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人性实验》改变社会心理学的28项研究 探讨人性最深入的学科 人性经不经得起实验

铛铛铃2025-08-07科普3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太有意思了,叫做《人性实验》。我记得我曾经盛赞过另外一本书《思辨与立场》,这两本书是同一个出版社出的。《人性实验》这本书讲了28个改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是用实验来证明我们对于人性的一些观点和洞察。读这本书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了解人性,这里面包括了解别人,也包括了解自己。第二个好处是了解社会现象,读完这本书,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各种状况。第三个好处是让我们了解科学精神,就是我们不能够凭空相信一个结论,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证明,才能够知道这个结论是否具有科学的依据。当然,所有经过实验获得的有科学依据的结论,也有可能在很多年以后被推翻,这是科学进步的过程。但是至少它具备可证伪性,在证伪的条件没有出现之前,他是值得信赖的。

  这本书里讲的每一个心理现象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一部分是结论。我没法把每一个实验都非常具体的讲出来,但是我会比较详细的讲其中一两个实验,让大家知道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套路。我想尽可能把足够多的现象呈现给大家。第一个现象叫做迎合,就是指服从群体规范。这个实验其实很好做,你自己也可以做。比如你进电梯的时候,带上两个朋友一块进去,你们仨别面朝着门站,你们背朝着门站,然后观察一下下一个进来的人会怎么站。大部分情况下,你会发现下一个进来的人犹豫了一下,然后也会转过来跟你们一块背朝门站。不过这只是一个自己的体验,并不严谨。和这个现象相关的科学实验,是在1955年,由阿西,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做的。他的办法是画了三条线段,这三条线段的长短不一,原书表述为另有一条标准线段。实验人员让被试将这三条线段与标准线段做对比,看哪条线段最接近标准线段。在正常情况下,99%的人都能够分辨哪条长,哪条短,长短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如下图,阿西的线段实验室里,他们让受试者来判断长短,哪条线段最接近标准线段。在参与实验的人员中,一整个小组只有一个是真被试,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是对实验情况完全不知情的,剩下的受试者全部是实验人员假扮的。当其他实验人员假被试都说某条短的线段更长,更接近标准线段的时候,他们观察这个真被试的判断。最后得出的数据,大概有25%,也就是1/4的人,能够一直保持独立的判断,因为那条线段的长短太明显了。还有8%的人是几乎完全从众的,就是如果前面几个人都说那条线段短,那就说那条线段短。剩下的这些人有时候从众,有时候不从众,从众与否可能取决于线段长度的差距,还可能取决于参加这个实验的受试者人数。比如有更多人说那条短的线段更长,更接近标准线段,那他也可能会怀疑,到底哪条长更接近标准线段。这个实验让我们看,人是会从众的。有一部电影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叫做《12怒汉》,电影里讲了一个案件,11个陪审员都已经判断这个凶手有罪,但是有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据理力争,挽救了那个嫌疑人的生命。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这是第一个现象,叫做迎合,我们得知道我们有服从群体规范的冲动。

  第二个现象叫做认知冲突,这涉及行为如何改变态度。这里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叫费斯汀格。费斯汀格在1957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认知失调理论。我讲过一本书叫《社会性动物》,里面详细的讲了认知失调。那么认知失调这个现象,是怎么样用实验来证明的呢?他们请了一群大学生来拧螺丝,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工作。拧完了以后又来了一群新人,然后让之前拧螺丝的人告诉这些新人,这个工作很有意思,这个工作很有趣。他们把拧过螺丝的人分成了三组,第一组给被试每人发20美元,20美元在1959年的时候,是非常大的一笔钱。第二组给被试每人只发一美元,第三组不给他们发钱,他们也不用骗别人说这个工作有趣。收一美元的人和收20美元的人,就需要骗人,需要告诉别人这个工作很好玩。重点在哪呢?重点在于这个工作结束以后,让他们填一个表,填写他们对于这个工作的评价。你们猜怎么着,凡是收了20美元的人,虽然对外说工作很有趣,但自己还是认为那个工作没有意思,很无聊,自己是昧着良心说他有趣的。但是那些只收了一美元的人,就会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思,他们确实觉得这个工作蛮有意思的,拧螺丝能够拧出心流的感觉来。这就是弥补认知失调的过程。也就是说,那个收20美元的人,有一个强大的外部理由,叫做我干这么乏味的事还要说谎,原因是我收了20美元,所以他们不需要其他的理由了,他们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外部理由。而那些只收了一美元还要说谎的人,他们就需要说服自己,我又没挣着什么钱,又干了这么无聊的工作,我还要骗人,那为什么呢?这个认知失调需要弥补,弥补认知失调的方法,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解释,比如认为这个工作是有意思的。各位,你们有没有听出来这个实验的伟大之处。比如一个小孩子不爱吃菠菜,然后你现在告诉他,吃一颗菠菜就给他十块钱,那这个小孩子一辈子都不会爱吃菠菜,因为他觉得每次吃菠菜都很难受,得有人给他十块钱才行,他要靠这十块钱才能吃下去菠菜。所以强大的外部理由,使得他没法体会到,吃菠菜本身的好处和菠菜的美味。但如果是他自己主动的吃了一口菠菜,说不定就会从此爱上这件事。大家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在家庭中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让孩子写作业,孩子不写就不让他打游戏,用游戏来控制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孩子会越来越喜欢游戏,越来越讨厌写作业,因为我们给他了一个外部理由。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社会性动物》那本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们会合理化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行为。你做了一些自己都觉得很奇怪的事,你一开始会想,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逐渐的你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是合理的。

  第三个现象其实是和认知失调相关的,叫做困苦、成就、喜好。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实验人员找了一些学生,让他们参加一个社团,这个社团的入门条件特别高,极其苛刻。后来实验人员发现,入会条件越高,入会越困难,社团成员对这个社团就越忠诚,对社团的评价也就更高。我们去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花的钱越多,对活动的评价就越高。别人可能会觉得你被骗了,你参加那个活动花了那么多的钱,但是你会对这个活动越来越忠诚,因为你会觉得我已经花了那么多的钱,我的判断不会错,这也是弥补认知失调的一种表现。还有些极端的案例,比如那些被骗的老人,如果你们见过家里的老人被骗子骗的话,你就能够理解,一个被骗子骗得深入骨髓的老人,会不断的替那个骗子说话,但实际上他不是在替那个骗子说话,他是在替自己说话,这就是困苦、成就、喜好。

&ememsp;第四个现象叫做服从命令,令人震惊的服从权威实验。我们看那些纳粹杀死了大概600万犹太人,曾经有人问这些纳粹的刽子手,你们为什么会这么没有人性,这些刽子手说,我以前只是个中学老师,我以前只是个医生,我也是个好人。在问他们,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人说是上级命令的,我只是遵从上级的命令。米尔格拉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就专门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非常惊人而有效的。他请了一群被试,说咱们做一个关于人的学习能力的实验,这是实验的演示故事。实验的结构中要有个演示故事,就是告知被试,这个实验是关于人的记忆能力的。墙的那边是你的伙伴,原书是扮演学生角色的假被试,他负责学会做一些题,我们在这边出题,只要他答错了,你就电击它,你按下按钮就可以电击它,答错的题少就垫的轻一点,答错的题多就垫的重一点。电流最强能强到什么程度呢?电机装置上有一个写着危险电机的标签,这个标签上面的按钮已经标明了,用这个电机可能会出现危险。最后两个按钮直接打着三个红 X ,写着 triplex 。你就能想象这是多么可怕的电流。当然,墙那边做题的人是实验人员假扮的,所以当出题的实验人员开始提问以后,那个做题的实验人员就不断地答错,这边的受试者就摁电钮,摁到危险电机的时候,那个做题的人就开始喊了,啊,我不玩了,结束吧,救命,我要死了。到最后,如果受试者摁下那个写着 triple x 的按钮,对面做题的人连声音都没有了。你想这是在参与一件什么事,嗯,电击的按钮有可能会把对方电死,但是受试者的对面站着穿着白大褂的,看起来非常严肃的实验人员,拿着本在那记说,嗯,继续,你答错了。嗯,在这种情况之下,请问有多少人会服从这个实验,摁下写着 triple x 的按钮。这个实验的结果是相当令人震惊的,这些受试者都是普通人,都是普通的职工、大学生。然而,有65%的人,摁了危险电机和 triplex 的按钮,尽管这很有可能造成答题者遇到生命危险,这就是服从实验。所以不要高估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在社会中很容易就会变成从众的,服从权威的人。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这涉及多元无知。这里的案例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事件,在纽约,有一个女性在晚上遇到了一个暴徒要杀她,暴徒拿着刀捅她,她大声的呼救,周围很多人家的灯都亮了,都听到了他的呼救,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手救他,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可能别人会救他吧,这就叫做多元无知。这个旁观者效应,是怎么通过实验来证明的呢?他们找了一些人来参加实验,说你要用耳机和麦克风,跟其他人一块儿对话,我们来做一个统计。结果在聊天的过程中,对面的人突然癫痫发作,当然对方事先就跟大家说了,我这个人有癫痫,有时候会发作,但不是很重要。他们正说着话,这个人突然就癫痫发作了,癫痫发作可能会死人的。实验人员观察了这些人的表现之后发现,当受试者知道没有其他人,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对话的时候,有85%的人都做出了帮助的举动,及时报告了对方癫痫发作的情况。当受试者知道除了他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在听的时候,有62%的人,及时做出了帮助的举动。当受试者知道除了他之外,还有四个人在听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的人的占比,就降低到了31%,这就叫做旁观者效应。所以,旁观者效应这个现象是经过实验证明确实存在的。那么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假如你在大街上受到了别人的侵害,你应该怎么呼救,千万不要站在马路中间喊救命,这大概率是没有用的,因为大家可能会驻足旁观,你要做的是找一个大哥过去,抱着他的腿说大哥,救命,找一个人帮助你,比向所有人呼救要有效得多,因为找一个人求救可以打破旁观者效应,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性实验。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表现的社会提升与意志。什么叫做社会提升与意志,就比如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周围有一群人在看,请问对你来讲,这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它会让你做的更好,还是做得更差。人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这个现象,比如跑步,有一群人看着你跑步的时候,你的速度肯定比自己跑的时候快,这是可以证明的。但是当有一群人等着你,在那盯着你系鞋带时,你就会比平常系得慢。所以对人来讲,在做简单行为的时候,有别人看是一种社会促进,在做复杂行为的时候,有别人看是一种社会意志。然后心理学家想,那其他动物身上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现象呢?他们找来一只蟑螂,蟑螂有避光的本能,喜欢呆在黑的地方,所以只要灯一亮,它就跑走了。所以他们给蟑螂设计了一条直线赛道,让这只蟑螂自己跑,然后又找了一群蟑螂,给他们弄了个看台,让这些蟑螂都坐在看台上看着那只蟑螂,然后他们一打开灯就发现,蟑螂也是在有同伴看的时候跑得更快。如果给蟑螂设置一个迷宫,它自己能走出来,但是有同伴看的时候,它就走的特别慢,找不到路。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基于细小社会类化的歧视。什么叫做细小社会类化呢?比如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歧视,就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分别肤色,尽管它们之间肯定有非常复杂的区别,但是有歧视观念的人就会认为,不需要考察那么多,只要看你的肤色来区分。那与此类似的,比如种族、信仰、国家、地区、受教育程度、性别,甚至纹身以及爱好,都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基于细小社会类化的歧视。这个现象后来怎么用实验来证明呢?他们找了一群孩子,用非常简单的方法,把孩子们分成了两类之后,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来分配这笔钱,然后观察他们怎么分。分配的结果是,72.3%的人,都会把钱更多地分给和自己同属一类的这群人,19.2%的人,会把钱更多地分配给跟自己不属于一类的人,对于两类人,都平均分配的人只占8.5%。也就是说,人确实倾向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喜欢找共同点,找到我们的共同点之后,那么我们就是一群人。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平等的心,不要因为这些细小的社会类化,来给他人分类,或者歧视他人。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情境因素与个人特质,就是我们说有的人做好事,有的人做坏事,到底是因为人的本质有好坏之分,还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比如你走在马路上,有一个人需要帮助,但你没有帮助他,到底是因为你自己不会关心人,还是因为你那天很着急,有急事要处理,哪一个因素对你的行为影响更大。这个实验很有意思,他们找了67个神学院的学生,这些神学院的学生都是信上帝的,他们都有一套自己对神学理论和体系的理解。实验人员告诉他们,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去做,但是在告知这67个学生时,实验人员对这件事紧急程度的描述不一样,有的人收到的消息是这件事特别紧急,有的人收到的消息,这是不那么紧急,然后让他们走过一条特定的路线,去办这件事。在这条路上就有一个需要帮助的,像流浪汉一样的人,突然之间疾病发作了,躺在地上需要救助。然后实验人员就看到这些学生,有的给他提供了帮助,有的没有提供帮助。他们把这些学生给这个流浪汉的帮助,分成了从0~5,一共六个层级。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你会发现这个层级跟他们的学习成绩,跟他们所学的神学的类目,跟他们个人的品性关系都不大,与这个层级相关程度最高的,是他们的匆忙程度。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急匆匆的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小,当他没那么着急的时候,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大很多。因此,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改变人格,改变人格当然很重要,但改变人格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得从基础教育开始做起,才能够逐渐的去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如果你想要改变这个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表现,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情境,让环境变好。举个例子,你要想减肥,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提醒自己少吃点,而是换一个小一点的碗,把你吃饭的那个碗换小一号,你吃的饭自然就少很多。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如果你想少吃一点爆米花,最好换一个小桶的爆米花,而不要买大桶的爆米花,这就是情境对人的影响,这是心理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用这个原理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是很有效的。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奖励的隐性成本。什么意思呢?我们不要过度的看重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方法。为什么胡萝卜加大棒只对低等动物有效,也就是说,对于牛、马、猪、狗这些动物来说,胡萝卜加大棒是很有效的,但是人不一样,人有非常发达的前额叶皮质,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人有尊严感,人有弥补认知失调的动力和欲望。所以如果你不断地对一个人,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内在动力。那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找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来给他们发一些白板笔,让他们在白板上画画。实验人员把小朋友分成了三组,第一组只要画画就给他们奖励,事先告知了他们画的,就会有奖励。第二组没有任何奖励,第三组是在他们画完了以后,意外的给他们奖励。这三组花了很长时间的话以后,这次画画活动就结束了。最重要的是观察什么呢?哪一组的孩子还会画。各位可以猜一下结果,这里的具体数字是这样的,预期奖励条件下的孩子,只有8.6%的时间又在玩白板笔,无奖励的一组,有16.7%的时间在玩白板笔,有意外奖励的一组,有18.1%的时间在玩白板笔。这三组的差异非常显著,有些甚至差了一倍以上。所以我们一再的跟家长强调,不要诱惑孩子,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用奖品来诱惑孩子,不要用平板电脑来控制孩子,威胁和诱惑这两件事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就是这么简单。这是经过心理学实验证明的,不是我们瞎说的。所以这个实验让我们知道了,奖励的隐性成本。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这个实验特别有意思。1975年,维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和这个现象相关的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因为不久前水门事件曝光了,水门事件就是尼克松总统的手下,潜入水门大厦,在竞争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窃听器的这么一件事。这件事被曝光了以后,就引起了很多心理学专家的好奇,他们要做一个测试,什么测试呢?维斯特找了一群学生来说,我有一个任务交给你们,你们愿不愿意到一个公司里去,盗窃一些资料回来,你盗窃的这些资料可能是对国家有用的。他们把学生分了几部分,一种情况是告诉这些学生,你盗窃我给你钱,另一种情况是告诉这些学生,你盗窃也是为国家做事,国家会给你做担保,还有一种情况是告诉这些学生,你盗窃,但是没有钱也没有担保。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在很多学生参与了这件事以后,实验人员又找了一些外部的人,来评价这些学生的行为,这些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对自己的行为做过了一次评价。你会发现,这件事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评价截然不同,这个就叫做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就是当我们自己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但当我们观察到别人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会非常苛刻。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迟到,你跟别人约了见面,结果你迟到了,去了以后,你说不好意思堵车了,或者说今天遇到点事,孩子出门的时候突然咳嗽,你看你会找出很多理由来,但是如果你跟别人约了见面,别人迟到,你可能就会说这个人没素质,这个人不尊重我。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归因是完全不同的。基本上讲,对于消极行为,行动者喜欢情境归因,观察者喜欢内部归因。各位理解吗?做这件事的人就是行动者,行动者喜欢情境归因,喜欢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于外部的原因,而观察者会进行内部归因,把他人的行为归结于这个人的本质有问题,是这个人跟别人不一样,他的修养有问题等等,这叫行动者、观察者偏差。知道了这个道理,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人和人有那么多矛盾,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因为我们是行动者,他人是观察者。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沾光效应,沾光效应是西奥迪尼,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1976用实验证明的一个效应。这个实验证明的过程很有意思,他们找了很多大学生来,然后问这些大学生对他们学校、球队的看法。实验人员就他们对球队的看法做了访问,实验人员专门选了一个获胜球队所在的学校,和一个失败球队所在的学校做访问。访问以后就发现,获胜球队所在学校的受访者,在谈到球队的时候,更多的使用我们,我们球队、我们对这些词语,而失败球队所在学校的受访者说的话里,更多地使用他们这一说法,他们今天没踢好,他们今天输了,他们没有好好训练。这从侧面证明了沾光效应。什么叫沾光效应呢?就是我们更喜欢将自己和能够给我们带来荣耀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比如足球等体育比赛获胜。而且这里面有一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就是在自尊受挫时,沾光效应会更加明显。就是在进行访问之前,如果问受访者几个很难的智力测验题,这个人自尊就容易受挫,比如问点相对论量子力学的问题,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太惨了,什么都不会,当他自尊受挫后,再进行这个访谈,沾光效应就会变得更加明显,他就会觉得自己特别需要跟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是西奥迪尼在1976年提出的沾光效应,沾光效应其实也属于印象管理术之一。什么叫印象管理呢?比如说有一种印象管理的技术叫自我妨碍,举个例子,老板让你去完成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你觉得这个工作如果完成的不好的话,自己的形象可就毁了,那怎么办呢?生病告诉老板,自己病了好几天,最后是昨天晚上加班写完了这个方案。但对于老板来说,谁在乎这个方案是你加班写的,还是用了一个礼拜慢慢写的方案,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过对于你的内心来讲,这很重要,对于你的内心来讲,自己这次没写好,是因为这个方案是加班写的,自己之前生病,没法写做戏,这都是你内心的戏,这就是自我形象管理。实际上很多人花了大量的时间表演给自己看,做自我形象管理,老板、客户或者是竞争对手,他们根本不会关心你有没有生病,只是看你的成果,但是我们需要给自己这样的解释,人会做很多自我设限的行为,而自己却不知道。有的人一辈子生活的平凡普通,他不是没有任何机会,而是他在任何机会来临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自我形象管理,让自己不要出丑,因为他会觉得万一自己真的去跟别人搭讪,跟别人聊天,别人拒绝自己怎么办,这样可就太伤面子了。这就是沾光效应相关的心理学现象。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蒙面的暴徒,去个体化在反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你们有没有看过那种新闻,一个人在楼上要跳楼,楼底下聚集着很多人,当人群越聚越多的时候,就会有人喊:跳吧,楼底下人少的时候一般没人喊,但是人多了以后,人群中就会有人突然喊,赶紧跳,到底还跳不跳,我还要去吃饭呢,然后引起一阵哄笑。这种做法当然很残忍,那么这种做法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就是当一个人淹没在人群中的时候,他才敢做这样的坏事,因为这时候他的那个自我消失了。在蒙面的情况下,我们会出现生理唤醒水平提高的状况,产生匿名感,自我意识降低,还会自动模仿他人的行为。所以一旦在人群当中迷失,进入游行队伍,或者是蒙面涂上油彩等,这时候离暴力行为的出现就不远了。法国经常出现罢工的状况,一开始是罢工游行,游行的时候突然就会有人开始点火,点了火游行的人一兴奋就可能开始砸商店,烧车,都是这么一步一步发展的,这个叫做蒙面暴徒效应。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纯粹曝光效应,这一条非常有意思,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对于一对情侣来说,男朋友跟女朋友,这两个人看到的女孩的模样是不一样的,男人看到的是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的脸,女人看到的是自己在镜子里的脸。所以他们就找来了很多对情侣,然后给这些情侣发了两张照片,分别是这对情侣中的女孩的镜像照片,和真实照片,然后让这对情侣挑,各自觉得哪张照片好看,把自己喜欢的、觉得好看的挑出来。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绝大多数的男性挑出来的都是这个女生正面的、真实的照片,而绝大多数女性挑出来,觉得好看的都是镜像照片。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跟镜子里的那个自己更熟,你天天看到的是镜子里的那个自己,这个叫做纯粹曝光效应。纯粹曝光效应还有一个特别常见的情境,就是我们在网上看到的爆火的歌曲,爆火的段子、爆火的舞蹈动作,一个东西在大众面前曝光十几到20次的时候,是它最热的时候。但是问题在哪呢?就是如果曝光次数过多的话,大家对他的评价就会立刻下降。所以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听《小苹果》几乎没有了,这首歌流行的那阵风已经过去了。一个东西被过度的曝光,最后它的热度也可能会突然下滑。那些热点事件都是由于被高度的曝光,快速的被人们喜欢,然后快速的被人们抛弃。那么重点来了,什么样的喜好持续的时间会比较久呢?第一,这个东西本身是好的,然后它带来的是中性的刺激,这样对他的喜好反而能够持续的更久。比如翻书已经做了十个年头了,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听,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做过度的炒作,没有刻意的刺激用户,没有刻意的打造所谓的人设,而是保持着这种中性的,缓缓流淌的调性,这样持续的时间反而更长。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内省的心理加工,这一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大家,你每天没事干,在那内省没什么用,因为大多数内省基本上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刻板印象的过程。我们在日常的反思和判断过程中,最常用的是光环效应和公共知识。什么叫公共知识?就是那些口头禅,社会上的共识,类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口头禅,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认知,绝大部分经不起推敲,但他们是公共的认知,我们的反思大多数也仅止于这个层面。所以这个作者说没事别反思,大多数反思都是低质量的重复,这叫内耗。很多人经常会说自己内耗的很厉害,为什么一个人会内耗的很厉害呢?因为你想来想去都是那些事,想来想去就是那么几个道理,你知道的道理太少了,所以你想来想去也没什么用。真正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呢?要有外部信息的输入,外部信息的输入包括出门走走、旅游、跟别人交流,认识一些不同的人,还有读书,只有输入更多外部信息,你的反省才能够更有价值。影响人下判断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家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你得多读点书,才能够更深刻地反思一件事,否则你根本就没法反思到更高层面的道理。

  接下来这个叫做自我实现预言,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怎么回事呢?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些专家跑到教室里跟老师说,我们是专家,你们班上有几个小孩是天才,我告诉你哪几个人是天才,但实际上他们就是乱指的。过了几个月,他们跑来学校回访,发现这几个被点到的小孩,成绩都有大幅的提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老师认为,人家专家都说了,这些孩子是天才,所以不论这些孩子做什么说什么,老师看待他们的眼光是不一样的,老师对这些孩子的看法,进而影响到这些孩子的行为,这些孩子真的就变得越来越好。这个在教育心理学上是被验证过的,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你怎么看待他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叫做自我实现预言。我经常在直播间里跟家长讲,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因为很多家长一到我的直播间,就问我的孩子不学习怎么办,我的孩子喜欢玩手机怎么办,我的孩子别的都挺好,就是脾气不好怎么办。我说你不能多看看他好的方面吗?你们能不能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多看点孩子好,多去关注孩子很棒,因为孩子会长成你们心中的那个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你怎么看待他,他就有可能朝你想的那个方向成长。所以你需要有勇气,才能够理解和接受,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自我实现预言。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加尔文主义与无意识地制造好兆头。你们有没有人会安慰自己,比如对自己说,今天状态不错,出门遇到了喜鹊,听见喜鹊在叫,运气很好,今天运气很好,出门捡了两块钱,很高兴,这种好兆头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自己骗自己,我们自己会给自己制造很多好兆头,这跟加尔文主义有什么关系呢?加尔文主义是宗教改革期间的一个基督教流派,加尔文主义的宗旨是,上帝已经在我们当中选择了一批人进天堂,这些人都已经被选好了,但是不知道是谁,也跟你在生活中的表现没有关系,你千万不要以为你只要好好干活,就肯定能上天堂,不一定,因为没有人知道上帝有没有选你进天堂。加尔文提出这个说法,很有意思的是,他利用了心理学当中的规律,创造了一个未知的概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上天堂,但也可能上不了,没有任何事情或任何人,能够证明你能不能上天堂,所以人们就天天在生活中寻找,那些好像可以表明自己能上天堂的征兆,我今天遇到某个启示,我觉得应该是选中我了,人们都在这样猜,人们都这样猜的结果就是,大家更愿意去做一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这就是加尔文主义。那这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实验人员找来一群年轻人,告诉他们要测试一下他们的心脏健康程度,方法是做冰桶实验,把他们的手臂放在冰桶里,然后看它们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冰桶是很冷的,手臂放进去是很疼的。先不说任何推论,直接让他们做一个基础的测试,先看他们能忍受手臂放进冰桶多长时间,有人可能可以坚持十秒,有人坚持12秒等等测完了以后,告诉他,心脏分两类,一类是一型心脏,一类是二型心脏,二型心脏的人比一型心脏的人更长寿。实验人员告诉第一组人,你的手臂在冰桶里耐受的时间长,你的心脏就更健康,告诉第二组人,你的手臂在冰桶里耐受的时间短,你的心脏就更健康。其实这是个演示故事,耐受时间跟心脏健康程度无关,然后让这些年轻人再做一次测试,测试的结果大家能猜到吗?很容易就能猜到,凡是被告知耐受时间长,心脏就更健康的人,他们的耐受时间普遍的变得更长,凡是被告知耐受时间短,心脏就更健康的那一组,他们的耐受时间普遍的变得更短。这就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好兆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进行自我欺骗,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一切都很好,每个人都会这样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所以你现在知道了,这是加尔文主义,来自我们的内心,对自己能够过得更好的渴望。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所见皆所信,就是我们的感知偏见,也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的选择性接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我们的心理资源有限,所谓的心理资源有限,就是我们的大脑能够容纳的事情有限,所以我们很难站在敌人的角度考虑事情,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所见皆所信,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够看到我们相信的东西,我们只能够得出我们愿意得出的结论。比如你们今天听完我讲这本书,最后每个人得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你们进这间屋子之前,就已经有的结论,这是非常常见的事。让我常常觉得很糟心的事情,就是我做了一个演讲,然后看到很多朋友发了朋友圈,朋友圈里总结的都不是我想表达的东西,都是他早先固有的想法,甚至是我反对的观点,但是他根本听不进去我讲的东西,他就只想记下让他有感触的东西。所以我们说,批判性思维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这是关于偏见的介绍。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利他主义,我们直接说结果,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利他是一种移情的表现,怡情水平高,利他的倾向就更明显。比如如果你在帮助一个人之前,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有过和他相同的经历,那你就会更愿意帮助他。一个人的利他之心可能有三个来源,当然这还在探讨中,第一个是移情,第二个是集体主义,就是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相互帮助,第三个叫原则主义,就是我是一个爱奉献的人,我是一个愿意帮助他人的人,这三个因素是促使我们利他的原因。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爱,爱到底是什么?爱是一个包容的过程,当你和他人之间真正有爱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扩展自己,容纳他人的过程。在1991年,阿伦,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证明我们会把最亲近的这群人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与这群人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你最亲近的,你爱的人拿到了钱的时候,你的感受跟你自己拿到了钱的时候是一样的。所以你在分配钱的时候,也会更多的分配给他们,而不是分配给自己,这就是一个爱的扩展的过程,你的自我扩大了,把他人包容在里面了,这就是爱的过程。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相信先于质疑,这一点太重要了,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我们的眼睛往往快于思维。什么意思呢?就是绝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在网上胡乱搂了一眼的东西,很容易就会相信。比如某明星出了什么事,稍微有点认知能力的人,都得问一下这个新闻的来源是什么,说这话的人靠不靠谱,这会不会是瞎编的,或者这是不是去年的事。但是大多数人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在网上看到一个小小的片段,一闪而过,就会直接下判断,觉得这件事做的不行。这个现象是怎么被证明的呢?实验人员找了一群被试,给他们一份起诉书,起诉书里写着某一个人犯了什么罪,有很多陈述,其中显示为红色的那些陈述都是性质非常恶劣的犯罪行为,但是同时实验人员也会提醒被试红色陈述的犯罪行为不存在,不要相信红色的这部分内容,这部分是假的,只是写在了这张纸上。然后实验人员让这些被试看这个人的材料,看完材料之后,作为初审法官给这个人判刑,如果这些被试信了那些红字就会判的很重。接下来实验人员还干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让一部分这些读文件的,一边读,一边做数字搜寻任务,在文本正下方有一串蓝色数字,需要在看到数字5按下某个反应键,这个设计是在心理学实验中很常用的一个手段,模拟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在焉的状态,因为你去参加一个实验,一定会很认真,而不像你平常的状态,所以实验人员需要让你的脑子乱一点,让你的脑子有一点负担,有一点压力,比如告诉你一个七位数,并且要求你记住这个数字,当你的脑子要记一个七位数的时候,你再读一篇文章,你就会分心,这就是在分心的状态下去读文章。实验人员发现什么呢?绝大多数同时在执行数字搜寻任务的人,判刑都会很重,因为他们会把那些红色的部分当做真的,所以你们想想看,我们平常刷抖音、刷小视频、刷小红书,这样的东西,我们是很用心地刷吗?不是,我们都相当于脑子里边记着一串数字似的,分着心在那刷,所以你看到屏幕上写的任何东西,你的第一反应都是相信,这就是因为我们所有人,不是说绝大多数,是所有人这个头脑都是相信先于质疑的。那为什么有的人还有反思能力呢?这句话很重要,相信会与理解同时发生,只有具备足够的认知资源和动机,质疑才会随之而来。也就是说,你要质疑一个东西,你的认知水平需要足够高,认知边界足够宽,知道的是多,还要有足够的动机,很多人没有动机,觉得那反正是骂别人跟我也没什么关系,他就不会去质疑,但实际上这都属于社会公益,公共道德,我们不能够让一些人混淆这个社会的视听,让那些人靠骂别人,毁掉别人的创作获益,这是不对的。这一点就要相信先于质疑,眼睛快于思维。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虚构的记忆,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我们的记忆基本上都有想象的成分,而且这种现象还很严重。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特别好玩,实验针对的是女性对于经期的糟糕回忆,绝大多数女性都会认为,经期来临的时候,自己会烦躁、生气,诸事不顺、心情不好。心理学家就思考,真的是这样吗?于是实验人员就找了很多女性,让他们记录每一天的生活,这里包含平日的生活,也包含经期的生活,把每天发生了什么事都记下来,这个是相对客观的,因为每天都记录了。记完了以后,过了一段时间,让这些女性回忆一下,上一次经期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大多数女性认为当时自己心情不好,很糟糕,坏事都发生在那几天,一到那个时候就难受。然后实验人员再把他的记录拿出来对照,发现他的回忆跟那个记录根本对不上,这只是过去了一两个月的事,并不是10年或8年前的记忆,只是过去了一两个月的事,我们的记忆都已经随着我们现在的想法,被修改了,这个叫做现在重构过去,我们根据自己的刻板印象,认为那些糟糕的事都发生在那几天,但实际上你查一下当时的日记,很可能那些事并没有发生。所以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记忆,我有时候跟朋友聊,当年经常会发生争执,因为大家记忆里的当年都不一样,对于某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们的记忆甚至会截然不同,我们的过去,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是关于虚构的记忆。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做目的陷阱,也就是情绪控制中的反讽加工。这条特别有意思,什么叫反讽加工呢?我现在告诉大家,不要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脑子里边坚决不要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请问你现在脑子里想的是什么颜色的大象?粉红色,这就叫做反讽加工。当你去刻意的抑制一个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反而会不断的冒出来。奈反讽加工这件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个发现特别有意思,就是在认知负荷之下,情绪控制这件事会变得更难。比如让你憋着别笑,来个憋笑比赛,这个憋笑比赛往往最后都以大笑结束,你越是抑制自己笑就越想笑,尤其是在让你记一串数字,再增加一些认知负荷的时候,这个反讽的现象就变得更加明显。怎么利用好这个反讽现象呢?有一个特别有效的使用场景,就是失眠。当一个人失眠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太想睡着,比如我昨天晚上想着今天要录书,就告诉自己,今天晚上可不要熬夜,明天早上要录书,所以得早点睡,我越是跟自己说要早点睡,就越是睡不着,往往我们在第二天有事的时候,头一天晚上更容易失眠。大家不理解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于你太想早点睡着,反讽效果就出现了,就是你想睡着,偏不让你睡着。那么在失眠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从2000倒数回零,正数没用得倒着,从2000往零数,因为这个很难。为什么倒数有效呢?因为倒数的时候,你得强迫自己保持清醒,越是强迫自己保持清醒,越容易睡着,这就是我们目的陷阱和思维过程当中的反讽。所以不要过度控制,要学会减压,压力大的时候,反讽效果会变得更加明显。所以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听书是很有帮助的,很多人说听我讲书能够助眠,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个批评,为什么呢?因为你听我讲书的时候,是想试图听清楚,你越试图听明白,越觉得这本书讲的好,你越容易睡着,这叫反讽加工。当然白天不是这样,白天的时候如果这本书讲的好,那你才容易听进去,讲的不好你就听不进去,但是到了夜间,你有入睡压力的时候,在压力之下,越是听一些容易让你清醒的东西,你就越容易睡着,所以建议大家睡不着觉的时候,听《人人能懂的相对论》《深奥的简洁》,还有《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些具有高度思辨性的书,是最容易让你入睡的。这是目的陷阱,情绪控制中的反讽加工。

  接下来这个现象叫框架理论,框架理论我就不多讲了,因为我讲过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在这本书里写的研究,就是关于框架理论的,他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里面讲的就是厌恶、损失、风中效应,这些理论揭示了我们人类思考的非理性,大家去听《思考快与慢》就好了。

  还有一个现象叫做被排斥的愤怒,美国发生过很多校园枪击案,心理学家就去研究,是什么促使这些孩子滥杀无辜,为什么有的人在报复的时候,不是只杀仇人,而是见人就杀。最后研究人员发现原因是这些人都被排斥过。更重要的事是什么呢?自恋水平高的人对于被排斥的反应更强烈。假如这个被排斥的,平常就觉得自己很差,平常就觉得自己不行,他反而不容易愤怒,但如果这个人平常就是一个比较傲慢的,觉得自己很像样的人,当他被排斥时,他的愤怒情绪会更加厉害。所以我们要做好人,不要参与排斥别人的行为,排斥别人的行为会引发他人极度的愤怒,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企业管理,商业合作中都是很一件重要的事。

  接下来这一个现象叫做亲社会流言,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新学到的,什么叫亲社会留言呢?就是说他散播这个留言的目的并不是作恶,他散播这个留言是出于社会公益,是因为他对某件事义愤填膺,看不惯。你们想想看,很多网暴都是这么来的,一旦一个事件激发了某一群人内心中的那种愤恨,他们一旦来劲了,就会不停的说,不停的骂人,不停的传播。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在做好事,实际上就是网暴,或者说客观上造成了网暴。而这种行为给他们的内心带来的抚慰,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说出来以后,好像舒服了一点,自己只要警告了别人,就好像舒服了一点,安全了一点,这就是亲社会流言之所以会蔓延的原因。

  还有一个现象叫做爱能够让人减少对死亡的恐惧,这是心理学实验得出的一个观察。所有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怕死,但是如果一个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知道有人爱他,而且这个爱他的人在陪伴着他,关注着他,他对于死亡的恐惧就会大幅降低,这是可以通过心理学的实验观察出来的。我专门讲过一本书叫做《怕死》,大家有机会可以把那本书找回来听一听,你就能了解人与死亡的关系,死亡不仅带给我们恐惧,还会带给我们在生活中做种种事情的动力。假如没有死亡这个结局放在那的话,你现在什么都不用做,你现在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和价值,因为你死不了,什么时候做都行,所以死亡其实是自然给我们安排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动机,没有这个结局,我们的生命游戏就不完美,就变得无趣了。

  接下来最后一条叫做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有自由意志,这是自己做的判断,但是心理学家并没有确认这件事,我们很难真正知道我们是不是有自由意志,我们做决定到底是因为自由意志,还是因为受了外部的刺激,还是因为大脑电信号突然之间的释放。所以在《未来简史》里,尤瓦尔·赫拉利讲过一个观点,他说,当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能够比我们的大脑电信号还快,它的运算能力超过大脑的时候,它可以完全掌控你的大脑,到那一刻,你怎么确认自己是否有自由意志,你的自由意志其实是一个电信号,而计算机比你的大脑运算的更快,所以它可以控制你,让你抬左手抬右手。为什么人得知道自己有自由意志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你得承担道德责任,假如你没有自由意志,那你就不用承担道德责任,当你有自由意志时,你就需要承担道德责任。第二个原因就是需要证明,对于错误行为的惩罚是合理的,我们承认自己有自由意志,那做错事就需要接受惩罚,这是最后一个发现。

  讲这本书,我完全没有念书中的原文,因为如果按原文来念的话,根本讲不完,这本书内容非常庞杂,但是因为我对这些实验都比较熟,所以可以概括性的给大家讲解。希望大家通过听我讲的这20多个不同的实验以及结论,能够对我们的人性有一个反思,能够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如果我们不了解人的复杂性,我们就会过于简单的去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当你知道了人性背后种种复杂的运算逻辑和法则之后,能够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个人的感受是,当我们更了解自己跟他人之后,我们会选择始终做一个好人,保持善良、公正、爱、同情这些品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好了,今天我又陪您读完了一本书,希望您可以关注毅然的频道,并为我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