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最后的拥抱》
铛铛铃2025-09-14【科普】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最后的拥抱》,副标题是“动物与人类的情绪”。
你喜欢动物吗?你知道它们都有哪些情绪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讨论。
2016年,两位认识了40多年的老友在荷兰的一家动物园见了最后一面。其中一位是80岁的荷兰生物学家简·范霍夫教授,另一位是这家动物园的黑猩猩群体的雌性族长,名叫大妈妈。如果你听过喜马讲书之前解读的《黑猩猩的政治》,那一定对大妈妈记忆犹新。她是老佛爷一般的存在,在黑猩猩社会里呼风唤雨,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权势。见面时,大妈妈已经快59岁,相当于人类的百岁老人了。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已然油尽灯枯。当她看到了走进笼子的人是简时,她高兴地咧开嘴笑了。过去40多年中,他们曾无数次隔着栅栏相互问候。简向大妈妈弯下了腰,而大妈妈温柔地摸了摸简的头,用手臂勾住简的脖子,给她来了个拥抱。这是大妈妈和简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拥抱。如果不是大妈妈太虚弱,简是不会走进她的笼子里的。黑猩猩虽然看起来个头不大,但肌肉力量远超人类,而且它们十分善变,除非你是它们的抚养者,否则在接近它们时无法保证绝对安全。大妈妈也许是察觉到了简的不安,她用手指有节奏地轻轻拍着简的后脑勺和脖子,黑猩猩常用这个动作来安抚哭闹的小黑猩猩。这次见面几周后,兽医给大妈妈施行了安乐死,而她和简这最后的拥抱被记录下来,在荷兰国家电视台播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但也有些人感到震惊。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拥抱、轻拍对方以示安抚,这些动作并非人类专有,黑猩猩也会流露出和人类类似的情绪。
也许对那些时常和动物有接触的普通人,比如宠物主人来说,动物有情绪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家的狗会在做错事后,流露出小心翼翼又忐忑不安的神情,铲屎官能辨别出猫主子何时是想跟你玩闹,何时是生气了真的想打你。但是,很多生物学家对动物拥有和人类类似的情绪持保留态度。动物行为学家们就强调,要客观观察和描述动物的行为,不要将人类的主观体验投射在动物身上。比如老鼠逃跑不是出于害怕,而是对威胁做出反应,动物所谓的情绪流露,不过是为了生存本能的反应而已。
对此,本书作者弗朗斯·德瓦尔表示不同意。德瓦尔是荷兰著名灵长动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也是简的学生。他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灵长动物学家之一,2011年还被《发现》杂志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头脑之一。德瓦尔潜心研究黑猩猩几十年,出版过《共情时代》《原形毕露》《万智有灵》《黑猩猩的政治》等多部畅销科普作品,和大妈妈也有着深度的交集。从大妈妈以及其他哺乳动物身上,德瓦尔发现了诸多动物拥有情绪的证据。他认为情绪就像器官一样关键。本书共八章,31万多字,德瓦尔在书中通过详实有趣的实验和野外观察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动物的喜悦、哀伤、期盼、同理心等等情绪,它也由此延伸到我们人类身上,通过动物的情绪,去探究人类情绪背后的奥秘。《人物》杂志称赞本书说,德瓦尔的观察让人眼前一亮,《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则称赞本书引人入胜,充满了对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同情。
接下来,我将分两个部分为您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动物如何表达和理解情绪;第二,动物有哪些常见情绪。
好,先说第一部分,动物如何表达情绪,又是如何理解和控制情绪的。本书作者认为,情绪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会让我们心跳加速、皮肤泛红、面部颤抖、胸膛紧绷、音量提高、胃里翻滚等等。关于情绪,作者在本书中重点做了三点说明。
第一,情绪不等同于本能反应。本能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固定的反应,本能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激发出一系列天生的反应,但作者认为,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这种反应的适应性并不高,而情绪的适应性更强。不管是觅食的时候,还是面对捕食者的时候,情绪都会对周围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评估,然后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比如猴子碰到蛇会害怕不已,一个人在马路上和一辆飞驰的汽车擦肩而过,他也会恐惧到发抖,然后猴子会判断蛇到底有没有毒,自己是不是要马上逃走,而人会去判断周围是否安全,是否需要走到斑马线上。这样的评估可能只需要几分之一秒,而影响人或者动物对当下局势判断的是过去的经验,面对相同的情况,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狗的叫声可能会让你害怕,不敢往前走,但如果你看到狗是被拴着的,你的恐惧就会消失,而养狗的人听到狗叫,可能会高兴地寻找狗在哪儿。
第二,情绪不是认知的对立面。人们常常把情绪和理性对立起来,但作者认为,情绪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研究过一位名叫埃利奥特的脑损伤患者,埃利奥特的腹内侧前额叶受损了,这个区域位于大脑前端,是用来控制情绪和行为的部分。神经学家发现,虽然埃利奥特口齿伶俐、理解力强,推理能力也很好,但是他情绪平平,在和神经学家数小时的谈话中,没有任何感情流露。埃利奥特从不会悲伤、急躁、生气、沮丧,这种情绪上的缺失让他无法做决策,他可能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决定去哪儿、吃什么,他也很难坚持完成一项任务,得出一个结论就更难了。这充分说明了光有理性,没有情绪是不行的。
第三,情绪不等同于感受。一些人类学家认为没有语言,情绪无从感知,因此我们不能说动物也有情绪。但作者认为,在进化的历史上和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情绪显然是先于语言产生的,而且情绪和感受是两码事。情绪是行为背后的动机,人或者动物害怕了会自我保护,感到恶心会远离让自己作呕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皱眉、微笑这些面部表情,或者拼命挥手这些肢体动作去观察情绪,而感受是对情绪的主观评价,是私人的东西,也更难被他人所理解。你的悲伤我未必懂,你说你很伤心,但谁知道你的悲伤中没有夹杂解脱、愤怒或者其他一些你不愿意提及的情感、不愿意承认的情绪呢?作者认为,对于动物的感受,我们确实只能靠猜测,但这不代表情绪无迹可寻。
那么,动物如何表达情绪呢?一个重要线索是表情和肢体语言。马在问候彼此的时候会拉起嘴角,猫在害怕时会放平耳朵,啮齿类动物的面部表情能体现内心的情绪。研究表明,当老鼠感到痛苦的时候,它们会放平耳朵,鼓起两个腮帮子,而且它们的同类能识别出这种痛苦的表情。在实验中,老鼠面对表情放松的老鼠照片和表情痛苦的老鼠照片时,会刻意在表情放松的照片旁边呆着,远离痛苦的照片。在表情这一部分,作者重点讲了灵长类动物的紧张露齿笑,这是一种常见的笑容,有点类似于假笑,黑猩猩笑的时候嘴唇回收,露出牙齿和牙龈。人类在给柑橘类水果剥皮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嘴唇从牙齿上拉回来,以免酸酸的果汁溅到我们的脸上,在坐过山车的时候,人们有时候也会做出紧张露齿笑,而肯尼亚的倭黑猩猩吃仙人掌之前,也会做出这样的表情,以免嘴唇被刺戳破。紧张露齿笑在灵长类动物的等级社会中,也是一种社交信号,表达既顺从恐惧又期待被接受的矛盾情绪。在作者研究过的一个恒河猴族群里,当女族长经过时,所有的雌性都会笑得露出自己的大白牙,以示尊重。如果女族长屈尊加入了她们,她们就会笑得更加谄媚。在恒河猴中,只有下属面对等级更高的猴子时,才会露出这种表情。作者认为,人类的微笑也源自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紧张露齿笑。在感到担心、紧张甚至友好的环境中,我们经常露出这样的笑容,以此传达一种信号,我没有敌意。女人比男人笑得多,微笑的男人比不孝的男人更需要建立友好的关系。有研究大量分析了终极格斗锦标赛比赛前的照片,结果发现,那些照片上笑得更紧张的拳手,会在当天晚些时候输掉比赛。研究人员的结论是,微笑表明缺乏身体优势,微笑最多的选手是最需要安抚的选手。
动物不仅能表达情绪,它们也有解读他人情绪,以及为达目标而控制情绪的能力。简单来说,动物也有情商。先说解读他人情绪的能力,研究人员发现,猿类能将笑脸和开心的场景相匹配,将紧张的露齿笑和兽医出没的场景相匹配。实验中,一个名叫丽莎的研究者在屏幕上放了一个短视频,内容要么是快乐的场景,比如饲养员提着一桶水果走过来,要么是不愉快的场景,比如兽医手持麻醉枪走过来。看完视频后,黑猩猩们要在屏幕上的两张照片中选择,一张是开心的笑脸,另一张是紧张的露齿笑。在黑猩猩做选择的时候,丽莎用仪器测试他们皮肤上的温度,结果发现黑猩猩选择后者,也就是紧张露齿笑照片的时候,他们手指上的皮肤温度骤降,这说明他们感到了害怕,这点和人类很相似,我们在害怕的时候,手脚也会变得冰凉。老鼠感到害怕的时候,也有同样的反应,尾巴和爪子会变得冰凉。作者认为,很有可能是不同的视频让黑猩猩产生了好的或者坏的感觉,然后帮他们去匹配相应的笑脸。而在另一项针对卷尾猴的实验中,研究人员给猴子展示了不同主题的照片,比如鲜花、水果、其他动物或者其他卷尾猴,结果发现卷尾猴最快识别出了同类的照片,而且他们会对这些照片做出反应,如果照片上的猴子有一张扑克脸,他们会拒绝触摸,而如果照片上的猴子正在友好的挑着眉,他们就会对着照片吧唧嘴巴。当动物能够将表情和情绪联系在一起,它们就具备了同理心的基础。同理心让我们能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处境。在观看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时候,我们感同身受,替他担心,好像我们也走在钢丝绳上一样,这就是同理心,我们无意识地与对方的身体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相似的体验。
同理心的一个生物学基础是镜像神经元。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的脑科学家在猕猴身上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帮助灵长类动物模仿他人,比如跟着母亲有样学样,把水果里的种子取出来,所以不同的猴子群体取种子的方法不同,他们的后代所用的方法也不同。猴子们不仅喜欢模仿,也喜欢被模仿。一项实验中,两名研究人员把塑料球给卷尾猴玩,并和猴子互动,其中一个人模仿猴子扔球的每个动作,另一个人则没有模仿,最后那个模仿者更受猴子们的欢迎。我们人类也有镜像神经元,在我们做动作,比如伸手拿杯子,或看到他人做动作,比如看到别人拿杯子的时候,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结果就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比如被人传染打哈欠,打哈欠传染与同理心有关,最容易被传染的人,也是在其他测试中显示出最强同理心的人。女性同理心得分普遍较高,她们也更容易被传染,而有同理心缺陷的儿童,比如有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不会被别人打哈欠传染。在猴子群体中打哈欠也会传染,狗听到主人打哈欠之后就开始打哈欠,研究人员教黑猩猩通过桶上的洞看懂另一边的IPAD,他们一看到视频里的其他猿类打哈欠,就开始疯狂打哈欠。不过,黑猩猩并不是对所有同类都抱有相同的同理心,同理心的强弱程度和彼此的熟悉程度有关,只有当录像里的黑猩猩自己认识时,受测试的黑猩猩才会跟着打哈欠,而如果对方自己不认识,被测试的黑猩猩就反应冷淡。人类中也有一样的情况,科学家发现,如果一个男人站在他妻子身旁,当他妻子开始打哈欠,他就会跟着打,但如果身边是个陌生人,他就不太可能受影响。我们和对方的共同处越多,或者越熟悉,同理心的反应就越强。
在大多数时候,同理心的影响都是积极的,比如在照顾幼崽的时候,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需要同理心,但是同理心其实是一种中性的能力,理解他人的情绪和处境,并不代表我们一定会对他人行善,善恶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图。二手车销售员可能会同情你,和你开玩笑,然后高价卖给你一辆破车,小男孩会故意往小动物身上扔石头,看着惊慌失措的小动物哈哈大笑。同样的,黑猩猩发达的大脑,让他们可以理解他人的痛苦,并以此为乐。在一个游戏中,实验室的幼年黑猩猩们用面包屑引诱鸡接近,然后用棍子打击或者用铁丝戳这些可怜的鸡,野生黑猩猩也会虐待松鼠这类小动物,还边这么做边大笑,仿佛这么做很有趣。日本野外工作者赞马、小泉、陈一郎就记录了一只名叫恩科伯的成年雌猩猩如何把一只小松鼠虐待致死,恩科伯把这只可怜的小东西拖来拖去,摇晃了6分钟,小松鼠在绝望的叫声中死去,赞马描写道,恩科伯允许小松鼠反击,而她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的表情。
前面我们说了动物对情绪的理解能力,接下来说说动物的情绪控制能力。有些哲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抑制冲动,控制情绪,但其实动物也可以。猫抓老鼠的时候,需要它能暗中观察,而不是一看见就冲上去,这样才能保证捕猎的成功率。作者在书中还记录了有关大妈妈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一只名叫乌尔杰的雌猩猩在争夺食物时和大妈妈起了些小冲突,乌尔杰当时正处于发情期,发情的雌猩猩会得到雄性的保护,因此乌尔杰立即跑去找雄性族长告状,为了不与雄性族长正面冲突,大妈妈妥协了,她大度的当场与乌尔杰和解,还和乌尔杰抱在了一起,但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当黑猩猩被送回大楼,分成小团体过夜的时候,大妈妈毫不犹豫地袭击了乌尔杰,因为此时她们身边没有任何雄猩猩在场了,原来之前的和解不过是一时的隐忍罢了。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高度发达的冲动控制能力。除了知道控制情绪和冲动,黑猩猩还知道要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我们前面说过,笑容会暴露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所以当雄性黑猩猩在转过身去面对挑战者之前,会用手把嘴唇拉回原位,盖住自己的牙齿,以免笑容显得自己胆怯。在作者看来,这也说明黑猩猩更擅长控制自己的手,而不是表情,这和我们人类很像,比如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总是无法抑制地做出各种表情,尽管对方根本看不到。再比如,你实际上很生气,却要表现出兴高采烈的样子,或者你心里美滋滋的,却要表现得怒气冲天,都是很难的。
好了,前面我们说了动物如何表达情绪,以及理解和控制情绪,那么他们身上都有哪些常见的情绪呢?下面我们就进入到第二部分的解读。除了悲伤、高兴、恐惧、厌恶这些基本情绪,动物的情绪还面向过去和未来,接下来,我们就将重点讲讲这些过去和未来导向的情绪。
面向过去的情绪主要包括感恩、报复和宽恕,这三种情绪都与社会关系有关。对于动物的感恩行为,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时常听说搁浅的海豚或鲸被人营救后,会游回救援者身边,轻轻的推着救援者,或者把他们顶到半空。感恩在我们的近亲黑猩猩身上就更为常见了,比如有一只叫昆达的黑猩猩,被人类救助,然后放归自然,她本已经离开了,接着她似乎意识到这么做不妥,又转身回去,给了救助和照顾过自己的人们大大的拥抱,久久不肯离开。在大妈妈生活的动物园里,有一只名叫高福的雌性黑猩猩,她是大妈妈的老闺蜜,两人总是一个鼻孔出气,因为有大妈妈撑腰,高福总是喜欢激怒作者,隔着栅栏拽作者,如果大妈妈不在,她就从不这么做。但是在作者帮高福学会抚养孩子之后,她变得对作者敬重有加。原来高福由于奶水不足,生了几个孩子都夭折了,每次失去孩子的时候,她都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自虐绝食、撕心裂肺的大喊,还会像人类小孩哭的时候那样揉眼睛,尽管我们人类被认为是唯一会流泪的灵长类动物。后来作者教会了高福用奶瓶喂养宝宝,自那之后,高福就对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感恩之情,每次见面都像看到久未谋面的佳人,每次作者离开时,高福还总是试图握住作者的手,绝望的呜咽。
说完了感恩,再来说报复,报复是感恩的对立面,这种消极情绪也普遍存在于动物中。动物园里时常有动物复仇的故事,复仇者通常是大象和猿类,这些物种都有很好的记忆力,如果你对他们不好,他们会等待合适的时机,想尽一切办法复仇。黑猩猩之间也会互相报复,比如前面说的大妈妈夜袭乌尔杰。在一个群体中,一只雌性黑猩猩如果经常被另一个强势的雌性欺负,却无力还击,那么一旦她的仇人卷入和别人的争斗,她就会加入混战,找机会给仇人一点颜色瞧瞧。在作者的研究生涯中,这样的案例成千上万。
对过往事件的最终情绪是宽恕,解决冲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双方及时化解对抗时的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和解存在于所有群居哺乳动物中,从老鼠、海豚到狼、大象、鸟类无处不在。灵长类动物会通过梳毛亲吻对方,来与伙伴和解,大妈妈就是一个和解高手,如果两只雄猩猩发生冲突,但都不愿意跨出和解的第一步,大妈妈就会先为其中一只梳毛,过一会儿再去给另一只梳毛,而第一只会紧跟着大妈妈,慢慢靠近他的敌人,如果她没跟上,大妈妈会拽住她,让她跟着走,直到两只黑猩猩近到可以彼此梳毛,大妈妈就会不经意的起身离开,让两个当事人相互梳毛,这就和好了。著名的灵长动物学家珍·古道尔也在自己的《点燃希望》一书中记录了这个细节,感兴趣的听友可以点击音频下方文稿区的链接,听野外黑猩猩的更多故事。
好了,说完感恩、报复和宽恕这三种面向过去的情绪,我们再来说说未来导向的情绪,希望对未来有所期待,就是我们所说的希望。印尼巴厘岛一些寺庙里的长尾猕猴,已经养成了偷游客物品的习惯,他们会跳到游客的肩膀上,抢走眼镜或者智能手机,或者偷走游客的人字拖,他们抢走这些东西也不是为了玩,而是静静的等待游客带着食物来赎东西,几颗花生是打发不了他们的,至少要一整袋饼干才行。研究勒索行为的灵长类动物学家认为,猴子清楚的知道什么东西对人类来说是重要的,而它们在寻找交易的时候,可能是满怀希望的。当满怀希望但又落空的时候,动物会体验到失望或者其它消极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奥托·廷·克劳在一项实验中,把莴苣叶或者香蕉藏在杯子下面,并让猕猴看到,然后将猕猴放进屋子,猕猴都会跑向藏有香蕉的杯子,如果他发现杯子下面藏的是莴苣叶,而不是香蕉,它就会呆呆地盯住杯子,然后疯狂环顾四周,一遍又一遍的检查,还会愤怒地朝实验者尖叫,因为猕猴有记忆,她看见香蕉被藏起来,所以进屋时对找到香蕉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现在香蕉不见了,这让她局促不安且生气。过了很长时间,猕猴才终于接受了那片莴苣叶子。而动物对未来抱有怎样的期待,也取决于它们过往的经验,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物对特定的事情有介意,而这会影响他们现在的情绪。在一项研究中,一群小猪被安排住在水泥地上,而且围栏很小,另一群小猪则被安排在一个大箱子里玩耍,箱子里还铺着新鲜的稻草,每天都换。然后所有的小猪都被训练听两种不同的声音,积极的声音意味着他们可以得到一片苹果作为奖励,消极的声音意味着小猪头上会被套上塑料袋,来回晃动。很快,这些聪明的小猪就学会循着叽叽的声音而去。接下来,研究人员会让猪听到一种模棱两可的声音,介于积极和消极之间,结果,生活在舒适木箱里的小猪总是期待美好的声音会发生,并急切的希望听到这种模棱两可的声音,而那些生活在压抑的水泥地猪圈的小猪则避而远之,害怕那些该死的塑料袋又出现了。如果改变猪的生活环境,他们对这种模棱两可的声音的反应也会改变,这说明他们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在小猪这个案例中,他们之前的生活环境越好,他们就越容易对未来表示乐观。
好了,说了这么多动物和人类相似的情绪,他们也会感恩、宽恕或者满怀抱负之心,也可能对未来充满美好或者悲观的期待。不过作者认为,也有些情绪也许是动物不具备的,比如内疚,至少狗是不会内疚的。养狗的朋友可能会对此表达不同的意见,家里的狗做错事后,常常会表现出一副无辜、内疚的表情,比如耷拉着耳朵,眼神楚楚可怜,放低身体,头向后转,尾巴在两腿之间迅速摇摆着,但美国犬类认知科学家亚历山大·霍洛维茨在针对狗的各种测试后认为,狗不是在为自己做错了事而感到内疚,这种看起来内疚的表情,只是对主人训斥的自然反应,如果主人责骂它们,它们就会表现得更加我见犹怜,但如果主人不追究,它们就不会有什么忏悔的意思。因此,作者认为,狗在犯错之后所表现出的不是内疚,而是典型的等级动物在生气的主人面前的一种恐惧感,这种情绪是服从与求和的混合体,他们只是希望平息主人的怒火。而对于非等级动物的猫,你就很难在它们脸上看到任何愧疚的神态,这种恐惧感的根源是社会等级制度,成员一旦违反,可能会被驱逐出群体,或者遭遇其他悲惨的后果,所以有些狗会在犯错后表现格外激烈。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有一只名叫恶霸的狗,有一次意外咬伤了洛伦兹,尽管洛伦兹非但没有斥责恶霸,反而立即安抚了他,但恶霸却几乎崩溃了,她躺在地毯上,呼吸微弱,有时候还会发出痛苦的叹息,几周过去后,恶霸依旧内心压抑,因为咬伤主人,也就是族群中高等级的动物,可能会导致它被驱逐出族群,这种社会规则已经被狗内化了,一旦违反,可能会在情绪上造成深刻的痛苦。而对于人类表现出来的愧疚感,作者认为,他经常也只是一种避免消极后果的方式,公众人物的道歉可能充满了虚假的眼泪和情绪,但他们真的认为自己错了,还只是希望表现出内疚而让自己免于担责呢?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动物的情绪不仅面向过去,而且面向未来,他们会记仇、会报复,也会感恩和对未来有所期待。
在研究动物情绪的过程中,作者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提问,当我们发现鱼和螃蟹会躲避痛苦的刺激,当我们知道猴子会沮丧的时候,是否还应该为了研究动物的行为,给鱼的身体注射化学品,是否应该让猴子接受认知测试,是否应该养只海豚或者把宠物养在家里。对此,作者指出,我们很多年来都把动物当做是没有感受和情绪的机器,如果我们对他们继续保持这种一无所知的态度,我们更有可能对他们毫不关心,所以他坚定地认为,家养宠物,去动物园或者自然保护区与动物亲近,都有助于我们维持和动物的积极关系,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保护动物,尤其是对于像红毛猩猩这样的栖息地在被不断破坏和蚕食的动物来说,也许出生在世界上最好的动物园里,比出生在印尼婆罗洲的丛林里更好一点。至于研究中的动物情况也在变化,我们发现越多动物与我们的相似之处,也就越容易将自己的道德观扩展到动物们身上,西方国家已有相关法律出台,规定研究者除非为灵长类动物提供社会化的住所,否则不得饲养灵长类动物,而关于其他的动物,作者认为应该由整个社会来决定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动物,与动物们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好,《最后的拥抱》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