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连接未来》

铛铛铃2025-09-14科普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连接未来:从古登堡到谷歌的网络革命》。

网络指的是有节点和连线的系统。除了我们熟知的互联网,传递大众信息的报业系统、负责运输的铁路系统、发电报、打电话依赖的电信线路,都是网络。这些网络的诞生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呢?仅仅500年的时间里,这些网络一次次推动着人类,从孤立的小群体,发展成为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束缚,无障碍沟通的大共同体。如今,当你想念远方的亲人时,一通电话就能实现对话;当你想要消遣时,打开智能手机就能获取全球的资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都是网络革命的功劳。

本书作者汤姆·惠勒,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前主席。他用充满趣味的故事,追溯网络变迁的500年,向我们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网络革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并且这些技术革命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接下来,我将分三部分,为你依次解读三次网络革命的发展:第一次网络革命,印刷术给思想插上了翅膀;第二次网络革命,铁路和电报压缩了时间和空间;第三次网络革命的当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把我们带向未知的远方。

我们先来讲第一次网络革命,金属印刷术的发明,让思想插上了翅膀,催生出了文化的大繁荣。第一次网络革命发生于15世纪,源自于德国金匠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可能有人会问,中国不是早在11世纪就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吗?的确如此,但可惜的是,这一发明并未传至欧洲。与中国的泥活字印刷术不同,古登堡发明的是铅活字印刷术,这一金属活字比泥活字更经久耐用,印刷效果也更清晰。

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加速了中世纪的终结,西方文明进入了发明、创新和扩张的黄金时代。15世纪之前的好几个世纪里,知识都被封禁在手抄稿中,被教士、修士和他们的贵族赞助人封存在手抄室和图书馆里。手抄稿为文化和科学知识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容身之处,但生产和维护这些手抄稿费时费力,只有统治阶级才负担得起。当时的教会和贵族轻而易举地垄断了知识和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来维持他们的社会地位。

15世纪开始,德国不同的阶层开始发出渴求知识的呼声,要求打破被天主教会垄断知识的局面。人们开始觉醒,想要了解世界、学习更多知识,而不仅局限于教会给予的东西。这一呼声引起了一位年轻人的注意,这位年轻人就是约翰内斯·古登堡。他出生于德国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金匠,他跟随父亲的脚步,学习了冶炼金属的技艺。

1440年左右开始,古登堡就投身于活字印刷的研究创造。当时欧洲流行的是雕版印刷,人们将整整一页的字母和图片刻在一整块木头上,琢磨后将其压在纸上,就能印出一张完整的书页。这一技艺的问题在于,雕刻木板的过程费时费力,而且木板吸墨容易导致印刷效果不佳。如何浇注活字,选择纸张和墨水,如何均匀上墨,每一步都是难关。古登堡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反复试错。

活字的浇筑是第一个挑战。他用熔点高达1083度的铜来制作模具,然后将熔化的铅、锡等较低熔点的金属倒入铜制模具中,浇铸出了一批大小一致且经久耐用的金属字母,这一做法解决了批量生产活字的问题。再者是纸张和墨水的配合。早期用废弃亚麻布料造的纸,在手抄圆的羽毛笔下没有遇到问题,但很难吸收印刷机上的油墨。通过实验,古登堡发现潮湿的纸张更容易吸收油墨,于是他设计了一套制作流程,能均匀打湿带印刷的纸张,在印刷完成之后再使其干燥。墨水的使用也遇到了难题,当时市面上有大量用于手抄的墨水,这些墨水很容易从羽毛笔的尖端流出,但这也意味着它太稀了,很难附着于金属活字上,需要一种粘附力较强的油性墨。他受到了当时艺术家使用的青漆状颜料的启发,把煤灰、煮沸的亚麻籽油、熔化的铅和氧化铜混合在一起,组成了能很好地附着在金属活字上的墨水。

接着便是给金属活字上墨的挑战,如何确保油墨不卡进字母,比如字母EB的小洞里。古登堡为此设计了一种上墨球,这种皮质球像西柚这么大,里面塞满羊毛或毛发,工人们先拿着它在油墨盘里蘸一蘸,然后在活字上滚一滚,就能让油墨均匀地附着在活字最表层,而不会卡进字母缝隙里。他还发明了排字板,也就是一个能牢牢固定一整版活字的框子,这个木制框子三边钉死,只有一边打开,工人们从这里将活字一排排插入。

终于,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反复试错,1450年左右,古登堡的印刷机开始印刷成品了。他印刷起了圣经,长达1275页的圣经,一次性印刷了175本高质量的印刷版圣经,震惊了欧洲。印刷术和被解放的知识一起,在欧洲迅速普及。在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后,印刷工坊用了不到半个世纪,就遍布欧洲的所有主要城市。他带来了一场信息大爆炸,这半个世纪里,印刷书籍的总量超过了之前1000年里手抄书的总量。信息及其承载的知识,编织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大众信息网络,铺天盖地的传播至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开化了思想,孕育了文化的大繁荣。

古登堡印刷术最显著的馈赠,体现在了文艺复兴上。在14世纪中期,发端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运动,在15世纪中期借助古登堡的发明广泛传播,被遗忘或已腐烂的拉丁文手稿被拯救出来,通过印刷重见天日。这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主义书籍,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如果没有印刷的力量,这场思想的大繁荣恐怕还只能局限在意大利北部,或者只能以缓慢的速度传播。

如果说第一次网络革命是给思想插上了翅膀,那么第二次网络革命则是彻底压缩了空间和时间,铁路和电报这两项发明被认为是第二次网络革命的标志。

首先是铁路的修建,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铁路出现的第一步是蒸汽火车头的发明,这就不得不提到蒸汽机之父瓦特,以及后来的改良者特里维西克。1765年春天,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设计了一个用蒸汽驱动活塞的机器,可以毫不费力地拉动机床。从此,蒸汽机被广泛运用在采矿业、纺织业等工业领域,代替了不少繁重的人力和马力劳动,开创了人类利用能源驱动机器的新时代。但是,瓦特的蒸汽机有两种缺陷,首先,它无法进一步提高马力,其次是机器过于笨重。这两个问题被一个人同时解决了。1804年,另外一位英国发明家理查德·特里维西克制作了一台功率更大、又更轻便灵活的强蒸汽机,这台蒸汽机顺利上路了,他能拉动装有10吨铁矿石和70个人的五辆车。

尽管蒸汽火车头成功了,他脚下的轨道却失败了。为了确保托运矿车的马不会被绊倒,当时的矿车轨道没有铺设横向枕木,两条平行轨道之间没有任何连接,各自独立。当重达5.5吨的蒸汽机车在轨道上行驶时,巨大的横向作用力让两条轨道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难以再使用。轨道自身的缺陷,让蒸汽技术的应用停滞了十来年。最终在1816年,另一位自学成才的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设计出连接两条轨道的横向枕木,并申请了专利。用横向枕木固定两条平行轨道,可以抵御机车行驶时轨道受到的横向作用力,如今,我们的铁路轨道也依旧如此。

1825年,斯蒂芬森主持修建的铁路开始运营,蒸汽机车拉着载有数百人的车厢,在这条铁路上行驶了19 km。很快,铁路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将世界各地连接起来。这意味着,人类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将人和货物送至更远的地方,也降低了制造业所需的大宗原材料的运输成本。1830年,当蒸汽机车和铁路跨过了大西洋,美国的发展被带入了新阶段。在铁路出现时,欧洲已有许多历史悠久、高度发达的城市,美国则不同,铁路穿越美国大片空旷的土地,将沿线的交汇点变成了一座座城市,将荒无人烟的草原变成了富饶的农场,也将这个国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之所以在美国发生的时间更晚,主要是大片荒郊和地理障碍限制了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和大片农村地区之间很难相连,使得当时的市场十分碎片化,也让大规模生产缺乏动力和可持续性。铁路网络的普及,让这两种障碍几乎同时消失了。铁路连接了各个地区,商品能够被快速且低成本的运往远方,寻求更大的市场。同时,在与铁路相关的木材、钢铁和工业设备的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可以驱动其他商业活动的产物也被孕育了出来。生产并维护机器与机车的机床,在改装后可以被用来生产农场和工厂所需的新设备,结实且廉价的跨河铁路的大梁,没过多久也被运用到了房屋的建设中。到1846年,已经有超过4000人受雇于铁路系统,这又催生了企业管理模式。约120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成了铁路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的下属中,也有不少人曾是他们在军中的下级。管理如此庞大的铁路,需要像军队那样层级化的管理系统和工作纪律,今天我们熟知的许多大企业的管理概念,都源自铁路。

铁路压缩了空间距离,电报的发明则压缩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电报这一单词源自法语,意思是远距离书写。其实,把信息与物理载体相分离,让它更快地传播,是人类早已熟知的道理。几个世纪前,人类就已经能够用烟或火远距离传输信号。历史上第一封电报的发明,归属于美国电磁学家约瑟夫·亨利。18311月,亨利教授在美国科学与艺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一个装置,这个装置可以用电传输指令,让一口在远处的钟被敲响,这就是最初的电报。它的原理是通过接通或断开电路,在电线另一端产生所需的敲击效果。

然而,电报的发扬和普及,还要归功于一位叫萨缪尔·摩尔斯的美国画家。摩尔斯如今被称为电报之父,这一点其实颇具争议。萨缪尔·摩尔斯原本是纽约大学的艺术设计教授,他听说了电流可以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消息后,很感兴趣,于是改行做起了电磁学研究。如何让信号在更长的电线里传输呢?摩尔斯积极的向亨利教授请教,亨利非常无私,倾囊相授,他的信念是,任何科技进步的成果,都应该开放给全社会免费使用。他还告诉摩尔斯,如何避免远距离传输时的信号损耗,实现更长距离的电报传输。可惜,摩尔斯辜负了亨利的信任,他一面用亨利教给他的技术做实验,一面抢注专利。1840年,摩尔斯申请到了电报专利,把很多亨利无私分享给他的技术,都占为己有了。

不过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比起淡泊名利的亨利教授,野心勃勃的摩尔斯的确为电报技术的商用普及做出了贡献。1842年,摩尔斯的团队到处展示电报技术,顺利获得了政府的项目拨款,开始沿铁路铺设电报线路。18443月中旬,摩尔斯团队开始沿着巴尔迪摩至俄亥俄铁路,每隔60米挖一个地洞,每个洞里插进一根9米高、树皮都没剥掉的树干,树干顶部架设一个横臂,用来托起电线,电线被包裹在涂有虫胶的棉花中,安装在玻璃绝缘体之间。完工后,他们发送了第一封商用正式电报,电文内容是来自《圣经·民数记》第2323节中的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电报的确是个奇迹,他开创了人类利用电传递信息的历史,也改变了即时信息,也就是新闻事件、财经消息和商业活动被传播的速度,让报业媒体进入了新时代。

摩尔斯修建第一条测试线的4年后,也就是1848年,包括著名的纽约先驱报在内的六家纽约报纸,为了避免向被淘汰的命运低头,暂时搁置着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转而利用电报技术来改写自己的命运。这六家报纸开始分摊外派记者的采访费用,以及通过电报发回报道的费用,他们将这个合作社称为纽约联合通讯社。从此,以词典、新闻之类的标题命名的专栏,成了报纸上最吸引读者的内容。没过几年,这个合作社就开始向全美各大报纸收费,提供由电报发送的新闻提要,并把合作社的名称缩短为美联社。到1860年,全美电报线里程数据已超过8万公里。

铁路和电报的结合,推动了商业化的进程。铁路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而电报协调了这些产品的分配。比如通过电报,企业可以获知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需求,然后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协调运输和分配,不用担心出现囤积浪费、供不应求的情况。企业们从此可以在全国层面协调供需,面向全国进行生产和销售,大量分散的、又于一地的小企业被迅速整合成大经济体。电磁学家们进一步发现,电流不仅可以承载电报信号,还可以通过电能和声能之间的转换,实现声音的传递。1876214日,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为他的波动电流信号申请了专利,有线电话诞生了。当电话线两端的两个人要进行通信时,发话者拿起电话机对着送话器讲话,声带的振动会让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这个声波会作用于送话器上,使之产生电流,这个电流会沿着电线传送到对方电话机的受话器内,受话器的作用与送话器刚好相反,是把电流再转化回声波,这样声音就可以被听见了。随着贝尔的有线电话进入家家户户,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越来越紧密。如今,电话已经从有线变为无线,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通讯工具,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未停歇。

如今,我们正处在第三次网络革命的浪潮中,计算机的发明与现代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结合,奠定了这次网络革命的基础。先来看计算机,计算机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计算机(computer)这个词,最早指的是专门从事计算的人,他们端坐在一排排看不到尽头的桌子前,先用铅笔、纸和机械计算器各自解除复杂代数问题的一部分,然后结合其他人解除的部分,缓慢而艰苦的得出最终答案。如何才能摆脱低效且容易出错的人工计算呢?这时,初代计算机出现了。

发明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是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1937年,34岁的阿塔纳索夫是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他一直痴迷于一个想法,用机器求解复杂的代数方程。当时的计算机非常简单,是用齿轮和杠杆驱动,只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如果碰到包含多个步骤的变量方程,就需要人工干预。阿塔纳索夫用电子元件替代了计算器中的齿轮和杠杆,创建了可以自动化控制的逻辑电路。由于电流有两种状态,开和关,因此计算机不再采用十进制,而将采用二进制。除此之外,他利用真空管提供数字开关信号,真空管的开关组合可以代表不同的数字,它还可以用储存电荷的电容器储存中间计算结果,用额外的电荷轻触电容器,避免内存的损失。就这样,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爱荷华州的玉米地里诞生了。这台计算机被放在爱荷华州立大学物理系地下室里,它有一张办公桌这么大,可以求解由29个线性方程构成的、有29个未知数的方程组。

和电报技术的诞生故事一样,阿塔纳索夫的电子计算机发明也被偷走了。这里要再提到一个约翰·莫齐利,他是附近乌尔辛纳斯学院物理系的教员,他对自动化计算充满了兴趣。阿塔纳索夫向莫奇利展示了已经成型的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还大方分享了他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细节。在阅读了35页有关这台机器的分步骤详解后,莫奇利加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工程学院。当时,摩尔工程学院承接了一个政府项目,要制造一台可以制作弹道数表的机器,莫奇利就加入了研发团队,他从阿塔纳索夫那里窃取的想法,成了这个项目的核心理念。1946年,莫奇利和艾克特等科学家共同设计出了数值积分计算机——埃尼·阿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台计算机都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直到1973年,明尼苏达州一家地方法院经过135次开庭审理,当众宣判,莫奇利和艾克特没有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利用了阿塔纳索夫发明中的构思,并且判决莫奇利和埃克特的专利无效。不过莫奇利在之前的20多年里,早已凭借计算机的发明名利双收。他们的这座埃尼阿克计算机由8000个真空管和长达数英里的线路组成,计算人员靠人力需要花上20个小时才能算出的导弹弹道,埃尼阿克只需要30秒。不过当时的计算机重达30吨,且造价非常昂贵,只能用于军事或者科研。

如何让计算机成为普通人也能用的东西呢?这就不得不谈到以下三个人的贡献,他们是英国科学家威廉·肖克利、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以及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经庞然大物的计算机,如今已经缩小到了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这个过程中的第一个突破,是晶体管代替真空管的发明,他的发明者英国科学家威廉·肖克利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肖克利对计算机世界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了可以让计算机体积更小的晶体管,他还创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这引发了蝴蝶效应,让英特尔芯片和硅谷出现了。1955年,发明了晶体管的肖克利离开了实验室,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塔克拉拉山谷成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吸引了众多出色的年轻人加入他的公司,其中包括一位名叫诺伊斯的工程师。然而,肖克利专制的管理风格让这群才华出众的年轻人深感不满。1957年,公司有八位工程师宣布集体出走,其中就包括诺伊斯。这八位年轻人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这样,克拉拉山谷的果园边出现了第二家半导体公司,硅谷就这样诞生了。

在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两年后,19591月,八仙童之一的诺伊斯发明了第一个实用集成电路,也就是通过在一块硅上蚀刻半导体电路,造出可以高效集成电路的微芯片,他团队中的其他人则开发了相关生产的工艺。尽管他们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成功,但仙童公司总部倡导的管理模式却失败了。他们原本希望公司能够以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机制,让公司去层级化,打造一个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的工作环境,但是来自投资公司的管理者拒绝了他们。再一次,诺伊斯和同样是八仙童之一的摩尔决定遵从内心的指引离开公司。1968年,诺伊斯和摩尔的新公司开业了,他们将它命名为英特尔。如今,大名鼎鼎的英特尔公司在推动计算机普及上功不可没。

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明了一种新型集成电路,它并非为某一目的专门设计的逻辑芯片,而是一种可编程的芯片,可以像中央处理器一样工作,这就是英特尔4004微处理器。这相当于把一台可编程的计算机集成在了一块芯片上,这个芯片已经具备了与售价几十万美元的埃尼阿克式大型计算机相同的处理能力,而售价不过几百美元。不到一年,英特尔又开发出速度比英特尔4004220倍的英特尔8008。当时的计算机大都应用在军事研究和商业领域,但是随着英特尔处理器的诞生,个人计算机呼之欲出。大众电子杂志在1973年举办了一个创意大赛,邀请读者们投稿自己的首台台式计算机设计创意,获得第一名的,是一位名叫罗伯茨的科学爱好者。罗伯茨设计的设备就是由英特尔8008驱动,取名为阿尔特。阿尔特耗资397美元,没有键盘,没有显示器,也没有操作系统,数据通过拨动开关输入,计算结果显示在前方的面板上。这期杂志面世后的三个月内,罗伯茨收到了4000份订单。就这样,个人计算机在科技发烧友间开始传播。

很快,在1977年,两位硅谷神童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史蒂夫·乔布斯设计出了售价790美元的一体式个人计算机——apple two,让个人计算机从此不再仅是科学发烧友的爱好。apple two内置编写好的程序,可以用来处理文字、创建电子表格、打游戏。到1981年,两人创立的苹果公司收入已达3亿美元,拥有1500名雇员。同样在1981年,主流大型计算机生产商IBM也推出了个人计算机——IBM PC,使用的是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这一年,IBM售出了3.5万台IBMPC,两年后,这台由微处理器驱动的个人计算机的年销售量已猛增至80万台。

在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并逐渐普及的过程中,让计算机能够彼此互联的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最初的互联网诞生在美国。1969年,美国国防部下属的高级研究项目局把美国四家研究机构的计算机本地网络远程连接了起来,让科学家们可以分享数据,并访问彼此的计算机,这一项目被称为阿帕网。阿帕网在学术界大受欢迎,最初他连接了四台超级计算机,两年后,他就连接了23家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到1984年,阿帕网上的主机已超过1000台。与此同时,其他的网络也开始出现,可惜,每个网络都用的是自己的特定协议,彼此不能兼容,要想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就需要制定一套通用的标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实行了互联项目,使用统一传输协议的互联网诞生了。

如今,互联网连接起了众多强大的微处理器,孕育出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人类不仅能在全球任何两个有相应设施的地点之间准确的交换信息,还可利用机器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存储信息,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但同时,互联网也正在颠覆我们的工作、隐私、教育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隐私问题。历史上的网络都不够聪明,他们的工作就是将资产传输到可以实现更高价值的地方。今天,由智能互联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仅通过传输信息这一动作,就可以生产与用户和用量有关的新信息。每一个网络活动都会留下数字足迹,这些足迹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新信息可以被用于交易。这就好比邮局对你收取和发送的每一封信都做了记录,然后把这个记录卖给了别人。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的资本来自网络促成的工业生产,21世纪的资本则来自网络本身创造的信息。根据你的搜索记录,谷歌能揣摩你的需求,向你推送相应产品;基于你的注册信息,脸书知道你是谁,并能通过监测你的在线行为进一步了解你,你和你的实时位置,甚至你是站在原地还是在四处走动,都能被检测到。数字化的互联网了解了我们的一切,我们的隐私怎么办?可以说,隐私是人类在21世纪网络革命中面临的新难题。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许多事情能运转的更好,比如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但我们被牺牲的隐私如何才能被安全地使用,我们还需要寻找答案。

其次是工作问题。上一次网络革命中,铁路和电报引发了工业化浪潮,让大批旧时的独立工匠走进了大规模生产的工厂。而如今,互联网让资源和信息变得越发去中心化,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像旧时工匠那样,从事自由职业或外包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马龙为此创造了“数字自由职业者”一词,来形容互联网带来的这种基于任务的去中心化就业方式。经济学家研究发现,2015年,22%的美国成年人为以优步和艾比赢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提供过至少一次服务,对其中1/3的人来说,这类工作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这对传统的就业市场将带去不小的考验。过去几十年间,经济活动都流向了成本更低的地方,雇主们把许多工作岗位迁移到低工资国家,留在本国的企业则用机器取代了人工。

最后来看看互联网对教育的颠覆。我们熟悉的教育基础体系成型于19世纪,旨在用大量死记硬背的内容为工业生产这头巨兽提供批量的、合格的工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能读懂操作手册,有基本常识、能进行计算,服从纪律,胜任车间里的工作。工厂中的批量生产理念也被运用在课堂中,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工作性质和形式的变化促使教育方式进行改变。计算机代替了部分人工,而最容易被取代的工作就是大量需要死记硬背的、可以由硬件和软件完成的任务。而那些没那么容易被自动化的工作则往往需要常识性推理、理解人类处境等人类独有的技能,我们通常宽泛地将这些技能称作创造力或艺术。因此,21世纪的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创造性思考,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我们学会二流机器人掌握的技能,而在于教会我们计算机无法取代的、作为一流人类应该掌握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第三次网络革命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修铭曾这样推荐此书,面对今天的技术革命时,如果缺乏历史的视角,我们无异于飞机上蒙着双眼的飞行员。因此,了解历史,了解网络革命,是每个数字时代的公民的必修课。记住,我们还必须向前看,在第三次网络革命的浪潮下,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迭起,他们将带着人类走向何方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