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认识建筑》
铛铛铃2025-09-13【生活】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认识建筑》。
这本书的作者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界的一代大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和民国时期的一批文化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艺术类师范学校——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一生都在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早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这种艺术普及类的著作。那咱们今天要讲的这本《认识建筑》,就是他这些著作当中的一本。
这本书原名叫做《西洋建筑史画》,讲的是西方建筑史上一些比较重要的建筑主题,时间跨度从古埃及一直到了现代,是最早介绍西方建筑到中国来的著作之一。
因为这本书最初的读者是老师和家长,所以啊,他没有堆砌一大堆枯燥的建筑样式和理论,而是解答了一些普通人经常会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古埃及人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去建造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会有一条条的细沟?现代建筑为什么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
那在正式探索这些问题之前啊,我们先要理解丰子恺所说的一句话,也是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建筑是具体化的时代像”。意思呢,就是说建筑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化。
丰子恺认为,自古以来,建筑经常会被社会政策和政治企图所利用,为他们做宣传。他的这个观点啊,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不一样。通常我们会觉得,文字才是最直接的宣传方式,那建筑这么抽象,怎么能用来宣传呢?
其实建筑有三个非常有利于宣传的特性,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
第一个是体积庞大。别的艺术,比如说文学、绘画、雕塑,那不是普通人能经常见到的东西,但是庞大的建筑摆在那,我们可以经常地瞻仰。你比如说以前皇帝住的地方,必须用高大的建筑,中国就有所谓的“九重城阙”之说。
那建筑的第二个特性呢,是与人的关系最密切。其他的艺术,比如绘画、音乐、文学,都只供欣赏,间接对人的生活发生作用,但建筑就不同了,每种建筑总是对应着一种社会事业。比如说寺庙,它就是一个信众集会的场所,有实用的功能。
建筑的最后一个特性是有亲和力。你可能会有点奇怪,哎,建筑冷冰冰的,怎么会有亲和力呢?还是可以对比其他的艺术来理解。比如说绘画和雕塑,大多呢,都会借助一个形象,绘画可以画一个人,雕塑可以雕一条狗,那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一半靠理智的分析,一半靠感情,因为它的色彩和形状都是有意义的,你第一个反应就是,哦,这是一个人,那是一条狗。但是建筑只有纯粹的色彩和形状,多半是不用动脑筋想它有什么意义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建筑才能更直观地诉诸于人的感情。你比如说刚才提到过,建筑可以用高来暗示皇帝的权威,用黄色来暗示宗教的庄严。要感化人心,通过理智不如通过感情,这就是建筑的独特魅力。
因为建筑有这三种有利于宣传的特性,所以呢,丰子恺认为,建筑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化,我们可以从建筑的样式上,了解当事人的思想和生活。
接着他又指出,从古埃及时代到现代,西方世界最伟大的建筑主题,一共经历过五次变更。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在希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神殿;中世纪是寺院;近代是宫室;到了现代是商店。
仔细琢磨呀,这些变化很有意思,人类最开始是热心地造坟墓,到现在呢,是热心地造商店,这其中的人心变化是怎样的呢?这些伟大的建筑主题,又分别对应着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呢?我们呀,一个一个来讲。
世界建筑的第一个主题是埃及时代的坟墓。丰子恺所说的这个坟墓,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咱们都很熟悉的埃及金字塔。仔细想想其实挺有意思的,世界伟大建筑最初的题材居然不是活人住的房子,而是死人躺的坟墓。埃及人为什么会这么热心地建造坟墓呢?
丰子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一种特殊的人生观,简单点说就是埃及人相信人能死而复活。埃及人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这跟埃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老的文明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然条件优越。尼罗河沿岸的土壤肥沃,虽然每年秋季都有洪水泛滥,但是洪水退去之后,却能给沿岸的土地增加滋养,不用怎么耕种也能五谷丰登。但是等埃及人吃饱穿暖之后,坐在茂盛的棕榈树下眺望自己的家乡,突然又觉得很恐慌,因为埃及所在的非洲北部,其实是一大片荒凉的沙漠,只有尼罗河沿岸一奇迹般地有一块绿洲,在这块生机勃勃的绿洲周围,那都是黄沙白骨,是死亡的国度。这种生和死的强烈对照,激发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无上敬畏。通过观察自然中生与死的现象,他们发现甲虫在尼罗河畔产卵之后死去,明年又会从泥土里飞出来,尼罗河沿岸的水草每年一枯一荣,好像也是永远活着的。诸如此类,一切生命都是能死而复活,理所当然的人也能死而复活。现在看起来呢,可能有点可笑,但当时的埃及人啊,真是这么想的。他们设法把死人的尸体好好地保存,做成木乃伊,方便他复活的时候灵魂还能钻进去。为了能让人死后还能幸福地生活,他们更是集中了生前的全部精力和财力,去建造死后的住宅,这就是埃及人热心建造坟墓的原因。
在埃及,帝王他们呢,也叫法老,他的权威至高无上,所以啊,他的坟墓也造得最高最大。我们熟悉的胡夫金字塔,就是其中最高大的一个。它的高是一个成年人身高的100倍,周长,你围着塔底转一圈,也得花半个小时。建造的材料也是体量惊人,光是2吨半一块的石头,就用了230万块,前后10万人用了20年才建好。埃及人到底是用什么技术,建造了如此庞大的金字塔,至今还是世界未解之谜之一。
金字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笨重的锥体造型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结构最稳定,能抵挡自然灾害,这可是人死后的永久宅邸,当然越牢固越好。胡夫金字塔到现在已经有5000余年的历史,还是非常坚固,可能啊,就跟锥体结构有关。这样建造的金字塔,每块石头之间的缝隙也十分严密,连锋利的小刀都难以插入。
话说回来,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主要呢,还是为了死后的幸福生活,所以金字塔内部模仿公式住宅,每个墓室都有通气窗,法老和王妃的灵魂住在里面,不至于气闷或潮湿。当然了,金字塔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木乃伊,他们用各种香料泡制,让尸体可以永远保存,甚至连神色都能和生前一样。墓室中还陈列着许多死者生前的肖像,这种做法是让灵魂归来时,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躯壳。
刚才说过了,建筑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化。在埃及时代,金字塔这种建筑形式,代表着埃及人的生死观念,也代表着法老的无上权威。
好,那接下来呢,我们就来讲一下世界伟大建筑的第二个主题,希腊时代的神殿。
丰子恺认为,希腊人绝不会建造埃及那种庞大笨重的金字塔。希腊最有名的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它只有胡夫金字塔的1/7高。因为希腊人对于建筑的追求不在于大,而在于精美。对美的追求啊,是希腊人骨子里的民族精神。
我们都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希腊,名义上是为了祭祀宙斯,其实呢,是鼓励人体的健康美。运动会的优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身体雕刻成雕像,裸体雕像就是在那个时候盛行的。因为欣赏人体美,所以希腊的舞蹈艺术发展得也很快。莎士比亚说过,舞蹈是四肢的笑,希腊人用四肢的笑来敬神,那这种方式是不是很美呢?
这个爱美的民族,对于人类建筑史上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神殿。有评论家说,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人类文化的最高表象。希腊神殿的建筑样式叫梅式建筑,“梅”是左边一个木字旁加右边一个眉毛的眉,是指屋顶下面那条水平的横竖条石桥,下面呢有很多支柱,又叫柱列。这种柱列是梅式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神殿的柱子特别重要呢?这是因为希腊神殿的内部空间很小,礼拜的人都得聚集在神殿外面的空地上,所以需要特别注重外观,外观最吸引人眼球的,当然就是高大的柱子了。
那根据不同的柱式,就可以区分希腊神殿不同的建筑风格。希腊有三种流行的柱式,只需要记住几个关键的特点。多利安式,粗而短,柱头简单、坚实、庄重;艾奥尼亚式细长,柱头是漩涡状的,轻快玲珑;柯林斯式那比较复杂,柱身细长,柱头的花纹很精细。
那除了追求精美,使希腊神殿名垂建筑史的,是一项重要的发明——视觉矫正。希腊人对视觉很敏感,很早就发现了人眼的错觉。比如说帕特农神庙的柱子,乍一看你会感觉柱子之间是互相平行的,稳定扎实地立在地面上,但是在实际建造中,柱子却是呈正梯形排列,底部向外扩的。这是因为人眼有一个视觉差,如果说柱子都是互相平行,从下往上看,就会感觉柱子倾斜,往上再来一个巨大的煤压在柱子上,那就会让人感觉底部窄,根基不稳。如果仔细测量的话,就会发现每根柱子也不是一样粗细的,柱廊两边的柱子比较粗,中间比较细,这也是为了矫正人眼的错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站在野外看起来瘦一点,站在门中看起来胖一点,那同样的道理,柱廊两边的柱子以天空为背景,会显得细一些,中间的柱子以殿堂内部为背景,会显得粗一些,如果设计成一样粗细,就会显得两边的柱子异常的细,中间的柱子异常的粗,很不美观。
那柱子本身也不是直直的圆柱体,而是分为三段,渐渐向上缩小,看起来呢,就好像是柱子从中间再向外膨胀。但是如果柱体是直的话,远看就会显得中间细两头窄,那就像我们逆光拍照的时候,影像很容易被光吃掉,那为了不被光吃掉,需要在视觉上给它补充。
我们在开头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会有那么多细钩,这么做呀,也是为了视觉美观。因为向外膨胀的柱体设计,很容易显得过于的沉重和臃肿,细钩可以增加柱子的垂直感,使柱子看起来更加的轻盈,平衡视觉。另外呢,南欧日光强烈,光滑的大理石柱面反光太强,细钩也可以减少反光,让整体的视觉更舒服。
视觉矫正这一个伟大的发明,影响了后世的建筑观念。回想一下,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让灵魂可以永生永世地使用,所以稳定结实就行。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的话,希腊神殿的柱子如果做成直的,承托性也足够,但是希腊人不仅重视建筑的实用性,还重视视觉和谐和建筑的美感,这对于后世的建筑观念影响巨大。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吧,在南欧湛蓝的天空下,纯白的大理石神殿,中间竖立着黄金的雅典娜雕像,围绕他的是对称、稳定、和谐的柱廊,就像守卫雅典娜的卫士,地中海的风从柱廊之间吹过,带给人的是什么样的视觉享受啊。希腊人信奉雅典著名的君主伯利克里说的话,理想即实行,他们所有关于美的理想,都凝结在了他们的艺术之中。
好,下面呢,我们来讲世界伟大建筑的第三个主题,教堂建筑。
西方建筑史,可以说呢,有大半部分是关于教堂建筑的。从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下达基督教徒保护令开始,基督教横扫西方世界,基督教堂也逐渐变成了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基督教堂和我们刚才讲的希腊神殿,从用途上来说呢,都是敬神,但是二者又有区别。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神殿是住神的,教堂是住人的。希腊神殿把神像安放在精美的柱廊中间,建筑和神像像艺术品一样,接受民众的崇拜,但是教堂就不一样了,教堂是教师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教众集会的场所,是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建筑。
你可能不相信,教堂一开始的样子啊,其实就是地窖。四世纪以前,基督教一直受到排挤,当时西方世界最大的帝国罗马帝国,不允许基督徒在地上建立礼拜堂,还驱逐他们,甚至还把他们的身体涂抹上油脂,当作人形大蜡烛燃烧。那在这种严酷的条件下,基督教徒只能秘密集会,所以说教堂最开始是建在地下的。基督徒们把一些被虐杀的教徒尸体和骨头供养在龛中,礼拜。那一直到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基督教徒保护令,虐杀基督徒的情况才有所好转,他们终于在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礼拜堂。
希腊神殿不需要顾及到实用的目的,所以呢,可以建造得精巧玲珑,但是基督教堂就不同了,教堂是教徒的集会场所,也是地上的天国,所以这种建筑完全反对神殿的样式,它仿照古罗马一种叫巴西利卡的公共建筑。巴西利卡这个词呢,源自希腊语,意思是王者之听。当时罗马的法庭、市政厅、市场用的都是这种样式。具体来说呢,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一侧短边开门,另外一侧短边设一个小小的祭坛,其余的部分全是教徒祈祷和礼拜的地方。后来教堂的外部样式虽然说一直在变,但是内部的结构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一直都没变过。
那等到基督教发展到全盛时期,出现了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建筑样式,哥特式。哥特原来指的是一种野蛮民族,他们的艺术用丰子恺的话说,有一种夷狄的风趣,也就是一种异域风情。哥特式教堂的特色,再用一句话说就是高。但这种高,又跟现代商业大都市的高层建筑不同,前者向天,后者着地。教堂建筑高而尖,有向上超声的感觉,商业建筑高而平,有在地面堆积的感觉。哥特式的教堂,虽然在实际高度上不如现在的摩天大楼,但它的形状像一簇怒放的春花,拼命地想从地上抽芽,向天空中生长。那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了制造出这种向上飞升的效果,设计者要做的就是增加整个建筑的垂直感。哥特式教堂,不用像希腊神殿那样的粗柱做支撑,而是用无数的小细柱,一竖一竖向屋顶延伸,因为形状像花树,所以呢,又被称为是树柱。那又在屋顶加上无数个尖尖的高塔,让细柱子上的垂直线,因为高塔的隐身向天空延长,一直到无穷。柱子与柱子之间不用墙壁,而用尖头的拱门形窗。那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这样一座教堂里,无数的尖头拱门交错汇聚在上空无限的一点,抬头仰望,似乎置身在大森林中,全无屋顶压迫的感觉,没有墙壁,也几乎没有水平线,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变幻出各种神秘的光,洒在教堂的内部,这是一种多么神圣和崇高的感觉啊。
基督教堂最初的样式是简陋的地窖,然后是仿古罗马公共建筑的朴素实用巴西利卡式的礼拜堂,一直到锦绣森林的哥特式宗教建筑,终于到达了顶点。哥特式建筑结构的复杂,规模的壮大,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法国的兰斯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德国的科隆教堂都是其中的代表。尤其是科隆大教堂,这座教堂历时600年才完全建好,建造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欧洲各国甚至有专门研究这种极度向上建筑方法的集团,叫做石工研究会,他们进行各种危险的建筑实验,就是想把宗教的精神转换成一种视觉的形态。
等到17世纪,基督教中心的时代逐渐成为了过去,人们更倾向实际的居住需求,各国君王不肯再建造教堂,却热心为自己建造宫室,教堂建筑就此告终,华丽奢侈的宫廷建筑取而代之了。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世界伟大建筑的第四个主题,宫式建筑。
宫式建筑也是古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的分界点。丰子恺认为,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有几点区别。第一点,古代建筑服务于鬼神,现代建筑服务于人。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是给死后的灵魂,希腊的神殿是为了取悦神,虽然教师也住在教堂里,但基督教堂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沟通上帝,但是宫式建筑以后的建筑,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的居住目的,为了人生现世的幸福而建造的。第二点,在古代,建筑多为公共功能服务,比如说希腊神殿是民众集会的地方,中世纪的教堂是教徒礼拜的场所,但是宫式建筑之后,建筑更多的是为特定的人群服务,比如皇室。第三点呢,其实是前面两点带来的后果,因为古代建筑注重服务于鬼神和公共功能,所以格外的注重外部形式的美观,而宫式建筑之后,因为要服务于人,所以更注重内部装饰。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建筑功能的大转型呢?还是那句话,建筑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化。自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宗教改革运动揭破了当时教会的缺陷,减弱了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基督教会的权力从发达的顶点开始衰落,继之而起的是王权,欧洲各国都在努力建设民族国家,所以17世纪又被称为王权中心时代。这个时候,宫式建筑最发达的国家就是法国。法国有位很著名的皇帝路易14,他有个别号叫太阳王,就是他带领法国,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国力昌盛,这位太阳王的生活也很奢靡,那奢侈到什么程度呢?他专门创办了一所美术学院,养了一大批宫廷艺术人才,只为他和皇室服务。在他统治时期完成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堪称是宫式建筑的代表之作。
凡尔赛宫的主外观采用的是三段式处理,当你面对它的时候,正对着的是中间的一组横排建筑,两侧是和中间部分连通的竖排建筑,整个外观呈一个没有封口的长方形,左右对称。宫式建筑不再像中世纪的教堂建筑那样,一味追求飞升感和神秘感,而是轮廓整齐、庄严雄伟。这是因为经过宗教狂热过后,世界建筑兴起了一阵复古热潮,复古指的就是仿效中世纪前的希腊、罗马建筑,追求对称、均衡和典雅的美感,连凡尔赛宫花园中的绿植都讲究几何对称。
不过这个时期的建筑,跟希腊时期的建筑,还有一点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细节处追求华丽。希腊的柱子除了表面的细钩,是不会加多余的装饰的,但这个时期的宫式建筑,华丽的装饰有的时候会遮掉柱子本身,甚至遮掉建筑原本的结构。华丽风格体现得更明显的地方,是在室内装修上。路易14这个时期的室内装修风格叫做巴洛克式,这个风格追求的是自由和动感,在外观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曲线的运用。房间的柱子、天花板,甚至于沙发的扶手都用旋转的曲线,天花板常常设计成半拱形,再配合上色彩浓艳的天顶画和壁画,加上镀金的家具和水晶大吊灯啊,非常的华丽。仅凡尔赛宫就有500多间这样金碧辉煌的房间。
那这种装修风格发展到路易15时期,那就更浮夸了,出现了洛可可式。很多人会把巴洛克和洛可可两种风格给混淆,其实呢,洛可可就是把巴洛克的曲线和繁复的装饰发展到极致的效果,但是呢,又不如巴洛克大气,洛可可式更小巧、精致和甜美,经常用一些花草贝壳的图案做装饰。
这时候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皇室贵族,生活都很奢靡,沉迷于享乐,所以啊,才会诞生如此华丽的建筑风格。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世界建筑的主题又发生了一次大转变,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最后一个主题——商店。
丰子恺在这部分的一开篇就说到,古人都憧憬经络之由,是说古人向往去长安和洛阳这样的文化中心,现代人呢,却都想到上海去经商和发财,这种心态暗合了世界的商业潮流。自从18世纪末叶以来,资本主义商业和都市都发展起来,所以说建筑的主题也从服务于皇家的宫式转变成了服务于商业社会的商店——摩天大楼。
现代商业建筑最初发端于德国柏林的铁车站,钢筋骨架的百货商店,是现代建筑铁的革命,从此啊,建筑的构成、材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当时最高的铁质建筑,也是后世高层建筑的起源。
丰子恺认为,商业建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广告性,随之而来的就是两种建筑形式,一种是异常的高,一种是特别的奇高,表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摩天大楼修建热,这种建筑在纽约最盛行。丰子恺说,远望纽约,好像一座树木都被斩了首的大森林。他曾用森林比喻中世纪那种尖尖的华丽的哥特式教堂,纽约的摩天大楼高度虽然比教堂更高,但都是光光的,好像森林的树木都被剥去了皮,砍掉了枝叶。
虽然现代人对这种建筑样式已经很熟悉了,但在丰子恺那个时代,也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种极具现代感的建筑,还是会带来一种令人惊骇的效果。资本家不断加高他们的写字楼,一方面可以炫耀资本的雄厚,一方面也可以宣传他们的商品。丰子恺认为,资本竞相追逐,你盖60层,我就要盖70层,外人看来好像楼层越高,资本越雄厚,越值得信任,但实际上,摩天大楼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啊。
除了高,现代商业建筑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奇,这也是为了服务于广告性。比如说德国开姆尼兹百货商店,它是建筑家门德尔松设计的,整体呢,好像一艘大汽船。这座建筑有三个特性:第一,用铁材,这就让柱子所占的空间极少,也不需要支撑在建筑外部,所以建筑外部可以用不断的带状玻璃和白墙;第二个,夜间照明效果极好,用了横长的条形窗,照明效果要比竖直的建筑好很多,这样就增强了广告的效果;第三,也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追求简洁明快。开姆尼兹百货商店就只有几条平行的曲线,颜色也是黑白分明的。建筑家勒·柯布西耶说过一句名言,家是用来住的机器,也很好地概括了现代建筑这种特点。
好,从坟墓到商店,我们就讲完了丰子恺这本《认识建筑》中的重点内容。
在结尾处,他还预言了未来建筑的趋势,他说,未来建筑的主要题材,应该不是少数人的建筑,而是服务于多数人的,不是追求新奇,而是服务于生活的。像摩天大楼那种追求高和奇的建筑,未来可能会像金字塔一样,成为过去时代的遗迹。这个预言近年来正在慢慢的变成现实,好的建筑设计,不再一味的追求新奇和广告效应,而是更注重环境友好和智能化服务。
好的,《认识建筑》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下一本好书与你再会。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