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渴望生活:梵高传》 以炽烈色彩泼洒灵魂阵痛,在苦难与疯癫的边缘绘就向死而生的艺

铛铛铃2025-08-30传记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大家解读的书是《渴望生活:梵高传》。

梵高的全名叫文森特·威廉·梵高,他是荷兰后印象派的画家。梵高一生中画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最为人所熟知的包括《麦田里的乌鸦》《星月夜》《向日葵》系列和自画像系列。

我们这次解读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一本传记小说,作者是美国著名传记小说作家欧文·斯通。他一生创作了25部传记小说,主人公包括大家熟知的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小说家杰克·伦敦、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生物学家达尔文等等。

这本书是欧文·斯通在26岁时写下的作品。对于他来说,百分之百还原梵高的经历无疑是困难的,因为关于梵高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梵高写给弟弟提奥,又有提奥的遗孀乔安娜翻译出版的那些信件。于是,为了找寻关于梵高真实的生平事迹,欧文·斯通追随着他的脚步,住在梵高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

《渴望生活:梵高传》以梵高在不同地方生活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从序幕的英国伦敦,一直到生命的终点——法国小镇奥维尔。

我们对这部梵高传的解读主要分为三部分。

首先,相信大家都知道梵高是一个天才画家,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最初的他是一个牧师。那么在100年前,梵高是如何实现从牧师到画家的跨界呢?大多传记是从名人出生开始记录的,但是这本书却不同,开篇时,我们的主人公梵高就已经20多岁了。那个时候他离开荷兰,来到伦敦工作,在一家叫做古皮尔的公司卖画。这家公司在巴黎、柏林、布鲁塞尔、海牙和阿姆斯特丹等地都有分布。梵高的叔叔是他的合伙老板之一。其实梵高家族在欧洲商画界地位不止于此,梵高还有两位叔叔,一位在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开设了美术公司,另一位是荷兰最大的美术商店的老板,他们家可以说是欧洲图画商界的显赫家庭。

梵高虽然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却完全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愿望。因为梵高的父亲是一位牧师,他一直希望长子梵高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就像他继承了梵高爷爷的事业那样。梵高在伦敦时每天可以卖出很多画,但是后来因为被一位心仪的姑娘拒绝,心情受挫,从此就不再是画廊里业绩最好的年轻人了。他开始觉得来画廊里买画的上流社会客人根本不懂艺术,于是在忙碌的圣诞节离开了伦敦的公司,这让他的叔叔很生气,从此拒绝与他来往。

回家待了一段时间后,梵高在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他不仅兼教法语、德语和荷兰语,课后还要照看学生,甚至要在周末晚上替学生洗澡。校方仅提供食宿,不给薪水,梵高提出需要买一些烟草和添置衣服的工资时,也被拒绝。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梵高选择离开另寻出路。最后,他在伊斯莱厄斯找到了一份乡村牧师的工作,继承了父亲的职业,完成他的使命。

梵高的家人都希望他能接受教育,和家族中其他从事神职的人一样,成为一个精通古典语言的优秀牧师。于是,梵高开始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他也经常和老师探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他们在郊区观望平民生活时,会讨论平民是不是比上流阶层更需要上帝信仰,上帝是否能够将贫民从贫困的生活中解救出来。梵高想为那些穷人、病人、受压迫的人布道,他接受了去比利时一个矿工村当牧师的安排。

在那里,梵高目睹了矿工们的日常生活。这里的孩子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八九岁开始下井,很多人不到20岁就患上肺病,有些人还会因为瓦斯爆炸等事故丧命或落下残疾。梵高深受触动,他在这里为矿工们布道,平时会送一些食物给他们,甚至还跟着矿工一起下井。当地下600米的艰苦环境呈现在梵高眼前时,他生平第一次怀疑祷告是否能为这些悲惨的人带来任何实际的用处。梵高决定和矿工们住一样的房子,吃一样的食物,这样他才有资格给这里的人们讲解圣经。

冬天到来之际,矿工村的境况更加惨烈,孩子们没有煤炭取暖,没有食物果腹,很多矿工染上热病去世。梵高拿出自己全部的工资,为这些人买医、买药、买食物,但他自己却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热病。本以为熬过冬天之后,情况就会有所好转,不曾想又发生了一起矿井事故,许多人因此遇难,十分凄惨。村里因为矿难断了经济来源,人们只能去森林里找野果。梵高与村民们一起受苦,他饥寒交迫,布道时,时而兴奋,时而绝望。教会的牧师来到村子里,正好撞见了梵高这副野蛮又疯狂的样子,于是当场取消了他的教职。

看着受苦的矿工们,梵高突然明白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上帝,只有悲惨、痛苦和无止境的混乱。上帝从此在梵高的生命中退场,他开始另外寻找出路。放弃了上帝的梵高无处可去,他只能留在这个小矿村。虽然失去了收入,但是梵高每月收到弟弟寄来的钱之后,都用来采购食物、药等生活用品,分发给村民们。闲暇时,梵高就在村子附近的树林里散步,思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计划。有一次,他坐在河边给父亲回信,看到一个刚从矿井里出来的村民,梵高拿起炭笔,随手在信纸上画下了她的背影。慢慢的,画速写的人像、景物变成了一种习惯。尽管此时的画法拙劣,但是梵高找回了在伦敦时对艺术的迷恋。当他手拿画笔记录下那些努力生存的人时,内心无比充实,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梵高想在绘画方面有更高的成就,于是他开始往画家之路转型。

评价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两个维度,一是事业上的成就,二是情感方面的经历。艺术家的情感经历向来引人注目,梵高的爱情之路非常坎坷,他总共经历了三次爱情悲剧。但究竟是这些爱情悲剧造就了一个疯狂的梵高,还是梵高的疯狂为这几段爱情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听我细细道来。

在伦敦时,22岁的梵高其实就谈了一场短暂的恋爱。他爱上了一个叫乌苏拉的19岁少女,然而在表白的时候才知道,乌苏拉已经有了婚约,这个女孩对梵高也没有友情之外的感情。无奈的梵高只能离开,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痛苦。离开之后,梵高其实好几次偷偷前往伦敦,在乌苏拉家附近偷窥,即使看到乌苏拉和未婚夫在一起的画面令他十分痛苦,梵高就是不愿意停止这种折磨自己的做法。这种疯狂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梵高去乡下当牧师,才被迫结束。

24岁的时候,梵高在姨父家第一次见到了26岁的表姐凯。在两个人的交谈中,梵高被表姐深深吸引,但这个时候凯已经有了丈夫。后来,梵高在经历了矿村的事件后,和上帝分道扬镳,他选择了回到家乡苦练画技。这个时候,表姐凯再一次出现在了梵高面前,当时的凯因为失去丈夫无比悲痛,梵高在表姐身上看到了一种因痛苦产生的魅力,这一次,梵高仿佛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可是凯还是爱着去世的丈夫,听到梵高的表白后,她选择了离开。绝望的梵高去找她,还当着姨父的面,将自己左手放在蜡烛火焰上炙烤,但依然遭到表姐的拒绝。梵高的手上因此留下了一大块黑疤。或许在艺术家看来,这是对一段爱情的最浪漫的留念,而在表姐、姨父以及梵高的家人看来,这种行为过于疯狂,他们不理解梵高为什么要用如此激烈的行为伤害自己,这段爱情也就结束了。梵高认为也许自己和爱情无缘,他只能将所有的感情倾注在绘画里。

第三段爱情发生在餐馆吃饭时,梵高遇到了女洗衣工克里斯汀。这个女人除了洗衣工之外的身份,还有一个就是妓女。她给梵高带来了情欲上的滋润,让梵高觉得自己的画更为流畅了。克里斯汀虽然有五个孩子,但是她还是会抽空来到梵高家,为这位画家洗衣做饭。梵高对这样的日子很满足,相处一段时间后,梵高想娶克里斯汀为妻。虽然这个女人怀着别人的孩子,但是梵高觉得克里斯汀应该得到别人的怜悯和爱,这大概是梵高在当年那个小矿村里习得的信仰,他认为应该善待每一个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他们已经经受了太多的生活磨难,所以他怜悯克里斯汀,他想要好好爱护这个女人。然而,克里斯汀越来越懒惰,还抱怨梵高买颜料、邀请模特太过于费钱,她甚至一度回到母亲家,重新开始做妓女。梵高向克里斯汀建议一起去乡下,这样生活或许会轻松一点,克里斯汀不愿意,于是梵高的第三段爱情也结束了。

梵高不仅在爱情道路上十分坎坷,亲情方面也不尽人意。父亲去世后,家中只有弟弟一人支持援助梵高。就这样,他成为了一个孤独的画家,逐渐形成了他那极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在创作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自成一派的梵高,为什么最终对自己举起了枪呢?

梵高的第一个画室在海牙,跟着一位表哥学习绘画。这个地方见证了他的第三段感情。和克里斯汀分别后,梵高身体虚弱,精神也不好,他渴望回到家中,待在母亲身边调养。在家乡的这段时间,邻居家一位39岁的女儿马高特爱上了31岁的梵高。虽然梵高不爱她,但是因为深知单恋的痛苦,梵高并没有拒绝这个热情的女人。她所给予梵高的,是那种成熟富人才拥有的深刻同情和崇拜,这使梵高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但是这段感情遭到了女方家人的强烈反对,最终马高特服毒自尽,后来被送到了疗养院。不久,梵高的父亲在家中后院跌了一跤去世了。葬礼过后,妹妹明确表示这个家不再欢迎梵高。于是梵高接受弟弟的提议去巴黎。

在提奥工作的画廊里,梵高看到了法国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这些画打破了梵高对画作的固有印象,它们展现出画家对太阳的狂热崇拜,画里充满着光、空气和生命感,这让梵高感到喜爱和向往。于是他也开始学习印象画派的绘画技巧。梵高在巴黎认识了塞尚、高更等画家,他狂热于这些友情,和他们一起买颜料、畅谈艺术,还萌发一起开一间艺术画廊。但在这个计划即将落地时,这个疯狂的艺术家又突然变心了,她觉得她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绘画中,而不是应酬或是经营一桩生意。而且他觉得自己注定是一个农民画家,而不是城市画家,自己的绘画风格和巴黎那些画家的风格不同,他应该到乡间去追寻太阳。

在画家朋友的推荐之下,梵高独自前往古城阿尔勒。阿尔勒的环境令梵高着迷,她每天早出晚归去乡间写生,没有钱雇模特,梵高就自己当模特儿,这也是梵高自画像系列的来源。当地人觉得他是个红头发的疯子,但这会儿的梵高已经不再关注外界的目光,她也放弃了世俗所谓的成功愿望,只想为自己而画。只有画画才能使他的精神免受痛苦,他没有上帝,没有家庭,画画才是他的生命。梵高在这里租下了一间黄房子,还收留了被贫困和病痛折磨的高更。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实在是太孤独了,但高更来了之后,两个人却总是争吵。高更觉得梵高的画单调乏味,认为梵高喜欢的画家一无是处。蛮横的高更似乎找到了缓解病痛折磨的方法,那就是拿梵高取乐。两人虽然偶有争执,当高更提出离开黄房子时,梵高依然激烈地提出反对,她不愿意回到一个人的孤独生活。有一次,他俩一起去妓院找姑娘,因为妓女的玩笑,梵高将耳朵割下来送给了她,这疯狂的举动吓坏了所有人。后来梵高被送到医院,高更也离开了阿尔勒。

医生说,梵高因为不戴帽子,每天在普罗旺斯的太阳下长时间作画得了日射病,她只得一个人孤独地回到黄房子里疗养。尽管梵高按时吃饭休息,避免自己的情绪激动,可是她还是开始频繁失眠,甚至出现幻觉。没过多久,梵高又起早贪黑地走进阿尔勒的乡间,感受阳光、空气、鲜花等一切色彩狂野的景物。梵高的精神整天处于亢奋之中,夜不能寐,仅靠咖啡、苦艾、酒和烟草度日。村里的小孩开始叫他疯子,叫嚷着他把另一只耳朵也割下来,甚至还编排取笑梵高的顺口溜。梵高被这些孩子激怒,往他们身上丢东西,大人们就不乐意了,他们觉得梵高精神已经失常,联名上书给市长,要求将梵高监禁起来。梵高被关进了监狱,医生前来探望他,建议他前去圣雷米的一家疗养院。

在疗养院的日子并不好过,周围都是精神病患,无法交流,梵高只能读书画画。精神状况好一点的日子,梵高会向医生申请去疗养院外面画画。这段时间里,梵高的癫痫病依然时不时地发作,人们好几次在某个田野里发现失去知觉的梵高。清醒之后,梵高对这样的自己无比厌恶,他在疗养院里过得越发消沉,画作也越来越疯狂。我们也不知画画在最后的日子里到底是拯救了他,还是将他的精神状态推向了深渊。

但还是有开心的消息传来,弟弟提奥告诉他,去年他在阿尔勒画的《红葡萄园》被人以400法郎的高价买走。另外,弟弟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提奥夫妇决定让孩子继承梵高的名字。提奥也一直在寻找能治疗哥哥的医生。转院之前,梵高先到巴黎见了弟弟一家人,他惊讶地发现,弟弟将他所有的信件和画作都完好的保存,便在弟弟家为自己举办了人生中第一个画展,观众是弟弟、弟媳,还有他那同名的小侄子。

随后,梵高在弟弟的陪同下来到小镇奥维尔,见到了新的主治医生。医生让梵高继续画画,这对她的病或许有好处。在完成那幅著名的《麦田上的乌鸦》后,梵高的病又发作了。据说是有位农民看到了梵高坐在树上自言自语,在本书的作者欧文·斯通看来,当时的梵高是在和自己的一生告别。梵高用一把左轮手枪,朝着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但是没有立即死去,他跌跌撞撞回到了旅馆。第二天,弟弟闻讯赶来,医生告诉提奥没有希望了,梵高的身体过于虚弱,无法去除子弹。凌晨一点,梵高在弟弟的陪伴下去世。这对提奥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回到巴黎之后,也进入了疗养院。就在梵高去世后六个月,提奥辞世,妻子将他的遗体运到奥维尔,让他和哥哥安葬在一起,长眠于奥维尔的麦田中,和哥哥一起归于泥土。

以上呢,就是《渴望生活:梵高传》的主要内容。读完这本书,我们也了解了梵高疯狂的一生。其实后人对梵高短短37年的人生历程,最多的评价也是疯狂二字。也是啊,只有了解了梵高的疯狂,才能洞悉他所经历的苦难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他带着看似疯狂实则纯粹的心,将他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通过笔和颜料留在了画布上,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许我们既没有梵高的天赋,也没有梵高的疯狂,但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生活、赞美生活。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应由,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