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苹果公司成功的秘密,被他用一个圈说透了!颠覆你认知的“黄金圈法则”
铛铛铃2025-08-13【文学】360人已围观
简介
人们不会买你做的产品,他们买的是你做这件产品的理由。
这句话像一束强光,瞬间穿透了我多年来在职业和生活中积累的厚厚的迷雾。我曾以为成功就是把事情做对和做好。我写过无数份完美的项目计划书,详细罗列了每一个做什么(what)和如何做(how)。我精心打磨我的简历,清晰地展示了我掌握的每一项技能,告诉潜在的雇主我能做什么。我甚至在自我激励时,也只是在清单上划掉一个又一个完成的任务,沉浸在做完了什么的短暂满足感中。
然而,在这些看似高效和正确的行为背后,一种持续的、模糊的空虚感却如影随形。我感觉自己像一台性能优越的机器,能精准地执行指令,能高效地输出结果,但我却不知道这台机器为何而运转。我的工作充满了任务,却缺乏使命。我的人生像一艘装备精良却没有罗盘的船,在茫茫大海上随波逐流,看似在前进,却不知将驶向何方。我能说清我所做的一切,却说不清这一切背后的为什么。
直到我遇到了西蒙·斯涅克,以及他那本如同醍醐灌顶的著作《从为什么开始》。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张通往成功的地图,却给了我一个能校准人生方向的指南针。他没有教我任何新的技巧,却颠覆了我思考问题的根本顺序。他告诉我,那些真正能激励人心、建立忠诚,并最终取得非凡成就的个人和组织,他们的思考、行动和沟通方式,都遵循着一个简单而强大的模式,一个与我们大多数人截然相反的模式。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就是这个能改变一切的模式。这不仅是一次读书分享,更是一次关于寻找意义的探索。我将带你一起解构斯涅克提出的黄金圈法则,看看他如何解释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者和最成功的公司的秘密,以及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运用它来重新点燃我们自己内心那团名为“为什么”的火焰。
在深入这个强大的法则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认识一下这位发现者——西蒙·斯涅克。斯涅克不是一个传统的商业顾问,他更像一位乐观的人类行为观察家。他的那场关于黄金圈的演讲,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公众演讲之一,影响了全球数千万人。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他没有发明什么新东西,他只是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我们凭直觉能感受到,却从未能清晰表达出来的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他提出的黄金圈法则。
想象一个靶子,它有三个同心圆。最外圈是做什么(what),中间一圈是如何做(how),最核心的也是最小的那一圈是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这是最清晰、最容易描述的层面,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百分之百地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如何做(how),这是中间层面,一些人或组织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差异化价值主张、独特卖点或专有流程。为什么(why),这是最核心也最模糊的层面,很少有人或组织能清晰地阐明他们为什么要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这里的为什么不是指为了赚钱,因为那只是一个结果,真正的为什么指的是你的目的、使命、信念,是那个让你在每天清晨愿意从床上跳起来的根本原因,也是那个别人应该要关心你的理由。
斯涅克通过观察发现,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无论是思考问题、采取行动还是与人沟通,它们的顺序都是由外向内的。他们从最清晰的做什么开始,然后可能会谈到如何做,但很少甚至从未触及到那个核心的为什么。而那些伟大的、能激励人心的领导者和品牌,他们的思维和沟通模式则完全相反,他们是由内向外的。他们从最核心的为什么出发,然后展开到如何做,最后才呈现出做什么。这个小小的顺序上的颠倒,却带来了天壤之别。
我们来看一个现实世界的例子。如果一家普通的电脑公司,采用由外向内的沟通方式,他的广告可能会是这样的:“做什么,我们生产性能卓越的电脑;如何做,它们设计精美、使用便捷,用户界面友好。想买一台吗?”现在我们来看看苹果公司,一个典型的从为什么开始的范例。他们的沟通方式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只在挑战现状,我们信仰不同凡响;如何做,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至臻精美,使用起来简单方便,界面十分友好;做什么,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想买一台吗?”
你感觉到不同了吗?苹果公司从未先告诉你他们是做什么的,他们卖的不是一台电脑,而是一个挑战现状、不同凡响的信念,而那台电脑只是这个信念的物证。那些购买苹果产品的人,并不仅仅是需要一台电脑,他们购买的是这个信念本身,他们用购买这个行为来向世界宣告:“我也是一个信仰挑战现状、不同凡响的人。”但这就是一种身份的认同,这种基于信念的连接,远比基于产品功能的连接要牢固得多、忠诚得多。
黄金圈法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秘密:人们真正追随的不是你做的事情本身,而是你做这件事背后的那个为什么。做什么只能吸引行为,而为什么才能赢得人心。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沟通顺序的改变,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斯涅克给出的解释不仅仅是市场营销的技巧,更是根植于我们大脑的生物学构造。我们大脑的最外层是新皮质,这是我们大脑最新进化出来的部分,它负责我们所有的理性、分析性思维和语言,它对应着黄金圈的做什么层面。我们大脑的中间两层是边缘脑,这是我们大脑中更古老的部分,它负责我们所有的情感,比如信任、忠诚,它也负责我们所有的与行为相关的决策,但边缘脑没有语言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或凭感觉做决定的来源。我们常常感觉这件事是对的,却很难用语言清晰地把它表达出来。
当我们采用由外向内的沟通方式时,我们直接对话的是对方大脑的新皮质,我们向他们呈现事实、数据和功能,对方能够理解我们说的所有话,但这些信息很难激发他们的情感和行动。而当我们采用由内向外的沟通方式时,我们直接对话的是对方大脑的边缘脑,我们谈论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为什么,这直接触动了对方负责情感和决策的部分。当对方的边缘脑感觉“我认同你的信念”时,一种信任和忠诚的情感就产生了。这个决策是凭感觉做出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我想拥有它”,而非“我需要它”。然后大脑的新皮质,这个负责理性的部分,会为这个感性的决策寻找理性的证据:“它的设计确实很美,功能也很强大。”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决策者,但生物学告诉我们,我们其实是感性的决策者,然后用理性来为我们的感性决策寻找合理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面对一个重要的选择,比如挑选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时,即使对方的履历(做什么)和方案(如何做)都无懈可击,但如果我们感觉不对劲,边缘脑没有产生信任,我们依然会犹豫。从为什么开始,就是绕过理性的分析脑,直接与掌管信任和决策的情感脑对话,这是一种基于生物学原理的最高效的沟通方式,它建立的不是短暂的交易,而是长久的、基于共同价值观的部落关系。
为了进一步印证为什么的强大力量,斯涅克在书中讲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其中莱特兄弟的故事最让我动容。在20世纪初,全世界都在为了实现人类的飞行梦想而疯狂。当时最被看好的选手是塞缪尔·兰利,他拥有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成功所需要的一切要素。他拥有完美的做什么(制造一架飞机)和如何做(用最好的资源和人才)。在同一个时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还有另外一对名不见经传的兄弟——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他们没有政府资助,所有的研发经费都来自于他们自己开的一个小小的自行车铺。他们的团队里没有一个人上过大学,包括他们自己。他们没有任何媒体关注,每一次试飞都只有几个邻居在场。然而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成功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可操控的持续飞行。而就在几天前,兰利的那架汇集了无数资源和智慧的飞机“场号”,在万众瞩目之下,像一块石头一样一头栽进了波托马克河。
为什么?斯涅克给出的答案是,兰利是从做什么开始的,他想要制造一架飞机,目的是为了获得名望和财富,他的团队是为了一份薪水而来工作。而莱特兄弟是从为什么开始的,他们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一个梦想,他们相信,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发明飞行器,将会改变整个世界的进程,造福全人类。这个伟大的为什么,吸引了一群和他们一样拥有这个梦想的充满激情的人,他们的团队不是为了薪水而工作,他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而奋斗。驱动他们从床上起来的,不是对财富的渴望,而是对梦想的追求。当兰利失败后,他选择了放弃,因为他追求的结果(名望和财富)没有实现。而莱特兄弟在无数次失败之后,依然选择坚持,因为他们是在为一个比他们自身更宏大的信念而战。
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为什么的力量。它不是一种资源,却能吸引来一切资源;它不是一种薪酬,却能激发比薪酬强大百倍的动力;它不是一种指令,却能让一群人心甘情愿地为之挥洒血汗。一个强大的为什么能赋予一个看似弱小的个体或组织以挑战巨人、改变世界的力量。
读到这里,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浮现出来:这个法则听起来很棒,但我们该如何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个为什么呢?这确实是整本书中最具挑战性,也最需要我们向内探索的部分。斯涅克明确指出,为什么不是发明出来的,而是发现出来的。他不是你坐在会议室里通过头脑风暴就能设计出来的,它深植于你的过去,是你所有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和激情时刻的总和。寻找为什么的过程更像一场考古,而不是一场建筑,你需要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斯涅克建议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他称之为朋友练习。找一个你非常信任的、真正了解你的朋友,然后尝试回答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时刻让你感觉自己真正的活着,充满了激情和能量?请给我讲讲这些故事。”在你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你的朋友需要做的不是评价,而是倾听,他要倾听的不是故事的细节,而是贯穿在这些不同故事背后的那个共同的主题或模式。也许你的朋友会发现,在你所有的故事里,都贯穿着一个帮助他人发现自身潜力的主题,那么你的为什么很可能就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激励和帮助他人,让他们看到并实现自己最好的版本。”
这是一个向内的、真诚的发现之旅,你的为什么不能是一个你觉得、你觉得听起来不错的口号,它必须是那个能让你自己热泪盈眶的最真实的信念。找到了为什么之后,你就可以开始构建你的黄金圈了。你的如何做,就是你为了实现这个为什么而采取的独特的原则和方法;而你的做什么,则是你的如何做的具体产物,它可以是一本书、一个课程、一家咨询公司,甚至是你与朋友的一次真诚对话。当你的为什么、如何做、做什么三者完全清晰并且高度一致时,你就拥有了一种斯涅克所说的清晰的魅力。你的言行举止,都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有吸引力的能量,人们会清晰地知道你是谁,你代表着什么,以及他们是否愿意追随你。
从为什么开始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发现,它更是打造一个卓越组织的根本法则。一个真正伟大的组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做什么,而是为了实现一个宏大的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愿景或使命。但很多公司的愿景,都只是写在墙上的一句空洞口号,而那些卓越的公司,他们的为什么是活在每一个员工心中,体现在每一个产品细节里的灵魂。
作为一个领导者,你的首要职责不是制定战略(如何做),也不是分配任务(做什么),你的首要职责是清晰的、持续的、不厌其烦地向你的团队阐明那个为什么。你是为什么的守护者和传声筒。当一个组织有了清晰的为什么之后,他在招聘这件事上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他不再是简单的去寻找那些拥有合适技能的人,而是去寻找那些相信你的信念的人。你可以教会一个相信你的为什么的人掌握他所需要的技能,但你几乎不可能让一个只为薪水而来的技能高超的人真正的爱上你的事业。一个由共同信念凝聚起来的团队,所能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他们不需要被严格的管理,因为他们有强大的自驱力,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们是在为一项比自己更宏大的事业而战。
斯涅克强调,在组织里,为什么的层面需要有一个愿景家,一个能仰望星空、指明方向的梦想家;而如何做的层面,则需要一个实干家,一个能脚踏实地搭建桥梁的建造者。这两种角色的完美搭档,是许多伟大公司成功的关键。比如迪士尼公司的华特·迪士尼(为什么)和他的哥哥罗伊·迪士尼(如何做),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为什么)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如何做)。一个只有为什么而没有如何做的组织,会停留在空想;一个只有如何做而没有为什么的组织,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也终将失去灵魂和方向。清晰的为什么,就像一个组织的宪法,他为组织的所有决策提供了一个最终的、不可动摇的评判标准。当面临一个商业机会时,一个从为什么开始的公司会问:“做这件事是否符合我们的信念?”而一个从做什么开始的公司只会问:“做这件事能赚钱吗?”前者的决策或许会放弃一些短期利益,但却能保证公司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建立起强大的、可持续的品牌忠诚度。
《从为什么开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其深刻的思考框架。它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用来开启个人成长、领导力、品牌、营销、组织、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大门。他让我明白,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泛滥的时代,真正稀缺的不是更多的信息,不是更好的方法,而是更清晰的意义。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某个比我们自身更宏大事业的一部分,我们渴望被激励,也渴望去激励他人。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自于那个最简单也最困难的问题:为什么?找到你的为什么,你才能找到你的方向;说出你的为什么,你才能找到你的同路人;坚守你的为什么,你才能在人生的风浪中始终保持清晰和笃定。
这本书就是一份写给你,也写给我自己的邀请函。他邀请我们暂停一下匆忙的脚步,不再只是低头做事,而是开始抬头思考,去开启那场属于我们自己的为什么的考古之旅,去发掘那埋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真正的宝藏。因为当你真正找到它的时候,你找到的将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全新的、更有意义的、也更有力量的自己。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