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万智有灵》

铛铛铃2025-09-14科普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万智有灵》,

副标题是“超出想象的动物智慧”。

长期以来,人类都认为自己是唯一具有智慧的物种,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把人类从整个动物界中割裂了出来。但是我们时常会观察到,动物也会有很多聪明的表现。大雁迁徙的时候,会根据风向调整队列,似乎深谙流体力学知识;家中的宠物狗能够读懂主人的心思,完成主人的指令。人类否认动物的智慧,会不会是因为人类一直没有读懂动物的智慧呢?

《万智有灵》这本书就将打破传统观念,带领读者重新看待动物的智慧。本书由灵长类动物学者弗朗斯·德瓦尔撰写,他是荷兰著名的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在2007年,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其他动物类群,剖析了动物在工具使用、语言理解、行为学习,甚至是社交、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智慧,并最终将认知提升到了生物学的层面,带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理解动物的智慧。

下面我就用两个问题,来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为什么说动物是有智慧的?第二,人类理解动物智慧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动物是有智慧的?作者从两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是动物的实际表现,另一个是生物学角度。

先说说动物的实际表现。上场的动物们不仅有我们的老朋友——灵长类动物,也有鸟类、爬行动物,甚至无脊椎动物。它们在工具使用、语言理解、社会交往、文化传播,甚至情感表达等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先来看看动物是怎么使用工具的。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曾被认为是具有智慧的象征,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动物同样具有使用工具的能力。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是,黑猩猩用湿润的枝条从白蚁窝中调取白蚁,这一案例出现在各种教科书中,但那只是冰山一角。在黑猩猩的世界中,甚至还存在工具包现象,也就是制作和使用工具的组合。在刚果共和国的戈瓦鲁格三角地区,黑猩猩可能会带着两根不同长度的枝条去猎食,一根是结实的木棍,大约一米长,另一根则是柔韧的草茎。黑猩猩会把长木棍当做铁锹,挖出一个通往蚂蚁巢穴的洞,之后再将柔韧的草茎探入洞中,草茎会被蚂蚁咬住,黑猩猩就像钓鱼一样把草茎拽出来,把上面咬着的蚂蚁吃掉,然后再放回草茎,调取更多的蚂蚁。研究者先后收集到1000多件黑猩猩的工具,看来这种工具组合是极为常见的。

非洲国家加蓬的黑猩猩,还会使用更为复杂的工具包来打击蜜蜂。在这项危险的活动中,他们使用了多达五种工具。为了获得隐藏在地下蜂巢里的蜂蜜,黑猩猩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这些工具,先凿洞,然后用刷子一样的树脂浸润蜂蜜,最后用树皮把蜂蜜舀出来。黑猩猩在打劫蜜蜂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这些工具,这意味着他们能够预见即将发生的事情,了解整个程序并为此做好准备。虽然这些工具看起来颇为原始,但是在只有石头和树枝的条件下,人类自己恐怕也并不能做得更好。

德瓦尔指出,每个黑猩猩社群能够使用15~25种不同的工具,具体的工具类型根据它们的习性和生态环境有所不同。比如某个非洲草原上的黑猩猩社群,会用削尖的树枝来打猎,这些长矛也许会让人想到人类祖先生活在原始部落的时光。

动物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甚至还会在头脑中预言未来的状况,并且做出有效的计划来。意大利灵长动物学家伊丽莎白·维塞尔贝在研究褐色僧帽猴时,遇到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维塞尔贝把花生放在一个细管中,管子固定,要想得到花生,就必须用一个东西把花生从里面顶出来。维塞尔贝为僧帽猴准备了从长棍、短棍到柔韧的橡胶等各种工具。猴子们在很多次错误的尝试之后,最终选择了长棍,得到了花生。之后,维塞尔贝增加了难度,在管子的中间增加了一个洞,如果推动花生的方向不对的话,花生会掉到一个拿不出来的罐子里。最终,一只名为罗伯塔的母猴在一系列失败之后,发现了这个规律,成功得到了花生。这个任务并不容易,人类的幼童只有在三岁之后才能顺利完成。黑猩猩同样参与了这个测试,但是他们更加出色,他们不需要僧帽猴那样反复试错,经过思考就可以直接得到花生。

灵长类动物的聪慧我们有目共睹,把目光放远,你会发现鸟类、爬行动物,甚至无脊椎动物也有着使用工具的案例。古希腊人早就注意到了乌鸦的智慧,伊索寓言中,乌鸦用石子来抬高水位,获得瓶中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近年的研究中,乌鸦表现出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同样可以组合使用工具,在一项需要先用短棍拿到长棍,再用长棍去获取肉片的实验中,七只乌鸦中,有三只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完成了挑战。

相较而言,鳄鱼看上去就木讷很多,然而在他们身上,研究者也找到了闪光点。短吻鳄会制作陷阱,他们用漂浮的树枝吸引水鸟,然后发起伏击。水中的树枝很少,他们就去远处挑选树枝来制作陷阱。

如果继续追寻,我们甚至可以在无脊椎动物身上找到更多线索。在印度尼西亚海域附近的椰子章鱼,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将椰子壳搬回家,然后作为掩体,在海底安全移动。

除了使用工具之外,动物也可以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鹦鹉学舌,而且有些鹦鹉已经聪明到能够使用不同的词汇,这说明他们能够将语言和想法连接在一起。

在海洋中,海豚同样是充满了智慧的生物,它们发出海豚音可不是为了炫技,其实是社交需要。海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署名式的口哨,这是一种频率很高的声音,幼年的海豚在一岁时就能发出这种哨音,从此就可以标明自己的身份。有时候这些哨音还会被其他海豚模仿,就像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一样,如果被呼唤的海豚听到了,他确实会做出回应。这个案例说明动物也会给彼此起名字,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

在动物们关系复杂的社交网络中,还会衍生文化现象。还是以黑猩猩为例,他们在社交网络中有很多互动行为,包括分享知识、传播行为,最终让整个群体表现出有别于其他群体的行为特征。他们甚至会发明一些被称为时尚的行为,也就是一种流行的动作或者游戏。德瓦尔提到了一个在人工饲养状态下的黑猩猩群,它们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时尚。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群黑猩猩会排成一列纵队,绕着一根柱子一圈又一圈地踩着同样的节拍小跑,一只脚重重踩下,另一只脚则轻轻落下,同时摇头晃脑,如同被催眠了一般。而在另外几个月,这个群体则迷上了做饭的游戏,他们会在地上挖坑,然后从水龙头里接水倒进去,再用一根树枝在里面搅拌,就如同在搅拌一锅汤一样,他们会弄三四个这样的坑来操作,这使得半个黑猩猩群都显得颇为忙碌。

在野外条件下也是如此,书中提到赞比亚黑猩猩自然保护区中的一次时尚传播。首先,有一只雌性黑猩猩将一根草杆伸进了自己的耳朵里,挂着它走来走去,并且给其他的黑猩猩梳理毛发。在随后的几年里,这种时尚被效仿,更多的黑猩猩都用上了这种新装扮。

能使用工具和语言,有着复杂的社交网络和文化现象,这些表现已经足够证明动物的智慧。但是动物还能做得更出色,他们甚至有接近人类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方式。比如,当测试黑猩猩的时候,实验人员会与黑猩猩玩一些需要智力的游戏,如果重复玩同一种游戏,会使黑猩猩走神,他们会感到无聊,并且试图与实验人员换个游戏。

另一个有趣的案例来自坦桑尼亚·贡贝河的黑猩猩群体。荷兰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普罗在那里设置了投喂箱,给黑猩猩喂食香蕉。这个投喂箱由人类在远处操控,识别每一只黑猩猩,并在当天给予他们严格的限额。当箱子的机关发出咔嗒一声,就意味着箱子解锁,黑猩猩可以拿走自己的那份香蕉了。当一只雄性黑猩猩幸运地解锁了自己的那份香蕉时,另一只处于高位的雄性黑猩猩出现了,这只低位雄性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他没有继续打开那个箱子,拿出自己的那份香蕉,如果他那样做了,他的香蕉必然会被高位雄性抢走。这只低位雄性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离开了那里,在远处坐下了。而高位雄性也不是笨蛋,她假装若无其事的离开了,避开了低位雄性的视线,却躲在远处一棵树后偷偷张望。于是他看到了那只低位雄性又跑了回来,打开箱子,飞快地拿到了自己的香蕉。这简直是一场谋略的较量。一方面,不管是低位雄性还是高位雄性,两只黑猩猩表现出了让人惊叹的自制力和耐心;另一方面,他们为对方设置了心理欺诈,低位雄性让高位雄性以为箱子依然是锁着的,高位雄性则让低位雄性以为他完全不在意这根香蕉。

这些案例都证明了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相似性。换句话说,动物的智能并不比人类低,甚至在某些场景下,它们还要比人类聪明的多。但即便是看到动物表现出智慧的案例,我们仍然更倾向于使用本能来解释这些行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往往不愿意承认动物的智慧。别着急,作者还给出了三条生物学证据。第一,生物演化的连续性;第二,大脑构造的相似性;第三,动物具有的元认知。什么意思呢?我们一条一条来解释。

首先,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生物的演化具有连续性。人类和各种动物都不是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的,如果向前追溯,我们都是由一些原始生物演化而来的。如果把时间回溯十多万年,我们的智人祖先尚在非洲;如果把时间回溯数百万年,我们的祖先是非洲丛林中的古猿类;如果把时间回溯数千万乃至12亿年前,我们的祖先则是恐龙时代中苟活的古哺乳动物;如果把时间回溯到几十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则很可能是海洋中的某种单细胞生物。

生物的演化过程就如同一棵大树的生长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支越来越多,地球上的物种也越来越丰富。人类并没有独立于这棵大树之外,只是这棵树上比较新的一根枝桠。人类产生智慧的生理结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和人类接近的其他枝桠也应该具有类似的生理基础,就算是较远的支脉也在茁壮成长着,也就同样有发展智慧的可能性。这就好比桃子树上的某个桃子特别甜,其他的桃子也不会差太多。所以说,因为演化的连续性,人类与动物的智能的区别可能只是演化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区别。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行为学和生理学证据显示,动物具有智慧以及基于智慧而产生的意识,并且有些动物并不比人类差多少。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到支持这一观点的行列中来。2012年,一群科学家共同签署了一份被称为《剑桥意识宣言》的文件,这份宣言明确指出,由于人类和其他具有较发达大脑的动物在生理结构和行为上的相似性,没有理由继续坚持只有人类是有意识的这一观念了。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人类并不是唯一一种拥有产生意识的神经物质基础的生物。德瓦尔在书中给出了这些证据,比如人脑有1.35 kg ,而海豚的大脑有1.5 kg ,大象的有4 kg ,抹香鲸的则有8 kg 。如果统计脑神经元的数目,人类也不是最多的,大象的脑中有2570亿个神经元,是人类的三倍,尽管它们大部分位于大象的小脑中。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相比,只是成比例增大了,换句话说,人类的脑并不特别,没有哪个部分比其他灵长动物格外发达。

以上我们从演化学和解剖学的角度,讨论了动物与人类在智能上的相似性。更进一步,德瓦尔认为动物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智慧,他提到了元认知这一概念,象征着更高级的智慧。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也称为对思考的思考。举个例子,在问答类电视节目中,如果需要选择不同知识领域的问题,参赛的选手通常会挑选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进行答题,这意味着这些选手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具有更多的知识,他们知道自己知道些什么。同样的,我们可能这样回答一个问题:“呃,我知道的,但是我一时想不起来怎么说了。”换句话说,我认为自己是知道答案的,尽管我需要花点时间把它想起来。这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也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然而,海豚和灵长动物,甚至大鼠都能打破这一固有的观念。比如猴子的记忆任务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先让猴子看一幅画,然后延迟一段长短不等的时间,再让猴子从几幅画中选择出他之前看到的那幅画,如果选择正确,就会获得奖励。每次在进行选择测试之前,猴子都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试验。研究发现,当看完图画后,延迟的时间越长,猴子拒绝后续实验的次数就越多。似乎猴子能够意识到,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衰减,或者说,只有当他们对自己感到自信时,才会愿意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这意味着他们知道自己拥有哪些知识,也就是说,他们具有元认知。

好了,以上这些扎实的证据都告诉我们,动物拥有智慧。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够理解语言,甚至建立社交网络,产生某些文化现象。动物同样可以拥有接近人类的情感体验,而且作者还从演化学、解剖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动物与人类在智能上的相似性。生物演化的连续性决定了人类和动物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另外,动物与人类的大脑构造具有相似性,说明动物同样有产生智慧的物质基础。最后,动物具有象征高级智慧的元认知,也就是管理自己智慧的能力。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类坚持自己是万物之灵的想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愿意承认动物的智慧呢?人类无法理解动物的智慧,只是因为有些时候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而错过了理解它们的机会。我们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人类理解动物智慧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换位思考。想要理解动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动物的立场上,去理解它们的智慧,一切就变得容易得多。比如,当对长臂猿使用工具的能力进行测试时,他们总是表现得很差,不能很好的使用工具,这与它们作为猿类的身份,以及较为发达的脑子是不相称的。最终科学家才确认了其中的原因,习惯于在林中游荡跳跃的他们不是脑子不好使,而是手臂已经变得更像钩子,不够灵活罢了。

另一个例子则是大象,最初的科学测试总是希望大象可以用鼻子捡起工具,然后够到食物,然而这些实验总是失败。直到后来,科学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橡皮本身同样是嗅觉器官,当大象用鼻子去操作工具的时候,就意味着它们无法通过嗅觉来准确判断食物的位置。当实验工具由棍子换成盒子以后,和黑猩猩堆箱子的行为类似,大象也能够使用盒子作为脚垫,来勾到高处的食物。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章鱼身上,科学家早就通过实验确认章鱼足够聪明,可以拧开瓶盖,但如果给章鱼一个透明罐头,里面放一只小龙虾,章鱼却什么都不会做啊。你可能会认为章鱼是不想伤害小龙虾,但实际上,问题仍然出在感知上,章鱼不依靠视觉来捕猎,而是靠触觉和化学信息,如果在罐头外涂上小龙虾的分泌物,它们就展示出了拧瓶盖的本领。

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去理解动物的聪明才智时,应该注意切换视角,根据物种本来的样貌来尝试理解它们,同时也不要将人的角色过多带入其中。如果不站在动物的立场上思考,而是以人类为中心,会产生哪些问题呢?作者以动物行为学的两个经典学派为例,指出了他们各自的局限性,一个是行为主义学派,另一个是动物行为学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学派,再看看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行为主义学派只关注动物的行为,并认为动物的行为是被动产生的,而不是出于主观意愿。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甫洛夫的狗。通常而言,动物只有看到或闻到食物以后才会流口水,那能不能让动物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流口水呢?德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时候,巴甫洛夫都会摇铃,一段时间之后,狗的唾液分泌就会与铃声相关联,每当听到铃声,巴甫洛夫的狗就会流口水,不管眼前是不是真的有食物。这种行为叫做条件反射,也就是动物在接受了某种刺激后,会做出特定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对动物的研究就建立在这样的刺激和行为基础之上,他们的实验通常会利用一些设计好的装置,比如迷宫或者实验箱之类的东西。在这些装置中,如果动物做出了预设的正确行为,就会得到诸如食物之类的奖励,相反的话就会得到惩罚,比如电击。最终通过反复刺激,使得动物的行为固定下来,获得一个条件反射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支持者认为,条件反射行为与智慧或意识无关,是一种对动物本能的训练。事实上,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果把人类自己放到这样的测试环境中,会表现的更好吗?我们会为了证明自己拥有超凡的智慧,反其道而行之,不去获得食物,或者甘愿接受电击吗?不,那在实验观察者的眼中不是更聪明,而是更愚蠢,因为这个家伙连简单的条件反射都无法训练出来,还不如一条蚯蚓。即使是人类自己面对这样的实验,也不会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条件反射实验所能证明的是一些动物具备产生智慧的基础,而非动物智慧的上限。

动物行为学派则侧重于观察动物的自发行为,比如幼鸟张大嘴巴乞食时,扑棱翅膀的方式是固定的,一些鱼类会把鱼卵含在嘴里一直到孵化,这种方式也是固定的。动物行为学派认为,物种特有的行为就像生理特征一样,结构和方式都可以拆解成一个个标准的组件,就像是先天写进基因里的程序,是可以辨别和测量的。当然,动物行为学者们也不认为动物拥有智能,他们认为动物的所作所为只是遗传带来的本能,是千百万年来演化造成的结果。

作者德瓦尔认为,这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动物行为学派承认人是由动物演化出来的,这种演化是连续的,在生理和行为上同样也是连续的;另一方面,在智慧和意识的层面上,动物行为学派却画出了一条鸿沟,一边是人类,另一边是其他所有动物,就好像具有智慧的人类是在演化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样,这显然违背了生物演化的连续性。

行为主义学派与动物行为学派是研究动物行为和心理的奠基流派,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验证据支持,特别是在神经系统不够发达的动物类群中,有很好的应用,影响深远。但是他们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本身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动物的智慧。

以上就是《万智有灵》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德瓦尔为我们展示了动物在各个领域展现出的智慧,也从生物学视角论证了动物智慧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对动物的偏见源自人类中心主义,只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动物,才能客观认识自然界中不断发展的动物智能,帮助人类自身找到在动物界中所处的正确位置,一起探寻更好的生存之道。

好,《万智有灵》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