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人的自我寻求》

铛铛铃2025-09-13文学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人的自我寻求》。

在动荡的时代,如何面对内心的无数困惑,寻求真正的自我,是这本书要说的主题。

本书作者罗洛·梅,是一位非常具有开创性的心理学大师。现代心理学有三大流派:

第一个流派是精神分析,它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这个学派主张研究人潜意识里隐藏的心理秘密。

第二个流派是认知行为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由错误的认知影响行为而造成的。我们之前给你讲过《控制焦虑》这本书,它的作者阿尔伯特·艾利斯,就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

第三个学派就是罗洛·梅等人创立的存在心理学了。

罗洛·梅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曾师从弗洛姆、阿德勒等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导师。20世纪中期,他开始把人的存在、人的价值这些哲学内容注入到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之中,因此他被称为美国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

这本《人的自我寻求》,是罗洛·梅早期的经典作品之一。它的写作背景是二战后的美国。在当时,美国社会处在快速的变革和发展之中,快速变化带来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又容易让人感到不安和痛苦。“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想要什么?”人们发现这些原本简单的问题,答案却不再清晰。人们怎样才能达到自我的持续发展,并最终获得自我实现呢?罗洛·梅在这本书里给出了答案。对于当时迷茫的大众来说,这本书犹如一剂镇静剂,安抚了他们的心灵。而我们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再看这本书,会发现,罗洛·梅对人的自我寻求的洞见依旧不过时。

今天,我将通过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当代人有哪些普遍的心理困境;

第二,如何重建自身的力量;

第三,人如何在社会中寻求自我。

好,咱们先进入第一部分,当代人有哪些普遍的心理困境,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罗洛·梅认为,当代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首先是空虚。空虚指的是许多人不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通常对于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这种空虚的体验,最初是在50年代的美国中产阶级中传播开来的。每个工作日的早上,他们在同一个时刻起床,乘坐同一列火车去上班,在办公室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在同一个地方吃午饭,每天给餐厅服务员同样的小费,晚上再乘坐同一班列车赶回家。他们通常养育两三个孩子,家里有一个小花园,每年休两次假,直到规定的退休年龄退休停止工作。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机械生活,让他们的心灵倍感空虚。不管做什么,他们似乎都在简单地完成任务,好像该做什么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耽误,做的事情却只注重形式,毫无内容可言,更别提对自己和他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于是,人们常常用物质来解决心理上的匮乏感,比如坚持买最贵的、要最好的,成为最顶尖的。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外物能带来的,也只能是片刻的满足而已。这种状况下,人们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去塑造自我、影响别人和环境,而这又让人充满绝望。

那么怎么办呢?人们慢慢开始依赖外界的某种权威,让别人告诉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由自己的内心来决定想做什么。但由于长期缺乏稳定的自我内核,人们既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要追寻什么,这大概就是空虚的后遗症了。

在罗洛·梅看来,现代人另一个显著的心理问题就在于孤独。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孤独是什么,那就是随时随地的置身事外。我想你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陌生:在盛大的宴会上,人们衣着光鲜,互相举杯致意,却永远看不清彼此的脸和表情。人们不停地交谈,可他们的谈话并不交心,不过是在交换八卦或者勾兑利益而已。我的一个来访者曾经对我说,她喜欢受邀参加这种聚会,其实聚会本身并不会让她开心,她也很难在聚会上交到朋友,可是她说:“这件事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证明我并不是那么孤独。”可是在这些聚会上,没有多少时候她能真正投入其中,更别提享受人际关系的愉悦了。

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多年以前就对这样的场景有所描述,他说:“人们通过转移注意力和听嘈杂的音乐等方式,来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意图驱散关于孤独的思考,就像在美洲森林中,人们曾经通过火把、呐喊和工具的响声来驱走野兽一样。只不过现代的人们想要驱走的野兽无关生死,而是无时不刻的孤独感,一种无法融入人群的恐惧。”

为了减轻孤独感,人们只好尽量让自己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那就意味着做一切事情都为讨别人的喜欢。因为只有被人认可、被人追捧才不会孤独,而这可能是现代社会中成功的主要体现之一。假如一个人不被别人喜欢,那么他在社会竞争中就彻底失败了。所以人们就会不断努力,好让自己不会孤单。然而,正是这种努力,使得我们离失去自我又更近了一步。因为我们为了摆脱人际关系中的失败所做的努力往往非常功利,只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落单,或者只要有人追捧就行。这种形式的关系并非深层的连接,更谈不上对自我灵魂的滋养。可以说,我们为了摆脱孤独,却让自己更孤独。

接下来,当代人的第三个普遍心理问题,就是挥之不去的焦虑。什么是焦虑呢?罗洛·梅用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做了解释:当我们横穿一条车流密集的马路,被困在了中间,进退两难,我们心跳加快、视力模糊、行动迟缓,根本不知该去往哪个方向,无法到达安全的彼岸,这种感觉就是焦虑。总的说来,焦虑是一种被困住和被淹没的感觉。有时它来自真实的恐惧,一个人受到死亡的威胁,像是得了什么病,他就会对健康产生巨大的焦虑。而很多时候,人会焦虑根本就没有客观原因,仿佛是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形容的东西在逼迫人紧张。这种情况下的焦虑,就是我们在心理治疗中经常遇到的神经症性焦虑了。不管焦虑的原因是什么,焦虑都会摧毁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认知,让人很难清晰地思考、明确地行动。

那是什么让人感到空虚、孤独和焦虑呢?罗洛·梅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进程是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变化太快,理想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变化,人们难以找到安全感,而这会极大地消耗人们的内心力量。内心力量的极度匮乏,又让人们只能由外界来决定自己是谁、自己感觉如何、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由内心说了算。这种对公众和他人的适应和顺从,已经构成了我们社会的道德秩序。于是放弃坚持内心的想法,转而归顺于外在的力量,就是好的和对的。我们能看到,人们必须生活在公众舆论、媒体报道、政府决策之类的匿名权威之下,也因此过得空虚、孤独又焦虑。于是我们继续要从外部环境中寻找终极的解决办法,并希望借助某种神秘力量弥补自己心理上的孱弱,想要一切问题都消失,越渴望也越痛苦。

罗洛·梅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身上发现的心理困境,直到现在也很有参考价值。毕竟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爆炸、难辨真伪,世界范围内冲突不断,再加上经济动荡和萧条,生活中能让人感到确定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因此呢,我们也把触角向外伸展,企图在外部环境中寻找依赖,但这反而会让人更加失去自我。

那么如何重建内心的力量,寻求自我呢?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罗洛·梅认为,关键就在于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自我意识,简单的说就是对于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有基本的概念。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一只狗喜欢玩球,它可能每天都在等待主人和它一起玩耍,但它可能既意识不到自己是只狗,可能也不会对喜欢玩球这件事有思考。然而人却会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要玩球。一个人如果自我意识是稳固的,那他应该在人格上独立,在心理上成熟,明确的知道如何思考和行动,并且能为自己负责。

就拿工作来说吧,一个自我意识稳固的人,不会把它看成被摊派的任务,甚至是被压迫的证明。相反呢,工作可以是主动的选择,可以用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可以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而如果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人就会面临困境。有一个年轻人前来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他一直写不出论文,就一直没法毕业,现在已经延期毕业一年多了。随着治疗的深入,治疗师发现问题就出在他的自我意识薄弱上。这个年轻人经常感觉没有自我。快上初中了,妈妈还会在她上学前帮她穿好衣服,拉上拉链。必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不受欺负,父母会跑到学校向老师施压。妈妈经常滔滔不绝地向儿子抱怨自己受了多少苦。而到了青春期,妈妈还会阻止他与女孩子交往。再大一点呢,父母就开始尽力安排她和看起来般配的女孩子相亲。她来咨询之前已经搬回家和父母同住了,对外的理由是学校宿舍的环境不好,极度影响他写论文,但他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没法和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心理上分离。她始终没有弄明白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他也没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心力量,所以一遇到问题就会重新回到父母的身边,依赖父母,心理上习惯的退行,所以他一直与原生家庭纠缠不清。

那么人是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呢?在这里,罗洛·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了剖析。他认为稳固的自我意识在于确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如何去做,而这需要和你的依赖性进行长期的斗争。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和妈妈是一个共同体,而他获得自我的开始,就是分清什么是妈妈要的,什么是自己要的,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以独自玩耍,可以更长时间的离开父母的庇护,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学习和探索。举个例子,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在学上楼梯,刚开始他会摔倒,他的父母马上过来把他扶起,慢慢的他已经不需要父母来帮忙,自己就可以爬起来再试一遍,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可以自己上楼梯了。这个例子就是自我发展的一个缩影。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了父母和自己的区别,体验到了挫折,也收获了学习的快乐,个人力量得到了发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几个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关键期,在那几个时期,家长却容易感觉孩子变得特别难以管教,比如两三岁的时候,孩子突然不听话了,七八岁的孩子也是出了名的讨人嫌,再接下来就是叛逆的青春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孩子都在和外在的权威,也就是以父母为代表的力量进行对抗,以此来清晰的划分人际上的边界,进而了解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因此能够获得稳固的自我意识。

罗洛·梅坚信,自我意识是否能够健康地确立,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的权威能否给予孩子一个有益的成长环境,但更多的时候,这种想要成为自我的需求,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他天生就想要突破权威、获得自由、实现自我。而只有对自我的感觉和信心确立下来,人才能开始更加全面和客观地看自己,看世界。他有机会在某种程度上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错误,考虑到自己的偏见,将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看作成长必经的体验,并且能够负责任的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为。这样的人才算是达到了基本的人格健康状态。

好了,我们在这里对第二部分内容做一个小结。罗洛·梅认为,人的自我意识与生俱来,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但自我意识是否能够顺利发展和巩固,却要通过个人自身的努力达到。成为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稳固自我意识的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寻求之路。

然而,罗洛·梅并没有把人的自我寻求之旅简单的局限在个体的层面上,接下来他将人的自我追寻上升到了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中,讨论人在群体中的自我发展之路。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三部分的解读,人如何在社会中寻求自我。

虽然罗洛·梅认为,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内心力量的缺失,也就是自我意识的薄弱,但我们前面也说过,时代会对人的自我产生影响。那么在社会背景中,人又该如何追寻自我呢?在这里,罗洛·梅关注的焦点不只是个人的发展,也是整个人类的发展目标。他认为,我们的内在力量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就是负责任的自由。一个人是否感觉自由,并非仅仅是他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在人群中能不受他人的影响,坚持自己,同时又不影响到别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我们才算拥有内在力量了。

简单说,自由与否其实是一个社会情境下的问题。现代人其实对自由是有很多误解的,比如一些心灵鸡汤笃定的说,自由是可以说不的权利。然而罗洛·梅偏偏对此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他认为自由并不是反抗无理性的选择,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能使得我们自由的,应该是更加具有力量感的东西。举个例子啊,有些母亲会经常教导孩子这个不要,那个不行。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拥有一种反抗的斗志,会说不,以此来保护自我的发展空间,但是他算是自由的吗?他自己都会说:“我以为只要坚持反抗下去就自由了,但其实我也被困在了这里。”因为把反抗等同于真正的自由,反而会让人停留在反抗的阶段,止步不前。另外,为了反抗而反抗也只是一种姿态,他根本谈不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更谈不上对自我意识的觉察,他其实卡在了一个对抗的节点上,还是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方向在哪里,这不会让他真正自由。

当然,也有些父母深受个人主义风潮的影响,所以特别注重孩子所谓的自由发展,他们说:“孩子你自己看着办吧。”但其实这种教养方式也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他会觉得父母没有期待自己,同样没有方向感,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呢,他也不知道。也就是说,没有界定和规则的自由,也可能让成长中的孩子非常焦虑,他们不知道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父母并没有给他们做足示范。

那么自由到底该如何界定呢?我们都知道,生命必然要面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这个过程无法逃避,因此人的绝对自由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追求的是一种相对的自由,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无法选择生和死,无法躲避疾病和衰老,但在必须面对命运的时候,自我内在的力量能让我们有尽可能多的应对方式,能让我们选择如何面对。举个例子来说,在60多年前,结核病还可能致死,再加上它又传染,所以得了结核病的人要被严格管控起来。同样是面对这种疾病,人们面对他们的方式却是迥然不同的。一些人自暴自弃,坐着等死;一些人怨恨为什么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还有一些人对管控措施进行反抗;而另一些人则慢慢接受患病的现实,在自我意识中探究真实情绪和内在需求,反思自己为何患病,也思考疾病带来的影响。生病这件事,他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自我,他们也因此积极的进行治疗,重获健康。

因此,罗洛·梅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因为拥有自我意识,所以能够有选择,并且为这个选择负责的状态。它的重点在于,自由不是凭空出现的,不是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努力获得的一种内在力量。所以要获得自由,就要选择自己的自我,这听起来有些拗口,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对自己能选择的部分负责。只有通过这个方式,人们才能以一种充满活力的、具有果断性的态度生活,最终实现自我塑造,并决定自我的命运,这是生命自由的真谛所在。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罗洛·梅对于自由的观点,他认为获得负责任的自由,是人在社会中寻求自我的主要途径之一。

谈过自由之后,罗洛·梅还特别提出了应当如何重新认识道德这个传统价值观。哲学家总说,人是道德的动物,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超越当前的利益和局限,牢记过去,运筹未来。因此,它不会仅仅满足于及时产生的好处,而是会优先选择一个更大的好处,只不过他要到将来的某个时间才会发生。出于同样的原因,他还能设身处地地感觉到别人,并对他人的需求和欲望有意识。他的选择既能照顾自己的利益,也能顾及到他人的利益,这也是道德的重要表现。在理想的程度上,道德是无数个具有稳定的自我意识的个体一起构建出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它体现的是我们所有人内心的力量。

那么,什么样的道德更贴合一个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呢?罗洛·梅的回答是,要鼓励一种开创性的道德。所谓的开创性道德,指的是超越对权威和环境的顺从,具有自主的创造力。这意味着人们要打破成规,自己决定将成为怎样的人。罗洛·梅在这里用普罗米修斯打了个比方,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的英雄,他从神那里偷来火种,把新的生活方式带给人类。虽然他违背了诸神的旨意,成为权威眼中的罪人,但他盗火的行为在罗洛·梅看来就是道德的,因为他并没有顺从权威,遵守他人的旨意,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做出了选择,并为其负责到底。而正是这种选择也负责了后人。

好,这里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在这个部分中,我选取了本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要素,来代表罗洛·梅心中所推崇的经典价值观,那就是要如何构建内心中属于我们现代人的自由和道德力量。

好了,我们现在大致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脉络。罗洛·梅认为,现代人的心理困境和时代的现状关系重大,人们因为内心的力量不足,才会在时代的风浪中出现随波逐流的趋势,而一直依赖外界力量,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空虚、孤独、焦虑的痛苦感觉。因此,人们的自我寻求不仅是个人的命题,也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回归之旅。从个人角度说,要以发展稳定的自我意识为主,而从社会的层面说,我们要在历史中找到那些推动社会发展的经典价值观,拥有负责任的自由和开创性的道德。

在罗洛·梅看来,我们选择成为怎样的人,以及人类如何存在于世,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超越时间的。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依赖外界终会给自己带来困境,人们就有机会超越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局限,找到心灵的永恒家园。这个永恒不是指一成不变,而是指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苏格拉底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说:“在那样一个理想的地方,人们因为寻求真理而幸福地生活着,这个真理就是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苏格拉底的这番话,说的其实就是自我追寻的重要意义。有人质疑他说:“我不相信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会存在这么一个上帝之城。”苏格拉底则胸有成竹地表示:“无论这座城市是否是天堂,甚至它是不是存在于地球上,智者都将遵循那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他会井然有序地布置自己的家。”在这里呢,我们不妨把这个家理解为精神家园。那么不断努力追寻自我的实现,就将是我们永恒的心理目标。

罗洛·梅用苏格拉底的寓言作为本书的结尾,因为它浓缩了这本书的精华,那就是,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永远不能提供一个完美无憾的状态,社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每一个人所建立的稳定自我意识,人们因此能够负责任地为自身做出选择,这就是在妥善地布置自己的精神家园了。而想要在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立足,人们恰恰需要超越时间的限制,回归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中,重新获取一些旧的却经典的价值观,并达到一些精神上的共识,自由、责任、创造。我们通过重新认识和学习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我们的稳定心理目标,建立属于自我且超越时间的心灵家园。

好,《人的自我寻求》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罪与罚》

下一篇: 《社会心理学》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