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局外人》于荒诞尘世中,挣脱世俗枷锁,坚守灵魂孤绝的自由独白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局外人》。
这本书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之一。一代理论宗师罗兰·巴特称:“《局外人》无疑是战后第一部经典小说,所有人都被它征服了。”它的出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此书的作者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作家、哲学家,也是迄今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只有26岁。这部小说也不过6万余字,却让当时的文坛乃至世界为之轰动。时至今日,它仍然能够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在此书中,作者以简洁冷峻的叙事,传达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尖锐的社会问题,使其可以跳出时代的局限。在今天,对我们面对社会现实和内心世界,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启示意义。
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大起大落的反转,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案的始末。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年轻职员,对生活的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某日去海边度假,卷进一起冲突,犯下杀人案。但荒诞的是,审判他的依据并不是他杀人的犯罪行为,而是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一滴泪这一冷漠的道德行为。
母亲的葬礼和主人公的杀人案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能够成为判处主人公死刑的重要依据呢?在小说中,面对亲情,主人公没有眼泪;面对友情,主人公很随意;面对婚姻,主人公无所谓;甚至面对关乎自己生死的审判,主人公依然一言不发。
为什么主人公如此冷漠?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称:“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加缪塑造这样一个稀里糊涂犯下命案并且冷漠至极的主人公形象,到底能唤起怎样的爱?作者加缪想要通过此书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感受这个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启迪。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你剖析这个故事:
第一,《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面对友情、亲情、爱情以及法庭审判的呢?
第二,莫尔索为何冷漠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哲学大师加缪写下的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有何意义?
第三,在今天,我们重读这个《局外人》的故事,会产生什么样的共鸣,又有哪些新的启发?
让我们先讲第一个方面。翻开加缪的《局外人》,开篇便看见这么一句让人大跌眼镜的话:“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这不禁让人猜想,在《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他又是如何面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法庭审判的呢?且听我们娓娓道来。
莫尔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30多岁的未婚男人,在一家公司当职员,唯一的亲人——妈妈住在养老院。某一天,养老院发来电报通知他妈妈去世,他前去奔丧,却在守灵的时候抽烟、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记不清妈妈临终时的具体岁数,拒绝了开棺看妈妈仪容的提议,葬礼的过程中没有哭,也没有在坟前默哀。葬礼结束后,为自己有条件睡上12个钟头而感到喜悦。在妈妈下葬的次日,他和女友约会,一起去游泳、看喜剧电影。
讲到这儿,一定会有听众觉得莫尔索是个精神病患者,是个怪胎,因而记忆混乱,没有感受能力,浑浑噩噩地混日子。那么他又是如何对待爱情的呢?对待唯一的亲人都如此冷漠,对待爱情,莫尔索更是无所谓。莫尔索的女友提出想和他结婚,他觉得结不结都行,如果女友想结就结。当女友问他爱不爱她时,他诚恳地说“不爱”。
今天为工作奔波忙碌、为生活打拼的我们,做梦都想升职加薪,可大家知道莫尔索是如何面对老板的提拔的吗?老板想让莫尔索去人人梦寐以求的巴黎主持新业务。在一般人的眼中,这是件好事,既升了职,又可以去大城市体验新的生活。可莫尔索对此却兴致缺缺,觉得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现在的生活并没有令他厌烦。
更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在莫尔索结识了邻居雷蒙之后发生了。他明知雷蒙品行恶劣,也随意地接收他为好友。当雷蒙请求莫尔索帮他写信羞辱不忠的情妇时,莫尔索竟然毫无顾忌地答应帮忙。当雷蒙殴打情妇后,希望莫尔索帮他去警察那儿作证,莫尔索也同样答应了。
接着,莫尔索应邀和雷蒙去海边度假,遇见雷蒙情妇的哥哥和几个阿拉伯人,双方发生了冲突,打了一架。当莫尔索独自又去海滩时,再一次遇到那几个阿拉伯人,他预感自己将要被袭击,因此率先开枪打死了对方。
入狱之后,莫尔索的辩护律师来看他,想让他对在母亲葬礼上无动于衷的表现作出通人情的解释,因为这会成为法庭量刑的一条重要依据。但他的解释不能令律师满意,于是律师让他在法庭上说,那天是因为控制住了自己悲痛的情绪,所以才没哭。他竟然说:“不,那是假话。”他不合作的态度,成功地将律师激怒了。
他不仅激怒了为他辩护的律师,笃信上帝的预审法官也被激怒了。预审法官来狱中看他,试图让他忏悔改过,以期得到上帝的宽恕,并且费尽口舌地想让他理解,上帝是因为他这样的罪人才上的十字架,他却拒绝被感召。预审法官说,如果莫尔索不信上帝,他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意义。可莫尔索却觉得法官的生活失去意义是他自己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他这么想的,也这么说了,自然地,预审法官也被激怒了。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适宜生存,离不开亲人、爱人和友人,因而就需要尽力维系自己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关系。如果这些还不够重要,可以抛弃不顾的话,那么个人的生死总应该引起重视吧。在法庭的审判席上,当检察官避开过失杀人本身,指控莫尔索麻木不仁、没有人性、没有灵魂、有预谋地杀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时,莫尔索仍然一言不发,甚至在法庭上开小差,断定自己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的。
最终,莫尔索因为在母亲的丧礼上没有哭这一冷漠的道德表现,导致他在海滩的过失杀人行为被指控为预谋杀人,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了他死刑。
好了,到这里呢,就讲完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们了解到,莫尔索是一个无论对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关乎自己性命的法庭审判都冷漠至极的人。
莫尔索为何如此冷漠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呢?哲学大师加缪写下的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有何意义?
其实啊,莫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并不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母亲,相反他很爱自己的母亲。她为自己的母亲在养老院交到朋友感到欣慰,在母亲去世之后的时间,莫尔索也多次想起并怀念妈妈。只是在莫尔索看来,死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也是新的开始,不必哀伤。
莫尔索对周遭的一切只是不在乎,并非麻木不仁。他的内心世界把人生看淡到一切都无关紧要,人生无聊,没有慰藉,没有激情,并且他遵从内心最本真的想法,拒绝说谎。所以她享受和玛丽的爱情,却对玛丽提出的结婚说“结不结都行”,并承认不爱玛丽。对老板提出的调往巴黎工作也果断拒绝,当然也无所畏惧地扣动扳机。
审讯过程更让我们感到极度的荒诞。母亲的葬礼和莫尔索的杀人案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可在审判过程中却被联系到一起,并作为判处莫尔索死罪的重要依据。莫尔索自始至终不为自己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辩解,她觉得那些行为是他做出来的,他也的确没有按照常规在葬礼上刻意表现出哀痛。因此很明显的过失杀人被加工成了预谋杀人。
对于莫尔索的悲剧,加缪曾经如此评价,认为这是忠实于自己生命感受的一个人遭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否定。在大多数人眼中,莫尔索没有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而对他而言,他是在做自己。莫尔索的格言“人生在世永远不该演戏作假”。他之所以被说成丧失人性、叛离社会的恶人,是因为他戳穿了皇帝的新衣,拒绝表演、拒绝说谎。他以自己诚实对抗充满虚伪矫饰的荒诞现实,他被判刑不过是世俗观念的牺牲品。
加缪对社会的判断只是一个方面,他更多的是想借小说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像苏珊·桑塔格讲的那样,加缪在唤起爱。他试图用这样一个冷漠至极,却又忠于自己的人物,在荒诞的世界中唤起爱。显然,加缪成功了。
在生命的尽头,莫尔索讲出这样一番话:“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末世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莫尔索在死亡之逼的苦难面前大彻大悟了,他明白了这个世界虚无的本质,他意识到自己之前一切的方法、态度都是对的,都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方式。他冷漠却坚守诚实,不与这个世界同流合污的做法是正确的。即使是死亡的代价,他只要能认识自我,对抗荒诞也在所不惜,甚至感到幸福。这何尝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大爱呢?
加缪生活在欧洲战乱动荡的年代,他亲眼看到无数个沦为政治体系的附属品,被荒谬的政治体系剥夺了自我和性命。加缪尊重个体、呼唤人性,将莫尔索塑造为一个拒绝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真正坚守诚实、反抗荒诞的勇士。他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清醒积极地面对荒诞、抵抗荒诞,并在反抗荒诞中感受幸福,这才是对生活真正的热爱。
这个冷漠的局外人,不仅在战后慰藉了一代年轻人的心灵,就是在今天依然能唤起我们的爱,那就是即使生活给我们判了死刑,我们也要嘶吼出我们的爱、我们的反抗、我们从未后悔过的人生。这是作者通过这一人物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深刻哲理所在,也是苏珊·桑塔格认为加缪能唤起爱的原因所在。
讲了莫尔索忠诚地对抗虚伪现实的故事,也讲了加缪通过塑造莫尔索的形象传达的哲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读第三个方面。在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会产生什么样的共鸣,又有哪些新的启发呢?
很多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在莫尔索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觉得,自己是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局外人,孤独寂寞,吃饭、睡觉、学习、工作三点一线,每天重复着单调乏味的枯燥生活。莫尔索的口头禅是“怎么都行”,而我们的口头禅是“都可以,无所谓,你决定”。
阶级固化、生存压力、论资排辈,我们的上升空间不断被挤压,大家不再信心满满,逐渐丧失斗志。我们每天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晚的夜,看最长的剧,用最喜欢的英雄,打最激烈的游戏,觉得生活就是如此,日复一日,得过且过。
如果你这样理解,只能证明你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荒诞并不等于消极懈怠,我们不能因为自称佛系青年,就有了消极生活的理由,这只是麻痹自己、不去奋斗的借口。真正的荒诞并不是对生活的不思进取和对苦痛的无病呻吟,它恰恰是让你看清生活荒谬的底色后,能奋起反抗虚无、沐浴阳光。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既要热爱生活,又要坚持真理,忠于自己。加缪曾在概括《局外人》的主题时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句话听上去有些戏谑,却暗含了对某些社会行为的讽刺。为防止自己成为异类,我们经常盲目从众,我们遵守秩序与规范,却常常忘了何为自由和真理。
比如那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或网络键盘侠,每每出现类似违背人情或不合乎常理的热点事件,就纷纷占据道德制高点,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事件主人公大加指摘,或者进行道德绑架。看上去铿锵有力、富有正义感,其实啊,只是被一时的假象或片面的事实所蒙蔽。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而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用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去审判别人的灵魂呢?
我们习惯于高高在上的审判别人,又有多少人敢于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追问一下现实中困境的自己呢?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养娃、陪读、退休,这些是我们想要的固定人生路线吗?如果不是,我们有没有努力拼搏,去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呢?性格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很大的缺陷吗?在工作中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拍领导的马屁有用吗?勤奋努力,马不停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碌碌无为,安于现状就一定是错误的吗?
我们整日忙于在网上的社会新闻中审判别人的灵魂,却常常忘记审判自己是否还一直保持着最开始那颗单纯质朴的初心。《局外人》这部书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仅是因为对社会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其中传达出来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认识到人生的荒诞性,却仍然热爱生活、坚守真理、忠于自己,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认真对待周而复始的生活,勿忘初心,这才是对人生最伟大的颂歌,这才是对人生的大爱。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局外人》讲述了一个对生活各个方面都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年轻人,再一次过失杀人,被法庭判处死刑,而审判依据不是他的杀人行为,而是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这一冷漠的道德行为。
第二,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勇敢地反抗荒诞、拒绝撒谎的人物,批判了伪善的社会规则,更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三,认识到人生的荒诞性,却仍然热爱生活、坚守真理、忠于自己,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认真对待周而复始的生活,这才是对人生最伟大的颂歌。
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没有人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愿我们都能忠于生活、忠于真理、忠于自己,勿忘初心。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感谢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拆解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巴黎圣母院》美丑交织的命运悲歌与时代镜像
- 《人世间有一种清光》平凡岁月里的心灵澄明与生命微光
- 《基督山伯爵》十四年冤狱淬炼的复仇史诗与人性救赎
- 《自卑与超越》阿德勒心理学破译生命困境,重构自我价值的成长指南
- 《追风筝的人》于救赎与成长之途,追寻那遗失在战火与亲情间的纯粹本心
- 《局外人》于荒诞尘世中,挣脱世俗枷锁,坚守灵魂孤绝的自由独白
- 《百年孤独》在时光轮回与家族宿命交织中,奏响魔幻现实里人性沉浮的悲怆长歌
- 《平凡的世界》于时代洪流与日常琐碎间,镌刻平凡人坚韧逐梦的生命史诗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 《长安十二时辰》于上元灯辉与暗流涌动间,开启一场大唐盛世危局下的极速拯救狂飙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