这个听话是什么性质的,如果孩子在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情况下,选择听话,就说明他们认同家长的想法,这种听话就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发表独立意见的空间,那他们表现出来的听话可能是消极的,这往往会带来两种严重的后果,一种情况呢,是孩子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处处要听父母的想法,他们会因此失去自我,对生活变得麻木,甚至变得抑郁,这种孩子对于生活没有什么激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他们可能会努力学习,但就算拿到好成绩,也不会觉得兴奋,他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无所谓,既然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失去什么都没有关系,那第二种情况呢,是叛逆期推迟,等到孩子有足够能力反抗父母的时候,会更加猛烈的爆发出来,比如李翔上了大学,才出现了强烈的叛逆心理,故意不认真学习,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还有位男士哈,直到36岁才开始反抗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他觉得自己的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于是他选择抛弃妻子。
因此,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实际上跟独立性有关,听话不一定是好事,我们只有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给他们充分的独立空间,才能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人。
听到这,好多当爸妈的可能会问,既要给孩子关爱,又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那怎样才能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合适的平衡,让孩子在关爱当中更独立地成长呢?我们先来听一个例子哈,张琳呢,有一个14岁的儿子,因为自己和丈夫都在广州打工,就把儿子留在四川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但是有一段时间,爷爷奶奶呢,经常来告状,说孩子问题很大,不仅抽烟喝酒,还整夜的打牌上网。儿子在给张琳打电话的时候呢,又说爷爷奶奶太唠叨、太烦人,甚至说有时候想把他们杀了,这可把张琳吓坏了,赶紧来找本书的作者帮忙出个主意,该怎么办啊,来阻止孩子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呀。
我们之前说过哈,孩子之所以会叛逆,是想要试着自己做主,可是在爷爷奶奶的眼里,孙子呢,始终只是一个孩子,为了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会不停的唠叨,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让他的叛逆心理更加的强烈。当儿子告诉张林,自己烦透了爷爷奶奶的唠叨,他也只是苦口婆心的劝儿,别这样,你要听话,爷爷奶奶也是为了你好。孩子由于得不到母亲的理解,叛逆心理进一步的加剧,你要听话这句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可能自己小时候被爸爸妈妈这样教育过,又或者你跟自己的孩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这样的话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呢,反复跟孩子强调听话,会让孩子觉得更加的没有自主权,另外一方面,让孩子听,往往是父母的主观评价,而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跟父母倾,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就只能用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重视,就像张琳的儿子说出动了杀心这种话,一旦孩子发现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反而都来指责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叛逆。
毫无疑问,父母和家人都是爱孩子的,但重要的是要讲究方式,如果把关注点放在孩子不理智的行为上面,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试着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自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当孩子出现不理智或者极端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的想着怎么去纠正,而是先要想办法理解孩子,给他们情感上的支持,这样一来,孩子的诉求得到了理解和满足,才不会变得越来越叛逆。
好了,我们从伴侣双方的恋爱和婚姻说起,一直讲到了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的一些常见的家庭问题,其中有两个核心的观点,再来跟大家总结一下哈,一个呢,是要把夫妻关系作为家庭的基础,不要把对父母的情感,对子女的关爱和在工作当中的作风,过多地带到夫妻关系当中来。第二个呢,是要给孩子适当的爱和关注,让他们既有足够的安全感,又有足够的独立空间,通过理解孩子的心理,并且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才能够帮孩子顺利的度过,俄狄浦斯期和青春叛逆期。
大家可能会问,好多家长最关心的孩子成绩和教育问题,怎么一点都没提到呢?别着急哈,重头戏呀,还在后面呢。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老师鼓励学生考试抄袭吗?考试上瘾是福还是祸呢?中国式的家庭里有哪些经典的关于爱的谎言呢?咱们在下一集当中接着说。
好了,《为何家会伤人》上半部分就为您解读到这,感谢您的陪伴,希望您可以有所收获,希望您可以关注毅然的频道,并为我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