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如果你对人生感到迷茫,这堂斯坦福最火的课,可能改变一切

铛铛铃2025-08-14文学410人已围观

简介

你的人生是一道需要被解决的难题,还是一场可以被创造的冒险?

这个问题曾像一根看不见的刺,深深扎在我的心里。

和许多人一样,我是一个在标准答案教育体系下长大的好学生。我习惯于相信,人生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考试,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

20岁,你应该选择一个有前途的专业;30岁,你应该拥有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40岁,你应该达到某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我拼命地去寻找那份标准答案,我搜集信息、分析利弊、咨询前辈,试图用理性和逻辑,为我的人生规划出一条最优的、最不会出错的路线图。

我以为,只要我找到了那份热情所在,那个我命中注定的使命,我所有关于未来的迷茫和焦虑,就都会烟消云散。

然而,我越是寻找,就越是迷茫。热情这个词就像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幻影,我能感受到它的美好,却始终无法触及它的实体。

我看着身边那些似乎很早就找到了自己天命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激情,仿佛生来就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而我却像一个站在拥有无数条岔路口的旅人,每一条路看起来都有其风景,又都有其风险。我害怕选错,害怕一旦踏上一条路,就再也无法回头。

这种对最优解的执念和对犯错的恐惧,让我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决策瘫痪,我的人生卡住了。

直到我遇到了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以及他们这本仿佛为我量身定做的书——《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这两位作者并非什么人生导师或心理学家,他们的真实身份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教授。他们一生的工作是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出像苹果鼠标、笔记本电脑这样伟大的产品。而在这本书里,他们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让我醍醐灌顶的观点:人生不是一道需要被解决的数学题,它是一个需要被设计的产品。而那个最重要、最复杂,也最值得我们去设计的产品,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他们将那些在硅谷被验证了无数次的、用以创造伟大产品的设计思维,巧妙地应用到了人生规划这个宏大而又模糊的命题上。

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标准答案,却给了我一套设计师的工具箱。它教会我如何停止空想,开始行动;如何拥抱不确定性,从小处着手;如何通过不断的原型测试,去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

今天,我想以一个曾经卡住的人的身份,带你走进这间来自斯坦福的人生设计工作室。我们将一起拿起设计师的画笔和工具,去重新审视我们那张看似复杂难解的人生蓝图。

这趟旅程不会让你立刻找到那个唯一的真爱或天命般的事业,但它会让你从一个焦虑的解题者,转变为一个充满好奇、敢于行动并享受过程的人生设计师。

在我们开始学习如何设计之前,我们必须先像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一样,去清理掉那些早已过时且严重束缚我们思维的错误假设。

伯内特和伊万斯在书中犀利地指出了几个在人生规划领域流传甚广的迷信。

迷信之一:你要找到你的热情。这可能是对当代年轻人影响最大,也最具毒性的一句话。它预设了一个前提,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预先埋藏着一个单一的、炽热的热情。这个迷信带来的是巨大的焦虑,因为研究表明,只有不到20%的人拥有一个明确的、可以转化为职业的单一热情。而我们大多数人兴趣广泛,对很多事情都抱有好奇,但很难说哪一个是能燃烧一生的热情。而人生设计师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热情不是事业的起因,而是结果。它是在你深入地投入一份工作,不断学习精通,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心流体验之后,才慢慢培养出来的。你不是因为有热情才去做,而是因为做得足够好、足够投入才产生了热情。所以我们应该停止被动地寻找热情,而要主动地去创造热情。

迷信之二:你应该提前知道你的人生要去哪里。这个迷信源于我们对规划的过度崇拜。我们以为,一个成功的人生必须像一次精准的火箭发射,提前计算好所有的轨道和参数。这种想法让那些到了25岁、30岁,还对自己未来感到迷茫的人充满了负罪感。人生设计师则告诉我们,人生更像一次在没有地图的丛林里的探险,你不可能提前知道终点在哪里,更不可能规划出每一步的路线。唯一可行的方式是带上你的罗盘——价值观,然后朝着你觉得大致正确的方向,先迈出第一步。

迷信之三:你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句话听起来非常励志,但它同样隐藏着一个陷阱。因为它预设了一个最好的、唯一的、静态的你的存在,这让我们陷入了与他人的无尽比较之中,也让我们对现状充满了不满。人生设计师的观点是,忘掉那个最好的你,去拥抱那个所有的你。人生不是为了攀登某一座唯一的顶峰,而是为了探索你内在的广阔的大陆。这片大陆上有无数个不同版本的、同样精彩的你的存在。你的目标不是成为那个最好的,而是去体验和创造尽可能多的、有趣的、真实的你。

破除这些迷信,就像卸下了我们背上沉重的、不必要的行囊。它让我们不再焦虑于成为应该成为的人,而是开始自由地探索可以成为的人。这种心态的转变,是开启人生设计之旅的第一步。

摆脱了错误观念的束缚,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了。伯内特和伊万斯为我们提供了五种核心的设计思维,这五种思维就像是设计师工具箱里最常用的五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好奇心(curiosity)。设计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奇的一群人,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他们喜欢提问,喜欢探索,从不预设答案。在人生设计中,好奇心意味着你要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保持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它鼓励你去尝试那些你可能会喜欢,但并不确定的小事,而不是执着于寻找那个你应该会热爱的宏大事业。

第二件法宝:行动导向(bias to action)。这是设计思维的核心,设计师从不空想,他们信奉动手去构建。当他们有一个想法时,他们会立刻动手,用最快的速度做出一个粗糙的原型(prototype)。在人生设计中,这意味着你不能只坐在那里思考你的人生,你必须行动起来,去原型测试你的人生。后面我们会详细讲到,如何通过原型对话和原型体验,来低成本、低风险的测试你对未来的各种设想。

第三件法宝:重构(REFRAMING)。设计师擅长重构问题,当他们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他们不会一头扎进去,而是会先后退一步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我们从一开始就问错了。在人生设计中,最常见的需要被重构的问题,就是那些让我们卡住的难题。当你觉得“我不可能找到一份既有意义,又能赚钱的工作”时,这是一个让你无从下手的重力问题。人生设计师会教你把它重构成一个可以行动的问题,比如“在未来一个月内,我能否找到三个正在做着既有意义,又能赚钱的工作的人,并和他们聊一聊”。

第四件法宝:知晓过程(awareness)。设计是一个过程,它有起伏、有混乱、有顿悟。人生设计也是如此。知晓过程意味着你要放下那种一步到位的幻想,去接纳这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曲折。它提醒你,有时候卡住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它可能是你内在的某个部分在提醒你,你需要停下,重新审视你的方向。

第五件法宝:深度合作(radical collaboration)。最伟大的设计从来都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的产物,它需要一个多元化的团队共同协作。在人生设计中,这意味着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需要组建你自己的人生设计团队。这个团队可以包括你的家人、朋友、导师、同行。你需要主动地去分享你的困境,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反馈。一个好的想法,在与他人的碰撞中会变得更好。

好奇心、行动导向、重构、知晓过程、深度合作,这五种思维就像五把钥匙,能打开我们被传统思维模式锁住的关于人生的无限想象。

在开始设计未来之前,一个好的设计师会先对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你需要知道你现在站在哪里,你拥有哪些资源。书中提供了几个非常实用的自我评估工具。

第一个工具:人生仪表盘。想象一下,你的人生就像一辆汽车的仪表盘,上面有四个关键的指针:健康、工作、娱乐、爱。健康包括你的身体、精神和情绪的健康;工作包括你所有赖以为生的活动;娱乐是那些纯粹为了快乐而做的事情;爱包括你与家人、朋友、伴侣之间的关系。现在,请你为这四个维度的油量从零到满打一个分。这个简单的练习,能让你清晰地看到你目前人生的平衡状态。你是不是把所有的油都加到了工作这个油箱里,而让你的健康和娱乐油箱几近干涸?这个仪表盘就像一次快速的人生体检,它能告诉你,你最需要优先关注和加油的领域是哪里。

第二个工具:工作观与人生观反思。这是一个更深度的练习,你需要静下心来,写下你对工作和人生的看法。工作观:工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人生观:你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写下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的答案,能帮助你理清自己最底层的价值观,这是你人生设计之旅的罗盘。

第三个工具:好时光日志。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数据搜集练习。在未来的一到两周内,请你像一个侦探一样,记录下你的日常活动,并特别关注两件事:你做这件事时的投入度和精力值。什么时候你会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存在,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心流体验;什么时候你做完一件事后,感觉精力充沛,而不是被掏空。通过这个记录,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让你惊讶的模式。也许你发现,你一直以为自己讨厌的整理数据的工作,却常常让你进入心流状态,而你一直觉得应该会很享受的社交派对,却每次都让你感觉精疲力竭。这个好时光日志能帮助你从你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而不是从你的主观想象中去发现那些真正能为你充电的活动。这些活动就是你未来人生设计中最宝贵的能量来源。

通过这三个工具,你就有了一张关于你现状的清晰的地图。你知道了你的平衡状态,你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你的能量来源。现在你已经准备好开始设计你的未来了。

这是《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书最核心也最颠覆性的部分。它告诉我们,面对未来,你不需要做出一个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决定,你需要做的是像一个设计师一样,去构建几个未来的原型,然后用低成本的方式去测试它们。

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其强大的工具,叫做奥德赛计划。它要求你为自己的未来5年设计出三个完全不同版本的人生方案。

方案一:你现在正在做的。

方案二:如果方案一突然消失了,你会做什么?

方案三:如果你不用考虑钱,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你会做什么?这是你最狂野、最大胆的梦想。

为这三个方案,你都需要写一个六个字的标题,提出几个核心问题,并划出未来5年的时间轴,标出关键的里程碑。

这个练习的威力是巨大的。首先,它让你意识到你的人生不止一条路,仅仅是构想出另外两种可能性,就能极大地缓解你害怕选错的焦虑。其次,它能帮助你发现,在你不同的未来版本中,可能隐藏着一些共同的主题。也许你发现,无论是在方案一里做一名教师,还是在方案二里成为一个旅行博主,你都在追求分享知识和体验这个核心价值。

但是构想出三个方案还只是第一步,人生设计师从不相信纸上谈兵。接下来,你需要去原型测试这三个方案。如何测试?不是让你立刻辞职去环游世界,而是通过两种低成本的方式。

方式一:原型对话——人生设计访谈。针对你的每一个方案,去找一个正在过着这种生活的人,去和他进行一次深入的访谈。这不是一次求职面试,这是一次充满好奇心的故事搜集。比如,如果你的方案三是开一家咖啡馆儿,那你就去找一位真实的咖啡馆老板,请他喝杯咖啡,然后问他:“您能和我分享一下,您一天中最棒和最糟糕的部分是什么吗?”通过这些原型对话,你能获得关于一种生活的最真实、最鲜活的内部视角。它可能会证实你的想象,也可能会彻底打破你的幻想。

方式二:原型体验。这是比对话更进一步的测试,它是指用一种小规模的、短期的方式,去亲身体验一种未来生活的某个片段。你想测试开咖啡馆这个方案,你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去一家你喜欢的咖啡馆,做几天的无薪实习生或志愿者,亲手去冲泡咖啡,去和客人打交道,去体验打烊后清扫的疲惫。你想测试成为一名数据分析师这个方案,你可以去参加一个线上的、短期数据分析项目,或者主动帮助一个非营利组织做一些免费的数据分析工作。这些原型体验就像是未来人生的试吃装,它让你不必在一开始就买下整份套餐,就能品尝到这个选择最真实的味道。

通过这些小小的、可控的实验,你会收集到关于你是否真的喜欢这种生活的最宝贵的数据。原型测试是人生设计的精髓,它将决定未来这个沉重无比的任务,分解成了一系列轻快的、有趣的、充满发现的小实验。它让你的人生从一场高风险的豪赌,变成了一场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迭代的科学探索。

通过一系列的原型测试,你可能会发现,你对未来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可能会排除掉一些你原以为会很喜欢的选项,也可能会对一些你从未考虑过的可能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你来到了做出选择的时刻。但人生设计师的选择方式也与众不同,他们不追求找到那个唯一、正确的、最优的选择,他们知道人生没有绝对的最优解。他们采用一种叫做寻路的方式,他们会评估每一个选项,然后问自己:哪个选项能给我带来最多的可能性?哪个选项能让我学到最多的东西?哪个选项最符合我的罗盘价值观?他们会选择那个当下看来最有趣、最有成长潜力的选项,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他们不会患得患失,不会总是回头看去想,如果当初我选了另一条路会怎样。因为他们知道一个深刻的智慧:一个好的选择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成就的。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个选择,用你的努力、智慧和热情去浇灌它时,它就会慢慢的变成那个正确的选择。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张通往幸福的地图,但它给了我一个设计师的身份和一套设计师的工具。它让我从一个在人生路口焦虑徘徊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手持罗盘、工具箱和实验日志的勇敢的探险家。它让我明白,人生最美的风景,或许不在于最终抵达了某一个预设的顶峰,而在于设计和探索这个过程本身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惊喜、学习和成长。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设计未来。我们无法解决人生,但我们可以活出一场精彩的、充满创造力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这本书就是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设计邀请函”。它邀请我们停止等待、停止焦虑、停止寻找那个虚无缥缈的标准答案。它邀请我们拿起画笔、卷起袖子,带着好奇心和玩乐的心态,开始去绘制、去测试、去创造那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精彩纷呈的人生。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