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为何家会伤人》下,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用心理学知识解读中国式家庭问题 夫妻
铛铛铃2025-08-07【生活】15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我是依然,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我将在这里为您精读1000本好书。
我们继续来分享《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上一讲,我跟大家说到,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追求独立自主。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管得太紧,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实际上,大部分的父母都明白,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但还是忍不住去插手。比如看到孩子考砸了,或者不好好做作业,他们随口就会唠叨几句。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心理学博士徐浩渊看来,这往往是因为,家长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他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着急,实际上是源于自己本身的焦虑。一方面,父母到了中年,个人很难再有太大的改变和成长,但是社会还在不断变化,他们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担心自己会被社会淘汰。这种焦虑还会进一步转移到孩子身上,害怕他们像自己一样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好多爸妈喜欢说:“我已经老了,可你还年轻。”他们把自己最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寄托在孩子身上,比如说考个好大学、出国进修、做公司的高管等等。于是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甚至放下工作全程陪读,就是为了盯着孩子好好学习,成为他们理想中的自我。
另一方面,父母之间还会互相攀比。对很多人来说,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美,不如比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之前网上不是流行一个词吗,叫做“别人家的孩子”。可能你小时候也听过自己爸妈念叨过吧,“你看啊,你看那个隔壁家的谁谁谁,人家学习多自觉啊。”或者“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有人家这么争气呢?”他们这样做,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一种证明自己的工具,一旦孩子不够优秀,自己就会觉得丢脸。然而,这样的压力可能会带来悲剧的后果。比如有一家人,父母都是教育学院的教授,他们给孩子从小就设计了一条完美的成功路线。孩子第一次高考没考上父母心目中的大学,这让他们觉得,“我们可都是教育学的教授啊,结果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教好,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于是,他们就给孩子安排了一年复读。第2年高考后,孩子一直胆战心惊,害怕又一次辜负父母的期望。结果就在公布成绩的前一天,孩子跳楼自杀了。你看,父母的焦虑会让他们拿起鞭子,赶着孩子往前冲,让孩子更加焦虑。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首先,父母必须要调整重心,学会应对自己的焦虑,关注自我的成长。比如你可以参加继续教育,上成人大学等等。另外,在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这真的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了孩子好吗?还是为了让孩子替我完成理想,或者满足我的虚荣心呢?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这两点,就能够更理智地看待孩子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而不是盲目的对他们施压了。不过,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不仅会让他们心理脆弱,还有可能引来被动攻击。接着往下听吧。
在有些父母看来,家长就是一家之长,必须强势才有权威,在家里要做,你说一,孩子不敢说二,否则孩子就会无法无天。但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如果父母太过强势,孩子不敢跟你沟通,更不敢向你表达愤怒和不满。长此以往,孩子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又没有机会说出口,结果他们就会采用行动来表达。这里面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被动攻击。也就是说,孩子不会直接跟父母起冲突,而是故意让自己在表面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实际上还是达到了攻击父母的目的。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老师孩子不学习。比如说初三的学生小勇啊,学习很努力,平时测验成绩也很好,但是一遇到期中期末这样的大考试,结果一定是考砸。这让小勇的妈妈很着急,怎么回事呢?于是啊,就带她去做心理咨询,看看能不能提升孩子大考时的心理素质。结果咨询师发现,全程都是小勇的妈妈在喋喋不休,而小勇呢,只是低着头,一副很羞愧的样子。母子俩很少有语言,甚至是眼神的交流。等到了一对一咨询的时间,妈妈在咨询师的要求下离开咨询室,这个时候小勇的头才抬起来一点,但是脸上没有一点羞愧,而是一副倔强的表情。原来呀,小勇的妈妈正好就在小勇的学校教书,她认识儿子的所有任课老师,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尤其关注他的考试成绩。小勇很讨厌妈妈总拿成绩说事,但是又不敢直接表达这种不满,所以呢,他就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故意把大考给考砸。小勇心里的想法就是,你不是最在乎我的成绩吗,嗯,那我就偏偏考差给你看,可你们别怨我,你们明明看到我努力学习的。小勇跟咨询师坦白说,每一次拿到大考成绩,心里总是先闪过一丝快感,他觉得这是成功的报复了母亲,让她因为儿子成绩不好而感到丢脸。
面对父母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再加上强烈的控制欲,处于弱势一方的孩子,就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不敢主动还击,只能采取被动攻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个时候你越想让孩子做什么,他就故意做不成什么,而且表面上你还挑不出一点的毛病。所以说,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做家长的必须给孩子适当独立和宽松的空间,才能实现父母和孩子的双赢。
听到这,有些父母可能觉得不服气了,不给孩子压力,哪来的动力呢?我帮孩子报班、定学习目标,督促他必须好好学习,孩子现在成绩也很优秀,说明这种做法也不是没有效果嘛。如果是这样啊,家长朋友们,你们可能更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呀,你的孩子可能已经对考试上瘾了。举个例子吧,小丁呢,是在一家重点高中念高二,她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只要几天不考试,他就会觉得空虚、烦躁,浑身不自在。如果考试没有拿第一,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大家应该会纳闷哈,考试又不是什么享受的事,怎么会有人对考试上瘾呢?原来哈,是小丁的父母对孩子的奖励机制出了问题。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不少的家庭里,父母都会造成一种错觉,让孩子觉得只有好的成绩,才能换来父母的表扬和宠爱。就拿小丁来说,她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交上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父母呢就会给他各种各样的奖励。不仅如此,小丁的父母平时经常吵架,但是每一次只要他考了第一,他爸妈的心情就会好很多,架也不吵了。时间一久,小丁就越来越拼命的学习,拼命的考第一。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哎呀,我宁愿孩子考试上瘾啊,至少这样还能长点知识,也比整天玩手机、聊天、打游戏好多了吧。但是实际上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考试上瘾比网瘾严重的多。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有网瘾的孩子,至少在心理机制上是正常的,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之所以沉迷网络,要么是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要么是父母给的压力太大,而虚拟的网络,正好给了他们一个逃避现实世界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治愈的作用。假如没有网络,他们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糕。但是对于考试上瘾的孩子来说,考试并没有治愈的效果,这只是他们取悦父母的一种手段。如果孩子把他当做生活的唯一支柱,就很可能发展成偏执型人格障碍。更何况,考试成绩总会有波动,一旦孩子对成绩丧失了自信,这根精神支柱就会崩塌,孩子也可能因此患上精神分裂症。很显然,跟网瘾相比,考试上瘾的危害性更大。更糟糕的是,考试上瘾的隐蔽性更强,很少会有父母会觉得不对劲,他们看到孩子考第一,只会觉得很欣慰、很开心,以为孩子终于听了自己的话,要发奋学习了。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孩子出现考试上瘾的情况呢?首先啊,要让孩子明白,你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而不是跟他的考试成绩挂钩的。第二,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他们考得好,要和他们分享快乐,但是不要过度奖励,如果孩子考砸了,也不要一味责骂,而是要表现出理解,并且帮助孩子一起反思学习当中的问题。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够从为父母而读书,转变成为自己而读书,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不过,如果孩子在学业上遇到了打击,家长又该怎么做呢?接着往下听。本书的作者呢,在书中谈到一件事情,说有一回演讲完之后,哈,有一位母亲跟她求助。她孩子呢,高考落榜,从那之后,孩子脸上就再也没有过笑容,经常是早出晚归,和父母也没有交流,这种状态让她很担心。原来哈,她一直特别在意孩子的成绩,考好了呢,就欢天喜地,考砸了呢,就怒气冲冲,忽略了孩子其他优秀的方面。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这样的印象,成绩代表一切,还会决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样一来,比起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更害怕的是父母的否定。所以遇到高考失利这样的挫折,他就会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跟父母或者是其他熟人打交道,怕他们瞧不起自己。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成自闭症。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父母和孩子敞开心扉,真诚坦白的聊一聊。首先,家长必须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如果发现不对,就要跟孩子诚恳地道歉。接下来呢,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不论是考砸了的痛苦,还是对家庭教育的不满,通通都说出来。这个过程对父母来说可能很难熬,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辩解,给孩子尽情发泄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接受你的帮助,明白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你都会站在他们身边。
当然了,如果孩子一直成绩很好,也不代表不会出问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虽然成绩优秀,但是长大之后发现自己除了考试以外,一无是处,因此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举个例子哈,邓琳呢,在父母的高压教育下长大,从小他的成绩就一直是名列前茅,后来成功的被哈佛大学录取。可是毕业了以后呢,邓琳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他一方面觉得自己能够上哈佛很厉害,但另外一方面,他觉得如果不考虑学业,自己在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很低。这两种自我认知相互冲突,最终让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由于邓琳一直以学习成绩为重,形成了我很优秀的自我认知,结果生活上一遇到挫折,这种自我认知就被打破了。比起学习上的挫折,这种心理冲突带来的伤害更大,治疗起来也更困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又应该怎么办呢?除了向孩子承认教育方式上的错误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一定要有耐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独自疗伤,重新塑造自我认知。第二,避免在孩子面前表达痛心和绝望的情绪,家长可能难免会惋惜,觉得:哎呀,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但是孩子这个时候对外部的情绪很敏感,你的绝望可能会进一步对他造成打击。
其实,孩子出问题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至少能够让我们反思,教育方式上的不足,进而积极补救和修复家庭关系。通过这种犯错和改正的过程,父母呢,也会跟孩子共同成长。
在教育问题上,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号,叫做一切为了孩子。这话呢,确实不错,但是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下,教育似乎成为了一种竞争。官员们为了提高政绩,会非常看重地方的升学率,于是呢,政绩的压力从教育部门开始,先传递到各个学校的校长,再往下传递到年级主任和任课老师,最后呢,全部都压到了学生身上。经过层层加码,教育已经变质了,孩子考高分比学知识更重要。比如本书的作者发现,在一些知名的小学里,竟然存在老师鼓励孩子考试抄袭的现象。这乍一听好像很不可思议呀,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呢,班级的成绩的好坏,关系到老师的业绩竞争和奖金多少啊,这倒不足为奇了吧。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孩子难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竞争,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要比别人更强。不仅如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会多少带着竞争的思维。比如很多父母收到学校的考试成绩报告,里面有孩子的各科分数和班级的平均分,你是不是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呢?再比如孩子数学考了92分,明明是一个挺不错的成绩,可是爸妈发现班里大部分的人都考了满分,因此呢,就备受打击,决定回家好好教育一下孩子。
知乎上啊,曾经有一个大家争了好几年的问题,说如何看待大学生考试作弊,底下的回答是五花八门,无非呢,分为两派,支持和不支持。不支持的人认为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而作弊玷污了知识的纯粹性,更何况考试作弊还会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触犯法律。那支持的人呢,则认为,出国保研和找工作竞争太激烈,大学生作弊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呢,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只要能够达到最后的目的,用些手段也是无可厚非的。很明显啊,赞同作弊的人就是受到了竞争性思维的影响。然而呢,竞争性的教育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少好处。荷兰的心理学家罗伊·马丁提出,快乐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竞争式的快乐就是只有我比你强,我才会快乐,而我们的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恰恰就是这种最低层次的快乐。当教育不再是为了孩子本身的成长,而是为了竞争,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当然了,指望整个教育体系一下子改正过来,不太实际,家长呢,不妨主动行动,保护孩子免受竞争式教育的伤害。一方面让孩子保持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呢,要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不要只看分数,更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你会发现孩子不仅不会平庸,反而还会展现出更杰出的才能,并且收获更多的快乐。
随着孩子从学校毕业、进入职场,结婚生子,有了新的角色和关系,他们跟原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呢,就会慢慢减弱。不过有些父母会适应不了这种变化,会忍不住插手孩子的小家庭,这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如果孩子明明已经长大,却还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甚至对父母唯命是从,从而影响到自己跟另外一半,以及孩子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愚孝。比如说吧,我们在上集哈,讲到一个天涯网友的案例,不知道各位是否还记得。在妻子和母亲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完全站在了母亲这一边,说妻子不懂事,不知道孝顺长辈。这位男士其实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妈宝男,由于对于母亲的极度依恋,导致了愚孝的行为。
还有一种愚孝啊,听起来就更悲哀了。不管父母的要求有多过分,孩子都会去尽力满足,因为这是他们跟父母亲近的唯一方式。比如天涯论坛上有一个热门的帖子,说北大的博士孟岭殴打岳母。怎么回事呢?原来哈,梦玲妻子啊,有个弟弟,在他的父母看来,当姐姐的就应该给弟弟买房。梦玲妻子呢,拗不过父母就答应了,但是手头的钱又有点紧,于是他的父母表示,那没问题,就把你们住的房子腾出来给你弟弟吧。这下梦玲就看不下去了,双方因此起了纠纷,岳父岳母不仅对女婿大打出手,还在网上反咬一口,说孟玲殴打岳母。这整件事情的根源就在于,梦玲的妻子太过愚孝,不惜牺牲自己和丈夫孩子的利益,一味的去满足父母的要求。
说到这呢,大家可能就很不理解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心理呢?这还得从孟令妻子的童年经历说起。他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呢只疼爱弟弟,而对他这个女儿是非常的冷淡。面对这种被忽视的状态,他觉得很恐慌,他想跟父母更亲近一些,但是既不能用权力来支配他们,也没有办法靠示弱来打动他们,只能选择用奉献的方式来迎合他们。要给弟弟买房可以,要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也行。就这样,他一次又一次的对父母的索取做出让步,就是想让父母能多在乎自己一点。但遗憾的是,一个家庭的行为模式是很难改变的,不论孩子再怎么迎合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回到刚才的例子吧,在发生冲突之后,梦玲的岳父写信给女儿,理直气壮地表示,我们给了你生命,生命是无价的,所以你的奉献是应该的,哪怕你把房子给我,你还是永远欠我的。所以说,一味的顺从和迎合父母,并不会换来真正的爱和亲密的关系,反而会给自己的小家庭带来伤害。
实际上,关于家庭中的爱,人们还有很多常见的误区。那在今天最后一节当中呢,我们就来分析几个爱的谎言。本书的作者结合多年的咨询经验,总结出了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六个关于爱的谎言。这些说法听上去很对,但其实都存在着很大的谬误。
第一种谎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父爱和母爱当然是伟大的,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会自动变成合格的父母。比如有些人从小缺乏关爱,对自己的孩子呢,也会很冷漠,而有的父母可能因为某些偏见的影响,只关注某个或者某几个孩子,却对其他的孩子不闻不问。都说行动胜于言语,爱的表现其实比爱本身更加重要。父母应该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而不是用“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句话为自己开脱。不仅如此,爱还会被作为借口,成为父母控制孩子的理由,这就是第二种谎言,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在中国,父母倾向于亲自出马,或者用命令的方式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小时候孩子摔跤,父母会马上把她扶起来,大雨过后,父母会不让孩子出去玩,免得把衣服鞋子都弄脏了。等孩子长大之后,如果他们继续用爱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并且强迫孩子接受,就有可能扼杀孩子的精神,导致我们之前讲过的叛逆、被动攻击和考试上瘾等等问题。以爱为借口,还有另外一种谎言,叫做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一些父母会强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想要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了解孩子的所有秘密。然而,分离是生命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一出生就跟母亲的子宫分离,在俄狄浦斯期的时候,开始和异性父母分离,进入青春期以后,逐渐和父母分离,结婚生子后呢,最终也难免跟自己的孩子分离。如果父母一直把孩子绑在身边,处处干涉,只会让孩子没有办法独立和成熟,最后长成所谓的巨婴。
都说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难相处的关系,但这恰恰是我们要讲的第四种谎言。其实婆媳关系这个词本身就抓错了重点,她忽略了冲突的核心,实际上是作为儿子和丈夫的这个人。婆媳关系的根源在于,婆婆把儿子当成了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而把儿媳当成了敌人。作为两个家庭的连接点,儿子或者说丈夫应该承担责任,积极协调母亲和妻子的关系,而不是用一句婆媳关系,就把问题归结为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除了婆媳关系以外,还有一个伪命题,那就是第五种谎言,嫉妒是因为爱。我们一般会觉,太在乎一个人才会吃醋,哪怕是因爱生恨,也终究是一种爱的表现。但其实呢,嫉妒是自卑心理在作祟,嫉妒别人的人往往一边感到自卑,另一边又不服气,接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强。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他们会把责任推给第三者,不是我不讨人喜欢,而是他让你不喜欢我。就这样,自卑感就转嫁成了对别人的恨。
最后一个谎言呢,说出来会让你大吃一惊啊,先来问问大家吧,爱是为了什么?你可能会说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但是本书的作者看来,这句话蒙蔽了大多数人,是关于爱的最大的谎言。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爱,其实根本不是真正的爱。还记得我们上集一开始的时候就讲过的,那些越让人动心,越一发不可收拾的爱,越是反映了我们童年时期的亲密关系问题。很多时候它不仅不会带来幸福和快乐,反而会让人在不知不觉当中,重复过去的经历和伤害。如果不能把这种重蹈覆辙跟真爱分辨开来,任由他打着爱的名义伤害自己,就很容易对真爱丧失信心。
说了这么多,就让我们回到书名里提到的这个问题吧,为何家会伤人。说到底,这些伤害大多数不是因为没有爱,而是爱的方式不对。对于夫妻来说,我们在找对象的时候,就像在找潜意识里的爸爸和妈妈,没有真正重视自己,应该在婚姻当中扮演的角色,再加上工作父母和孩子的影响,结果双方感觉受到了伤害。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上,父母总觉得孩子小时候不济事,可能会冷落他们,而这恰恰给孩子以后的情感问题埋下了祸根。等孩子长大了,父母又往往处理不好关爱和自由的平衡,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父母经常分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把孩子逼得太紧了,也容易引发家庭矛盾。不论是对另一半还是孩子,我们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还要保持真诚的沟通,及时调整和改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让爱成为家人之间真正的纽带,让家成为温馨的港湾。
好了,今天我又陪您读完了一本书,感谢您的陪伴,希望您可以有所收获,希望您可以关注毅然的频道,并为我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