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一百年前的禁书,竟是现代人的“性爱圣经”?深度解读霭理士《性心理学》

铛铛铃2025-08-14文学27人已围观

简介

你是否曾对内心深处的某些欲望感到困惑、羞耻,甚至恐惧?你是否觉得,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谈论事业、理想、生活,却唯独将那个关乎生命起源与繁衍的根本话题,藏匿于最幽暗的角落,讳莫如深?我们仿佛生活在一间精心布置的华美大厅里,却刻意忽视了那扇通往生命力源头、既神秘又充满力量的门。而今天,我要与你分享的这本书,正是由一位勇敢的先驱者,在100多年前为我们亲手推开了这扇门。他就是哈弗洛克·埃利斯,而这把钥匙便是他的不朽巨著——《性心理学》。

初次听闻此书,许多人或许会面露一丝尴尬,或心生几分猎奇。这恰恰证明了埃利斯的伟大。在一个谈性色变的时代,他以医生般的严谨、哲学家般的深邃、诗人般的温情,开启了对人类性现象的科学探索。阅读《性心理学》,绝非一场窥探隐私的猎奇之旅,它更像是一次庄严的生命溯源。埃利斯为我们搭建的,不是一座纵情声色的游乐场,而是一座宏伟庄严的科学殿堂。他所用的核心比喻贯穿全书,便是将性视为一条浩瀚的生命之河。这条河并非污秽的暗渠,而是滋养万物、驱动文明的磅礴力量。它时而平缓如镜,时而波涛汹涌,它有主流,亦有无数看似偏离的支流。而埃利斯的工作不是筑坝拦截,更不是指责某条支流错误,而是作为一名伟大的水文学家,去勘探、测量、理解这条河流的全貌,绘制出它的完整图谱,告诉世人,每一条支流都源于同一座生命雪山,最终都将汇入同一片人性海洋。

这趟阅读是一次对自我偏见的彻底洗礼,一场迟到百年的心灵和解。它将带我们走出因无知而滋生的羞耻感,用一种全新的、充满善意与智慧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他人之间最深刻的联结。嗯,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同启程,潜入这条被误解了太久的生命长河。

在埃利斯挥动思想巨笔的维多利亚时代,人类对性行为的态度,被禁欲主义的沉重铁链牢牢捆绑。任何偏离以繁衍为唯一目的的性表达,都被轻易地贴上堕落、变态、罪恶的标签。手淫被认为是消耗生命元气的恶习,会导致精神错乱;同性之爱,更是被视为一种需要治疗的可怕疾病。社会的主流话语,就像一个严苛的园丁,在他的花园里,只允许一种名为繁衍的花朵盛开,其余所有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花,都被视为必须铲除的毒草。

而埃利斯的第一项伟大功绩,便是以无可辩驳的勇气与科学精神,向这种病理化的思维定势发起了冲击。他通过大量跨文化、跨历史的案例研究,向世界庄严宣告,许多所谓的性变态并非疾病,而是人类性表达的自然变异。他将这一观点阐述得如同呼吸般自然,他认为人类的性冲动,其表现形式本就千差万别,如同我们的相貌、身高、性格各有不同一样。强行用一个僵硬的模子去套所有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反自然的暴行。

他详细论述了性欲倒错(当时对同性恋的称呼)的先天性根源,认为这并非后天习得的恶习,而是一种天生的倾向。他不是在辩护,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他指出,在古希腊,在许多原始部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群体中,同性之间的爱慕与情谊不仅被接纳,甚至被颂扬。这说明对其的压制与污名,更多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产物,而非其本身具有天然的罪错。

我的思考:读到这里时,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今天常常讨论的多样性与包容,埃利斯在100多年前,就已经用他孤独而坚定的声音,在人类最敏感、最核心的领域进行呼喊。他所做的是去病化与正常化的伟大工作。这就像在天文学领域,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将地球从宇宙中心的宝座上请了下来,让人们认识到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同样,埃利斯将异性生殖行为从唯一的“正常”宝座上请了下来,告诉我们,它只是浩瀚星宇宙中的一颗恒星,在它周围还环绕着无数同样值得被尊重、被理解的行星与卫星。

埃利斯的比喻极其生动,他把性的多样性比作音乐的广阔领域。有的人天生喜欢雄壮的交响乐,有的人则偏爱婉转的咏叹调,还有人对独特的民间小调情有独钟。我们能说,只有交响乐才是正确的音乐,而其他一切都是噪音吗?当然不能。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旋律与和声,都能触动不同人的心灵。同样,每一种性的倾向于表达,只要他不伤害他人,建立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它就是人性乐章中一个真实存在的音符。

他对于手淫的看法,在当时更是石破天惊。他明确指出,手淫是青春期性张力的一种正常、无害的释放方式,是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阶段。那种认为他会耗尽精力、导致疯癫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真正造成伤害的不是手淫本身,而是由社会恐吓和污名化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罪恶感与焦虑。这就像一个孩子因为饥饿而吃了些零食,本无大碍,但周围的大人却声色俱厉的告诉他,他吃的是剧毒,会让他七窍流血而亡。最终孩子可能没被零食怎么样,却被这巨大的恐惧吓出了心理疾病。埃利斯所做的就是温柔的告诉那个被吓坏的孩子,没关系,这只是普通的食物,你的身体需要它,这很正常。

我的发现:当我深入阅读这些章节时,我发现埃利斯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结论,更在于他的方法。他不像一个道德法官,高高在上的宣判谁对谁错,他更像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学家,怀着巨大的同情与好奇,去观察、记录、理解人类行为的每一个侧面。他收集了大量的个人案例,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让那些被社会遗弃的“变态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充满了痛苦、挣扎、困惑,但更多的是对被理解的渴望。埃利斯成为了他们的转述者,让他们从病理标本重新变回了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尊严的人。这种人本主义的光辉,即便在今天,也足以照亮我们心中许多因偏见而形成的阴暗角落。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科学精神始于共情,而非审判。

在埃利斯之前,关于性的讨论,要么被束缚在神学的忏悔室里,要么被禁锢在法学的条文中。它是一个关乎道德、罪罚与社会规范的问题,却唯独与其最根本的源头——生物学与生理学相隔甚远。人们羞于承认,那股驱动着爱情、诗歌、艺术乃至战争的强大力量,其本质与饥饿、干渴一样,是源自我们肉体深处的一种生理冲动。埃利斯的第二个革命性贡献,便是将性从道德的审判席上解放出来,让它回归到生物学的故土。

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性冲动是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股与生俱来的强大的生物能量。他用了一个极富力量的比喻,性是生命本身的潮汐。这股潮汐在青春期开始涨潮,在中年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年老而缓缓退潮。他有自己的节律、自己的力量,它推动着生命的航船前行。试图用道德的堤坝去完全堵住这股潮汐,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洪水会冲垮堤坝,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泛滥,或者在堤坝后形成一片死水,让生命之舟搁浅腐烂。

他详细地描绘了这股潮汐的生理机制,他探讨了荷尔蒙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反应,以及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在唤起性兴奋过程中的角色。这在今天看来是常识,但在当时却是将一个神圣或肮脏的幽灵,还原为可被观察、可被理解的生理现象的伟大一步。它让我们明白,当我们感受到性的吸引与渴望时,那不是魔鬼的诱惑,也不是意志的薄弱,而是我们身体内的化学物质在合唱,是我们的神经末梢在弹奏乐曲,是生命本身在歌唱。

我的思考:这一观点对我个人而言,具有一种深刻的松绑效应。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往往强调意志力对欲望的控制,尤其是在性方面。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很容易让我们在欲望产生时,产生一种自我厌恶感,仿佛内心住着一个需要被时时警惕和打压的野兽。而埃利斯的理论,则提供了一种更和谐的视角。他告诉我们,那不是野兽,那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命的内燃机。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熄灭它,而是学会如何驾驶这台引擎,了解它的构造,熟悉他的脾性,为它提供优质的燃料,并引导他驶向我们想去的方向。这种从对抗到理解与引导的转变,是心智成熟的关键一步。

埃利斯进一步将这一理念延伸,提出了性升华的概念。他认为,这股强大的生命能量,如果不能或不愿直接通过性行为表达,并不会消失,而是可以被转化、被引导至其他领域,成为推动创造与成就的燃料。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他们之所以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磅礴的性驱力升华为了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对人类的热爱。他以达·芬奇、牛顿等历史人物为例,虽然这些分析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推测的成分,但其核心思想却极富启发性。

这股生命之核,当它的主河道被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意志所节制时,他的力量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催生出无数新的支流,去浇灌艺术、科学、哲学的田野,使其繁花似锦。这彻底改变了禁欲的意义,禁欲不再是一种压抑和否定,而可能是一种能量的重塑与定向。它不再是生命力的枯萎,而可能是生命力以另一种更绚烂、更广阔的方式绽放。

我的发现:读到性升华的理论时,我突然对许多自己曾经不解的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有些人在事业上表现出近乎偏执的激情与投入?为什么有些艺术家能够为了一个作品耗尽心血?为什么有些宗教领袖能展现出那样强大的感召力?或许在他们超凡的成就背后,都奔腾着一条被成功升华了的生命之河。埃利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动机的全新维度。它不再将性、爱与精神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同一股生命能量的不同表现形态。如同一块冰,既可以融化成水,也可以蒸发成水蒸气。这是一种整体的、流动的、充满东方智慧的视角,它打破了西方传统中灵与肉的尖锐对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完整、更和谐的人性图景。

如果说前两个观点,是为性的科学大厦奠定地基,那么埃利斯关于爱的艺术的论述,则是在这地基之上,建造起了一座华美而精致的殿堂。在埃利斯的时代,婚姻与性往往被简化为一种社会契约和生理功能的结合,感情,尤其是性爱中的情感与技巧,被认为是上不得台面的,甚至是可耻的。性是关灯之后不得不履行的义务,而非敞开心扉共同探索的乐园。埃利斯以一种近乎抒情的方式,彻底颠覆了这种陈腐的观念。

他庄严地提出了爱的艺术这一概念,将性爱从单纯的生理泄欲,提升到了精神与肉体高度融合的美学层面。他认为,完美的性爱绝不仅仅是生殖器官的接触,而是一场由整个身心参与的复杂而精妙的二重奏。他把一场完整的性爱过程,比作一场盛大的戏剧或一部交响乐,它有前奏、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他强调前戏的重要性,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但他认为,在肉体结合之前,长时间的爱抚、亲吻、拥抱,以及充满爱意的情感交流,是点燃情欲之火必不可少的序曲。这就像一场音乐会,指挥家不会一上来就让定音鼓和铜管乐器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而是会先由弦乐组奏出轻柔婉转的引子,慢慢地将听众引入音乐的情境。没有这个前奏,后续的高潮就会显得突兀、粗暴、缺乏美感。

我的思考: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我仿佛看到一位身着白大褂的绅士,突然变成了一位浪漫的行吟诗人。埃利斯的文字,充满了对美的敏感和对人的体恤。他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一种过程之美,这与我们今天这个追求效率、追求结果的速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许多现代两性关系中,性也常常被异化为一种需要快速完成的任务,一种验证魅力或释放压力的工具。而埃利斯在100多年前就提醒我们,性的真正价值,恰恰蕴藏在那看似浪费时间的过程中,是那些温柔的触摸、深情的凝视、无间的呢喃,将一次动物性的本能行为,升华为一次人类独有的灵魂交融。

更具革命性的是,埃利斯是近代史上最早公开、系统地承认和强调女性性快感的先驱之一。在那个普遍认为好女人没有性欲的年代,她明确指出,女性不仅拥有与男性同样强烈的性欲望,而且她们的性反应模式更为复杂、细腻,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技巧去激发。他把女性的性反应比作一种精密的乐器,比如小提琴或竖琴,你不能像敲鼓一样去对待它,你需要了解它的构造,找到正确的琴弦,用恰当的力度和速度去拨动,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如果一个演奏者只顾自己酣畅淋漓的猛敲,却抱怨乐器没反应,那问题显然不在乐器,而在那个粗鲁无知的演奏者。

这一比喻精准而又充满善意,他不仅为女性的性权利正了名,也为男性提供了一份充满智慧与尊重的使用说明书。她告诉男性,在性爱中成为一个体贴的、有技巧的艺术家,比成为一个孔武有力的征服者,能带来远为深刻和美妙的体验。这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因为当女性的快乐被充分点燃时,她的回应将反过来极大地丰富和深化男性的体验,使得这场二重奏变得更加和谐辉煌。

我的发现:埃利斯的爱的艺术,其实质是一种关系的艺术。他将性爱视为亲密关系的中枢和试金石,一场高质量的性,必然建立在日常的尊重、理解和情感沟通之上。反过来,和谐的性生活,又能极大地滋养和巩固双方的感情,它们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让我意识到,许多人之所以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困难,恰恰是因为他们将爱与性割裂开来。他们或者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对肉体关系感到羞耻或无措;或者沉溺于纯粹的肉体欢愉,却忽略了情感的连接与沟通。而埃利斯则像一位高明的桥梁工程师,他用爱的艺术这一概念,在精神与肉体这两座孤岛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而美丽的桥梁,让爱与性得以在桥上自由的相遇共舞。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建立深度亲密关系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

在《性心理学》这座宏伟的殿堂中,如果说有一个部分闪耀着最温暖、最人性的光辉,那无疑是埃利斯为女性性欲所作的证明与辩护。在漫长的历史中,女性的身体和欲望一直是被定义、被规训、被沉没的对象。她们被塑造成纯洁无瑕的圣女,或被贬斥为引诱男人堕落的夏娃,但他们作为人的真实欲望,却从未被认真倾听和公正对待。埃利斯这位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却以惊人的远见和同情心,成为了女性欲望的代言人。

他所做的第四项,也是在我看,最富社会价值的贡献,就是系统性的、科学的阐述和肯定了女性的性欲,敲碎了束缚在女性身上数千年的精神枷锁。他首先从生理学上,论证了女性性欲的客观存在,他详细研究了女性的性器官构造,指出其在设计上本身就预示了其具备强烈的感受快乐的能力。这在当时等于是在说地球是圆的一样,挑战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他用科学的解剖刀,切开了包裹在女性身体之外的层层道德偏见,让事实本身说话。

但他并未止步于此,他更进一步深入到了女性性心理的微妙领域。他指出,女性的性欲往往比男性更具弥散性和情感性。男性的欲望可能像一只精准点燃的火柴,迅速而集中,而女性的欲望则更像一堆需要慢慢烘烤才能燃起的炭火,它的热量更为持久,也更为温暖。它不仅仅与生殖器有关,它弥散在全身的肌肤,每一次温柔的触摸,每一句动人的情话之中。它需要情感的浇灌,需要安全的氛围,需要精神上的亲近,作为燃料。

我的思考:埃利斯对女性性欲弥散性的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真实感受。为什么女性常常更看重拥抱、亲吻和日常的温情?为什么他们会因为伴侣的一句伤人的话,而瞬间失去所有兴致?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性爱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整个情感关系的延伸和高潮。它们的身体就像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只有当他在日常生活中吸满了爱意、尊重和安全感时,才会在性爱的时刻释放出最丰盈、最热烈的情感。这个发现对于改善两性沟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他提醒男性,通往女性身体的道路,必须先经过他的心灵。

埃利斯还勇敢地探讨了所谓的女性冷淡。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绝大多数所谓的性冷淡,并非女性天生的生理缺陷,而是由三个主要原因造成的:第一,来自社会文化的长期压抑,让女性从小就认为,谈论或感受性欲是可耻的,从而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本能;第二,来自伴侣的无知、粗暴和自私,从未真正唤醒过他们的身体;第三,来自对怀孕的恐惧或其他心理创伤。这番论述无异于一场革命性的审判,他将被告席上的女性解放了出来,而将真正的罪魁祸首——错误的社会观念和糟糕的伴侣技巧,推上了审判台。这给予了无数在婚姻中感到痛苦和自责的女性,以巨大的安慰和启示。原来问题不在我,在于我所处的环境和关系。这种认知上的解放,是女性走向自我觉醒的第一步。

我的发现:在阅读这些章节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异象。埃利斯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考古学家,女性的真实欲望,就像一座被历史的尘土和偏见的藤蔓掩埋了千年的古城。其他的探险家路过时,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只是在废墟上随意踩踏,而埃利斯却带着无比的敬畏与耐心,用小刷子一点一点地拂去那些尘土,砍断那些藤蔓,让那座古城原本的壮丽而充满活力的样貌,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的工作不仅是发现,更是修复与还原。他让女性重新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力量与美好,也让男性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和珍视这座失落的古城。这份功绩,无论过去多少年,都值得我们深深的铭记与感谢。他不仅是性心理学家,更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女性主义同盟之一。

合上《性心理学》的最后一页,窗外的天光已经悄然变化。我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的猎奇后的空虚,或是阅读禁忌知识的紧张,内心反而充盈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澄澈。这种感觉不像是刚刚窥探了什么秘密,倒像是完成了一次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这个故乡就是我们对自己身体与本能的坦然接纳。

在阅读之前,我承认我与大多数人一样,或多或少的被现代社会那些碎片化、商业化、甚至有些污名化的性观念所影响。性时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