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人类的误测》破除认知的偏见枷锁
铛铛铃2025-09-13【科普】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是《人类的误测》。
常听人说,头大的人呐,一般都比较聪明,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确实得承认,大科学家霍金和爱因斯坦的智商都很高,甚至超过了200。那么,智商测试真的准吗?这本《人类的误测》,正是对我们生活当中一些貌似真理的智力论进行了批判。
本书1981年出版后,被翻译成了十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5万册。大家都知道,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然而人类对于自身的智力的探索,却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这本书正是带领我们回顾与反思了18世纪以来,人类对于自身智力探索的历史。这真是一段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科学史啊!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与科学史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他曾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馆长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并在哈佛大学教授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和科学史。他还是美国麦克阿瑟奖(俗称天才奖)的首批获奖者。古尔德是达尔文的坚定支持者,从1974年起,他就开始在《自然史》杂志上开辟科学专栏,撰写科普散文,后来集结成《自达尔文以来》《熊猫的拇指》等著作出版。古尔德的科普著作,既有对科学的反思、对社会偏见的尖锐批判,又充满了对自然与人类的深爱。
好,下面我们就用三个问题来给你讲讲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颅骨测量术和身体测量术可以对人类的智力进行准确测量吗?
第二,现在流行的 IQ 测试方法,真的可以准确测得人类智力吗?
第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人类的智力呢?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通过物理测量,可以对人类的智力进行准确测量吗?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注意到了人类和动物的巨大区别,那就是人是一种智慧生物,而且不同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智力水平。在奴隶社会,社会最底层的人被认为天生是由劣质材料所组成的。一直到了18世纪,大量非洲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这种观点依然盛行。当时在美国,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弗逊等引领美国先进思潮的人物在内,也都认为黑人具有劣等性,他们在智力和身体上都比白种人要差得多。就连解放黑人的美国前总统林肯也认为,虽然黑人在南北战争当中的英勇精神值得尊敬,他们应该获得平等权利,但是他们在身体上和白种人是存在天生差异的,在生物学上是不平等的。
到了19世纪的欧洲,一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也都不怎么尊重黑人。比如当时著名的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认为,黑人是人类最低等的种族,外形和兽类相似,智力上无法达到正常水平。正是在这种种族偏见和歧视的氛围当中,智力问题与当时生物决定论的思潮相结合,被加以研究的。
这里的生物决定论,就是在西方科学革命之后,特别是生物学取得了重要进展之后,所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每个人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和行为,甚至人类社会所呈现出的模样,都有着相对应的生物学原因。种族偏见和歧视一旦披上了生物决定论这一科学的外衣,就成了科学种族主义,成为人们最早探索不同人智力差别的起点,也不可避免地让这项探索产生了误测。
较早对不同人种进行测量实践的是美国医生塞缪尔·乔治·莫顿。莫顿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收集不同人种的头盖骨,到1851年他去世时,共收集了1000多个头盖骨。莫顿收集这么多的头盖骨,既不是纯粹的兴趣爱好,也不是出于分类学的需要来展示,而是为了证实他的假说:不同种族的地位,可以通过大脑的物理特征,特别是根据大脑的大小来客观地确立。这就是颅骨测量术最早的起源。
在莫顿最早出版的《美国人的头盖骨》一书当中,他计算出白种人的平均脑容量最大,达到了87立方英寸,尤其是日耳曼人,超过了90立方英寸;其次是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为82立方英寸;最小的是黑人,为78立方英寸。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后人对莫顿的工作进行了仔细考量,却发现他在测量和统计中都存在一些错误。比如莫顿测量脑容量的方法,是在颅骨里灌入筛选过的芥末种子测得的,但是由于芥末种子有弹性且大小各异,这使得这种测量存在误差。而且在测量的时候,莫顿的助手出于自身的偏见,故意没有把有色人种头骨里的芥末种子压实,这就让测量结果误差更大了。而在颅骨样本的筛选当中,由于测试人员主观的偏见,人为地把一些较小的白人头骨和较大的有色人种头骨剔除了出去。莫顿呢,也意识到了种子靠不住,他晚年用铅粒代替芥末种子,又对头骨进行了重新测量,发现其实各个人种的脑容量的差别并不大,平均在四立方英寸以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亚洲蒙古人种的脑容量还超过了欧洲白人。
然而,莫顿关于脑容量测量的失败,并没有阻止颅骨测量术的脚步,相反,不少人对测量更加狂热和迷恋。到了19世纪下半叶,颅骨测量大师保罗·布洛卡及其学派把颅骨测量学推向了顶峰。他们改进了莫顿的测量方法,利用解剖,把原来的测量颅腔的大小改为直接测量人类大脑的大小,也就是给大脑称重。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大脑比老年人的大,男性的比女性的大,杰出的人比平庸之辈的大,优等种族的比劣等种族的大。因而,布洛卡学派认为,智力的发展与人类大脑的大小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联系。
在研究中发现,比如欧洲人大脑的平均重量是1300克到1400克,一些天才的大脑确实比常人的要大,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居维叶的大脑,其重量达到了1830克,而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的大脑更是超过了2 kg。这些似乎都证明了前面的假设。但是随着样本的增多,问题就出现了,很多公认的聪明人的大脑却很小,比如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大脑只有1282克,著名作家阿纳托·弗朗斯的大脑只有1017克,仅是屠格涅夫的一半。除了这些特例,更多的情况是许多科学家,比如著名的数学家高斯、矿物学家豪斯曼,他们的大脑重量和普通人差别不大。与此同时,被认为是劣等的亚洲黄种人的平均脑容量甚至比欧洲白人更大,这一点和莫顿得到的结论相同。更加匪夷所思的是,统计还发现杀人犯和小偷的大脑重量比普通人还要大,这让人无法接受了。所以说脑容量理论无法自圆其说,也就破产了。
从以上的这些颅骨测量术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以白种人更聪明作为预设,而各种颅骨测量方法,无非都是为了证明白种人的颅骨和其他人种有所不同,因此,白种人是优等种族,在智力方面具有优势。建立在种族偏见之上的测量方法,虽然披着科学的外衣,使用了一些所谓科学的手段,但最终都无法避免沦为伪科学的命运。
除了颅骨测量术之外,身体的某些特征也被认为是智力高低的标志,被用来区分种族的优劣,被称为身体测量术。比如测量我们小臂和大臂的比例,相比而言,白人的大臂相对更长,而黑人的小臂相对更长,这个数值比例越小,被认为是越聪明。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白人的比例只能居于中等,位于黑人和黄种人之间,从而这种方法也无法证明白种人是最优等的民族。身体测量术还包括测量人类小腿的肌肉、鼻梁的高度等等,试图证明白种人更高等,而黑种人更低等,更接近猿类。这种带着偏见的测量,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黑人虽然看上去皮肤较黑一些,外貌特征较接近于猿类,但是白种人也有许多更类似于猿类的身体特征,比如说白种人的嘴唇是所有人种中最薄的,这一点就最接近拥有薄嘴唇的猿类。身体上的比较,其实是让白种人自取其辱罢了。
与此同时,在19世纪,热衷于身体测量的研究者们不仅仅把测量结果用于研究不同的种族,也运用到同一种族内不同人的智力或其他方面优劣性的判断上。比如在犯罪人类学上,身体测量师们认为罪犯们身体上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猿类的特征,小偷、杀人犯、妓女等都有各自特殊的身体特征,尤其是面部特征,比如说大嘴巴啊、前额凹陷、颧骨突出、上嘴唇较薄、大门牙、异乎寻常的大脑袋,被认为是典型的罪犯的模样,并且曾经被用于判断罪犯的标志。这些我们在现在看来都匪夷所思的标准,在历史上却曾真的被使用过,当然也被历史证明完全是错误的。
好了,以上我们讲完了第一部分,我们一同回顾了在19世纪非常流行的颅骨测量术和身体测量术。那时候,人们试图通过这些物理测量去区分不同人种之间智力的优劣,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对人类的智力进行区分和测量,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19世纪的研究者们试图去证明黑人和猿类更接近,智力也更为低下,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种族偏见和歧视基础上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必定是错误的。
既然物理测量不准确,那心理学测量准确吗?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通过各种 IQ 测试方法,可以对人类智力进行准确测量吗?
人类历史进入了20世纪之后,颅骨测量术和身体测量术开始逐渐被摒弃,人们也逐渐达成了共识,这些方法并不能测量人类的智力,也不能区分出人种的优劣。而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另一种智力测量方法开始被人们认识和接受,那就是 IQ 测试。
说到 IQ 测试,相信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那么, IQ 测试真的能准确测量我们的智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 IQ 测试。我们通常说的 IQ 是英文 intelligence quotient,意思是智力商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智商可以通过智商测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IQ 测试获得。IQ 测试能不能真正反映人类的智商高低呢?那么就让我们先从它的起源说起。
IQ 测试方法最早的雏形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比奈所设计的比奈量表。在1904年,比奈受到了法国公共教育部长的委托,寻找尽早识别学习困难孩子的方法,以便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帮助。因此比奈开始设计比奈量表,比奈量表汇集了一系列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能力,包括推理能力、指挥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改正错误能力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能力,并设计成试题。比奈希望通过足够多的不同能力的测试结果,计算出一个简单的分数,来反映孩子的整体潜能。比奈生前共发表了三个版本的比奈量表,IQ 测试也就从此诞生了。
到今天,IQ 测试已经成为很多人和很多权威机构测量人们智力水平的方法,但是他最早的发明者比奈的初衷并不是如此。比奈的初衷是为了识别那些可能会遇到学习困难的孩子,他提出了测量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从比奈量表测量出的分数只是一个数值,他不支持任何智力理论,也就是说,这个分数并不代表人类先天的智力程度,比奈量表并不是去测量人的智力的。
第二,比奈量表的测试只是粗略的测试,得出的也只是一个经验主义的结论,目的是为了识别轻度智力障碍或者没有学习能力需要帮助的孩子,但他不是给孩子们划分不同等级的方法。
第三,比奈量表测量之后的重点工作是怎么通过特殊的训练,帮助那些低分的孩子,而不是用低分作为这些孩子天生低能的标志。
以上三点就是 IQ 测试最早的发明者比奈的初衷,但大众现在所认知的 IQ 测试的目的和比奈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我们现在常常把 IQ 测试作为测量智商高低的方法,区分出天才、普通人以及弱智低能,而并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关注怎么提高低分的人的分数。
那么为什么 IQ 测试的用途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初,IQ 测试在美国的错误使用和传播。美国的三位心理学家亨利·戈达德、路易斯·特曼、罗伯特·耶基斯对于 IQ 测试的推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记不住名字不要紧,我只是想告诉你,他们三位是 IQ 测试错误使用和传播的关键人物。
在20世纪,比奈量表在法国出现之后,亨利·戈达德率先把比奈量表翻译介绍到了美国。戈达德把比奈量表与遗传理论放在一起进行解释,认为不同的分值代表着不同人所具有的先天智力,并且给优生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优生学认为,IQ 测试分数低的人是携带先天的劣等基因的,这些人应该选择绝育或者不育,那些 IQ 测试得分低的人是弱智和傻瓜,尤其是那些移民中的弱智和傻瓜,他们不应该有后代,这些人不去生育后代的话,就会改良整个社会的基因。
而另一位心理学家路易斯·特曼,他把比奈量表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发展出了斯坦福比奈量表。与此同时,他最重要的工作是把 IQ 测试从小范围的研究推广给了大众,让 IQ 测试变成了一项产业,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大众普遍接受。在特曼看来,IQ 分数代表了不同人的智力水平,他梦想建立一个可以根据 IQ 分数分配工作的理性社会,也就是说,一生下来,你天生的智力就可以决定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社会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除了特曼,另外一位推广了 IQ 测试的是罗伯特·耶基斯,他劝说美国军队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75万名士兵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最为庞大的样本。通过对测试的结果的研究,他声称可以证明智力是先天的,是遗传的。
这样,20世纪初期,IQ 测试已经在美国被广泛推广开来。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三位推崇并推广 IQ 测试的心理学家,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比奈量表,并把它运用到大众智力测试当中,他们认为人的智力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是遗传所得的,IQ 测试可以把人的智力分为三六九等,并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对比一下之前我们所提到的比奈的三个原则,他们的结论与智商测试最初的三个原则已经完全相悖了。
然而,正是由于 IQ 测试,美国的很多国家政策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首先,它导致了1924年美国移民法案的出台,这项移民法案限制移民进入美国,认为大量移民进入可能会让美国遭受劣等基因的破坏。其次,优生学在美国被推广并盛行开来。再者,根据 IQ 测试的理论,美国国内默认了一些工作应规定 IQ 测试分数,这也就加剧了就业中的歧视。
那么,IQ 测试真的就能准确代表一个人的智力吗?本书的作者告诉大家,根本就不能。在美国推广的 IQ 测试实际上是破绽百出的。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在美国早期,IQ 测试曾经把人的智力分为不同的智力年龄,特曼认为正常人的智力年龄为16岁,智力年龄低于12岁的就是智力低下。而根据 IQ 测试的结果,美国成年白人的平均智力年龄只有13岁,几乎处在智力低下的边缘,而当时的芝加哥市长也去参加了 IQ 测试,测试的结果是智力低下,这真是令他哭笑不得。但是 IQ 测试的研究者却对这样的结果进行了狡辩,他们把这些数据和当时的优生学相结合,认为这种结果是因大量移民和联姻造成的。当时美国经历了移民浪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量东欧和南欧的移民移入美国,当时俄国移民的智力年龄被测定为11.34岁,意大利为11.01岁,波兰是10.74岁,都属于智力低下的范畴。
为什么外国移民测得的智力水平都这么低呢?原来当时大部分移民一到美国就要做 IQ 测试,他们大多语言不通,即使通过翻译,也并不能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况且刚刚下船的移民们,往往处在紧张和焦虑之中,在严格的测试时间限制下,得出相对较低的分数就不足为奇了。
再让我们看一条当时的 IQ 测试题目,大致了解一下当时智商测试的内容。这个题目是:美国名人克里斯蒂·马修是因为什么而出名的?共选择的答案有四个:作家、艺术家、棒球选手和喜剧演员。这样的题目,对于我们现在不了解美国历史的人是无法作答的,而对于当时不了解美国的外国移民来说,同样是个难题。而类似这样的需要后天习得知识的题目,在 IQ 测试中比比皆是。
事实上,当时耶基斯对军队的测试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大量的军人对于这项测试非常不屑,甚至抵制这项测试,很多人没有做完题目,导致很多测试的结果为零分或者接近零分。与此同时,军队中存在大量文盲的士兵,他们并不愚笨,只是因为他们看不懂题目,最终得到了零分。
我们可以看到,IQ 测试试图用带有主观色彩的、需要后天习得知识的题目,去获得所谓客观的、先天的智商,最终是不可能得到这样一个客观的数值的。IQ 测试发展至今,虽然已经尽量避免带有主观色彩、需要后天习得的知识题目的出现,所测得的分数能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人在特定状态下的观察力、逻辑思考能力等大脑的基本能力,但是仍然无法完完全全代表我们真实的先天智力。
现如今我们身边很多小学的入学考试,也包括 IQ 测试这一项,得了高分的小朋友和家长固然高兴,但得了低分的孩子和家长也不要太当回事儿,它并不能真正代表孩子的智力,只能代表大脑的某项潜能。许多大脑的能力是可以在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中获得与逐步提高的。
好了,我们说完了第二个问题,20世纪以来的智商测试,也就是 IQ 测试。法国的比奈是 IQ 测试的鼻祖,他最初的初衷是分辨出学习困难的孩子,并给他们提供帮助,但在后来的发展和推广中,渐渐成为了区分不同人智力的工具。IQ 测试由于具有主观性,可以反映人的大脑某些方面的能力,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和代表我们的智力。
说完了第二个问题,现在我们在进入本书的第三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智力呢?
说到智力,从这个词语产生知识开始,人们就想弄清它到底是什么,尤其是到了20世纪以来,这种探究越发深入。许多科学家试图找到一个能够代表先天智力的实体,这个实体是一个不受后天学习和环境所干扰的、不随时间改变的常数。这些科学家受到生物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的影响,认为人的智力特质已经被写在了每个人的基因里,他们试图用数学的方法推算出人类智力中存在的常量,代表智力这样的实体存在。然而,这样的尝试注定是失败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智力呢?一般而言,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多方面的能力的集合。虽然智力包含着多方面的能力,但他并不是多方面能力的叠加,而是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的有机结合。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智力虽然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后天因素对他的影响更大,而且,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紧密结合的,并不能单纯剥离出所谓先天的智力,更不存在所谓智力的实体,用一些试题测量或者通过计算获得智商更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还是觉得理解不了的话,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其他一些概念来帮助你理解智力。比如和智力相对应的体力,体力虽然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后天的锻炼、饮食、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体力的影响更大,我们不能单纯的剥离出先天的体力。与此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体力要求也不同,往往是需要某几项身体能力的结合,比如世界上最出色的短跑运动员,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取得游泳比赛的好成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某方面的体力是人们长时间在某些能力上不断重复锻炼的结果,天赋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却更加关键。
我们再来类比另外一个概念——相貌。我们每个人都会评判别人是美还是丑,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共通的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相貌的美丑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相貌的美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果非要去打分的话,在非洲被认为是美女得分很高的黑人姑娘,在亚洲和欧洲可能并不能得到大家认可,而被认为是相貌平平,被打普通分数的东方姑娘,可能在欧洲被公认为美女得到高分,这是由人们的主观审美差异造成的。我们的智力也是如此,人类的智力其实都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在完成不同任务的具体过程当中所体现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工作千差万别,运用脑力的方面也各不相同,并无法用分数做统一评判的标准。实际上,在千差万别的生活环境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都应该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权利,不应该被所谓的智商测试所限制和束缚,也不能因智商测试的分数而决定终生的命运。
那么,对智力的误测应该让我们有怎样的反思呢?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在科学的探索当中,我们应该避免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更不能带有偏见和歧视去看问题,这往往会使原本客观的科学探索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影响我们的判断,从而出现错误。
第二,我们应该反思数学的运用范围,数学并不能描述一切,尤其是牵涉到意识等主观方面的内容,自然科学的方法并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当中。
第三,我们应该反思人们对于生物决定论和基因决定论的盲目崇拜,基因固然决定了人类许多先天的特征,但是人类是由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叠加的产物,我们的一生并不能为基因代码所左右,我们后天的努力才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真正力量。
到这里,《人类的误测》一书我们就给大家讲完了。这本书梳理了近代以来大量科学家对智力的探索,从颅骨测量术、身体测量术,再到 IQ 测试,人类对智力的探索充满了各种误测,这也反映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当中,人们的认识是在不断对错误进行反思中取得进步的。
好了,今天的天天听好书就是这些内容,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七堂极简物理课》解锁宇宙的简约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