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流浪地球

铛铛铃2025-08-30文学1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流浪地球》。

说起《流浪地球》,更多人是从电影当中了解到这个故事的。毕竟中国内地累计票房46.55亿人民币,全球累计票房6.99亿美元,可不是闹着玩的。

随着电影的成功,越来越多人有了对于原著和作者刘慈欣的好奇心。但事实上,这部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并不是整个《流浪地球》原小说的全部内容。

电影的主要情节是在经过木星时展开的改编,注入了诸如希望、坚持、团结、舍己为人等元素。而小说的基调比较悲情,人们充满了对末日来临的恐慌,人性变得孤寂、压抑、麻木、猜疑,人类对太阳既畏惧又怀念的复杂情感,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是以“我”的角度来讲述整个故事的,讲述了人类带着地球逃离太阳,向半人马星座进发的过程。“我”从地球停止转动的刹车时代结束时出生,并见证了太阳的陨灭。从这样的个人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人类生死存亡的过程,让读者和“我”一起,沉浸在懵懂又惊慌的氛围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出生在地球停止自转的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人类为了避免被急速膨胀的太阳吞噬,在地球上安装了12000台发动机,准备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这个计划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因此全书一开始就说:“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随着“我”的长大,地球开始进入逃逸时代。这期间地球灾难频发,“我”失去了父母,也在困境中认识了一个日本女孩佳代子,并结为夫妻。

全书的重场戏发生在地球已经安全逃逸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太阳并没有像此前科学家预言的那样进行衰变,长达四个世纪的地球逃逸计划竟然是个骗局。愤怒的人们揭竿而起,组成了叛军,向联合政府发动进攻。而“我”和妻子加代子因为分出两个阵营,家庭随之分裂。最终叛军取得了胜利,将联合政府的5000多名成员放逐到零下100多度的户外。而就在此时,太阳爆发了氦闪,太阳死了,人类和地球活了下来,在宇宙中继续流浪。

刘慈欣始终以一种亲历者的角度在描绘着那段壮哉的地球逃亡时,不可谓不新奇,也不可谓不壮观。有爱情、有背叛、有生死、有理想,和一般的科幻小说相比,《流浪地球》更注重对情感的挖掘,尤其对宇宙灾变过程中人类细致入微的心理进行深入刻画。在叙述氦闪这样的大浩劫面前,并未忘却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追问,使科幻始终未脱离文学的轨道,依然以文学的方式感染着读者。

这部作品也获得了2000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并获得了《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以及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的鼎力推荐。

是什么让这部作品如此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刘慈欣的名字,甚至开始关注中国科幻小说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从三个方面带你走进《流浪地球》,一起感受科幻小说下作者的精神力量。

第一方面,我们从故事结构入手,看看这部作品当中的科幻元素。

小说发表的年份是2000年,是诸多世界末日预言的节点。以千禧年为节点的灾难小说和电影精彩纷呈,很多人在等待着最后的审判那一刻。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正在朝着末世靠近,随时会迎来最终审判,这是千禧年的一个世界氛围,跟《流浪地球》中所缔造的氛围很契合。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合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太阳的灾变将炸毁和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并使所有类木行星完全改变形态和轨道。自第一次氦闪后,随着重元素在太阳中心的反复聚集,太阳氦闪将在一段时间反复发生,这一段时间是相对于恒星演化来说的,其长度可能相当于上千个人类历史。所以人类在以后的太阳系中已无法生存下去,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而照人类目前的技术力量,全人类移民唯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比邻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

人类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部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加速流浪时代、减速新太阳时代)。

复旦中文教授严锋说:“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的作品之后,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与其他科幻小说或者灾难电影不同,《流浪地球》中人类的选择不再是单纯的逃离,而是带上了地球一起走。这种情节元素,或许只有对故土家国有着浓烈归属感的中国人才能展现。虽然故事解释了因为没有其他可以生存的星球以及飞船系统无法维持生态平衡,但究其内核,还是因为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地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科幻的价值绝不在于普及科学知识,科幻是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科幻以科学为依傍,但并不一定要做成严格的教科书。科幻更重要的功能是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幻想与热情。科幻的发达与人类在科学方面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进步给科幻作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很明显,中国近年来在科技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激发中国人科幻兴趣的主要动力。

《流浪地球》当中,人类通过天文观测可以预知未来发生的氦闪,可以停止地球的自转,用发动机给地球插上翅膀,将其作为一个庞大的航行工具,驾驶至外太空,寻找新的栖息之地。还可以用反物质导弹清除运行轨道上小行星的阻挡,一路克服各种艰难,飞奔向安全稳妥的未来。

除却这些科技力量的运用之外,人们还懂得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控制自身,缩小族群数量,牺牲当下的利益,而着眼于未来。

但是,无论人类如何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却敌不过自然。一个小小的喷嚏——地震、洪水、干旱、低温、酷热、氦闪,每一个波动都可能使人类的族群在瞬间湮灭。人只能生存在宇宙留给他的狭窄间隙中,而不具备与自然对话或讨价还价的资本。对自然的敬畏,成为《流浪地球》在科幻外衣下压倒一切的主题。

第二个方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作品,作者是怎样构建起一个让读者沉浸的末世的。

“我没有见过黑夜,我没有见过星星,我没有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开篇这一句就可以把读者迅速镇住。这种绝地求生的悲壮情绪,一直贯穿了整篇小说。

在故事中,人类只有站在浩瀚的时空当中,才能真切地看清我们生活的此时此地——有太阳、有星星和月亮的世界。在故事中,人们对于太阳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使得读者的心情也跟随着作者的第一视角不断起伏。

整部小说分为三个章节: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和流浪时代。

在刹车时代,作者主要描绘了地球的现状,为读者做好背景设置。由于地球发动机的作用,地球已经不再是绕太阳进行圆周运动,而是椭圆运动。这一时代,太阳不再是为人类提供光明和温暖。近日点的时候,地球温度骤升;远日点的时候,地球温度骤降。曾经日出而生、日落而作的太阳时,已经成为过去,只能在全息显示屏上勾勒、展现一二。而在这张已经有伏笔埋下,地球派和飞船派的矛盾已经展现。

在漫长的流亡流浪过程当中,亦如人类社会的进程一般,免不了流血与暴力。流亡数百年后,部分流浪者利用望远镜发现,他们热爱的、光明的、温暖的太阳并没有如期发生氦闪,他们开始相信,这是联合政府为了独裁而设计的骗局。等叛军包围了联合政府最后5000人所在的地球发动机控制室,处决他们,让他们化作一具具冰雕,永恒地站立在地球表面。就在这时,太阳氦闪爆发了,太阳系迅速破灭,成为生命的禁区。

这种故事的转折与塑造,使得刘慈欣笔下的末世更具有真实感。读者的无奈与愤怒,是沉浸在作者勾勒的末世下的最好证明。

除了故事事件处理,在写法上,刘慈欣也体现了他宏大壮阔的想象力。比如他写地球发动机:

“你想象一个巨大的宫殿,在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了。”

再比如在地下城,对灰色的描写:“犹如整个宇宙下了一场大雾,城市幸存的高楼形单影只地站立在冰面上,挂着长长的冰棱珠。”这些描写都形象具体,给读者无尽的思考与联想的空间,使得读者能够尽情地想象末世的样子,并沉浸其中。

在不同的时代,地球的状态也不同。作者以小见大,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对比。比如因为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被百米高的巨浪吞没的上海,最后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裸露的岩石和冻土上,像史前巨兽的化石。

在第一章节和最后的章节的结尾,作者都是以“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作为结尾。这种叹息式的结尾,像是绝望的咏叹调,让读者忍不住跟着一起轻叹,并默默地一起哀声,讲出自己对于故事的感受。

“地球,我流浪的地球啊!”

第三个方面,让我们从第一视角感受末世里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关怀。

和一般的科幻小说相比,《流浪地球》更注重对情感的挖掘,尤其对宇宙灾变过程中人类细致入微的心理进行深入刻画。在叙述氦闪这样的大浩劫面前,并未忘却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追问,使科幻始终未脱离文学的轨道,依然以文学的方式感染着读者。

在科幻中看到所有推到极致的生与死,以及对人性的拷问。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有着更高的智慧与能力,不仅可以充分认识外界,还有深刻的自省及修改不足的可贵优点。因此,地球上没有哪一种生命比人类更加强悍。然而,将如此智慧的人类放入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却成为不值一提的草芥。

作者心目中的科幻不是去怎样彰显人性,而是借以反映人与自然或者宇宙关系的手段。某种意义上,它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因此,《流浪地球》中并未对人性予以过多的描述,相反,他着重描绘了特定科幻背景下人类的悲剧性及自我异化。

因为身处流浪的地球,所以妈妈并不在乎爸爸的出轨,而出轨的爸爸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放荡了一段之后,又百无聊赖地回归了家庭。

因为身处流浪的地球,所以会有地球派与飞船派之争,会有观点不同而引起的械斗战争。

因为身处流浪地球,所以宗教一夜之间消失,希望成为了最珍贵的东西。

因为身处流浪地球,所以当遇到危险会有严格的避险顺序。

因为流浪的地球,所以会有联合政府与叛乱者之间的冲突,血流成河,尸骨遍地。

地球的流浪成为这一矛盾产生的最终根源。人类为了存活下来,爱情信仰都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流浪本身则归结于人与宇宙的关系。这种关系并非亘古不变、万世长存,相反,他始终处于或大或小的变化之中。人类要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种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流浪地球》是典型的在极端危机之下,对人类本身命运和人性的拷问。即使在流亡状态,人们依旧在争斗。在行过木星之后,飞船派还举行了暴动,将5000多名地球派的领袖以欺骗罪处死。处死的手段极其残忍,他们收走了每个被判死刑的人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然后把它们丢在大海的冰面上,让零下百摄氏度的严寒慢慢夺去他们的生命。

在这群氓状态中,人性的残酷避险无疑。我看到一个小女孩举起一大块冰,用尽全身力气,狠命地向一个老者砸去。她那双眼睛透过面罩,射出疯狂的愤怒。

在这部作品当中,作者对人性的刻画和描写非常有力。联合政府受到了背叛和审判,极其张力的展现了人类的愚蠢和自以为是。愚蠢的人群集合万众之力,将圣人从神坛推落,并无情的讽刺与践踏。即使真理和真相不会迟到,但真理和真相到来的时候,这一人群不会记住过往,不会自责,他们会再次推选新的圣人。一旦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清醒认识与思考的时候,悲剧亦或是规则又会不断的重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下片刻。虽然联合政府并没有涉及骗局,但那500具冰雕却会面向着故乡太阳系永恒地凝望。而主人公“我”得出的结论却是:“太阳死了,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人类将继续在浩无际涯的宇宙中流浪,但谁也不能保证,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会不会有下一次的暴动。”

《流浪地球》里对人的心理和态度表面上是一种极端的冷漠,但其实如同火山熔岩,一直在内心存着一种爆发状态。如同那些被挖去成为燃料的巍峨山峰,那些被蒸发摧毁的城市遗迹,那些永远远但永远存在记忆里的回忆,那些站在山坡上可以看见的绿意和春风,那些曾经的海浪拍戏带来的咸腥味道。

《流浪地球》整部作品只有2.3万字,你可以选择一个阳光尚好的下午,花一个小时仔细品读完这部作品。你将会从这个故事当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文关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如果你读完了这个故事,也会情不自禁地叹息:“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你也将明白,是我们离不开地球,不是地球离不开我们。对于现在我们视作普通的太阳,也会充满无限的敬畏与感激。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我是泥巴,下期读书会我们继续来一起分享精品好书,记得收听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下一篇: 墨菲定律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