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社会性动物》你是如何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影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圣经》,人类行为背

铛铛铃2025-08-02人文29人已围观

简介

  你好

今天我们聊一本特别有趣的书,叫《社会性动物》。这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可能会让你对许多事情有新的看法,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

举个例子吧,你开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你正开得好好的,突然有辆车从旁边插进来,逼得你急刹车,吓得你一身冷汗。你可能会想,这司机怎么这么没素质?但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个司机可能平时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车上有患疾病的病人需要赶时间呢?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关键在于,我们习惯于用一个人的性格、思想等内在因素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真正影响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好的,下面我们通过这本书的四个主要观点,来感受人的行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影响。

第一,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第二,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的更保守。

第三,很多时候态度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行为的事后解释。

第四,如果你想拉近和一个人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让他帮你一个忙。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观点,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根本就不是人类。”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在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完全不与他人互动,那么他其实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人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察非常敏锐,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社会情境,也就是我们所在的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对我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社会情景,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上课、开会、和朋友聊天等等。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社会情境的影响,把人的行为归结为个人的动机、态度等因素,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举个例子,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让你非常讨厌的事情,你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个坏人,品性恶劣。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事实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人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还原了这些心理活动。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将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监狱的犯人,另一组扮演监狱的看守。本来实验计划持续两周,结果仅仅六天就被叫停了,因为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们完全入戏了,看守虐待犯人,犯人则竭尽所能地讨好看守,展现了人性阴暗丑恶的一面。要知道,这些参加实验的人,都是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品学兼优。如果你在生活中认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他们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而且同样是斯坦福学生,只是随机分到了两组之一,就在行为上出现了如此巨大的转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只要感觉自己拥有权力,就可能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恰恰体现出了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从众行为。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特定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跟随大多数的意见。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他让五个人坐在一起,完成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就是判断线段的长度。假设你是其中一名参与者,你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答案,但还没说出口时,你发现,其他四个人一致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你会怎么做?实验结果显示,有75%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跟随多数,哪怕自己知道答案是错的。这说明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压力能强到让人违背自己的直觉和判断。

除了从众行为,人们还很容易服从权威。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做了一个实验,让参与者扮演老师,给学生记忆单词,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需要按下开关进行电击,这相当于直接在伤害一个与自己无冤无仇的人。许多人可能认为自己不会服从这种命令,但实验结果发现,有65%的人,会在实验人员的指示下,持续增加电击的强度,直到结束。当然,这些电击是假的,但参与者并不知道。这种服从权威的行为,解释了很多历史事件,比如二战时许多纳粹士兵,他们在个人生活中可能是好人,但在权威的指示下却做了残酷的事情。这些实验和现实案例表明,社会情境对我们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本书作者总结道,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好的,刚才我们聊到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有超出想象的影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拥有权力、面对权威或受到从众心理影响时,也可能会做出平时不会做的事。

现在,让我们继续探讨这本书的第二个有趣观点,人类的思维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保守得多。你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思想开放,能够理性看待问题的人,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心理学家称我们为认知吝啬者,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往往不会理性分析所有信息,而是倾向于寻找捷径,依赖直觉和偏见,做出看似合理的决策。这使得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的更保守,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知识、信念和态度。

比如确认偏误,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当我们持有某种信念时,会主动寻找支持这种信念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信念相悖的证据。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告诉一些大学生,他们将见到一个外向或内向的人,让他们准备一些问题。结果显示,如果他们认为对方是外向的,他们的问题会集中在外向的特征上,如果认为对方是内向的,问题则会集中在内向的特征上。这样的预判会引导我们寻找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确认偏误让我们更倾向于维护现有观点,忽视反面的证据,从而使改变观念变得非常困难。

另一个认知偏差的例子是后见之明偏差,也就是事后诸葛亮。当我们知道一件事的结果后,常会误以为自己之前就预测到了这个结果。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告诉参与者一些历史故事的背景,让他们猜测哪一个是真实的结果。结果显示,当参与者知道正确答案时,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与他们之前的猜测一致,但实际上,正确答案是随机给出的,并不是真正的结果。这说明我们的行为常常是一种事后的解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例子共同表明,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能力有限,我们不会理性分析所有信息,而是寻找捷径,依赖直觉和偏见,做出看似合理的决策。这使得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的更保守,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知识、信念和态度。

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省事,更愿意采用一些简单快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复杂的信息。这种趋向被称为认知经济学,即我们在思考和决策时,往往会选择消耗较少认知资源的方式。举个例子,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情况或问题时,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快速做出决策,我们就会更倾向于这样做,而不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分析和思考。确认偏误是认知经济学的一个典型例子,当我们坚信某个观点或信念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而忽视那些反对的证据。这种行为并非故意为之,而是我们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一种固有模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辩论或争论中,人们往往难以改变彼此的观点,因为每个人都倾向于选择和坚持自己既有的信念。

后见之明偏差也是我们思维保守的另一个表现。事后诸葛亮是指在事情发生后,人们容易认为自己预测到了这个结果。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在了解结果后,会不自觉地回溯我们当时的想法和行为,从而认为自己当时就预见到了结果。这种错觉使我们过度自信,以为自己的判断总是准确无误,而忽视了当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这些认知偏差,不仅存在于个体的日常思维过程中,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政治决策。例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者可能会因为确认偏误,而忽略了某些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或者因为后见之明偏差,而高估自己在危机处理中的预见性和决策正确性。

好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观点,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许多时候,态度并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行为的事后解释。通常,我们认为人们先有一个态度,然后根据这个态度去做事,比如,学霸喜欢学习,所以会主动去学习。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在很多情况下,态度和行为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内有强烈的排华情绪。1933年,心理学家拉皮埃尔询问了128家旅店和饭店的老板,是否愿意接待中国人,超过90%的人表示不愿意。但当心理学家真的带着一对年轻的中国人夫妇出现在店里时,只有一家拒绝了他们。这表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并不简单,而是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态度和行为的因果关系甚至是反过来的,即我们先做出某种行为,然后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认为是反映了我们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会产生紧张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感,我们会努力化解这种冲突状态。以吸烟为例,如果一个吸烟者看到一篇报道说,吸烟会导致癌症,那么“我吸烟”和“吸烟致癌”这两种认知会产生失调,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戒烟,将“我吸烟”的认知改为“我不吸烟”,这样冲突就化解了。但戒烟并不容易,如果无法戒烟,吸烟者可能会寻找吸烟无害的证据。1964年,美国公共卫生部公布了一项关于吸烟和癌症关系的报告,有人调查了民众对这份报告的相信程度,结果显示,不吸烟的人中有90%相信这份报告,而重度吸烟者中有40%表示不相信,并给出各种合理化解释,比如他们会说“我太奶奶抽烟、喝酒、烫头,也活到100多岁”之类的。这些吸烟者,很好地体现了态度和行为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吸烟致癌才吸烟,而是因为他们已经吸烟了,才改变了态度,为吸烟行为辩护。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举个例子吧,你在买车之前会反复比较各个品牌和型号,认真地收集各种数据,最后做出一个你认为最好的决定。然而,一旦你买了车,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寻找关于这辆车的好评,而忽略那些不太好的评价。为什么呢?因为做出艰难决定后,人们常常会感到某种不安,为了减轻这种不安,我们会不断地强化自己的选择,告诉自己这个决定是对的,这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反映了我们人类的不理性。

其实这个原理还能用来帮助人们实现一些积极的目标,比如减肥。心理学研究发现,认知失调可以用来帮助减肥。研究人员让一些超重的女性参与减肥计划,并且还安排他们参加一项与减肥无关的智力活动,其中一组需要花费很多努力,而另一组则相对轻松。一开始,两组的体重变化不大,但半年后,努力组的体重平均下降了八磅,而轻松组的体重几乎没有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认知失调的理论,努力组因为付出了很多精力,所以会想,我这么努力,一定是因为我真的想减肥,于是他们的态度更坚定,最后真的减掉了体重。而轻松组没有那么多投入,认知失调不会发生,因此更容易半途而废。

好的,接下来我们聊聊第四个观点,如果你想和某人拉近关系,最好的办法可能不是对她好,而是让他帮你一个忙。平时,我们总想着通过对别人好来赢得好感,比如夸奖他们、送礼物或者帮忙。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做法未必总能奏效,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当别人感觉你在刻意讨好时,他们可能会怀疑你的动机,从而对你保持警惕。其实,想发展关系,与其讨好别人,不如请他们帮你个忙。对方帮了你后,关系反而会更近,因为人的态度常常是对行为的解释,如果对方帮了你,他们会想,我为什么帮他?哦,一定是因为他是好人,这样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值得交往的朋友。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有一个政敌,总是和他作对。富兰克林听说这个政敌的图书馆里有一本稀有的书,就写信向他借书。对方借了书,富兰克林还书后,还写了封感谢信。之后他们见面时,政敌主动和富兰克林打招呼,两人成为了朋友。心理学实验也支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完成一项实验,并得到一笔报酬,然后他们请求其中1/3的参与者捐一部分钱给实验人员,令1/3的参与者捐钱给无关者,剩下的1/3保留钱。结果显示,捐钱给实验人员的,对他们的评价最好。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一定要通过讨好,而是可以利用社会学原理让对方帮忙,反而能更好地拉近距离。

好了,到这里,关于《社会性动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吧,我们主要讲了四个有趣的观点:第一,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第二,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的更保守;第三,态度很多时候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行为的事后解释;第四,如果想要拉近与某人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可能不是对她好,而是让她帮你的忙。

总的来说,《社会性动物》这本书阐述了个体与集体、本能与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评估行为时,需考虑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认识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与制约因素。它呼吁我们在形成判断前深入理解情境,采取全面视角,在人际交往中需展现同理心与深度思考。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对自我认知保持批判性,鼓励我们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拥抱变化。这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找到自我定位与发挥影响力的指南。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

二、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三、许多时候,态度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于行为的事后解释。

四、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好啦,感谢您又听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