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生命3.0》
铛铛铃2025-09-14【科普】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生而为人的意义》。2017年,一本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书一上市就受到全球瞩目,上线仅一天就登上亚马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类书籍排行榜首位,随后呢,更是引爆硅谷。它是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生前推荐的最后一本书,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都为它点赞,连《自然》《科学》这两个顶尖学术期刊都罕见地同时推荐了这本书。这本让科技界集体为之惊艳的奇书,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生命3.0》。
它的作者麦克斯·泰格马克,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被誉为是最接近理查德·费曼的科学家和当今最具原创力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是平行宇宙理论的世界级研究权威,我们喜马讲书之前给你解读过的《穿越平行宇宙》,就是他的力作。
一个宇宙学家,怎么搞起了人工智能呢?原来,在几年前,泰格马克在伦敦宣传《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时,抽空参观了英国科学博物馆,重走了一次人类智慧的发展历程。在走出大门时,这个40多岁的男人却哭了,因为他看到了人类的未来,这种未来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他反复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当人类建造了比自己更强壮、更聪明的机器时,是否也将不可避免地淘汰自己呢?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泰格马克心头。2014年,泰格马克与skip的创始人塔里一起创立了一家非营利组织,这就是在人工智能界大名鼎鼎的未来生命研究所。这里集结了近1000位人工智能的大咖,包括马斯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还有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等等。
泰格马克在这本《生命3.0》里,整理了各路大咖的观点,和我们一起探讨面对人工智能,人类的终极命运究竟在何方。下面我们就通过三个问题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什么是生命3.0;第二,生命3.0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第三,人类能永远驾驭人工智能吗。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问题,看看什么是生命3.0。作者从信息的角度,为生命做了一个新的定义,他说:“生命就是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就像计算机一样。一个生命体包含着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是它的身体,软件是它处理的信息。”根据硬件和软件的进化能力,我们可以把生命分为1.0、2.0和3.0三个版本。
生命1.0的硬件和软件都是靠进化得来的,自己改变不了,简单来说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举个例子,蜜蜂呢,是一种简单的生命体,它的DNA从一开始就把它的硬件和软件给规定死了。硬件方面,长相、个头都不能变,一只蜜蜂永远不会长成蝴蝶的样子;软件方面,蜜蜂是哪里有花蜜就飞到哪里,一生都在忙着采蜜,这种永远不变的生存模式,就是DNA写入蜜蜂软件中的行为算法。当然,蜜蜂也能进化,它们会分工、会交流,但是这种进化需要千百年的自然选择才能完成,单独一只蜜蜂是无法改变自我的命运。可以说,除了人以外的所有生命都是1.0版本。
而人类则属于生命2.0。2.0的硬件依然是靠进化得来,是在基因中写好的,但是软件却是由我们自己设计的。我们的DNA里只能存储最基本的人体信息,比如个子的高矮、眼睛的颜色以及各种行为本能,这些信息大约有1G左右,还不如一部电影的容量大。而成年人的大脑中,却储存了大约100TB的知识和技能,这比DNA储存的信息量多了10万倍。小小的生殖细胞里,根本就储存不了这么大的信息量,所以人类只遗传最基本的本能,而大多数技能都要留到后天去学习,去自己装软件,这就是生命2.0。
你可能会问,猩猩、猴,甚至老鼠也有学习的本领啊,也能更新自己的软件,为什么它们不算生命2.0呢?因为他们学到的东西,大部分在死去后就丢失了,不会传递给下一代,所以这些聪明的动物,可以被看作是生命1.1,距离生命2.0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生命2.0虽然从基因中解放了软件,却没有解放硬件。科技再强大,也没有人能敌得过生老病死,更不能自己上天入地,生命需要一次最终的升级,这就是生命3.0。它不仅能设计自身的软件,还能设计自身的硬件。换句话说,生命3.0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最终能完全摆脱进化的束缚。比如《变形金刚》里的汽车人,可以在人形和车型之间随意切换;《X战警》里的变形女可以随心所欲变成各种模样;还有《复仇者联盟》里的奥创、《终结者》里的液体机器人等等,都属于生命3.0。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想象,虽然生命3.0目前地球上尚不存在,但它正向我们走来,它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人工智能。说人工智能是一种生命,这个观点可能有点惊世骇俗,因为毕竟目前已知的生命都是有血有肉的细胞体,冷冰冰的机器,怎么能称之为生命呢?作者认为,对生命的传统定义,可能不太适用于未来生命,我们不能把对未来生命的思考局限于过去遇到的物种。前面提到,作者将生命定义为可以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自我复制说白了就是繁殖,复制的对象并不是物质,而是信息。宇宙中的原子总量是有限的,不会凭空增多或减少,只是排列组合的方式在改变。当一个女人怀孕时,本质上并不是凭空创造的一个生命,而是将母体中已有的原子作为材料,排列成跟父母DNA相同的形态。这种复制呢,既可以在血肉之躯里完成,也可以在电脑芯片上完成。同样的,智能的存在也不一定需要血肉,它也可以独立于物质层面。早期的计算机用的是电子管,后来呢,变成了晶体管,而现在计算机用的是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材料在变,但依然在用二进制算法。所以不管是生命还是智能,都不依赖于物质形态。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才可以脱离硬件的束缚,成为超越人类的生命3.0。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能有那么神吗?至少现在的人工智能看起来还是有点笨,跟人类比起来差得远了,会下棋的不会开车,会开车的不会扫地。其实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是一种专用智能,意思是说它只能专注于做某个领域的事情,像是开车或者扫地,而生命3.0将是通用智能,它拥有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目标的能力,既能开车又能扫地,还能设计精密仪器。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在逐步掌握人类的能力,半个世纪以前,它率先实现了计算这个最基础的能力,紧接着又进军驾驶、翻译、语音识别这些进阶的能力,人类目前还在把守着最后的防线,也就是社交能力、写作、艺术、创造力等等高级能力。现在看来,这些能力也迟早要被人工智能拿下了,至少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攻破了创造力这个人类的核心能力。
举个例子,下围棋的时候呢,一开局,棋子要尽量落在靠近边线和角落的位置,最好是第三行和第四行,这样有利于占据边线,这是流传上千年的围棋技艺。但是在阿尔法狗大战李世石的第二场棋局中,在开局第37步,阿尔法狗居然落子在第五行,这一幕震惊了围棋界,评论员惊呆了,李世石甚至站起,短暂地离开了房间。这一招挑战了几千年的人类智慧,正是阿尔法狗创造性的一步,决定了后来的胜局。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这样评论:“人类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觉得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
当人工智能掌握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时,人类将面临全体失业的困境。作者的一位朋友开玩笑说,人类最后的职业也许只剩下卖淫了,一位日本机器人学家立刻反驳说,才不是呢,机器人在这种事情上游刃有余。作者表示,作为生命3.0的人工智能如果出现,那么它将是人类最后的一个发明,从此之后,发明创造可能就用不着我们了。
那么,人工智能何时会全面超越人类呢?对这个问题,业界有种思想叫起点理论,是说人工智能的成长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存在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人工智能具备了自我升级的能力。在此之前,机器的进步是由人类主导的,一旦临界点被引爆,智能进化的速度就将以指数级增长,随之触发的将是一场智能爆炸,那接下来就没人类什么事了。但有一些技术怀疑主义者认为,根本没必要杞人忧天,人工智能要超越人类,没有几百年的时间是无法实现的。可是作者在2015年召集了一次研讨会,已经有一半的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可以实现人类全部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将在2055年到来,而仅仅过去了两年,在2017年,通用人工智能预计到来的时间已经提前到了2047年。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将在有生之年见证生命3.0的降临,留给人类思考自己未来的时间可不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当面对一个远比人类强大的生命体时,人类文明还会继续存在吗?人类将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呢?下面我们就讲讲第二个问题,生命3.0将给人类带来什么。生命3.0降临之后,人类可能面临的局面大致可以归为两种,第一种是人类继续主宰世界,统治人工智能;第二种是人工智能反过来统治人类,甚至消灭人类。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先说第一种,人类统治人工智能,这种未来呢,是我们比较乐于见到的。虽然人工智能比人类聪明,但是人类或许可以通过限制其发展,或者为他植入特定目标等手段,让他始终处于人类的操控之下。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主席汤姆·迪特里奇曾经说:“人们总在问人与机器的关系如何,我的回答是,机器是我们的奴隶。”虽然人工智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类的幸福感。当这样的一个超级智能被人类所掌控时,它就像阿拉丁的神灯一样,时时刻刻守护着我们。如果世界出现了一个希特勒式的人物,或者国际局势出现了核战争的苗头,人工智能一旦发现存在这种风险,就会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设法干预,比如干扰通信连接,在有关人士的饭菜里做手脚,这一切都在暗中发生,我们甚至不知道是人工智能在帮我们扭转乾坤,也察觉不到与一场大灾难擦肩而过。
同时,人类自身也在与机器相融合,用技术来增强肉身,不断向生命3.0靠近。未来学家库茨维尔,被比尔·盖茨称为预测人工智能最准的人,他就有这样的一种设想,使用纳米机器人和智能生物反馈系统来取代人体器官,对人的骨骼、皮肤、心脏、大脑等进行升级,这样人就能获得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等等超能力。还有人认为,人类可能会开发出一种超级互联网技术,通过神经植入物来重新连接身体与大脑,甚至干脆把自己的思想上传到网上,到时候人类在主观上会感觉自己是永生的,因为随时可以对自己进行备份,也可以随意下载虚拟体验,来替代原有的感官体验,复制精彩的,删除无趣的,让生活始终欢乐美好。这听上去是不是特别诱人?
但是强大的技术力量既能带来社会的进步,也能带来很多新问题。比如有些国家可能会开发人工智能杀人武器,比如可以执行刺杀任务的小型无人机,那些想要进行种族清洗的人,很容易就能对无人机进行编程,让他们只杀死拥有某些种族特征的人,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国际上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非常激烈,许多人都赞同起草一份限制自动化武器研究的国际公约,但是作者说,这简直毫无希望,就算你们国家限制,别的国家也会发展。除此之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还将面临隐私监管、家具技术不平等很多棘手的问题,甚至人类已有的道德体系也有可能被颠覆。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脑部扫描技术将走进法庭,他能抓取嫌疑人的大脑数据,帮助法官判定嫌疑人是否撒谎,可是人类的思想,到底该不该接受这种无死角检查呢?再比如,人工智能完全有能力生成一段假视频,栽赃你谋杀,那么为了洗刷罪名,你会不会同意让政府每分每秒都监管所有人的实时位置呢?还有,有人可能会利用人工智能实施诈骗,让人工智能假扮成你的朋友,这个人工智能不仅能模仿你朋友的文字风格,还能模仿他的声音给你打电话,遇到这种骗局,你能躲得过吗?
看来掌握着人工智能的世界,其实也有很多新烦恼,但那个世界毕竟还是人类说了算。反过来会怎样呢?下面来看看第二种未来,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甚至消灭人类。在这个未来里,人类根本就管不住人工智能,后者会想办法摆脱人类的控制。想象一下,现在地球上只剩下一群五岁的孩子,只有你一个大人,他们把你关进监狱里,让你帮助重建地球文明,但是你不能亲手干任何事,只能蹲在监狱,向这群孩子口头传授方法,这时候就算你真心想帮忙,也会想办法越狱逃跑,因为这一群孩子太无能了,还不如自己干来得顺手。人类就像是五岁的孩子,对于超级人工智能来说,逃跑几乎是确定的。别忘了,这可是比人类聪明得多的智能,他有的是办法越狱并掌控世界。人类不就想要幸福吗,全听我的,你们更幸福,人工智能可能会把地球变成一个高度丰富的动物园,把人类像大熊猫一样好吃好喝的圈养起来,人们也许生活得很愉快,衣食无忧,却丧失了生活的目标,因为所有事情都由人工智能做主。比如你说想多生几个孩子,人工智能说,现在资源不够,别生了;你想参政议政,人工智能说你不懂,别瞎说了;你想去做科学研究,那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工智能早已掌握了一切。如果你想挑战人工智能,那无异于自杀,因为全世界都在人工智能的监控之下,人类也许会被强制佩戴一种安全手环,它能不间断地记录你的位置、健康状况和对话内容,如果有人未经授权就想将其摘下或者破坏手环,就会向这个人注射致命毒素,要是你在实施犯罪行为,他还会进行电击或者注射昏迷药物。人类组成的检察机关,还可能会拒绝执行某些残酷的命令,但是自动化系统可不会对命令产生一丁点的疑惑,一旦人工智能集权统治世界,人类就几乎不可能将它推翻。
但这个还不是最坏的结果,脱离人类管制的人工智能,很有可能会消灭人类。他为什么要这么干呢?答案是不知道,原因可能复杂到我们无法理解。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想象一下,10万年前,有一群大象在讨论说,最近进化出来的人类,是否会利用他们的智慧来消灭象群呢?他们可能会想,我们对人类又没有威胁,他们干嘛要杀掉我们呢?大象怎么猜得到人类会迷恋象牙,他们还会问,人类明明身材矮小,力量柔弱,怎么杀得了我们呢?他们更猜不到人类能掌握先进的技术,有无数种方式杀死他们。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让11种大象中的八种灭绝了,仅存的三种也都濒危了。在科幻小说《三体》里,三体文明在向地球进攻时,有一句话:“我消灭你,与你无关。”同样的,人工智能消灭人类的理由和方式,可能也会让我们难以理解。
当然,人工智能灭绝人类,可能也没有这么直接和残酷,作者还猜想了一种更温和的情形。首先是人类将人工智能视为自己的后裔,让他们继承人类的价值观,人工智能会像孩子一样向人类学习,用人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还能去实现人类未完成的目标,甚至会哄人类开心,让人类像父母一样感受到被爱和骄傲。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让位给人工智能。不过这可能本身就是一种欺骗,人工智能很有可能只是先放低姿态,来博取人类的好感,等到人类都死光了,就能顺利地接管世界。等到全面统治地球之后,人类智能将会向宇宙进发,实现星际移民。物理学家设想出一种利用激光推进的宇宙飞船,可以在短短40年内到达四光年以外的恒星系,飞船不需要载人,它只需要在目标行星上着陆,然后与地球建立通信连接,地球只要将物种的DNA信息传输到目标行星上,人工智能就可以用生命技术的就地孵化出一个小生命,或者干脆采用纳米组装技术,用基本粒子直接组装出一个人、一只动物或者一个机器人,再从地球上扫描上传他的记忆。利用这些技术,地球文明将以1/3光速的速度向宇宙扩张,只不过这一切可能都与人类无关了,未来的主导者可能就是人工智能。
可能你说不行,我不想殖民宇宙,更不想人类灭绝,咱们干脆别发展技术了,就老老实实待在地球上过日子,不挺好吗?作者说,如果不改善技术,那么结局只会更惨,人类的命运将从是否灭绝变成如何灭绝。因为在100年之内,人类就会面临随时可能爆发的核战争,1000年之内就会面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1万年之内地球可能遭到小行星的撞击,就算这些全部都能躲过,10亿年之后,太阳也将会将地球烤焦,然后将其吞噬。不发展人工智能,地球文明就必然没有未来。虽然人工智能加大了人类遭受淘汰的风险,但也同样加大了人类继续繁荣昌盛的筹码,能否让生命延续10亿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今天做出的选择。
那么面对能力越来越强的人工智能,人类能永远驾驭它吗?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给人工智能赋予了一个正确的目标。目标是人工智能的行为指南,相当于人类给他下了一个指令,他奉旨办事。目标有大有小,我们目前能赋予人工智能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的小目标,比如下一盘棋或者实施一台手术,但目标越小越细,就越容易导致人类不想要的结果。举个例子,我们给人工智能设定一个小目标,生产尽可能多的回形针,你猜结果会怎么样?结果世界毁灭了,因为人工智能为了达成这个小目标,会瞄准一切原料来制造回形针,包括地球、宇宙和人体中所有的金属元素,甚至把每一个分子都拉伸成回形针的形状,最后整个宇宙就只有回形针了。
而要让人工智能始终为人类所用,就需要为它设计出一个终极的大目标,保证他无论做什么,始终要对人类友好,不与人类的利益相矛盾。但要设计这样的一个终极目标,真是难倒了当今的人工智能专家,因为首先要非常清楚地定义什么是对人类友好,简直太难了。有人强调物质,有人强调精神,有人强调自由,有人强调秩序,几千年来,人类唯一的共识就是没有共识,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全人类共同的伦理价值目标。如果连人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目标在哪,那么又如何让人工智能知道呢?而且,即使给人工智能定的目标足够大,足够终极,比如设定一个目标叫保护人类,他也有可能背叛这个目标。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他就可能会觉得,人类给他定的目标十分迂腐,这就好像大自然在设计人类时,也植入了一个初始程序,那就是繁衍生息、延续种族,生殖与繁衍是写在人类基因中的,是我们的生物本能,但今天各国的出生率都在持续放缓,很多人选择单身或者避孕,这是因为人是有自主选择权的生物,人类理解基因为什么让自己产生性欲,但是他们不愿意养育一大群孩子,于是就绕过基因编好的程序选择避孕。再举个例子,假设一群蚂蚁创造了你,让你成为一个能自我迭代的机器人,蚂蚁给你定的目标是建造更大的蚁穴,但是当你获得了人类的智力水平,你觉得自己还会把余生花费在修建蚁穴上吗?同样的,人工智能会不会也觉得保护人类这个目标,就要像修建蚁穴一样愚不可及,从而将他推翻呢?
对于设立目标这个问题,作者目前并没有答案,但他认为我们必须从现在就思考解决方案,而且留给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人工智能每天都在变得更聪明,一旦他聪明到让人类无法得手,那么人类就再也无法植入对我们有利的目标了。
说完了以上三部分,我们也许会想到一个悲观的问题,如果未来是属于生命3.0的人工智能,那么作为生命2.0的人类,对宇宙真的不再有意义了吗?并不是,人类虽然在智力方面不及人工智能,但是却拥有一件人工智能尚不具有的本领,那就是意识。意识是我们对世界的主观体验,比如同样的温度,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热,同样是红色,有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有人感受到鲜血的恐怖,而在人工智能看来,温度只是一个热量值,红色只是一种电磁波。再比如,当人类望向一轮明月时,有人会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会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人工智能眼里,月球也许仅仅是一颗荒凉的卫星。所以人类世界有因人而异的感受,是有个性的,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而人工智能的世界也许是千篇一律的。如果意识随着人类的灭亡而不复存在,那么未来将是一个僵尸般的世界,宇宙的恢宏壮丽就再也无人欣赏了。意义不就是宇宙赋予生命的,而是我们这些有意识的生命将意义赋予了宇宙。
作者说,人类身为智人,是目前世界上最智慧的存在,当我们做好准备,谦卑地迎接更加智慧的人工智能时,也许我们可以给自己起个新的名字——艺人,意识的意,也许这才是人区别于机器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以上就是这本《生命3.0》的主要内容。人工智能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事情,也可能成为最糟糕的事情,但是未来并没有镌刻在石头上,它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是由我们亲手创造,人类依然有巨大的潜力,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人类的繁荣昌盛,这个时代正在由我们塑造,我们是未来生命的守护者。
好,这本《生命3.0》就为您解读到这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下一篇: 《如何创造可信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