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性存在》什么是「性存在」?它又如何塑造了我们?
铛铛铃2025-08-23【生活】2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性存在》。
说到“性”这个字,《三字经》里有“人之初,性本善”,告子曰:“食色性也。”但是这两句话里的“性”,和我们今天讨论的“性”完全不一样,它更多指的是本质、性质。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人最先用汉字“性”来翻译英文“sex”,这才有了当下我们羞于谈“性”的这层性的含义。在古代汉语中,人们往往会用“色”“男女”“房事”来表达这层含义。
“性存在”这个词在中国的词典里是找不到的,因为它是为了翻译英文单词“sex reality”而专门使用的一个词语。在性学界,“sex reality”又会被翻译为“全性”,你可以理解为全部和性有关的东西,都统称为“sex reality”。
在西方形容性有三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单词是“sex”,指的是生理层面的性行为和男女的区别;第二个单词是“GENDER”,指的是社会性别;第三个单词则是今天这本书的英文书名“sex reality”,意为“性存在”,也可以翻译成“全性”。
然而我们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只有一个“性”字,中国的性文化对性的理解,还不能很清晰地区分出这三个层面。所以如果你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性存在”,你读这本书就会很迷茫,因为你不太能理解书名的“存在”指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倒建议大家不妨就先把“sex reality”翻译成“性”字来阅读,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概念的混淆。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性行为“sex”特指以阴茎插入阴道为主的性交,而事前的爱抚、亲吻,包括咬耳朵等行为,都和性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事前的行为是性行为的一部分。比如曾有新闻报道,一名十岁的女孩,通过社交软件和别人“文爱”。“文爱”有生殖器官的接触吗?并没有,但是在家长看来,那绝对是性,最起码是性骚扰或者性诱导。
在职场中,性侵或者性骚扰,大多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女性喊“救命啊”,男性露出猥琐的笑容说:“你就是叫破喉咙,也没有人来救你。”职场性骚扰的“性”,和权力关系的不对等是密切相关的。
以前“性感”是一个骂人的词儿,现在却成为一个褒义词,用来夸奖有性魅力的人。你说这里的性魅力的“性”又是什么意思呢?随着“性”这个词被使用的越来越多,它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所以我们不禁会问,“性”到底是什么,它现在又有多少层含义?
这本书的作者是维罗尼克·莫杰,她在“性存在”、性别政治、女权主义政治、哲学领域著述颇丰。这本书也是国内少有的论述“sex reality”的学术专著。
《性存在》这本书通过西方的性、存在状况、历史的演变、学术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现如今的“性”到底有哪些含义。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背景,接下来我再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道德与宗教视角下的性;第二个要点是自然与科学视角下的性;第三个要点是政治与权力视角下的性。
首先来看第一个要点,道德与宗教视角下的性。
在《圣经》的篇章《创世纪》中,有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上帝在伊甸园里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后来又从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但是背叛上帝的撒旦变成蛇,引诱亚当和夏娃吃下知善恶树的果子。当他们吃完苹果以后,便有了羞耻。面对耶和华的质问,他们选择了逃避和推卸责任,于是亚当和夏娃就被赶出了伊甸园。
西方基督教中有一个奠基人叫奥古斯丁,他认为上帝将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的原因,是因为亚当和夏娃沦丧于肉体的欲望,所以充满肉欲的性是上帝的敌人,于是性从此沾染上了原罪的色彩。基督教和中国古代的理学非常像,认为性唯一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新教是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去结婚,发生性行为,最好由上帝来捏泥巴造人。但是大部分的信徒做不到啊,于是以使徒保罗为代表的神学家,就把婚姻看成了一种妥协,你们要结婚也行,但是性行为只能是繁衍后代。
这里非常有意思的是,无性婚姻也可以作为离婚的合法依据,但前提是你必须要证明对方性无能。怎么证明呢?就是在教会法庭上,妇女要当着大家的面去诱惑这个男的,去亲吻她,去揉搓他的阴茎睾丸,如果这个男的一点反应都没有,那就说明对方确实是性无能,这才可以离婚。
基督教将禁欲、摒弃俗欲皆为繁衍后代,而性交和忠于婚姻等概念理想化,这些都赋予了性以新的文化含义。当然,基督教还是推崇贞洁和禁欲,无性状态是他们认为的最理想的状态。基督教认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世俗的束缚和欲望中解放出来。
以上就是第一个要点,道德与宗教视角下的性。
接下来看第二个要点,自然与科学视角下的性。
在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社会,性行为主要属于道德和宗教的问题,被归于与罪恶有关的范畴。但是18世纪晚期以后,近代思潮带来了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又促使人们远离宗教蒙昧主义,向理性迈进,这让人们开始以新的方式思考性,并将其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性的科学,也就是性学诞生了,性成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学的视角最开始由达尔文主义提出,达尔文认为,不管是鹿的角、孔雀的羽毛,还是雄狮的鬃毛,都是为了向异性展示自己的魅力,雌性则会根据雄性的这些性状来选择配偶,这个进化的过程称为性选择。基于性选择这个概念,科学家们就开始从遗传、退化、种群,包括现在的基因等问题入手研究。
而在医学的角度,医学家们比较关注的则是公众健康问题,比如个人卫生、性病,性也被纳入了身体和精神疾病的医学分类范畴。不管是社会学视角还是医学视角,这都取代了以前宗教那种把性归入罪恶的做法。因此,这一过程的性也被赋予了性、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的意义。
以前人们认为女性的身体和男性只是相似,而且比男性低级,但自从18世纪性被纳入生物学范畴以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是具有明显的生物差异的,女性对身体的生物属性从本质上与男性不同,女性并不比男性的身体低一个等级。
虽然在生物学范畴,人们意识到了这点,但是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仍然刻在人们的骨子里。这时人们认为,男性与女性因为存在不同的生物属性差异,所以就有了固定不变的社会角色,比如男性应该更加具有进攻性,性交中男性更主动,女性则被认为是需要去回应男性的性需求,而女性由于受繁衍本能的驱使,她们要去照顾孩子。这种基于生理性别的不同,而对男性、女性产生不同的要求与期待,被称为双重的性道德。
比如在男性的道德要求里,他们可以潇洒风流,但是女性不行,她们必须要被动贞洁,就连女性正常的性欲都会被看成不正常,被诊断成女性歇斯底里症,需要由医生去对她们的生殖器进行人工按摩,直到出现性高潮。甚至医生也倡议女性去做阴蒂切除术,在当时的整个英国和美国都有诊所常年提供阴蒂切除术,作为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手段。
最可怕的是,在英国,还曾经流传着阴蒂切割手术功效的故事。1857年新离婚法颁布以后,有些女性要求和丈夫离婚,在当时女性要求离婚是极为不正常的,甚至会被看成精神疾病。而在这些故事中,要求离婚的女性做完阴蒂切割术以后,都会放弃离婚,回到自己丈夫身边。这说明女性的阴蒂性欲,在当时被看成女性精神疾病的来源,一旦切掉阴蒂,失去性欲的女性就会回归正常生活。
另一方面,生物学视角下的人们认为,人类繁衍后代的本能,是生物的自然本质形态,这是常态,所以异性之间的性行为和性欲望,就是标准的范式,那么一些不符合这个标准的行为,就是不正常,是偏离标准范式的。比如同性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同性恋是存在的,甚至古希腊的人还认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是为了繁衍后代,而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并且是更为高尚的爱情。但是到了这个阶段,因为不符合生物视角的自然本质,同性恋被看成是一种病态的存在。
“性倒错”这个概念在19世纪非常流行,用来描述对同性产生性欲的人,认为患者是男人身体里有女人,女人身体里有男人。这就跟现在有人认为,男同性恋就是那种很娘的男人,女同性恋就是那种留短发、很中性的女人一样,本质上都是把生物学上那种男女生理差异当成标准范式,却忘了,其实其他形态自古以来都自然地存在着。
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性学和精神病学家,开始用纠正和治疗变态的做法来改变同性恋,比如用厌恶疗法。因为人们一直用正常、不正常这样的二元的视角去理解性,也就忽视了正常和非正常之间,其实存在的很多连续的中间地带。比如金赛性学报告就披露过,有37%的男性,曾和男性有过性关系,并且达到了高潮,而且其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异性恋。所以正常和非正常之间,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反本质主义的理论视角,他们认为性不是由自然和生物属性决定的,而是被你的社会经验所影响的。因为这些观点,原来基于生物学的自然科学视角下的性,也开始受到冲击。但是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种基于自然科学的观点都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即使到现在,人们还是会用这种观点来看待性,很多人会说,同性恋都生不了孩子,不能繁衍肯定不正常啊。
以上就是第二个要点,自然与科学视角下的性。
最后看看第三个要点,政治与权力视角下的性。
伴随着西方现代社会权利意识的启蒙,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于19世纪末兴起。虽然当时运动的第一要务是争取女性的公民权和政治平等,但是性也成了批判当时性别关系的重要方面。前面提到过男女的双重道德标准,当时的女权主义者,也正是从这样的性别观点出发,提出了女性的道德水准要比男性的高。他们反对卖淫,认为这是女性被中产阶级男性性剥削的一种表现,他们批判男性天生的贪婪性欲和对女性的性压迫。
第一次女权主义的浪潮,利用双重道德标准和生物模型,呼吁人们要保护女性,使之免受男性色欲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当时的女性形象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女性,必须要婚前守贞、婚后忠贞,而淫乱的女性则是不道德堕落的荡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女权主义思想家都是这么想的,还有大批的女权主义思想主张,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享有更高程度的性自由,号召女性可以自由选择伴侣,与伴侣平等的自由恋爱,反对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经济和身体掠夺之上的婚姻契约。
不管是建立在双重道德标准之上的女权思想家,还是追求自由恋爱的女权思想家,他们一致的看法就是,女性有权利拒绝男性不合理的性要求,有权拒绝怀孕太多次,有权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性是女性基本的政治权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来袭。随着世界战争之后,女性开始走出家庭,从事有新的工作,拥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她们在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的同时,也开始摒弃原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基于男性和女性的双重道德标准,本质上还是对女性的压迫。
从古至今,性交的标准范式就是阴茎插入阴道,女为男用,性交也以阴茎射精为终点。而经过调查却发现,只有30%的女性,能从这种范式的性交中获得高潮,而77.9%的女性,却可以通过自慰轻易频繁地获得高潮。刺激阴蒂才是女性获得快感的最主要来源,而非阴道性交,阴道性交更多的是完成男性的性高潮,而非女性的性高潮。
与此同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可靠的避孕方式——避孕药,这意味着性交和繁衍后代这两者开始分离,这也导致女性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避孕手段的普及,推进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解放潮流,人们对于爱、性和恋爱关系也有了新的理解。
1967年春假到10月间,10万名年轻人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些街区、公园聚集,号召以迷幻药反叛现行社会体系,抗议作战,喊出“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口号。这些运动宣扬要把自然的性欲从资产阶级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性放纵开始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也给女性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性自主,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以获得性快感,还有专门的性研讨班,引导一群裸体女性通过自慰、振动棒完成一项集体的高潮仪式。
在更大程度上,性的问题成了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的中心问题之一,私生活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热烈地探讨和批判“性存在”这一话题,包括享受性快感的权利、“说不”的权利、政治女同性恋主义,以及围绕避孕、堕胎、强奸、色情、出版物、卖淫和性骚扰等问题的辩论。以前主流政治一向将这些问题列入私人领域内、家庭和个体公民的问题,现在,女权主义者着手将性的话题引入了政治领域,并且总体上取得了成功。
20世纪80年代开始,艾滋病登上舞台,这标志着性和危险联系在了一起。由于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接触,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们开始担忧性传播疾病,性的概念又一次充满了焦虑和危险,人们又开始集体陷入了对性的恐慌。艾滋病带来的健康危机,也成了国家对公民性生活进行干预的重要方面,国家通过性教育来宣传如何规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但是后来人们又意识到,提供信息虽然重要,但是远远不够,因为性行为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与其他人互动进行的,一方要求做好安全措施,但是强势的另外一方不同意也没辙,这再次显示了权力问题和交流的重要性。
针对艾滋病的国家政策,主要集中于对个体公民性行为的治疗、支持和改造。另一些形式的针对性行为,则是上升到民族层面的国家行动。在整个国家层面,正是因为由于性存在繁衍特征,一个民族才得以在生物意义上延续,这就让性成了国家关心的问题,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了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的话题。为了让整个国家的人们的基因质量越来越好,所以会出现一些政策来干预个体的性行为,比如国家规定近亲之间不能结婚,以此来降低遗传病的发生。
很快,优生学就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以科学方法来研究所有影响基因的因素,无论这样的影响有多微小,这些因素使更适宜生存的物种或血统,能更加快速的战胜那些不宜生存的物种或血统。欧洲是率先推广优生学的地方,一系列的优生政策在现在看来非常的黑暗,对一些流浪人群、吉普赛人、未婚妈妈、身体或者精神残障人士进行绝育。
1912年,瑞士开始禁止精神残疾者和无法律责任能力者结婚。1907年,美国印第安纳州颁布了第一个基于优生学的绝育法令,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2/3的州都出台了类似的法令。1927年,美国最高法院甚至允许对一个被诊断为智力低下年轻单身母亲实行强制绝育,从而避免再生出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
除了绝育以外,瑞士还将超过600名的耶尼市儿童从他们的父母身边转移,放到孤儿院、寄养家庭和精神病院里成长,这个行动也被称为瑞士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
大范围内关于优生学的社会和政治实验,都体现了国家对于公民的性的繁衍功能的关注,政府力量也通过集体行动来对性的领域进行干预。虽然优生学政策源于对性的生物学理解,却忽视了男性的作用。1929年至1931年间,苏黎世的调查数据显示,接受优生绝育的女性有480例,而接受绝育的男性却只有15例。在其他国家,绝育也都是一项极具性别色彩的行为,在瑞典,超过90%的绝育手术都是针对女性进行。
围绕优生学和艾滋病的政治,体现了性存在这一问题因为性别和种族的不平等,而呈现出的复杂状态,以及性存在与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以上就是第三个要点,政治与权力视角下的性。
好了,《性存在》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为大家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我们发现在当下,“性”这个词其实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含义,我们很难用现有的定义来解释性到底是什么。但是通过西方历史,我们知道“sex reality”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第一个演变是宗教赋予了性以新的含义。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性仅仅是阴茎的侵入,是以阳具为中心。后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性被染上了原罪的色彩,从此性以升职为目的,遵循一夫一妻制,对抗享乐主义。在宗教视角下,性的标准模式是独身与禁欲,婚姻是不得已的妥协,性行为是婚姻的义务,但性依然是撒旦作恶的主要领域,因此要对性怀有畏惧和躲避之心。
第二个演变是自然科学赋予了性以新的含义。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开始以科学的视角解读性。社会学科视角下,性选择是进化的关键,人们开始研究遗传、基因、种群、优生学;在医学视角下,人们关注公众健康、个人卫生、性病、艾滋病。在当时,性存在被严格地限定在自然和生物范畴,认为它既是一个科学研究领域,也是一种主观经验,还可以是身体和精神疾病的医学范畴。人们将繁殖假定为生物的自然形态,并且根据这个标准来定义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第三个演变是政治权力赋予了性以新的含义。性也不再只是生物学范畴,而是个体的权利。经历两次女权主义运动,双重的道德标准被摒弃,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女性有权利拒绝男性的性要求,有权利拒绝怀孕,有权利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追求自己的性解放和性高潮。同样,性也成为政治的中心议题,从前主流政治一向把性看成私人领域和个体的问题,但是性也开始进入政治领域,艾滋病让国家意识到需要对个人的性行为进行干预,优生学的集体考量让性具有了象征意义,性成了国家关心的话题,性的政治化程度日益加深。
在当下以及未来社会,对于性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性不再是一个可以用单独一段话来定义的词,也许在未来,还有可能会彻底摆脱目前的概念的束缚,由新的社会和政治来塑造。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性并非是一件羞耻的原罪,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选择、社会身份,也绝不是靠我们的生理构造决定,多元的性取向,将不再视为生物视角的非正常,性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还是社会和政治环境塑造的社会经验。未来我们的社会的性,一定会走向一个多元的新时代。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5年8月意林出版社出版的《性存在》,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