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忙人越来越忙?这本书揭示了背后的惊人真相

铛铛铃2025-08-14文学384人已围观

简介

当我们为眼前熊熊燃烧的紧急任务耗尽心力时,另一片更重要的森林,可能早已在我们身后悄然化为灰烬。

这句话并不是来自《稀缺》这本书,但它却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对它所有深刻洞见的最悲伤,也最精准的概括。

它像一面冷酷的镜子,照出了我以及我们大多数人在现代生活中,那个最狼狈、最无力、也最习以为常的身影——一个永远在救火,却从未能走出火场的穷忙族。

我曾是一个时间管理和效率工具的狂热信徒。我的手机里装满了各种待办事项和笔记应用,我的书架上摆满了教人如何战胜拖延、每天多出一小时的成功学秘籍。我学会了番茄工作法,把时间切割成一个个精准的25分钟;我实践过晨间奇迹,在天还没亮时就起床、冥想和写作;我甚至为自己的每一个目标,都制定了详尽到令人发指的行动计划。

我以为,只要我足够自律、工具足够先进、计划足够周密,我就能掌控我的时间,掌控我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我越是努力地去管理时间,就越是感觉到时间的稀缺。我的待办事项清单,像一头永远也喂不饱的怪兽,我完成一个,它就会长出两个新的。我每天都在奔跑,从一个会议冲向另一个会议,从一个紧急任务跳到另一个紧急任务。我感觉自己效率极高,但当夜深人静时,我躺在床上,内心却充满了巨大的空虚和疲惫。

那些真正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读一本滋养心灵的书,给远方的父母打一通不为任何事的电话,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未来3年的职业规划,这些事情永远被排在了“等我有空了再说”的队列里。

我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悖论:我为了获得更多的掌控感而去追求效率,但追求效率的过程,却让我彻底失去了对生活重心的掌控。我成了一个被忙碌本身所绑架的囚徒。

我一直以为这是我的问题,是我的意志力不够坚定,是我的方法还不够好。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由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认知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联手写就的《稀缺》。

这本书用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给了我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答案:问题可能根本不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是出在我们所处的稀缺状态本身。

今天,我不想仅仅是为你介绍一本关于经济学或心理学的著作,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诊断。我们将深入我们大脑的底层操作系统,去看看稀缺这个强大的病毒,是如何悄无声息的入侵我们的思维,降低我们的认知能力,并最终将我们拖入贫穷与忙碌的无尽循环。

这趟旅程或许会让你感到不适,因为它会揭开我们许多行为背后,那不愿承认的无力感。但请相信我,只有看清了牢笼的构造,我们才有可能找到逃出牢笼的钥匙。

在开始这场诊断之前,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两位,给我们递上诊断报告的主治医生。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们没有从宏观的社会制度或经济模型出发,而是选择了一个全新的、微观的视角,从稀缺对个人心理的影响,来解释贫穷与忙碌的根源。

这本书提出的第一,也是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稀缺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状态的匮乏,它更是一种心态。当我们想到稀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缺钱、缺食物,但作者将这个概念扩展到了所有我们感觉拥有的,少于我们感觉需要的资源。一个正在节食的人,他处于卡路里的稀缺之中;一个截止日期迫在眉睫的员工,他处于时间的稀缺之中;一个感到孤独的人,他处于社会连接的稀缺之中。无论稀缺的对象是什么,一旦我们的大脑被这种不足感所占据,它就会触发一套相同的、几乎是自动化的心理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稀缺俘获大脑”。

稀缺会像一个强大的聚光灯,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牢牢的、不由自主地吸引到那个我们最稀缺的资源上。那个饥肠辘辘的节食者,他的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反复出现各种美食的画面;那个忙得焦头烂额的上班族,他的大脑会被那个即将到期的任务完全占据。稀缺就这样强行绑架了我们的思想,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的决策,甚至降低了我们的智商。这就是稀缺最可怕,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力量。

在控诉稀缺的罪行之前,我们必须公平的承认,被稀缺俘获的注意力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会带来一个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好处——专注的红利。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当一个任务的截止日期迫在眉睫时,我们大脑里的那个稀缺聚光灯就被打开了,我们会爆发出惊人的专注力和效率,我们会自动的屏蔽掉所有无关的干扰——微信的提示音、同事的闲聊、网页上跳出的新闻,我们的世界里,只剩下那一件非完成不可的事情。

这本书将这种状态比作“管窥”(tunneling),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隧道视野。当你身处一条黑暗的隧道中,你的全部视野,都会被隧道尽头的那一点光亮所占据,你不会去留意隧道两旁的岩壁上,是否刻着精美的壁画,或者镶嵌着珍贵的宝石,你唯一的目标就是冲向那个出口。

这种管窥,让我们在处理隧道之内的紧急任务时,变得异常高效,这就是稀缺带给我们的礼物。然而,这枚专注的硬币还有着另一面,一面代价高昂,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另一面,专注的红利,是以牺牲我们更广阔的视野为代价的。当我们全神贯注于隧道之内的光亮时,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隧道之外的一切,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往往才是真正决定我们长期命运的关键。

书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叫做“心智带宽”(mental bandwidth),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大脑的运行内存(RAM)。一个拥有充足带宽的大脑,就像一台配置高端的电脑,可以同时顺畅地运行多个程序。而稀缺就像一个在后台偷偷运行的、极其消耗资源的病毒程序,它会持续地在潜意识层面,占用我们大量的心智带宽。那个为钱发愁的人,即使他在和家人吃饭,他的大脑后台也在不停地计算着下个月的房租和账单;那个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你,即使你在陪孩子玩耍,你的大脑后台也在不断的回想着老板的催促和未完成的任务清单。这个后台程序,极大地消耗了我们的认知资源,导致我们的有效心智带宽急剧下降。这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后果一:认知能力下降。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个极其震撼的实验,他们在美国的一个购物中心里,随机找人做标准的智商测试。在测试前,他们会先给被试者设置一个场景,A组的场景是你的车需要修理,费用是300美元;B组的场景是你的车需要修理,费用是3000美元。对于那些家庭收入较高的富人来说,他们的智商测试成绩都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于那些家庭收入较低的穷人来说,结果是惊人的。仅仅是想象自己需要支付一笔3000美元的维修费,这个由稀缺引发的心理负担,就让他们的智商测试平均分下降了高达13分之多。13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一个人从正常智力水平,直接掉到了边缘智力水平,这也相当于一个人整整一夜没睡觉之后,第二天大脑的认知水平。这个实验残酷的告诉我们,贫穷或者任何形式的稀缺,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你的钱包,它在直接的、持续的拉低你的智商。

后果二:冲动控制能力减弱。我们有限的心智带宽不仅要负责思考,还要负责自控。当我们带宽充裕时,我们能更好的抵制诱惑,做出更长远的选择。但当稀缺占用了我们大量的带宽后,我们用于自控的资源就所剩无几了,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最直接、最省力的捷径。那个工作了一天、心力交瘁的你回到家,面对孩子的哭闹,会更容易失控的发火,因为你已经没有多余的带宽去耐心的、理性的处理问题了;那个为钱发愁的人,会更容易被高利贷的短期诱惑所吸引,因为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带宽去仔细计算这背后长期的毁灭性的代价。稀缺让我们变得更笨,也更短视,这就是隧道之外,那片被我们忽略的、正在熊熊燃烧的森林。

如果说管窥和带宽降低,是稀缺造成后果的静态描述,那么借贷就是稀缺将我们拖入无尽循环的动态机制。它完美地解释,为什么穷人会越来越穷,盲人会越来越忙。

我们先来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发薪日贷款。当你下个月的薪水还没发,但这个月已经没钱吃饭时,你可以去借一笔发薪日贷款。这笔钱解了你眼前的燃眉之急,但它的代价是,你下个月发薪水时,需要连本带息偿还一笔更高的金额。这导致了什么?这导致了你下个月的财务状况,会比这个月更加稀缺。于是,到了下个月的月底,你极有可能需要再去借一笔更大额的贷款,来填补这个窟窿。你就这样陷入了一个“借贷-更稀缺-再借贷”的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就是贫穷的陷阱。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模型应用到时间上。当你面对一个即将到期的任务时,你选择通宵熬夜来完成它,你是在做什么?你是在向你的明天借用精力和注意力,你用明天的疲惫、低效和健康损耗,来偿还今天的时间债务。这导致了什么?导致了你明天的心智带宽会更低,处理问题的效率会更差。于是你明天的工作很可能又无法按时完成,逼迫你不得不在后天再次借贷。你就这样陷入了一个“忙碌-熬夜-更忙碌-再熬夜”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就是穷忙的陷阱。

拖延是另一种形式的借贷。你把今天该做的事推到明天,你获得了今天一天的轻松短期收益,但代价是,明天的你将面临双倍的、更加稀缺的任务压力。稀缺迫使我们去借贷,而借贷又会创造出更严重的稀缺,这个自我强化的循环就像一个可怕的漩涡,一旦我们被卷入其中,就很难再凭一己之力逃离出来。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一丝绝望。如果稀缺的陷阱是一个如此强大的、基于我们生理构造的、会自动运行的程序,那我们还有希望逃出来吗?答案是:有。

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并没有提供什么让你变得更有钱,或让你一天多出几小时的魔法。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不是去消除稀缺,而是去管理稀缺。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稀缺这个外部环境,那我们就应该去设计一些机制,来帮助我们那个带宽降低了的大脑,做出更好的决策。这些机制就像是为我们这台内存不足的电脑,安装的外挂和辅助程序。

策略一:建立“余弦”(slack)。这是对抗稀缺最根本也最反直觉的策略。余弦就是我们常说的缓冲或冗余。在一个被效率至上观念统治的时代,余弦常常被看作是浪费。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不留一丝缝隙,我们以为这就是高效。但作者告诉我们,这种零余弦的状态是极其脆弱的,它就像一个被塞得满满的行李箱,没有任何空间去容纳任何一件计划外的纪念品或意外。而余弦,就是那个能吸收这些意外冲击的缓冲垫。

在金钱上建立余弦,意味着要有一笔应急储蓄;在时间上建立余弦,意味着要刻意的在你的日程表里,留出一些空白时间。一个聪明的项目经理在制定计划时,永远不会把工期排到百分之百,他会预留出20%的缓冲期。这个看似低效的举动,恰恰是保证项目能最终按时交付的最大的智慧。建立余弦,是对抗稀缺陷阱的最主动的防御工事,它让我们从一个被动救火的消防员,转变为一个主动防火的规划师。

策略二:优化稀缺知识的决策。既然我们知道在稀缺状态下,我们的心智带宽是受损的,我们更容易犯错,那么一个聪明的做法就是,尽量避免在带宽最低的时候,去做重要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宽充裕的时候,提前为稀缺的自己,设计好行为模式和提醒机制。比如你知道自己每天下班,会因为疲惫带宽降低而懒得做饭,更容易点高热量的外卖,那么一个好的策略就是在周末带宽充裕时,提前把下一周的健康餐准备成半成品;比如你知道自己在面对月底账单的压力时,稀缺状态可能会忘记按时还信用卡,那么一个好的策略就是在月初带宽充裕时,就设置好自动还款。

检查清单、自动提醒、默认选项、流程简化,所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那个带宽受损了的大脑,减少犯错概率的外部脚手架。它们将重要的决策,从需要消耗大量认知资源的复杂运算,变成了可以自动执行的简单程序。

《稀缺》这本书,其洞见远远超出了个人成长的范畴。它为我们理解和解决许多宏大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其有力的分析框架。它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扶贫不仅仅是给钱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不能帮助穷人,从那个被金钱稀缺所俘获的、低带宽的心态中走出来,那么再多的金钱援助,也可能被短视的决策所消耗殆尽。一个更有效的扶贫策略,可能是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托儿服务,让他们从照顾孩子的时间稀缺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心智带宽,去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和技能学习。

它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很多公共政策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用户的带宽。那些要求人们填写复杂表格、记住繁琐流程的福利申请,对于那些本就处于稀缺状态的穷人来说,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带宽门槛。一个好的政策设计,应该像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一样,力求简化,减少用户的认知负担。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和释怀的一点是,它将我们从意志力薄弱的自我谴责中,解放了出来。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做出愚蠢的决定,不是因为我们笨,也不是因为我们懒,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恰好身处稀缺的隧道之中。那个控制不住要吃垃圾食品的节食者,那个忍不住要借高利贷的穷人,那个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的疲惫的母亲,他们都不是有缺陷的人,他们只是身处困境的人。这种基于情境而非个性的归因,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它让我们对自己,也对他人多了一份理解和慈悲。

《稀缺》是一本能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书。它像一位高明的医生,精准地诊断出了我们这个加速时代的流行病。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更多更快的世界里,真正的智慧,或许恰恰在于,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出更多的留白和余弦。我们无法拥有无限的时间,我们无法拥有无限的金钱,稀缺是人类生存的永恒处境,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稀缺所俘获,我们可以选择从那个只看得见脚下三寸地的、狭窄的隧道里走出来,去重新看见那片被我们忽略已久的、广阔的人生森林。

这本书就是那份邀请我们走出隧道的出诊单,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盲人还是闲人,都去认真的读一遍。因为它关乎的不仅仅是效率和财富,更关乎我们心智的自由,决策的智慧,以及最终生活的尊严。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