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霍乱时期的爱情》 以瘟疫为幕演绎半世纪痴恋,在生死浮沉中淬炼出超越时间的爱情永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霍乱时期的爱情》。
爱情向来都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热议话题。
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除了其原本的经典畅销,还因为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凭借其“霍乱”“爱情”两个关键词一度登上热榜。
那么今天咱们就一步步来了解一下这部20世纪在特殊环境下的伟大爱情故事。
首先,这部小说的剧情并不复杂,还是沿用了大部分爱情小说的人物主线。有不少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读者,发现了两部著作的相似之处,并进行了比较,称之为“高冷女嫁给了现实版高富帅,而落魄的文艺少年发愤图强,苦熬53年后,终于熬成了高富,成功抱得佳人归”的故事。
不得不说,在商品社会里,爱情已经不再是进入婚姻的必要条件,更多的人在面对婚恋问题时也日趋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读者被男主人公半个世纪的坚持所震撼的原因,因为这份坚持是弥足珍贵和稀有的。
故事的开始是从年轻的男主人公——电报员阿里萨开始的。当他偶然经过一座别墅时,邂逅相遇了富商的女儿费尔明娜。阿里萨不仅对这位年轻美丽、气质非凡的女孩一见钟情,他还开始用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书信,向费尔明娜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年轻的费尔明娜情窦初开,最终被阿里萨的坚持所打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二人渐渐坠入爱河。
只是好景不长,毕竟普通家庭的电报员与富商家的独女,两人身份地位相差过于悬殊。费尔明娜的父亲在知道了两人的关系时,不但大为震怒,甚至还为了棒打鸳鸯,当即做出了搬家的决定,发誓要让他二人今生不再相见。
就这样,一对有情人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最终天各一方。
来到新的城市,费尔明娜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有名望的贵族子弟沃尔比诺医生。费尔明娜的父亲对这门婚事简直不要太满意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的背景可是被神秘的霍乱所困的城市,在外求学归来的乌尔比诺医生,用他的勤奋、他的牺牲、他的胆识,帮这座城市从灾难中死而复生,对城市而言无异于救世主。他在这座城市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地位,是费尔明娜这位富商的父亲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也因此,他费尽心力促成了这门婚事,让自己的女儿有了更稳定、富足、体面的生活,成了一名贵妇人。
婚后的费尔明娜被琐碎的小事充斥着生活,相夫教子、公众应酬等等,这让她再也没有闲暇去回忆那个曾经给她无限美好的初恋情人。
然而自始至终没有放弃的还是阿里萨,他为了能够与费尔明娜的身份匹配,努力地跻身上流社会,从青涩的穷小子,争取到了叔叔航运公司的继承权,成为富有的船商。
社会是现实的,像阿里萨这样一个单身且富有的绅士,身边追随的名门淑女自然不会少。而同时,阿里萨对爱情的定义是将精神和肉体分离开的。他一面不断地尝试着各种类型的女人,另一面仍旧保持着内心对费尔明娜深爱的执念。他密切关注着费尔明娜的近况,并时刻准备着可以回到她一生真爱的身边的那一天。
有人说:“哇,女主一定是拯救过宇宙,能如此幸运,有这样一个优质的老公和优质的情人。”也有人说:“这部以爱情史诗著称的小说,充满着自私自利,没有一点爱情的纯粹。”我认为它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就像是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霍乱时期的爱情》所涉及到的爱情百态,能够通过每位读者自身不同的经历,在心中呈现出对爱情不同的理解。
著作者马尔克斯的创作灵感是有感于一个极度纯粹的爱情故事,借以自己双亲的感情故事为框架,一改往日文风书写著成。这部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时代背景,展现哥伦比亚在霍乱及战争之下,人置身于这样无力改变的残酷社会现状中关于爱情的可能性。
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被世界上亿万读者所熟悉,《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获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原著首印量便是《百年孤独》的150倍,他也被称为史上最无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个人感觉,马尔克斯算是天生的作家。他的父亲是一个报务员、诗人和小提琴者,母亲是上校的女儿,八岁前跟随他的外公外婆生活。据马尔克斯介绍,外婆这个人比较博学,一肚子的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受外婆的影响,同年开始,她的脑袋里面就充满了奇异的世界,这为他后期创作奠定基础。随后他又考入了法学专业,很显然,思想天马行空的写作者,对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没有多大兴趣,因此马尔克斯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面。随后因为时局动荡,他干脆放弃了学业,成为了记者。
家庭在他的童年埋下了魔幻的种子,法学帮他在写作理清了逻辑,记者让他在社会观察、人物代入、文字描写方面都极为细致准确,尤其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写作上,表现的尤为明显。通过文字描写,帮助读者去感受和体会那个战争、霍乱、现实的社会,那个时代急剧发展的南美洲小说,通过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设置,将爱情发挥到极限。他把死亡、意外、滥情等等要素杂糅在一起,撕扯开一个现实,在读者面前真实的、很残酷,但又让爱情呈现出不可抗拒的完美。
其中以三个主要人物为主线,表现了三种不同且典型的爱情模式。
男主人公阿里萨对费尔明娜一见钟情,并展开了疯狂的追求。从费尔明娜在闹市拒绝了他的那一次告白,他便开始纵情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而在这期间,他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等待和思念着费尔明娜,他就通过这种精神肉体分离的爱,来守护着他所谓精神层面上的童真。
原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说是当他处于欢愉顶峰的时候,曾有一个连他自己也无法相信,甚至不愿承认的发现,那就是他对费尔明娜的虚无缥缈的爱,可以用世俗的激情来代替。
阿里萨真可谓是情爱文学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他是那么坚持倔强,又是那么厚颜无耻,勾引有夫之妇、强奸女佣、垂暮之年与未成年寻欢。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心中的女神,又无时无刻不在勾引各色女人,以寻求肉体的欢愉,真可谓用爱情的名义来亵渎爱情。
而那位令阿里萨魂牵梦萦的女神,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费尔明娜·达萨,她是阿里萨的初恋,乌尔比诺医生的妻子。费尔明娜完全就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这个臣服于现实的女人,自始至终没有选择爱情,而是选择需要,亦或是说需要才是她定义爱情的方式。
费尔明娜与阿里萨的初恋,是被阿里萨的不懈追求所感动,即使在父亲举家搬迁途中,二人也在通信传爱。而搬迁路上的艰辛,不仅让费尔明娜放大了那个一路书信陪伴着她的恋人的伟大形象,也让她体会到了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残酷,认识到了金钱、地位在生活中的必要存在。直到费尔明娜在闹市中见到日夜思念的阿里萨,那一刻,她看到眼前这个男人穷困颓废的模样,瞬间恍然大悟,其实自己这段时间来不过是爱着一个自己想象美化的幻影罢了。因此她没有一丝犹豫,便迅速的回绝了阿里萨的心意。很快在对表妹嫉妒的驱使下,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
而丈夫乌尔比诺医生,是非常典型的绅士形象,风度翩翩、博学多才,周身透着知识分子的儒雅,就是现代化说的高富帅男神。就这样,一个被女人捧在手心的人,在见费尔明娜时却碰了钉子。漂亮女人她不是没见过,只是对她爱搭不理的漂亮女人,她就提起了兴趣。马尔克斯在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爱她,同她结婚是因为喜爱,她的高傲,她的尊严,她的力量,也因为自己的一点虚荣心。”看到没有,男人先天存在的征服本性的暴露。
就这样,他用一生经营着他的婚姻,用他的地位、名望、金钱为费尔明娜提供着优质富足的生活。他们50多年的和谐婚姻,情爱的部分很少,更多的是亲情。
虽说这本书是以爱情贯穿的小说,尤其是这本书引入国内以后,出版商给出的包装文案,称之为爱情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是什么?是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这个重点在于“工具书”三个字。很显然,爱情百态,而人各不同,要做爱情的工具书,《霍乱时期的爱情》她做不到呀。我也认同,这样带有历史背景的小说,定位在爱情上着实有些可惜了。虽然故事中有各类的爱情,却又说不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比如阿里萨脱离肉体,用精神守住童真的爱,比如费尔明娜不知所求的爱,比如乌尔比诺,又或者鸽子女女仆等等。
因此,与其说重点在爱情,不如说整个故事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霍乱,也就是我对标题当中霍乱一词的理解,它有双重含义,一重含义是表面的社会背景疾病的霍乱,一种是暗指爱情。
在一场死了14万人的大祸乱之后,却没有产生多么感人至深的爱情,为什么呢?因为霍乱本身即爱情,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困扰人们的生活,让人心神不宁,又比如给人好好活下去的动力。
这本书的精彩,不仅体现在对爱情百态的释权和故事的情节,还体现在书中诸多的伏笔。像是沃尔比诺医生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因为在全书中,乌尔比诺医生一生当中,都没有对妻子费尔明娜表达过爱意。原著当中,费尔明娜在结婚夜问医生是否爱她,乌尔比诺的回答是:“婚姻最重要的是稳定。”而为什么又在临终前留了这样一句话来告别呢?我想或许这是乌尔比诺医生终其一生思考的问题,在临终那一刻找到了答案。他诀别的看了她最后一眼,在两人半个世纪的共同生活当中,他从未见过她的眼神如此闪亮,如此悲痛,又如此充满感激。他用尽最后一口气对她说道:“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
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乌尔比诺医生的爱情观。在心理学上,对亲密关系有三个定义,分别是不同激素引起的。第一个是苯基乙胺带来的心动的感觉,它是一见钟情的生理基础;第二个是多巴胺带来的恋爱的感觉,它是热恋阶段的主要激素;第三个是内啡肽带来的舒适的感觉,它给彼此的是一种安全感、归属感。所以说,无论是一见钟情、热恋、安全感,这些都可以定位爱,品类不同罢了。
乌尔比诺医生与费尔明娜互相都没有一见钟情,甚至连恋爱的感觉都很短暂,就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由内啡肽带来的舒适的感觉,这是老夫老妻的常态。乌尔比诺一生身在其中不知其爱,因此才有了“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的这样一句临终表白。
我也想到,其实乌尔比诺医生与费尔明娜的婚姻,与现实版蒋介石、宋美龄的婚姻极度相似,都是一种彼此满足、门当户对的联姻。旁人对其夫唱夫随、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的婚姻羡慕不已,其实如此稳定美好,为后人传颂的神仙婚姻及背后强大的支撑,还是物质精神地位所提供给彼此的安全感。
书中的第二个伏笔,追随了初恋半个世纪的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爱得多深,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他们漫长一生的几次相遇中,也再没有单独与她说过话,直到51年九个月零四天之后,她成为寡妇的第一个晚上,他再次向她重申,自己对她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也就是说,阿里萨在80多岁对费尔明娜表白心意,说出了一生一世的承诺,费尔明娜也是唯一让阿里萨做出表白承诺的女人。
很多读者说:“哇,多么完美的爱情啊,多么令人羡慕的爱情、马拉松、有情修成正果等等。”所以呢,阿里萨这些年的风流韵事就不存在了吗?不合逻辑啊。阿里萨这种精神与肉体剥离的爱情方式,并不符合我们寻常的爱情观。西方婚姻中的婚纱之所以是白色,不也是因为它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吗?阿里萨的风流,名义上是缓解阿里萨得不到费尔明娜的伤痛,但更多的难道不是她满足自己内心欲望的一种方式吗?这段精神上的爱就像霍乱,更像一种执念,一种想要征服的执念。而最终费尔明娜的选择,也并非是被阿里萨感动,费尔明娜也只是不愿意选择孤单,这就是现实的爱情,不仅有罗曼蒂克,还有欲望、私欲、利益、执念等等。
同样的,在我国近代史当中,就有一段为公众所熟知的三角恋情,更有不少霍乱的书友就比喻费尔明娜像民国女神林徽因,阿里萨向终身未娶、默默守护的哲学家金岳霖,乌尔比诺医生像出身名门的建筑学家梁思成。
我想来,这或许是执着于美满结局的大家,悲悯金岳霖先生一生未娶的至忠至诚,想要借小说给等待者一个机会吧,更像是耄耋之年的阿里萨能够牵手费尔明娜一样,能够摒弃一切世俗决裂,在船上挂上代表霍乱的黄色旗帜,航行在海上永生永世。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