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边城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边城》。
1988年,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接到瑞典文学院的一个电话,对方问到:“请问中国有位叫沈从文的作家是否还健在?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了。”这已经是沈从文第二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了。但遗憾的是,这一年的5月,沈从文已经辞世。当时某位奖项评选员说:“沈从文是最有望获奖的作家,可惜的是,该奖项只能颁给健在的人。”于是,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就此错过。
而让沈从文在1987年、1988年连续两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究竟是哪部作品呢?它就是《边城》。
汪曾祺曾经这样评价沈从文:“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这话并非无中生有。沈从文的《边城》,曾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是沈从文写于1934年。那时的社会仍然动荡不安,但整体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墨客都在找寻社会的光,和发掘人性的本质。而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位文人,他饱含深情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湘西小城,希望给在都市中迷茫的人们建造一座心灵的灯塔。他告诉人们,人间仍有纯洁真挚的爱,人性需要回归自然的本真。
边城是指远离城市喧嚣边缘而又宁静的小城。沈从文在离开家乡去大城市闯荡后,对城市中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和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十分厌恶,于是撰写本书,表达对湘西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湘西的茶峒城。西边住着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城里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有两个贵公子,大儿子名叫天宝,二儿子名叫傩送。兄弟二人在端午赛龙舟上先后遇见翠翠,并一见倾心,于是决定以唱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而老二的歌声赢得了翠翠的欢心,于是老大心灰意冷地驾船远行,却不幸遇难。哥哥的家世给傩送带来沉重的打击,纵然深爱着翠翠,但还是在痛苦中选择离家远行。不久后,爷爷也撒手离世,留下翠翠独自孤独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接下来,我将通过三个部分对本书进行一个讲解。
对于自然之美的描写,主要展示了湘西自然风光的明净清透。小说当中对环境的描写占了很大的篇幅,并且在一开始便展示了边城之美。书中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居留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作者短短几句话,便将老船夫和孙女翠翠的生活环境呈现在我们面前。美丽的边城、清澈的小溪、白色的小塔、机灵的黄狗,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生命与自然、人性与人情,都达到了一种和谐共处的纯美境界。边城之美,不在于壮阔,而在美的清晰自然。那湾坡小小的篷船,那清澈见底的白河,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一半在陆地,一半悬在水中的吊脚楼,那恬静优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这些朴实而充满生气的景物,自然而又清丽,将湘西小城自然、原始、安静和古朴的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般田园牧歌式的美丽世界,让人无限憧憬。
沈从文为什么要把湘西写得如此美好呢?这便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沈从文于1902年出生在湘西黔交界的湘西小县城凤凰。六岁时就被送进私塾,但教条刻板的读书生活使他厌倦,而凤凰城里各式各样鲜活的事物,却总能引起他无穷的兴趣。这些幼时的见闻、经历,都给沈从文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帮助。14岁时,他弃笔从军,随着部队感受了各地的风土人情,饱览各处迷人的自然风光。在接触新文学后,沈从文在1923年去北京闯荡,想考取大学却没有成功。在艰难困苦中,开始用笔名“休芸芸”进行创作,并开始在内心构建打磨他魂牵梦萦的湘西世界。在那个杀人不眨眼的世道里,他的内心却很柔软,总是被美好的事物打动。在《边城》的题记中,沈从文字述说:“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随处都可以看出。”沈从文后来又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违背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些也许可以说明,他笔下的湘西为何如此之美吧。也正是这样美丽的环境,才会孕育出翠翠这样纯净至善的人,才会发生如此纯美凄婉的爱情故事。
对于人性之美的刻画,主要从故事中感受人物的至善至美。作者笔下的茶峒城,是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这样梦幻般的环境,孕育的人物自然也是美好的。《边城》中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纯粹,没有勾心斗角和算计,只有淳朴自然、真诚相待,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热情大方、朴实纯然、诚实守信,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老船夫替公家撑船,任劳任怨。有的船客看爷孙俩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便想塞下几枚铜板接济,可船夫却觉得:“我有口粮,三斗米,还有700钱,谁要你的铜板呢?”有时遇到非要塞钱的船客,老船夫拗不过,就拿这些铜板买些茶、酒、水和烟草,用来招待来往的人。从船夫的憨厚与热情中可以看到《边城》中人与人之间最单纯、最美好的关系,江陵之间与人为善、重情重义的美好品质。这里的人们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栖居。
女主翠翠是本书刻画的最为出色的人物。书中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而她那青春期朦胧的恋爱,更是那样的纯粹美好。她初涉爱情时的矜持、害羞和怦然心动都真切感人。
那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爱情故事呢?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湘西茶峒城,女主翠翠是出身清贫的船家孤女,与靠撑船维持生计的祖父相依为命。城里的掌管水马头的顺顺有两个贵公子,大儿子名叫天宝,二儿子名叫傩送。在一次端午节的赛龙舟上,13岁的翠翠与14岁的老二傩送初次相遇,彼此都在心中埋下了朦胧青涩的喜爱之情。又一年端午节,赛龙舟大哥天宝也对清纯的翠翠一见钟情,并经常跟翠翠的爷爷聊天,委婉地表明心意。天宝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空闲,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鸭成天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溪边来为翠翠唱歌。”与此同时,当地团总想将女儿许配给老二傩送,为了表达诚意,还把新磨坊当做嫁妆。然而傩送宁愿只守着一条破船,也要娶翠翠为妻。兄弟俩同时喜欢上了自己的孙女,这让爷爷犯了难。爷爷是个开明的人,也没有一口答应为翠翠定下这门婚事。爷爷说:“这事得翠翠自己做主。”懵懂天真的翠翠,同时赢得了天宝和傩送兄弟二人的喜欢,本是一件普通的好事,但却因为误会酿成悲剧。兄弟二人得知彼此都喜欢翠翠,便商讨出君子协定,用美好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博得翠翠的爱,最终尊重翠翠的选择。傩送每晚的歌声彻底融化了翠翠的心,爷爷误以为这是老大天宝的歌声,便急不可耐地告诉天宝好消息。可事后爷爷才知道,这歌原来是老二傩送唱的。天宝得知翠翠因为傩送的情歌动了情,伤心之下离开了茶峒,最后在跟货船下穿东京青浪滩时,不慎落入漩涡,意外淹死了。
天宝出事之后,爷爷对翠翠的幸福愈加担忧,急切的想将翠翠托付给傩送,这激起傩送对哥哥的愧疚,但他对翠翠的爱却又不能割舍,致使她痛苦不已,于是选择了远离家乡。天宝的父亲顺顺认为,儿子的死与老船夫的含糊其辞脱不了干系,于是对老船夫十分的冷淡,也不愿翠翠做傩送的媳妇。顺顺和傩送的冷眼相待,孙女翠翠婚姻大事未果,以及当年女儿的爱情悲剧,这一切都涌上心头,让老船夫辗转反侧,痛苦不堪。最终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怀着牵挂和担忧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死后,顺顺的心结也就此打开,最终同意翠翠和傩送的亲事。只是翠翠的心上人傩送早已经离家出走,翠翠只能独自坐在船头,等待心上人的归来。
在这一段美丽而又充满纠葛的爱情里,在这个兼具自然和人性之美的世界里,没有天灾人祸,每个人都充满爱与善良,都在试图成全他人,却在偶然和误会当中,不可避免的一步步崩塌,最终被命运推向悲剧。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悲剧呢?这就需要在第三部分进行讲解了。
对于悲剧结局的思考,一方面从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时代大背景下,解析都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冲突。整部作品最令人遗憾的部分,莫过于翠翠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就在读者们盼望着那个翠翠深爱的青年,能够回到她身边时,作者却在最后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这种结尾带着一种凄凉、哀愁、牵挂和期盼的感情,使读者为之焦虑和感伤。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美与悲,翠翠的美与她的悲,相生相依,糅合在一起。越想表达美,越要借助悲剧这一形式。爷爷因为自己女儿的爱情悲剧而后怕,在对待翠翠与天宝、傩送的感情上,想做出最优解,在两兄弟间摇摆不定产生误会,这便奠定了故事的悲剧性。但这也是因为他希望翠翠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仅仅是爷爷的错吗?并不是。对情窦初开的翠翠来说,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缺少母爱和对自我的关照,面对炽热纯真的爱情,手足无措,不敢勇敢地向爷爷表达自己真实的心意,无法把握自己的幸福。而傩送作为本应该大胆示爱的人,却总是思前想后,顾虑太多,明知翠翠对自己的心意,却一再的去谦让这份感情。对天宝来说,明知翠翠不喜欢自己,却还是赌气离开,因为不冷静葬送自己的性命。这本应该是一段清纯美好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凄婉的悲剧。这样令人扼腕的结局,也给读者警醒。尽管湘西小城的民风淳朴,尽管翠翠美好的像一幅画,可现实终究会有不完美和遗憾,这才是生活。
这样的爱情悲剧,潜藏着作者的现实悲剧意识,对都市文明中的浮躁欲望、虚伪、狡诈等扭曲的人性充满失望,希望读者认识到中华民族过去的伟大光明之处,与当时的堕落之处。作者用细腻平实的文字,将乡土间的生命故事娓娓道来,意在借此展现中华民族过去曾经有过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散落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之中。这便是翠翠为何生得这般害羞,因为当时的乡土姑娘大多都是这番模样。这样一个乡土姑娘,身上却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好品质,善良、淳朴、纯净、自然。而当时的社会却令作者扼腕叹息,他认为,当时闯入乡土的都市文明中恶的部分,正在疯狂地侵蚀中华民族美好的品质。我们从理性上思考着两种文明的对撞,并从感情上激起强烈的共鸣,在感受美的同时,美的逝去也为我们带来深刻的悲凉。
总结一下,《边城》是一个清丽纯美而又有些哀婉的爱情故事,文字间充满着自然和人性之美。茶峒城美得像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远离尘世的喧嚣,孕育着边城至纯至善的人们,寄托着作者对和谐、美好、诗意、自然的理想世界的追求。但同时,小说在美丽中又透露着一阵悲凉,背后隐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沈从文敏锐地觉察到湘西与现代社会激烈地碰撞着,这背后隐藏的是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冲突和对抗,是对现代文明的物欲泛滥的批判。这印证了鲁迅先生那句著名的谶语:“悲剧便是将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美的逝去带来深刻的悲凉意味。作者用极美的文字,写了一个极大的悲哀。美与悲的交融缠绵,展现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那是美丽与伤感的存在。在浮躁的社会里,它是灵魂的栖息之处,让我们获得一份内心的沉淀和宁静。品读这本小说,不仅可以感受人性当中的纯善与美好,还可以在文字当中感受文学大师对美学的追求。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再来一起解读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