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宇宙》

铛铛铃2025-09-14科普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宇宙》。

关于浩渺宇宙,你有哪些畅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宇宙是一本有些年头的书了,它首次出版是在1980年。40余年过去了,这本书早已成为科普领域的经典之作。

如今,世界各国争相发展自己的航天科技,我国也取得了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建立天宫太空站等一系列重大成就,人类正在加速进入太空时代。也许此时我们正适合拿起这本著作,再次审视人类飞向宇宙的理想与雄心。

本书作者是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他是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的主席,一生发表了600多篇学术论文,还常年担任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顾问,并主导了旅行者号、星际唱片等太空项目。

在学术成就之外,萨根更是一位杰出的科普教育家,策划和出版了一系列重磅的科普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对科学的认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就邀请萨根为《时间简史》撰写前言,我国物理学家李淼更是直接评价道:过去100年间,没有比萨根更好的科普作家。而这本《宇宙》正是萨根的代表作之一。

1980年,萨根主导制作了名为《宇宙》的电视节目,向观众普及天文、物理等领域的科学知识。这个节目大获成功,在全球范围吸引了5亿人的观看。本书作为这个节目的衍生读物,一经出版同样大受欢迎,连续70周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纽约时报》评价本书是迷人且富有想象力的。著名科幻作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曾说过,《宇宙》这本书为他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

这本书取得如此高的评价,自然有其原因。本书要探讨的不单单是天文学意义上的宇宙,书的英文原名叫做cosmos”,这个词更深层的含义是秩序。萨根借由本书,想表达的其实是对万事万物秩序的理解。书中内容更是涵盖了天文、物理、生物、历史、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萨根并没有冰冷地陈述科学道理,他的文字充满了美感与浪漫气质,所以本书是难得一见的科普佳作。

本次解读将书中的内容浓缩为三个部分,分别向你讲述萨根对生命、文明和宇宙这三个宏大命题的理解。

好,就让我们跟随萨根这位伟大的领路人,开启本次的宇宙之旅吧。

咱们第一个要聊的是生命。萨根本人对生命这一话题,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他曾在美国生物学家赫尔曼·穆勒的实验室进行过科研工作。在进入天文领域之后,萨根则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去寻找地外生命,因此他对与生命有关的问题,有着相当深入的思考。

在本书中,萨根就带领我们回溯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还大胆畅想了外星生命的存在形式。

首先是生命起源。在萨根看来,地球上能够出现生命,是一件极为神奇的事情,而人类的诞生,更是一场长达40亿年的忐忑旅程。地球上的生命都是有机分子组成的,那这些分子是怎么出现的呢?这还要回到地球诞生之时。在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中无数尘埃渐渐凝聚,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地球诞生之初,天空一直持续着可怕的电闪雷鸣,再加上来自太阳的强烈光线,地球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被撕扯成碎片。这些碎片溶解在原始海洋之中,使得此时的海洋如同一锅浓稠的汤。在这锅浓汤里,分子们不断裂解,再重新组合,经过数亿年的演变,终于出现了一类极为特别的分子,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复制自己,这类分子的后代就变成了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

现如今我们知道,DNA是一种主要由四种碱基组成的双螺旋分子,依靠这种特殊结构,DNA可以承载生物的遗传信息。以这些早期的DNA分子为核心,慢慢的其他一些分子也聚了过来,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集合体,这就是细胞,也就是最初的生命。

目前我们已知的有机分子种类多达数百亿,但其中作用于生命基本活动的,只有大约50种。所以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本质上就是这50多种有机分子的排列组合。花、草、猫、狗和人类在分子层面共享着同样的祖先。

让我们再回到早期地球,时间又过去了10亿年。在距今30亿年前,一些原本应该独来独往的细胞,忽然聚在了一起,开始协同工作。这可能是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某些突变造成的现象。于是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多细胞生物。如果观察人类自身,其实人体就是数十万亿细胞的集合体,这些细胞曾经都独立活动,现如今却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你和我。

又过了10亿年多,细胞生物中开始分化出性别。出现性别的好处就是,两种性别的生物,可以大段大段地交换DNA信息,从而加速演化的速度。

有了性别之后,再过11亿年,此时海洋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已经彻底改变了地球的环境,让大气中遍布了氧气。有了足够的氧气,就来到了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关键节点。在6亿年前,大量新生命开始集中出现,这一时期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此前的地球上只有一些蓝藻之类简单的植物,而到了寒武纪大爆发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有着复杂器官的动物,一时间海洋中涌现出千奇百怪的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叶虫。这种生物诞生在5亿年前,长得有点像大号的蟑螂,这些三叶虫成群在海中游荡,它们统治了世界3亿年。

随后新物种的出现如同按下了加速键,鱼类开始在水中游动,植物和昆虫则登上了陆地。之后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的诞生,让地面上有了一些大动物。很快,恐龙出现了,它们在地球霸主的位置上坐了1.6亿年。这期间,鸟类第一次展翅飞翔,哺乳动物还在恐龙脚下流窜。直到6500万年前,因为陨石撞击或者火山爆发,引起了全球环境巨变,大量动植物死亡,缺少食物来源的恐龙逐渐灭绝。而哺乳动物,凭借较小的身躯和不挑食等特点,顽强存活了下来,并成为了地球上的主角。

1000万年前,演化出了第一批接近于人类的物种,再到100多万年前,真正的人类终于登场。

地球生命的诞生与繁衍,一路波澜壮阔。萨根极为推崇达尔文的演化理论,他强调说,演化的奥秘正是时间适应环境的小突变,随着时间不断累加,大量不适应环境的物种被淘汰,最终从原始海洋中的一个细胞,演化出如今的人类。但与地球存在的漫长岁月相比,人类的登场时间如同弹指一挥。萨根在书中曾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像蝴蝶飞翔在日光下,以为白昼是永恒。对于伟大的自然来说,人类终究只是寄浮游于天地。即便人类的存在如此短暂,我们还是应该赞美人体。如果我们观察自身,会发现人体构造的美妙不亚于银河中的群星。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事情,仔细想来都是神奇无比。如果把人类DNA中的信息全部书写下来,可以填满1000本书籍。更重要的是,在细胞分裂时,DNA总能把这些海量的信息进行精准的复制,纰漏可能只有寥寥几处。再比如,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种类只有20种,但就是靠着这有限种类的氨基酸细胞,能够造出具有各种功能的蛋白质,让人体能够吸收能量、生长身体、愈合伤口、抵抗疾病。如此看来,我们人类就如同一台经过40亿年调试的绝妙机器。

既然我们已经对生命有了如此多的了解,那么我们能否以地球经验出发,来畅想一下外星生命呢?萨根一生都执着于寻找外星生命,在他看来,外星人会是什么模样呢?科幻作家们构想的外星人,大多是以人类或地球生命为模板,他们笔下的外星人可能是眼睛大些,手脚多些,或者皮肤加个绿色。但是萨根对这类外星生命的形态持怀疑态度。萨根在书中直言道,他无法明确描述外星生物的样子,但是他认为,外星生命的存在形式,一定会跟所在星球的环境相匹配。比如如果有一个像木星那样的气体行星,大气层中都是氢气、氦气和氨气,整个星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云层,那么在这里的生物该是什么样的呢?这里的生物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高温,因为在这种大气环境中,温室效应会无比剧烈。所以按萨根的观点,这里的生物要学会利用气流,把自己带到尽可能的高处,才能凉快一些,避免掉到下层被烤熟。对于这种环境,萨根首先构想了一种名为漂浮者的生物,它们就好像是巨大气球,悬浮在星球的天空之中。这些漂浮者身材巨大,甚至要比地球上的鲸鱼还要大,它们会吃掉空中的小分子,或者依靠阳光来获得能量,从而把体内的氦气等较重的气体排出去,只在体内保留氢气,为自身提供浮力。它们还可以通过喷气的方法进行快速移动,不过大多时间他们只是静静飘在半空。为了维持生态的稳定,在这个环境中,还会出现一种名为捕食者的生物,这种生物会是一种行动灵敏的小型生物,它们专门捕猎漂浮者,在取得食物的同时,从漂浮者体内抽取氢气,来维持自己的悬浮状态。

漂浮者和捕食者看似奇妙,但他们却是根据环境条件所推演出的合理生命形式。当我们思考外星人时,不要被地球生命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外星生命的形态一定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只要是符合物理和化学的规则,哪怕是最天马行空的设想,都可能真的存在。

当然,生命演化到了高级阶段,就会出现智慧,并且形成文明。文明比生命还要复杂,那么萨根如何看待外星文明呢?这就是咱们在第二部分来聊的内容。

当然,要谈论外星文明也得有理有据。萨根对文明的定义是,这个星球的族群要具备射电天文学的知识,并建造了射电望远镜之类的设备。这个标准确实比较高,但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相对应的文明才有能力检测,或者向宇宙中发射通讯信号。

为了计算这类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萨根引入了一个数学公式。这个公式的提出者是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萨根和他是同事兼好友,在萨根的作品中经常会提到这个公式。具体来说,这个公式是要计算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文明数量,这个数值其实可以通过一堆参数相乘,来进行估算。这些参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银河系中总共的恒星数量,恒星周围存在行星的概率,以及行星的平均个数,还有行星适合生存的概率,演化出智慧生命的概率等等。这些参数中有很多是我们已经知晓了的,比如银河系中大约有4000亿颗恒星,再有很多恒星会伴生有行星,萨根给出的推测是,这类恒星的数量大约是总数的1/3。假如这些恒星系都跟太阳系差不多,每个恒星都有十个左右的行星,那么银河系中的行星数量就超过了1万亿。这样来看,宇宙可真是个大舞台。

当然,计算中还有很多参数,估算起来就比较吃力了,比如行星能够演化出智慧生命的概率,这事儿在第一部分也讨论了,生命的诞生,本来就是个复杂且充满偶然的过程,所以对这种概率的估计跟瞎蒙也差不多。当然,组成生命的基本分子,能在很普通的条件下形成,而且萨根相信,如果给这些原始分子足够的时间,比如十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那么它们是有很大概率组成生命的。不过这里的生命形式,只是单细胞或者微生物。随后还有一些参数,是关于技术发展程度的推测,如果生命能够熬过漫长岁月,诞生出智慧,甚至发明了一系列合适的科技,那么这个文明就可能走向成熟。萨根也对这些过程,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与推测。

总之,使用最乐观的参数进行估算,银河系中可能会存在着上百万个文明,而离我们最近的文明,很可能就在200光年的范围内,这实在是个惊人的推论。

那么如果真的存在外星文明,并且他们驾着飞船向地球驶来,我们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如果只是观察地球上的历史,两个文明接触后,结果往往是落后的文明被毁灭。比如公元14~16世纪,在如今的墨西哥地区,存在过一个叫阿兹特克的文明,他们有着恢弘的建筑,自成一体的文化传承,还有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但是在16世纪,一支西班牙军队只有400人左右,就击溃了这个具有百万人口的古老文明。因为阿兹特克人不会骑马,也没有把铁器用于作战,而此时的西班牙人,早已装备上了火枪之类的强力武器。其实阿兹特克文明和西班牙文明的科技发展差距,也只有几百年而已。

如果我们真能与外星文明接触,那么人类很可能是落后的那一方,因为任何比我们更原始的文明,都还没有研究出射电天文学,他们没法跟我们接触。而有能力找到我们的文明,至少拥有穿越几百光年的星际旅行的能力。

在一些科幻小说或电影中,如果外星人是入侵者的话,他们的武力设定通常会比地球人强一些,比如他们有更快的飞船或者更强力的大炮,但人类往往凭借智慧或团结精神,击溃外星人的野心。但是萨根在书中残酷地指出,两个太空文明几乎不可能在同等水平上展开互动。理论上,只要是发生了暴力冲突,一定会出现一方碾压另一方的情况。所以,哪天突然有一支外星军队出现在地球上,他们的科技肯定远远领先于地球,如果他们想要侵略地球,咱们毫无招架之力。

不过,人类也不用担惊受怕,这里还有一些好消息,因为一些自然规律的存在,有可能会限制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野心。

首先,要想达到星际航行的科技水平,这个文明一定会对自身的人口有所约束,因为如果放任人口肆意增长,那么单一星球的资源只能被用来维持生存,甚至出现竭泽而渔的状况。这种现象是具有普世性的,人类各种文明的发展不断证明了这一规律,哪怕外星生命再奇特,他们要想维持文明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肯定需要将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所以能够进行星际航行的文明,其人口肯定处于漫长的低速增长,甚至零增长的状态。而一个人口增加缓慢的物种,要想征服到地球这里,那可是要经过极为漫长的时间,因为他们只要多找到几个合适的星球,就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建设和发展,才能抽出空来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萨根和同事做过一个计算,假如一个保持低人口增长的文明,出现在了200光年外,然后慢慢向地球这边扩张,沿途寻找并殖民适合生存的星球。如果以200光年作为半径,画出一个球体空间,那么这里将包含20万颗恒星,其中将有几百万个可供勘探的星球。按道理来说,这群扩张的外星人,要把这一路的行星都殖民过后,才有闲暇把视线望向地球。而这一路上,他们至少要花费100万年的时间,这时间可不短了,地球文明本身满打满算也就几万年,这漫长的岁月足够人类开发出自保的手段了。

当然,如果这些掌握着高科技的外星人,直接杀到地球,那么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个领先人类百万年的文明,看待我们的方式,可能跟我们看待猴子差不多。而且,一个如此先进的文明,真的还会对侵略和殖民感兴趣吗?毕竟到了21世纪,人类的主流价值观,就已经排斥这种暴力的倾向了。如果外星文明真的降临地球,它们很可能也会保持着心平气和。所以,想到可能的外星文明,我们有着谨慎乐观的态度就好,不必杞人忧天。甚至在萨根看来,即便是存在风险,人类也绝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是要主动向更深处的宇宙探索。他还亲力亲为,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太空科研项目。

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咱们就来看看人类是如何探索太空的,并深入探讨一下在萨根眼中,人和宇宙的关系。

首先,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基于信号的手段,另一种是派出探测器直接抵达天体。

静静地悬浮在宇宙之中,却每时每刻在向外界发出着自身的信号,这些信号的形式包括可见光、X射线和各种电磁波等。通过收集这些信号,我们能分析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金星的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但是通过研究金星散发出的无线电波,萨根推翻了这个幻想,他推算出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500℃,而1962年,水手2号探测器确认了萨根对金星的判断。再比如,虽然从没有人类飞船登陆到太阳,但通过研究太阳的光谱和电磁波信号,我们现在却能知道,太阳的主要组成元素是氢和氦,它表面的温度是6000℃,而太阳的内部温度,甚至能达到1500万摄氏度。

当然,基于信号的手段还都是些间接方法,要想详细研究某个星球,最好还是派出探测器直接降落在那里。毫无疑问,月球是最多探测器登陆过的天体,甚至人类就曾直接脚踏在月球表面。不过,萨根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则是火星,人们一直猜测火星上存在着生命,因为从地质构造上看,火星跟地球实在是太像了,那里有着高山、平原和峡谷,甚至火星表面的一些沟壑,一度被认为是远古文明修建的运河。为了近距离一探究竟,20世纪70年代,人类发射了两个探测器前往火星,分别是海盗一号和海盗2号。这两台海盗号的任务,就是直接降落在火星表面,看看火星的真实模样。海盗号成功降落后,很快就将第一批照片传回了地球。萨根在书里描述了他看到第一张火星地平线照片的震撼,他直接评价道,火星简直不像外星球,那些岩石飞沙和地球别无二致,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有个勘探工牵着骡子从沙丘后面走出,他都不会觉得惊讶。当然,令人失望的是,从照片中看,火星表面确实没有生命的迹象。当然,也许火星生命是藏在石头下面的微生物,毕竟在地球上长达30亿年里,都是微生物的天下。海盗号对此也早有准备,他们有一只机械手,能把火星泥土捡到一种特制的分析仪中,这种分析仪主要是探测一些特殊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往往是在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结果也很令人惊喜,仪器确实发现了一些分子的信号,但人们没高兴多久,很快有学者指出,火星土壤里有一种独特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也能产生这些分子,海盗号这个实验没法说清产生的分子是来自土壤,还是来自微生物。所以我们现在仍然无法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不过火星可不是我们的终点,萨根认为人类应该走得更远。他有过一个大胆的构想,那就是向太阳系外发射航天器,并在其中装载上人类的信息,如果有地外文明能够找到它的话,就能让他们对人类有所了解。这个设想在1972年得以实现,这一年,美国发射了一台名为先锋10号的太空探测器,其中携带了一块金属板子,上面简单记述了人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而在1977年,两个更为先进的探测器被发射升空,分别是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2号。这两台探测器的任务就是向着深空飞去,它们的内部各自携带了一张金唱片,唱片里包含很多内容,比如有60种人类的问候语,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音乐,还有关于地球文明的各种介绍。这张唱片质地坚硬,宇宙射线要想摧毁它,至少需要10亿年的时间。于是,带着人类的自我介绍,这两艘旅行者号就这样奔赴向太空深处。

人类如此大费周章地开展各种太空项目,的确是出于对科学真相的追寻,但是萨根指出,对于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首先,对于宇宙的探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在人类出现后的漫长岁月里,绝大部分时间,咱们的祖先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手段,他们没有电视、电影,甚至连书本都没有。特别是到了夜晚,他们能做的事就只有抬头望向夜空,于是祖先们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把天空中星星的排列描绘成了各种图形,比如先民们大多以打猎为生,于是夜空中的星座都是些大熊、猎犬、猎户之类的。到了17世纪,欧洲人航海到了南半球,第一次看到了南半球的星空,此时他们已经用罗盘、孔雀望远镜这些物件来命名星座了。如果放到今天,新的星座会不会被命名为手机、汽车和电脑呢?这些对星星的观察并不只是打发时间,最重要的是,他们向人类展示了一种东西,那就是一种近乎永恒不变的规则。和日月相同,群星也东升西落,随着季节的变化,这些星星的运动轨迹也会跟着调整,但年复一年,他们都遵循着恒定的规律。自然而然,人们将这些星星的秩序记录下来,并且用来指导农耕、航海等一系列文明活动。当然,记录太阳和月亮的变化轨迹,也有同样的效果。在古代人眼中,这些日月星辰代表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亘古不变,被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人民所膜拜。在新墨西哥的查科峡谷,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五鼎神庙,在每年621日,也就是白昼最长的那一天,一束阳光会在黎明前照亮一个特制的壁龛。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具有类似功能的建筑,比如柬埔寨吴哥窟、英格兰巨石阵、埃及阿布辛贝、墨西哥奇琴伊察等。可以说,宇宙教会了人类寻找规律,而这种对于规律的寻求逐渐演化,变成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这才驱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走到了今天。

在探讨人类和宇宙的关系时,萨根还给出过一个浪漫的说法,那就是人类其实是宇宙之子。生命的起源和恒星的演化密不可分,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有很多种,除了最基本的碳、氢、氧,还有铁、钙、镁等以及各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诞生于群星之中。各种恒星的内部如同一个巨大熔炉,通过核聚变等复杂反应,氢和氦等元素相互融合,变成了镁、硅、硫等。当一颗恒星临近死亡时,他会把这些元素喷洒向太空,这些元素四处游荡,被新的恒星在吸收、再熔炼、再喷洒,就这样,琳琅满目的元素弥散到了宇宙之中。而太阳系中的各种元素也是如此而来,所以构成你我以及周围一切的物质,都是由群星孕育出来的。我们DNA中的氮、骨骼中的钙、血液中的铁,全部来自恒星,本质上来讲,我们都是宇宙之子。

在萨根看来,既然我们是宇宙之子,那回归宇宙母亲的怀抱,就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浪漫想法,是不是对你也有所启发呢?欢迎留言分享。

回顾全书,萨根以他的博学和浪漫,跟读者探讨了生命演化、外星文明以及宇宙探索之中的一些宏大问题。直到今天,我们对这些话题的理解仍然极其有限,许许多多奥秘仍然隐藏于星海之中。但毫无疑问,人类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地球,作为宇宙之子,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勇敢地向宇宙深处走去,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星辰大海。

好,《宇宙》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羽毛》

下一篇: 《鱼什么都知道》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