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月亮与六便士》 以灵魂出走撕碎世俗枷锁,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中追寻生命终极的灼目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和你一起读的书是《月亮与六便士》。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一定会注意到,它既没有提到过月亮,也没有说到过六便士。那么,这么个名字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这就要说到本书的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他生于1874年,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有人说他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人欢迎的小说家,也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据说毛姆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对于人性深邃而犀利的洞察。甚至连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也不得不央求他对她说:“我俩订个约吧,如果你答应不取笑我,我也保证不取笑你。”
1915年,他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发表,《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刊发了一篇书评,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和许多的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面额最小的钱币,掉在地上,深陷在泥里,象征着世俗的生活。究竟是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决断。这句话和前段时间流行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不是感觉有点类似呢?毛姆本人很喜欢这个说法,于是他就以《月亮与六便士》为名写了一本书。书中展现的主题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反差。
他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以“我”这个角色的口吻,把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兰奇艺的后半生,以及“我”对人性的看法娓娓道来。斯特里克兰是伦敦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有一位体贴的妻子和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众人的眼中,他有着体面的工作,美满的家庭,等待他最好的结局就是继续这样安稳又幸福的生活下去。但是在结婚17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抛弃了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人们不禁猜测,为什么他会突然间不告而别,是不是有了外遇,和别的女人私奔了?
这个时候,故事的叙述人,也就是第一人称的角色“我”出现了。在他妻子的拜托下,我来到了巴黎,准备当面去质问他。然而结果却令人唏嘘不已,原来他的身边并没有别的女人,而她也没有在享受灯红酒绿。事实上,她生活潦倒,不得不寄居在巴黎一条下流街道上的很不名誉的房子里。她离开的原因是他迷恋上了绘画,按照他的说法是被魔鬼附了体,她来到巴黎就是为了追求这个理想。更让人惊讶的是,斯特里克兰可以说是毫无绘画基础,从当时的作品里也看不出多少天赋,他画画纯粹是出于一种无法言说的热情。
书中的“我”被触动了,在回到伦敦之后,我向他的妻子汇报了这件事情。然而我得到的回应却是:“如果他疯狂的爱上了别人,跟他跑了,我可以原谅。我想倒算是正常,我也不会太责怪,因为他是被骗走的,男人心肠太软,女人肆无忌惮。但现在不是这么回事,我恨他,我再也不会原谅他。”
故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毛姆对于人性中感情和理性这一对矛盾的精准把握。在小说的第15章,他写道:“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难以知晓。”说的就是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本书的主角斯特里克兰,对亲人和朋友极其冷酷,甚至不惜抛弃妻子,但他对于艺术怀着莫名的感情,正是因为这种感情唤醒了强烈的感性,所以他义无反顾的抛弃了一切,去巴黎进行艺术创作。而他的妻子确实认为,他如果是因为女人离开自己,是可以被原谅的,但是如果为了理想而离开,却是不能原谅,因为前者像是比赛,而面对后者却无能为力。
回到故事里,在出走事件的5年后,我也厌倦了在伦敦的生活,于是变卖自己的财产,独自前往巴黎。在那里我又一次见到了斯特里克兰,这时的他仍然穷困潦倒,画作也是无人问津,甚至天赋也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然而我的一位朋友斯特洛夫却十分欣赏他。斯特洛夫也是一位画家,可惜画工十分的拙劣,作品也是平凡庸俗,但是他却坚定的认为斯特里克兰有着不同寻常的艺术天分。她心地善良,不仅不在意斯特里克兰的百般嘲讽,还为她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在他病重的时候,还接到了家里悉心照顾。
在这个时候,斯特里克兰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女人——斯特洛夫的妻子布兰奇。在他们最初相见的时候,斯特里克兰的无礼和粗暴,让布兰奇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所以当她病重,而斯特洛夫想把她接到家里进行照顾的时候,布兰奇吓坏了,坚决拒绝,只是在丈夫苦苦的哀求下,她终于答应了。只是她始终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灾难如约而至,在看护过程当中,布兰奇和斯特里克兰共度了许多不眠之夜。当斯特里克兰病情痊愈的时候,布兰奇向丈夫宣布,她爱上了她,要跟随他走。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而丈夫没有尊严的哀求,却只是换来她狠狠的巴掌。可是之后不久,斯特里克兰毫不犹豫地收回了在布兰奇身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爱情不是她的终极追求,她必须马不停蹄地开启下一段人生了。绝望的布兰奇选择了自杀。
很多朋友读到这里都不禁扼腕叹息,这就像是现代版的农夫与蛇。斯特里克兰不仅没有对帮助自己的善良画家表达感恩之心,还毫无顾忌地与他的妻子纠缠在一起,在满足欲望之后又始乱终弃,并且对最后的悲剧无动于衷。在世俗的道德标准下,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他的残忍和冷酷,让书中的我也对他产生了厌倦。我质问他,对于布兰奇的自杀和救命恩人斯特洛夫有没有愧疚之心。面对我的质问,他是这么回答的: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当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会去忙别的事情。真是讨厌,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受欲望支配,自由自在的去工作。因为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不懂,所以他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简直荒谬。他们还想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事实上,这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只知道欲望,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病。在他看来,女人是个麻烦,他们想要占有她的灵魂,捆住他的手脚,把她完全掌控在手,而他所追求的是不被打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他抛弃布兰奇的原因,也是他离开自己家,抛妻弃子的原因。”
在这之后,斯特里克兰踏上了居无定所的流浪之路,而书中的我也离开了巴黎,多年没有收到他的消息。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遇到了几位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和他有交集的人,这才听说了后面发生的事情,补全了这个故事。原来,斯特里克兰最后辗转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在岛上他遇上了一个叫做艾塔的土著姑娘,这是唯一一个让她落泪的女人,也是唯一一个懂得如何爱她的女人。她对斯特里克兰一见钟情,而斯特里克兰娶她,只是因为她有美好的身体,还可以提供富足的生活,让他可以无忧无虑的一心从事艺术创作。而艾塔对此毫不在意,似乎一无所求。她陪着斯特里克兰一起,到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给她做饭、生孩子,不打扰他画画。
斯特里克兰最终找到了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不幸的是,不久之后她就感染上了麻风病。但是艾塔不离不弃,不仅一直照顾她、陪伴她,完成了凝聚一生天赋与心血的巨幅壁画。在他死后,还遵照他的要求,一把火烧掉了尸体和那幅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绝世杰作。
故事到这里就进入了尾声,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斯特里克兰会嘱咐艾塔,在他死后,将自己用尽毕生精力所创作的惊世之作付诸一炬呢?这需要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小说主人公背后的原型。斯特里克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创作的壁画,是以1897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在塔西提岛上创作的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为原型的。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的原型便是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的高更。
高更在立志当画家之前做过股票经纪人,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为妻。35岁的时候,她毅然辞去了工作,专心致志于绘画。和斯特里克兰一样,他基本断绝了与家庭的关系,过着孤独贫苦的生活,更是两度前往塔希提岛,长期居住并进行创作。但是与斯特里克兰不一样的是,高更没有得麻风病,也没有完全断绝与家庭的联系,他始终在和妻子通信,还将自己在塔希提创作完成的作品运回了巴黎出售。
在高更50岁的时候,他最爱的小女儿因肺炎死亡的消息,加上突如其来的疾病压垮了他,她服毒自杀,但是没有成功。不分昼夜的创作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幅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巨幅油画。这幅画展现了人生的三部曲、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类的精神信仰,寄托了高更莫大的悲伤之情,是他的巅峰杰作。
作者毛姆借用这幅画来安排故事主人公的最终命运,将高更对于艺术的追求映射到斯特里克兰的身上。在毛姆的笔下,他比高更更加疯狂、更加古怪,对于艺术创作以外的事情毫不关心。他不断地战胜内心的欲望和生活的艰辛,去摸索、去创作,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最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毕生的心血付之一炬,正是表达了斯特里克兰所追求的月亮,不是现实的任何食物,不是物质性的存在,而是遥不可及的精神的升华。
书中的我在谈及被烧毁的画作时说道:“我想斯特里克兰也知道这是一幅杰作,他已经得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他无怨无悔。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后带着傲慢与不屑,又将它完全毁掉了。”
现实与虚构中的人物结局虽然不同,但是他们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生命的勇气是相通的。显然和高更相比,斯特里克兰的死和他的杰作被烧毁显得更加震撼,这也是小说艺术加工的高明之处。
纵观整部小说,你会发现故事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斯特里克兰的三段经历。第一段,他抛妻弃子,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为了追求绘画,却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第二段,他冷酷无情、粗暴无礼,漠视善意的帮助,甚至勾引救命恩人的妻子布兰奇,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第三段,他来到了塔希提,遇上了土著女孩爱塔,并接受了他的爱,在患麻风病之后,倾尽毕生精力完成了一幅惊世之作,却在自己死后将之付诸一炬。
但是,为何这部小说会成为毛姆最受欢迎的代表作,并且经久不衰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作者毛姆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了毛姆对于人性独特的认识,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也就是说,真挚中往往存在做作,高尚中隐藏着卑鄙,而邪恶中存在着美德。毛姆对于人类感情的分析,既不是道德审判,也不是现代派的非理性表达,他的方法是一种价值分析,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把真实的人物放在读者面前。
书中的叙述者“我”这个角色表现的更多的是对剧中人的怜悯和同情,而各个角色的是非功过自有读者来判断。就好比主人公斯特里克兰,这个人很复杂,有的人恨他,因为他没有丝毫的社会责任感,是个渣男,对女性极其的不尊重,并且冷酷无情,恩将仇报。有的人爱他,因为满地的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恨他的,为被他卷入不幸的人而感到惋惜;爱他的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追求理想的勇敢与执着。
我们从这个角色的身上感受到了独特的魅力,他既有现实生活的粗鄙与肉欲,也有着无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精神追求。这种对立与统一,正是整本书的主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艺术与生活的冲突,以及感情与理智的冲突。
正如最开始我们提到的,应该去追求月亮还是六便士,是诗和远方还是眼前的苟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人说不能两个都要吗,鱼和熊掌兼得。然而现实的束缚往往会让我们空手而归。也有人说,当然要不顾一切的去追求月亮,就连奥斯卡·王尔德也对我们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可是身后的一地鸡毛,有多少人能够舍弃呢?更多的人压抑着曾经对于月亮的向往,低头捡起了一枚枚的六便士。
其实这个问题的讨论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活在当下,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自己的内心。究竟收获的是月亮还是六便士,大可不必纠结。愿你在弯腰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一抬头就能够看见月亮。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拆解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巴黎圣母院》美丑交织的命运悲歌与时代镜像
- 《人世间有一种清光》平凡岁月里的心灵澄明与生命微光
- 《基督山伯爵》十四年冤狱淬炼的复仇史诗与人性救赎
- 《自卑与超越》阿德勒心理学破译生命困境,重构自我价值的成长指南
- 《追风筝的人》于救赎与成长之途,追寻那遗失在战火与亲情间的纯粹本心
- 《局外人》于荒诞尘世中,挣脱世俗枷锁,坚守灵魂孤绝的自由独白
- 《百年孤独》在时光轮回与家族宿命交织中,奏响魔幻现实里人性沉浮的悲怆长歌
- 《平凡的世界》于时代洪流与日常琐碎间,镌刻平凡人坚韧逐梦的生命史诗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 《长安十二时辰》于上元灯辉与暗流涌动间,开启一场大唐盛世危局下的极速拯救狂飙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