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乡土中国》: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铛铛铃2025-08-24文学24人已围观

简介

朋友,你好。

那这次为大家解读的书叫做《乡土中国》。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华夏大地之上,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生。中国呢,和乡土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而土地是中国人的生存根本。

那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和结构,《乡土中国》这是一本必读书。它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探讨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礼制制度、血缘和地缘等问题,并且还解析了农耕文化下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处处充盈着真知灼见。

本书的作者是费孝通先生,他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一生严谨治学,实地考察,并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的篇章。

《乡土中国》这本书呢,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集结了费先生14篇研究性的文章,可以说事业宏大、见解精辟。虽然呢,这本书年代悠久,但是它的理论价值、学术见解放在现在呢,依然是值得借鉴的。

书中呢,费先生的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平易晓畅、简洁明快。能做到这些,除了卓越的学术能力以及高超的写作功力之外,还源于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和感情。

那一提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有多少人是高高在上,站在仰视视角去看待问题的呢?好像啊,这个乡土社会理应被轻视和批判。而费先生呢,则完全不同,他的著作当中看不到对乡土社会的偏见,也没有那些伪知识分子式的嘲弄,反而能够帮助读者解读一些对乡土社会以及乡下人的刻板印象。

我想啊,通过这本书呢,您将会了解到中国人为什么讲究长幼有序,为什么故土难离,为什么爱攀交情、拉关系等等等等。

那好了,接下来的时间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乡土中国》,沿着费先生的思路,我们一窥中国基层社会的究竟。

那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啊,“谁家往上数三代不是农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所有非乡土人士的祖辈,其实都是从乡土里走出来的,乡土是中国人血液中的本色。

的确,华夏文明建立之初,那就是以农业为根基,以农为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无论走到哪儿,中国人都离不开跟土地打交道,哪怕是到了寒冷的北极圈,中国人要是住下了,也要撒上一些种子,看能不能长出庄稼来。

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农业大国,跟地理位置有关。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地大物博,有长江、黄河两条大河,水源充沛,外加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农业。于是呢,远古的先人们开始以耕种为生,世世代代守着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随着人口的激增,粮食需求量加大,先人们开始不断地开辟新的土地,并通过精耕细作的方式来增加产量,由此中国的农业社会日渐成形。

另外,中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它几乎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之中。东部呢,是大海环绕,南部丘陵起伏,西部、北部高原耸立。地理上的封闭造就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保守,我们习惯在一个地方扎根定居,而且一旦住下来,就不愿意再迁居,也不愿意轻易改变已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古代人世世代代以农为生,从而导致了中国农业发展上的源远流长。

直到今天,乡土社会在中国依旧占据着主流位置,它悠久而庞大,有着独特的乡土本色。

首先,乡土社会讲究长久定居,安土重迁。在乡土社会,农业占主导地位,农民离不开土地,并以土地为中心聚居。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所以农民也不会移动,这就导致了乡土社会人口流动不频繁,农民就像粘在了土地上一样,世代繁衍。哪怕遇到了自然灾害或者战乱,他们也很少会离开自己的家乡。

其次呢,乡土社会的人们习惯聚居生存,这也是形成村落的原因。聚居生存有这样几个好处:

第一呢,每家耕种面积小,为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离得很远。

第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乡民们需要合作,聚集在一起,合作起来会比较的方便。

第三,为了安全,因为人多了容易保卫。

第四呢,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产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又一代的发展起来,成为大的村落。

而最后,乡土百姓的身上具有天然的乡土气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对乡土社会的冲击,有些原先在乡下生活的,会离开乡间,前往城市去打工生活。初来乍到的乡下人对城市环境不熟悉,那常常就会做出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很多城里人便会讥笑乡下人土气。而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如果能够去除贬义色彩,用土气来形容乡下人,的确是很合适的。因为乡下人赖以生存的就是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命脉,乡下人与土地是无法分割的,他们沾染上土地的气息再正常不过了。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而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正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中华大地上有3/4的人,是靠着在田间劳作生息,土地就是乡下人的命根,土气是农民的标识,也是中国人世代靠着土地繁衍生息的标志。所以呢,看到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城里人不但不应该轻蔑,反而应该钦佩。他们的双腿扎在泥土里,头上顶着烈日挥洒汗水,他们是中国人传统生活的缩影,他们身上自然而淳朴的泥土气息,也理应得到尊重。

在现代呢,随着中国的发展,文盲率越来越低了,哪怕是在乡村,孩子们也会上学、高考,然后呢,离开家乡,到城里去求学、找工作。但是呢,在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的那个年代,中国的文盲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乡下,文盲比比皆是。

那很多人觉得乡下人不识字,那是因为乡下人愚蠢,脑子不行。但是费先生认为,不识字不能证明乡下人愚蠢,他们不识字,不是因为没有识字的能力,而是没有识字的条件。

还记得曾经有小学老师说啊,教授家的小孩比乡村小孩更聪明,学得更快,识字也更多,乡村小孩呢,无论是识字量还是识字的速度,都远不如教授家的小孩儿。但这能够证明乡村小孩比教授家的小孩脑子更笨、智力更低吗?

我们反过来看一看啊,乡下小孩种庄稼、抓蚂蚱、干农活,样样都是能手,可是教授家的小孩呢,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就能够证明教授家的小孩动手能力不行,干农活方面比乡村的小孩更蠢笨吗?这个答案显然就是否定的。

乡下小孩识字慢,教授家的小孩不会干农活,都是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所造就的。教授家的孩子呢,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书本,每天耳濡目染,自然就识字多、识字快。而乡村小孩呢,每天跟农活打交道,干起活来自然就是得心应手。

所以啊,不能够通过识字,就说乡下的小孩更愚蠢,也不能因为乡下人不识字,就说他们脑子不行。

嗯,在20世纪上半叶,乡土社会中的乡民接触文字的机会那是非常的少,文字啊,在乡土社会的发展缓慢也得不到普及。所以呢,乡下人在乡土社会根本就没有识字环境。

那有朋友可能会问啊,为什么文字在乡下发展的非常缓慢呢?

首先是因为乡土社会对文字就没有需求。文字的出现是为了传递信息和记忆,只有人们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受到了空间和时间阻隔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文字。

首先,空间上离得远,两个人想传递信息,却看不到对方,语言无法交流,那就只能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了。写信或者古代的飞鸽传书就是最好的案例。

那其次,在时间上,老一辈人想留下点文化传承给晚辈,比如说这个家族当中的历史啊,经验、文化和教训,这些东西在口头上不太好传递,就只能通过文字来传承了。像著名的《世家训》,就是通过文字来传递家族观念的。

在乡土社会,人们传递消息的时候,几乎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所以文字对乡下人的用处不大,也就很难被普及了。

乡下人是聚居生存,一个大家庭的人呢,全都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街坊邻居都是熟人,彼此的空间距离很小。那有什么事需要代理交代,走两步找到对方,或者找个人传个话,通过语言交流就能够解决问题了,根本用不着文字传递。而且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比文字会来得更加的方便,更加的省事儿。

在时间上呢,乡土社会的长辈想要传授经验给晚辈,也都是口头交代的,因为他们留给子孙的经验多于思想。比如啊,告诉晚辈什么时候该播种了,什么时候要收获,庄稼有害虫了又该怎么办等等。这些经验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呢,就能够传授,而且还会逐步的融入到晚辈的生活当中,根本就不用通过文字来记录。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文字并没有需求。

第二点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要的记忆的范围和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他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变化,需要记忆的知识也是非常的有限。乡土百姓在一片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世代繁衍子孙,靠着长辈留下的生活经验,过活就已经足矣了。他们不需要有很多的记忆或者知识,很多事儿啊,忘了也就忘了吧,甚至比记着还要好。所以文字在乡土社会没有发展潜力。

第三点呢,是文字本来就不是乡土社会的产物。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庙堂性的,是为了祭祀、祭拜和记录帝王事件所用,服务于政府和皇家,根本就不是乡土社会的必需品。因此文字发明虽然是有几千年的时间,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依旧是目不识丁。

不过啊,现代的乡土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一代的农民大多数已经摆脱了文盲的命运,因为科学种田和操作机器的普及,使得乡土人士呢,也有识字的必要了。时代的发展带动乡土社会的与时俱进,也给文字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有朋友会认为啊,中国乡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也就是自私自利,各人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那种私。

但是费孝通先生认为,私可不是乡下人的专属,城里人也一样。在城里呢,只要是公共区域、公共物件,就很少有人会爱惜什么东西。一旦贴上了公家的、免费的标签,人们要不就会私自占有,要不就会肆无忌惮地破坏,就像公共厕所里的免费厕纸,经常会不翼而飞一样。这是一种缺乏公德心的表现,西方人也常常因为这一点而诟病中国人。

那为什么中国人的个性会偏私,缺乏公德心呢?这和我们社会结构当中的差序格局有关啊。中国的社会格局是差序格局,西方是团体格局,这两种格局的区别在于一个重视交情,一个重视规则。

那具体是什么意思啊?费先生给我们举了两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他说呢,西方的社会格局就像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捆成一把,几把捆成一扎,几扎再捆成一捆,几捆捆成一挑。每根柴在整个挑里都从属于特定的捆扎靶,每一根柴呢,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在西方社会,这些捆扎靶就是一个个的团体,团体之间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和制衡,团体中的每个人对团体呢,也有着非常强的责任感。

而中国的社会格局呢,是差序格局,它与西方社会的捆柴不一样。差序格局呢,就像是把一块石头扔在水面上,然后激起了一层层的波纹,一块石头就是一个中国人,激起了一圈圈的波纹,就是他的社会关系。这个波纹可大可小,它是充满变化的,是偏感性的,是态度暧昧的,是模糊不清的。诶,这就是中国人社会关系的特点。

差序格局呢,对中国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讲究长幼分明、尊卑有序。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呢,是靠人伦来维持的,所谓人伦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到底啊,他就是等级秩序的体现,要君臣有序、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在这种差等关系中,个人有个人应该遵守的规则,比如晚辈要对长辈尊重,臣子要对君主服从,女子要从夫、从子等等。

第二,差序格局使每个人呢,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前面说啊,这个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呢,就像是石子儿扔到水里面,然后荡起了圈圈波纹,石子是波纹的中心,我们也是自己社会关系的中心。因此呢,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习惯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继而就有了偏私的倾向。中国人的特点是什么呢?要么过分热情,要么十分冷漠,这也是差序格局所导致的。中国人呢,对自己社会圈子里的人是非常的热情,甚至可以拔刀相助啊,因为圈子里的人呢,都算是自己人。面对自己人的时候,我们会克己修身,就是更能约束自己,不做不道德的事儿。但是呢,当和不同的社会圈子交集在一块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有点冷漠了,因为对方不是自己人呢。和陌生的邻居共用一块走廊,我们就会堆积大量的杂物,希望自己能够多占一块地,然后谁都不愿意去打扫,既不讲功德,又不讲情分,因为和陌生人相处,根本不必通过克制自己,来博得对方的好印象。

第三,差序格局造就的社会圈子可大可小。石子投入水中,是激起千层浪,还是荡起小水花,这取决于石子的大小。而一个人的社会圈子的大小,则取决于这个人的身份地位。中国人的社会圈子,他可是具有伸展性的,可大可小啊。你要有权有势,社会圈子自然就大,谁都愿意攀附你。你要是落魄贫穷,这社会圈子就会缩小,甚至门可罗雀,无人问津。这就是俗语当中所说,“贫居闹市无人问,远在深山有远亲”。所以中国人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触要比西方人深刻的多啊。

在西方的团体格局当中,道德体系是由宗教观念塑造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西方人道德观念的来源,还是支持遵守行为规范的力量。在宗教观念下,西方人呢有两个重要的派生信念,一是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二是神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这就使得西方人在道德观念上注重平等友善。

而在中国的差序格局当中,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我们的道德观念是儒家思想塑造的,我们重视克己复礼,也就是克制自己、尊重礼教,孝悌忠义,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遵从的道德要素,仁就是这些要素的总和。在缺乏具体化团体的乡土社会中,人的体现最终会回归到私人的伦常关系上,这让我们只对自己的伙伴人,对没有关系的人则不闻不问,这就是中国人对外人冷漠,在公德心上有所欠缺的原因所在。

中国家庭扩大的线路,是从一个小的家,繁衍成一个大家庭,最后演化成一个氏族。一个大的氏族就好像是一个事业单位,富有经济、教育、政治、宗教、信仰等等各种功能。子女们为了士族的荣誉或壮大,有必要牺牲自己的感受,服从纪律、排斥私情。

在乡土社会中,夫妻间的感情可以说非常淡漠。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因为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夫妻二人一早起来就要各忙各的事,根本就没有工夫去说话。因为劳动分工不同,男人嘛,通常要出去劳作,而女人呢,则留在家里操持家务。干完活之后,男人通常也不着急回家啊,哪个男人要是整天待在家里守着老婆,反而会被人看作是没出息。所以乡村的男子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他们更加愿意在茶馆、烟馆,甚至是街头逗留,寻找消遣。在那些地方,男人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之后呢,如果这一天夫妇合作顺利,做得好没出事,也就没什么话可说,做的不好,大不了吵上一架,吵完了依旧是没话可说。第二天起来呢,仍然会延续前一天的方式,继续生活在乡下。

有说有笑,有情有义,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范围当中产生的。男的和男的在一块,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和孩子们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之外,性别不同和年龄不同的人之间,要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可不是偶然的,而是把生育外的许多事物,拉到夫妻关系当中所引起的结果。夫妻间要劳作,还要煮饭、饲养牲畜、照顾孩子、老人,繁杂的劳动,让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谈情说爱,长此以往,也就导致了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两性之间比较矜持和委婉,无法像西方人那样大胆的去表达爱意。

那了解完了乡土社会当中的男女关系,我们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乡土社会当中的礼制秩序。

乡土社会中秩序的维持靠的是礼制,礼制当中的礼仪,可不是我们常说的文明礼貌,而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这就说明这些行为是对的。在这个饭桌上,请长辈坐主位,晚辈绝不能和长辈去抢位置,这就是礼。在这个电视剧啊,《康熙王朝》当中,已经是一国之君的康熙皇帝,还要处处听从皇祖母孝庄的旨意,这也是个礼。

礼是乡土社会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经过一代一代传承遗留下来的,它是无形的,但是却被人们默默的遵从着。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上来说,礼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呢,这个礼和法律不相同的地方,就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则是靠传统来推行的。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让人呢会有一种敬畏感。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学习过,不会问及理由,只当那是理所当然。所以啊,礼的推行并不依靠暴力或者权力,而是依靠教化,长期的教化会把外在的规则化成内在的习惯。

维持礼俗的力量,不是靠身外的权力,而是靠着内心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更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当然了,乡土社会的礼制可也有残酷的地方,人们遵循传统形式,却不会考虑这个传统是否合理,是否尊重人性。比如从前的男人觉得打老婆天经地义,别人管不着,这就是不合理的礼。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因为受到礼教约束,不得不遵从母亲的无理要求,休掉了自己的爱妻刘兰芝,最后呢,导致两个人双双殉情而死,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礼。

幸好啊,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社会当中的礼制,已经逐渐被法治所取代,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让人性得到释放,不被礼教所束缚的表现。

乡土社会是采用礼制,而不是法制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在农村呢,没有诉讼,也没有律师,律师那可是城市的产物。乡下呢,只有说和,人两家呢,出现了矛盾了,找一个有威信的人来当中间人,那坐在一起帮着评评理,说和说和,从而来调解问题。

乡土社会也没有诉讼,是因为乡下人不愿意打官司,除了官司不好打之外,更因为几乎没有官司可打。乡土社会呢,那可是一种熟人社会,乡民周围都是认识的人,谁是谁非大家心里自有明鉴,有过错的人呢,会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所以打官司几乎没有必要,不到万不得已,乡民是不会进衙门打官司的。因此法律在乡土社会没有生长的土壤。

那既然乡土社会以礼制进行管理,那管理的权利到底在谁的手里呢?俗话说得好,“山高皇帝远”,法律波及不到乡土社会,那皇帝也顾及不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呢,就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了一种趋于稳定的无为政治。当然,这里所说的无为政治呢,是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在乡土社会内部,这种无为政治就是长老统治。

在乡土社会,最有威信的,通常就是那个最年长的人,比如宗族里的大家长,又或者是家庭里的当家人,他们就是所谓的长老。长老权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是教化权力,顾名思义,他是通过教化人,然后得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统治。

在乡土社会中,年轻人是遵循着年长人的足迹,一步一步向前走的,他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了问题,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向年长的人寻求建议,年长的人在诠释传统,教化晚辈方面,具有无可非议的资格和权力。平时生活当中产生纠纷的时候,一般呢也由长老作为权威来评判是非黑白,德高望重的长老,是乡土社会当中礼的象征,也是正确的行为范式和道德标准。

乡土社会注重礼制,注重传统,相对稳定,变迁不快,这也为长老权力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但这种长老统治呢,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病。比如说啊,这个长辈们继承了上一代的一切方法标准,然后用旧传统教育着新时代的年轻人,这些传统应付眼前的生活也许还可以,但是却未必能够应付新的时代。而在教化的过程当中,长老如果迂腐不化,则对后代没有任何的好处。

在这个电视剧里面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个家族中的长老,以自己的身份压人,不给晚辈留有自由生活的空间,肆意压制,而且还不讲道理。电视剧《大宅门》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家族当中的长老二奶奶一直看不起儿媳妇杨九红窑姐的出身,所以呢一辈子都没有让她进自己的家门,而且还把杨九红的女儿从襁褓当中抢走,占为己有,因而造成了杨九红悲剧的一生啊。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社群的建立与形成,靠的是血缘和地缘。血缘性的相处社会是指同村生活的人都有着血缘关系,乡民们呢,都是或远或近的亲戚。由于乡土社会非常稳定,不易发生改变,所以极易因为血缘结合而形成血缘社会。过去呢,我们也常常能够见到啊,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同一个姓乡人,彼此间都是亲戚关系。

在这种社会中,年长的人对晚辈具有强迫和压制的权利,身处一个血缘社会,那是无法选择的,因为呢,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谁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很多人呢,难以摆脱血缘社会的牵制。不过呢,在民国时期,很多进步青年为了挣脱血缘社会的禁锢,纷纷逃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追求自由,像萧红、张爱玲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那了解完了血缘社会,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地缘社会。地缘社会啊,意思非常简单,假如你住在一个社区里,你和你的邻居没有血缘关系,但由于你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从陌生到熟悉,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地缘性的社会。

另外呢,费孝通先生还认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因为稳定的社会很少有人口流动,有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地区,久而久之,他们不但血缘上有联系,也达成了地缘上的结合。所以说啊,这个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血缘是地缘的前身。

还有一种地缘性社会,和血缘间呐,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比如各国的唐人街、华人社区。实际上呢,住在唐人街的人呢,并没有实质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身上留有华夏民族的血液,所以这种地缘性社会呢,也有着血缘上的渊源。

在亲密的血缘性社会当中呢,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容易发展商业。因为我们不好意思卖给自己亲人东西,亲人间的交易呢,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式的。比如啊,这个姐姐家的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你是要给红包的啊,过年了,亲戚之间要互相拜年、送礼等等。这样的交易具有局限性,在血缘性的社会,很难建立起商业基础。

但是乡村也需要商业贸易往来,那多出来的粮食、饲养的家畜、腌制的泡菜,也需要以商业的形式来进行交换。这个时候,外乡人的身份,就为乡土社会中的商业发展带来了便利,外乡人就成为了乡间商业活动的媒介。因为我们彼此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易呢,就会更加的轻松简单,没有了人情的负累,这个账就很好算清了。

那朋友们,在这一章节的最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血缘性社会未来的发展之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使得家庭的轴,由纵向的亲子关系,逐渐的转向了横向的夫妻关系,家庭小型化和独立化,血缘上的紧密性被削弱,地缘上的集中性也日渐消失了。这就是资本主义文明席卷华夏大地所造成的后果,但是西方人博爱平等的思想却没有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国民心中扎根。

我们呢,生活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城镇里,居住的邻居基本上没有血缘关系,但远亲不如近邻,这种地缘性的亲近也在逐渐的减少。神居高楼的人与邻居虽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但却没有相互了解、攀谈的欲望。现代人呢,就像是乡土社会当中的外乡人。

中国传统道德提倡社群内部要团结互助,但对于外乡人却甚少关心。所以啊,现代人生活中对陌生人的麻木和冷漠,并非是中国人素质不高所导致的,而是乡土文化中的排外习惯,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结果。

那说到这儿,我们这一本《乡土中国》就全部的解读完毕了。为了检验一下大家的收获如何,我将会在这儿呢,给大家留几道拓展思考题,那答案就在正文当中,答不出来的朋友呢,您可以回头到正文当中去寻找答案。

第一,乡土社会的居民习惯聚居生活,那聚居生活都有哪些好处呢?

第二,中国的社会结构属于差序格局,西方的社会结构属于什么样的格局?在这本书当中呢,分别就中国社会结构和西方社会结构做了两种不同的比喻,西方如同捆柴,而中国如同什么呢?

第三,长老权力是指什么?

第四,什么是血缘社会,什么是地缘社会?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