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维特根斯坦传》
铛铛铃2025-09-13【传记】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维特根斯坦传》,副标题是《天才之为责任》。这本书的中文版大概是60万字,我大概会用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一位天才哲学家如何为世界和语言划界,也就是哪些东西是可以说清楚的,哪些东西则必须保持沉默。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说话,那么你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说话?换个文绉绉的说法,语言的意义是什么呢?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语言的意义无非就是为了沟通、读书、看报。然而呢,千万别小看这个问题,事实上,许多哲学家穷尽一生都在探索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意义就是事物的名称。众人在一致叫好的时候呢,他却忽然间华丽地转身,在后期又抛出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说语言的意义就是使用。这是完全翻转了前期的思想,让人感到惊愕的同时,也让人充满了敬意。
有句俗话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而撼动哲学家的思想,则是更难乎其难。让哲学家去改变自己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他们的自信是骨子里的。但是呢,维特根斯坦为了真理,敢于否定自己,这份勇气的确是可以让后人肃然起敬。更重要的,他还是后来几大哲学流派的开山鼻祖。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来呢,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加入了英国国籍。那为啥要给他写传记呢?答案很简单,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创立了一个流派——分析哲学,还影响了两个流派:逻辑实证主义和牛津日常语言学派。至于这三个流派是啥,我们就以武林门派来做比喻吧。分析哲学呢,相当于是少林派,武功高、影响大、名门正派;逻辑实证主义呢,相当于是丁春秋的新秀派,口号喊得震天响,武功呢,也很高,但是喧嚣一阵呢,就偃旗息鼓,不见了踪迹;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呢,就像是衡山派,本来呢,也是江湖大派,但是被令狐冲接管之后呢,身份变得不定,重新在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人物,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他出生于富豪家庭,却为哲学抛弃了巨额家产;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火纷飞当中思考哲学;前期后期哲学思想截然不同,但是呢,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一生坎坷,临终遗言却是:“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著名哲学家罗素评价,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人物的完美典范。
本书的作者叫瑞蒙克,是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教授、哲学家,并且特别擅长数学哲学和分析哲学,而维特根斯坦正是分析哲学的奠基人。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瑞蒙克给维特根斯坦写传记,恰恰是英雄惜英雄之举。传记自出版以来,获得过很多的荣誉,甚至获得过英国的最高传记文学奖——达夫·库博奖。
好,介绍完了维特根斯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括,下面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根据本书作者的基本意图呢,我们将按照维特根斯坦的人生经历和时间线,来了解他的生平和基本思想。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部分内容:维特根斯坦的少年时代。
1889年,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维特根斯坦的母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而他的父亲呢,乃是当时的钢铁巨子,是奥匈帝国最精明的工业家。父亲的性格暴躁,并且满脑子都是父业子承的思想,希望自己的钢铁生意可以由自己的儿子们来继承。所以他抚养儿子的主导思想是,要他们学习工业技术与商业技能,延续自己的生意。维特根斯坦有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她是老幺。这是一个天才之家,这些兄弟姐妹们纷纷显示出早熟的音乐、艺术、文学才能。童年的维特根斯坦十分迟钝,四岁呢才开口说话。鉴于兄弟们在文艺上的天才,这位小老弟知道,只要自己显示出对工程的兴趣,就会得到父亲的称赞。诶,童年的他呢,对实际的技能和技术非常用心,十岁就可以做缝纫机模型了。可是呢,中学的时候,维特根斯坦的科学技术科目成绩很差。富裕的家庭背景,让他在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同学当中也不受欢迎。天才的自我毁灭并笼罩着这个家族,维特根斯坦的三个哥哥都相继自杀了,剩下一个没有自杀的哥哥也是间歇性发疯,在一战的时候失去了右手。有这样一个家庭环境,就不难理解少年维特根斯坦内向偏执的性格了。
受到姐姐的影响,少年维特根斯坦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在父亲的催促下,这位少年去了柏林一家工业高等学校学习机械工程。维特根斯坦研究生专业是航空学,这位天才呢,终于开始显示出了不凡的一面,他拿到了奖学金,甚至是还申请了螺旋桨的设计专利。可是作为理工男的维特根斯坦,读过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的著作之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人生方向——搞哲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哲学的深邃与高冷符合她的性格,也符合她的个人兴趣。
1911年,罗素在剑桥的数理逻辑课迎来了第四个学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期以后,罗素认定,维特根斯坦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爱徒。一年以后,维特根斯坦正式进入剑桥三一学院,成为罗素的学生。没过多久呢,这对师生的关系就开始转变了。作为导师的罗素,越来越渴望得到维特根斯坦的赞许。诶,怎么可能这样呢?原因很简单,由于维特根斯坦的存在,罗素开始失去了研究逻辑的自信。罗素曾经写下一篇题为《逻辑是什么》的论文初稿,却感到很想把这个题目留给维特根斯坦去做。在逻辑的世界里,他们的师生关系倒了过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亦师亦友的关系,绝对可以算是哲学界里的一段佳话。
不过呢,咱们还是得补充一件维特根斯坦学习哲学之后的轶事。为了做哲学,维特根斯坦甚至放弃了父亲馈赠的巨额家产。对钱的态度,维特根斯坦这位天才有一种传奇般的随性。他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家族的别墅,与朋友们一起挥霍手上的金钱,甚至掏出10万克朗资助缺乏生机的奥地利艺术家,也可以在经历了5年战争生涯之后,回家一个月之内,把名下的财产全部送给了哥哥姐姐。这种境界非常人所能想象。要了解维特根斯坦为啥要哲学不要金钱,那咱们就必须进入他的思想世界了。
接下来,咱们就进入第二部分,维特根斯坦的青年时期以及其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的第一本著作,其实也是他生前唯一正式出版的作品,就是《逻辑哲学论》。这是一本很薄的书,中文版呢,也不过2万多字,但是这本书呢,绝对可以说是一本奇书。这里总结了四大奇特之处。先来说这第一个奇,这本书是在战壕和战俘营里写成的。讲到这一点呢,咱们需要脑补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虽然说是个文人,但是也是个热血青年,于是毅然选择参军。他在1915年开始撰写自己的《逻辑哲学论》,不过动笔不久呢,就上了战场,加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外面战火弥漫,子弹横飞,随时都可能丧命,好不容易盼到了枪声暂停,别人都是在休息或者是思念亲友,可维特根斯坦呢,则满脑子都是在思考哲学命题。而当枪声再次响起,维特根斯坦立即拿枪跃起打击敌人。这样的情景绝对是很奇特吧。不过呢,他这样的怪人肯定会遭到战友的非议,而事实上呢,维特根斯坦也称自己的战友们是一伙醉鬼,一伙恶劣和愚蠢的人。后来他被俘虏了,在战俘营里呢,仍然是在修改自己的书稿,精神可嘉吧。
接着第二个奇,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是一波三折。《维特根斯坦传》的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基本上都是在探讨《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的出版过程,特别是维特根斯坦的心路历程。概括来说,那就是天才的书,普通人呐,读不懂,而天才呢,又不愿意委屈自己,所以说啊,这出版之路不是那么顺。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我这本书要么是一流的,要么就是末流的。如果是一流的,100年之后再出版也没有问题。”
再来说第三奇,《逻辑哲学论》的作者,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本人认为他自己的导师、大哲学家罗素没有读懂他的思想。《逻辑哲学论》让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后来能够得以出版,完全是因为出版商要求罗素必须写个导言,毕竟罗素当时可是名满天下。罗素呢,欣然应允,写了一份长长的导言,这本著作终于出版了。但是维特根斯坦看完导言之后,大发脾气,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思想。他还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必须坦然承认,我能与之交谈的人在不断地减少。”
最后呢,这第四奇,《逻辑哲学论》这本书表达的哲学思想非常奇。如果说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话,那么1000个人解读这本书,肯定会有1000种解法。别的不说,就中国哲学界而言,很多大牌教授都是写过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专著,但是呢,他们对《逻辑哲学论》当中的哲学思想的解读并不相同。
那么这本薄薄的书到底想表达什么思想呢?用大白话来表达,那就是两个字:划界。给什么划界呀?给世界划界,给语言划界。怎么划界?用什么划界?维特根斯坦用逻辑图像。好,那么什么是逻辑图像呢?先看什么是图像啊。你一定拍过照片吧,当你用手机玩自拍,那么照片里的那个人不同于现实中的你本人,只是图像,也就是照片。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跟我们使用的这个语言之间啊,就是一种逻辑图像的关系,也就是用语言可以给这个世界照相。
具体点来说呢,我们的这个世界是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对象,二是事态,三是事实,四是世界。一个单独的事物叫做对象,对象与对象构成事态,事态与事态构成事实,事实与事实构成了世界。你可能会觉得这四部分太抽象了,不着急,我们来举个例子来理解啊。有一个喝水的东西叫做杯子,这叫做对象;还有一个对象是个平面的、有腿儿的家具,叫做桌子,这也是一个对象。那么这个杯子放在桌子上,这就构成了事态,也就是杯子与桌子产生了关系。桌子呢,又是放在了房间里边,这就构成了另一个事态——房间里有桌子。桌子上有杯子,这就构成了事实。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一个的事实所构成的。
那么相应的语言也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名称,二是基本命题,三是命题,四是语言。名称与名称构成了基本命题,比如桌子和杯子构成了“桌子上有杯子”这个基本命题。那基本命题与基本命题就构成了命题,比如说“房间里有桌子,桌子上有杯子”,就是由两个基本命题构成的命题。而语言呢,就是由一个一个的命题构成的。以刚才的那个例子来说,“桌子”这个词语就是那个平面的、有腿儿的家具的名称,“杯子”就是那个喝水用的器具的名称。“桌子上有杯子”这句话就是基本命题,“房间里有桌子”是另一个基本命题,“房间里有桌子,桌子上有杯子”就构成了命题。语言就是由一个个的命题构成的。
诶,那么你的脑子当中就可以出现一个画面了,上面一行是世界的结构,就是对象、事态、事实和世界;下边一行呢是语言的结构,就是刚刚所说的名称、基本命题、命题和语言。然后你把上边的一行跟下边的一行这四个部分一一对应起来,就是说语言结构是世界结构的图像。对象对应名称,事态对应基本命题,事实对应命题,世界对应语言。这里的对应其实就是逻辑图像。最简单来说,那就是世界的四个部分跟语言的四个部分呈现出逻辑图像关系。完成这一步就可以划界了。
对于这个客观世界之外的事物呢,比如宗教学中的上帝、美学、伦理学的概念如何表达呢?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些都是神秘之语,只要保持沉默。所以维特根斯坦把这本书的意义概括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哪些东西可以说清楚?我们生活的这个经验世界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因为它在我们的语言表达范围之内。那哪些东西说不清楚呢?超经验世界的东西,比如上帝,比如美、伦理等等。说不清楚怎么办呢?保持沉默就行了。
这本薄薄的小书出版之后,整个欧洲思想界都为之一振。分析哲学流派靠它得以建立,逻辑实证主义流派靠它名声大噪。这本书后来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这就是我们介绍的维特根斯坦的青年时期以及他的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大致情况。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他的中年时期,特别讲一下他后期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中的语言游戏观。不过呢,在这之前,咱们得插播一段儿啊,这个维特根斯坦的支教生涯。维特根斯坦写完《逻辑哲学论》以后,他认为自己已经把哲学问题解决了,所以说哲学不值得讨论。维特根斯坦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要用哲学的智慧来启迪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智力。于是呢,就去奥地利的一个小山村里当小学老师。蒙克用一个纯农村的岗位来描述他的这段经历,用咱们更为熟悉的语言来说呢,那就是支教。
这位天才特别兴奋,给朋友写信说:“我要在一个名为特拉滕巴赫的小村子里当小学老师。”嘶,你听听,一位天才哲学家去当个山村小学的老师,怎么就那么兴奋呢?啊,不但咱们不理解了,人家村子里的人也都不理解。村民最初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有钱的男爵,一个古怪的贵族罢了。而维特根斯坦很快就意识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道理。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本不适用于小学生,小朋友听不懂吗?啊,刚开始他还蛮有热情的,用实践练习的方法来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到了后来呢,他发现很多学生不理解自己,于是就发脾气,采取了体罚的方式,结果当然是遭到了村民的反对。看来呀,山村小学教师这个角色根本就不适合这位大哲学家。
后来维特根斯坦做过一阵子园艺工,折腾了近10年,最终才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还是做哲学。于是在1929年,他重返剑桥,重返哲学圈。好了,插播完毕,咱们接着来讲第三部分。咱们来看一看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哲学研究》及其思想。
维特根斯坦出版《逻辑哲学论》之后声名鹊起,不过也有很多人对他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这本书太过于理想化,最大的弊端呢,是把语言与其使用的环境隔离开了。这个批评意见非常尖锐,但是呢,也引起了维特根斯坦重新的思考。于是他不断地把自己的思考写在纸条当中,后来这些手稿在他去世之后被后人集结成册,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著名的《哲学研究》。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
那么这本书表达了什么思想呢?与前期有什么不同呢?为了突出与前期思想的不同,我们就用三个关键词来进行解读,他们是:语言游戏、生活形式和家族相似。关键词一:语言游戏。如果说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逻辑图像,那么后期呢,则是语言游戏。前面我们讲过,逻辑图像是用语言给世界照相,它的前提就是语言的意义是事物的名称,就像桌子、石头这些词语表达的是他们所指称的事物。但是呢,你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建筑工地上,你是一个小工,跟着师傅学建筑。如果你的师傅对你大声喊:“砖头、石块!”哎,你该怎么办?而你呢,对师傅说:“师傅,我知道啥叫砖头,啥叫石块啊,这个就是吧。”嗯,你要这么说了,你的师傅非得气死不可啊,他只要你把砖头或者是石块赶紧的给递过去,他好垒墙啊。
所以,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语言必须在实际语境当中使用才具有意义。光知道事物的名称,这还不够,还要知道如何在实际当中使用,这才是关键。所以呢,维特根斯坦想到了一个很接地气儿的术语——游戏。对喽,语言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游戏一样,所以说呢,叫做语言游戏,特征就是两个词:语境与使用。
好,再来看关键词二:生活形式。生活形式多姿多样,比如说下命令、讲故事、演戏、唱歌儿、猜谜语、讲笑话、阻骂、提问、祈祷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都是语言游戏。所以说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形式。”语言游戏所强调的就是要在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生活当中,用自己说的话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生活形式是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这才是哲学的本质。所以说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就是:“回到粗糙的地面吧。”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体会语言的意义。
来看关键词三:家族相似。游戏多种多样,就像是大伙儿小时候玩过钓鱼、摸虾、爬树、下棋、偷玉米、烤地瓜等等。那么这么多的游戏有没有共同性啊?啊,我们可能喜欢用本质这个词儿,对吧?决定了游戏之所以为游戏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些游戏的本质是什么。但是维特根斯坦不喜欢这个词儿,他创造了一个词叫做家族相似,用它来代替本质的概念。正如他说:“一定有某种东西是所有游戏所共有的,各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其成员间具有家族式的相似,也就是家族相似。”
好了,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代表思想咱们就讲这三个关键词:语言游戏、生活形式和家族相似。总结一下,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关键点在于逻辑图像,强调一种静态的指称,而后期的关键点呢,在于语言游戏,强调一种动态的使用,更加注重生活本身。这是他前期、后期思想的重要区别。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讲一讲维特根斯坦的晚年部分,他对于宗教等问题有了更深、更多的思考。维特根斯坦生命的最后两年具有某种终曲的意味。在他的晚年,他仍然是有着许多睿智的思想,不过呢,大多记录在一片儿一片儿的打印条上,他也不准备整理自己的著作,他觉得自己的那些思想在他有生之年不会出版。原因嘛,或许只有一个,他相信同时代的人不会懂得他的思想。
晚年的维特根斯坦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妻子儿女,没有自己的家,只能够住在朋友或者是弟子的家中。当然有的时候呢,还去旅行,比如说他去过美国。《维特根斯坦传》里边记载了他的一件易事儿,说他有一天出现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研究生的聚会上。刚开始呢,大家伙儿都觉得他只是一个流浪汉而已,但是当朋友介绍说这位就是维特根斯坦教授,这时候全场一片惊呼和惊叹声。恩,谁能想到大牌教授、咱们的天才哲学家会如此低调、如此落魄呢?
后来,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但不久就住进了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癌。病痛中的这位天才开始更多思考宗教信仰问题。人在痛苦当中往往就会想这些深奥的问题。事实上,本书作者瑞蒙克从本书一开始,就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维特根斯坦的信仰问题。维特根斯坦甚至说过:“信仰上帝意味着理解生活的意义。”其实呢,这比较好理解啊,比如说在一战战场上,随时都可能光荣牺牲,当然需要上帝保佑,怎么可能不思考上帝问题呢?
虽然在《逻辑哲学论》当中,维特根斯坦把上帝划到了神秘之语,认为要保持沉默,但是到后期、到了语言游戏时,却认为宗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晚年的维特根斯坦则是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能够教导一个人信仰上帝。最终,1951年4月29日,刚过完62岁生日的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与世长辞,临终遗言是:“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通过这本《维特根斯坦传》,我们了解了天才哲学家与众不同的人生。维特根斯坦出身于富豪家庭,但少年时期严苛的家教和哥哥们的自杀养成了他敏感、偏执而内向的性格。青年时期,他喜欢哲学,因写下《逻辑哲学论》一举成名,但他恃才傲物,认为自己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去当小学教师。10年之后,他回归哲学,思想进入了新的高度,提出了语言游戏等观点。晚年的维特根斯坦居无定所,孑然一身,最终患癌死去。
本书作者蒙克说,对维特根斯坦一生最好的概括就是知道自己之所是啊。换句话说,他清楚知道自己一生要干什么,自己将是什么样的人。这时,维特根斯坦对待自己整个人生的一个基本态度。天才的责任就是要给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思想。所以呢,最后我们不妨记住他的这句名言,也算是对这位天才的致敬:“想象一种语言形式,就是想象一种生命形式。”
好,《维特根斯坦传》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下一篇: 《天才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