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这本书告诉你,普通人如何靠“坚毅”逆袭人生。《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

铛铛铃2025-08-13文学318人已围观

简介

它们像是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璀璨夺目,让我们这些在地面上仰望的普通人,不由得心生感慨,将他们的成就归功于一种神秘的、与生俱来的禀赋,我们称之为天赋。

天赋这个词带着一种宿命论的冰冷,它似乎在说,有些人天生就是被选中的,而另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是陪衬。这种思维是一剂最甜蜜的毒药,也是最省事的借口。当我们面对困难、遭遇挫折时,一句“我没有天赋”,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放弃,将一切归咎于命运的不公。

然而,安杰拉·达克沃斯,这位麦克阿瑟天才奖的获得者,却用她多年的研究,向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发起了最温柔也最坚决的挑战。

她的旅程始于一个简单的观察,无论是在西点军校、国家拼字比赛,还是在最混乱的公立学校教室里,她都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那些最终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些最初看起来最有天赋的人。智商、才华、身体素质,这些我们通常认为的成功预言家,似乎都失灵了。

那么,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漫长的人生跑道上,脱颖而出的究竟是什么?那个比天赋更重要的品质究竟藏在何处?

达克沃斯用一个词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词就是“坚毅”。

Great

当我第一次看到“坚毅”这个词时,脑海里浮现的是那种咬紧牙关、头破血流也要坚持的悲壮画面。我以为这又是一本宣扬吃苦耐劳、埋头硬干的励志读物。然而,随着书页一页页翻开,我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坚毅》这本书远非一碗简单的鸡汤,它是一份严谨的科学报告,一幅描绘内心力量的精准地图,更是一位智者写给你我的人生指南。她用无可辩驳的证据和温暖人心的故事,告诉我们: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不是我们出发时手里握着什么样的牌,而是我们愿意为打好这手牌,付出多久的激情和多久的坚持。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努力、失败和成功的全部定义。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牵着我的手,让我看到了一个凡人如何通过自身的锻造,最终活成一道光。

在深入探讨如何培养坚毅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达克沃斯给出的定义,精准而深刻:坚毅是向着长远目标所保持的热情与坚持。它由两个核心要素构成,缺一不可:激情与坚持。

首先是激情。这里的激情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一时的头脑发热或是短暂的狂热迷恋。它不是烟花绚烂,一瞬便归于沉寂。达克沃斯所说的激情更像是指南针,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风云变幻,无论你暂时偏离航向多远,它都始终如一地指向你内心深处的那个北方。这是一种持久的、深沉的、与你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兴趣。

一个坚毅的人,对他所做的事情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这份热爱让他们在面对枯燥的日常训练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让他们在思考同一个问题,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依然兴致盎然。他们的工作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使命或天职。

这颠覆了我过去对追随激情的理解。很多励志书籍告诉我,要找到你的激情,仿佛激情是一个藏在某个角落的宝藏,只要找到了人生就会一帆风顺。但达克沃斯的研究却表明,激情很少是一见钟情的结果,它更像是一段需要悉心经营的恋爱关系。它始于发现,然后通过刻意的努力去发展,最后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地去加深。

你不会在某天早上醒来,突然就找到了自己的激情。你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甚至放弃中慢慢地去培养它。这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原来没能一下子找到让自己热血沸腾的事业,并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自己的迷茫而感到焦虑,我所要做的是像一个好奇的探险家一样,去接触不同的领域,去问自己什么东西能真正吸引我的注意力,然后对那个让我稍稍心动的方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看看这颗小小的火花,能否被培育成熊熊的火焰。

其次是坚持。如果说激情是方向,那么坚持就是抵达那个方向所必须付出的日复一日的努力。这是坚毅品格中更具挑战性的一面。它意味着,无论今天心情如何,无论是否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你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你的训练场上。

达克沃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她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努力的关键作用:天赋加努力等于技能,技能加努力等于成就。在这个公式里,努力这个变量出现了两次,这意味着努力的作用被加倍放大了。天赋或许能让你更快地掌握一项技能,但只有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让你把这项技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就。

一个有天赋却不努力的人,最多只能拥有未被兑现的潜力;而一个天赋平平但足够坚毅的人,却可以通过加倍的努力,先是将努力转化为技能,再将技能通过努力转化为卓越的成就,最终超越那些天才。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他一生都在做寿司,每天重复着看似单调的工作:拧毛巾、煮米饭、腌鱼片。每一个环节,他都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标准,练习了成千上万遍。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最终造就了那份令全世界食客为之倾倒的极致美味。他的成功不是源于什么神秘的天赋,而是源于这种笨拙的、永不懈怠的坚持。

所以,坚毅就是激情和坚持的结合体。它是一个人对自己选定的人生方向,所做出的一种最长情的告白。它不是百米冲刺的爆发力,而是马拉松式的耐力。它意味着你会爱上日复一日的枯燥,意味着你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后,拍拍身上的尘土,对自己说:“明天再来。”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那些西点军校的学员中,最终留下来的不是那些身体素质最棒的,而是那些在残酷的兽营训练中,从不言弃的学员;为什么在竞争激烈的国家拼字比赛中,最终的赢家不是那些记忆力超群的神童,而是那些愿意花更多时间进行枯燥的词根分析和模拟练习的孩子。

因为人生这场终极竞赛,比的从来都不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跑得更远。而坚毅正是那份能支撑我们跑完全程的最宝贵的能量。

知道了坚毅的重要性,下一个问题自然是:我们如何才能变得更加坚毅?这是否也是一种天生的特质?

达克沃斯给出的答案是充满希望的:坚毅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被后天习得和培养的。

她将坚毅的培养分成了两个路径:从内向外生长和从外向内塑造。

从内向外生长,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四种内在的心理资产,来主动地培育自己的坚毅品格。这四种资产像四个环环相扣的齿轮,共同驱动着坚毅这部机器的运转。它们分别是:兴趣、刻意练习、目标感和希望。

第一项资产:兴趣。一切都始于兴趣。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任何坚持都是一种折磨。达克沃斯发现,那些坚毅的典范,无一例外都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

但正如前文所说,这种持久的兴趣并非天降之物,它需要一个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达克沃斯给出的建议是,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非要立刻找到一个能持续一生的事业。在人生的早期阶段,你应该允许自己去广泛的探索,去玩耍、去尝试,就像在自助餐厅里先品尝各式各样的菜肴,然后才能找到自己最爱的那一道。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应该过早地为孩子规划好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而是应该鼓励他们去接触音乐、体育、艺术、科学等各种可能性,并为他们的探索提供支持和资源。

一旦你找到了一个让你心动的方向,下一步就是发展它。你需要投入时间去加深对它的理解,去克服初期的困难,去获得小小的成功。每一次的进步都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你的兴趣,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这个观点对我触动很大。我曾为自己兴趣广泛,但似乎没有一项精通而感到苦恼。现在我明白,广泛的探索本身就是培养激情的第一步。我不需要因为暂时放弃了某个爱好,而感到愧疚,因为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在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接近那个能让我长久投入的方向。

第二项资产:刻意练习。找到了兴趣,只是拿到了马拉松的入场券。要想跑得好,你需要进行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练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自己已经会做的事情,也不是毫无目的的花时间。刻意练习是一种以改进为目标的高度专注的训练方式。它的核心要素包括:

一、明确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延伸目标;

二、百分之百的专注和努力。在练习的时候,你需要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分心;

三、及时且有建设性的反馈。你需要知道自己错在哪,以及如何改进。这个反馈可以来自教练、老师,也可以来自对自身表现的录像分析等;

四、不断的重复和反思。在得到反馈后,你需要有针对性的去修正错误,然后再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直到新的正确的行为模式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那些坚毅的典范都是刻意练习的大师。他们每天都会设定一个明确的练习目标,比如“今天我要把这个和弦弹得更流畅”或者“这次投篮的命中率要提高5%”。他们会主动地去寻找自己的弱点,并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向其发起挑战。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乏味的、毫不浪漫的,但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充满目标的打磨,才让他们的技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时的努力。很多时候,我所谓的练习只是在舒适区里重复我已经掌握的东西。我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进步。达克沃斯提醒我,真正的成长恰恰发生在走出舒适区的那一刻。我需要像一个苛刻的教练一样对待自己,为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坦诚的面对自己的不足,并用专注的努力去一点点的攻克它们。

第三项资产:目标感。兴趣让我们开始刻意练习,让我们进步,但当遇到巨大的困难,当激情开始消退时,是什么让我们能够坚持下去?答案是目标感。

目标感是将一份工作或职业,升华为天职的关键。它意味着你相信你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或换取一份薪水,它还与一个更宏大的目标相连,它能够为他人的福祉做出贡献。

达克沃斯在书中分享了三个砌砖工人的寓言。当被问及在做什么时,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在盖一座教堂。”第三个工人则说:“我在为上帝建造殿堂。”这三位工人做着完全相同的工作,但他们对工作的认知却有着天壤之别。第一个工人只有一份工作,第二个工人有了一份职业,而第三位工人则拥有了天职。

毫无疑问,第三位工人是最有可能从工作中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并以最大的坚毅去面对困难的人。

目标感是坚毅品格中最成熟的要素,它能赋予我们强大的心理韧性。当你认为你的努力是为了改善他人的生活,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时,你个人的痛苦和挫折就会显得渺小。这份崇高的使命感,会成为你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支撑你走过最黑暗的幽谷。

那么,如何培养目标感?达克沃斯建议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思考一下你目前所做的工作,在最小的层面上能如何帮助到你身边的人,然后逐渐将这个想法与你更大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联系起来。

一个清洁工可以认为自己不仅仅是在打扫卫生,更是在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愉悦的环境;一位程序员可以认为自己不仅仅是在编写代码,更是在用技术解决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不凡的意义。

第四项资产:希望。在通往目标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必然会遭遇失败和挫折。此时,最后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心理资产,希望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里的希望不是那种盲目乐观、坐等好运降临的幻想,它是一种与成长型思维紧密相连的积极的信念。成长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提出的概念,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和提升的。他们将失败看作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而不是对自己能力的终极审判。他们会对自己说:“这次失败了,说明我的方法还有待改进,下一次我会做的更好。”

更与之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天生的,是固定不变的。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我不行”。这种想法会让他们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逃避和放弃。

坚毅的人都是成长型思维的信奉者,他们有一种打不垮的乐观。这种乐观并非源于对困难的无视,而是源于对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他们相信,只要不放弃,只要不断的尝试和学习,就总能找到走出困境的办法。

这种希望是可以被习得的。每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的想法,去挑战那些消极的、固定型的自我对话,用一种更积极、更具成长性的视角,去重新解读眼前的困境。

兴趣、刻意练习、目标感、希望,这四项心理资产,共同构筑了坚毅的内在基石。它们从内向外,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方法、意义和力量,让我们在人生的马拉松上跑得更稳,也跑得更远。

坚毅不仅仅是一场孤独的内心修行,我们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我们的父母、老师、教练和同伴,同样对我们坚毅品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达克沃斯所说的从外向内塑造。一个人的坚毅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他所处的文化的影响。如果你身边的人都以追求卓越为荣,以克服困难为乐,那么你也很容易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将坚毅内化为自己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达克沃斯在书中重点探讨了两种塑造坚毅的外部力量:家庭教育和团队文化。

在家庭教育方面,她提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概念:智慧型教养。很多父母在支持孩子和对孩子有高要求之间感到左右为难。过于支持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脆弱,缺乏抗挫折能力;而过于严厉,又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对挑战产生恐惧。

智慧型父母则成功地将支持和要求这两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他们一方面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温暖,让孩子知道无论成败,父母都是他们坚实的后盾;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鼓励他们去挑战自己,去追求卓越。

这种教养方式的精髓在于,父母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最好,而且无论结果如何,我都爱你。

达克沃斯在自己的家庭中,就推行着一条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家规,叫做“硬任务法则”。这条法则包含三点:

一、家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件有难度的事情,这件事情需要每天进行刻意练习;

二、你可以选择中途放弃,但你不能因为今天心情不好,或者觉得太累就放弃练习,你必须坚持到某个自然的节点,比如学期结束,或者支付的学费已经用完;

三、由你自己来选,你想做什么样的硬任务。

这个硬任务法则巧妙地兼顾了自主性、纪律性和坚持。它让孩子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亲身体验从兴趣到刻意练习,再到克服困难、获得进步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坚毅品格最好的训练。

除了家庭,我们所处的团队文化,也对坚毅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达克沃斯研究了许多成功的运动队、企业和组织,发现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坚毅文化。在这些组织里,坚毅是一种被公开、颂扬和奖励的品质。组织的领导者会通过言传身教来示范坚毅的行为,团队的成员会互相鼓励,共同面对挑战。当一个人成为这样一个集体的一员时,他的身份认同就会与这个集体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会对自己说:“我们这个团队的人都是永不言弃的。”这种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会成为他个人坚毅品格的强大助推器。

这让我联想到许多伟大的公司,他们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顶尖的人才或技术,更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种追求卓越、拥抱挑战、从失败中学习的强大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每一个员工都被激励着,去成为一个更坚毅的人。

所以,培养坚毅是一条双向的道路。我们既要向内求索,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练习、目标感和希望,也要向外借力,去选择和创造一个能够滋养坚毅品格的环境。当我们把内在的成长和外部的支持结合起来时,坚毅的种子才能在我们心中最茁壮的成长。

读完《坚毅》,我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了一套培养成功品质的方法论,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彻底重塑了我对努力与天赋关系的看法,并为我提供了一种更健康、也更可持续的去面对人生挑战的心态。

在当下的社会,我们被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潮所裹挟。一种是过分强调天赋和风口的成功学,它让我们相信成功是少数人的特权,是选择大于努力的结果;另一种则是鼓吹无限内卷、拼命硬扛的奋斗哲学,它把努力描绘成一种悲壮的、自我消耗式的行为。这种思想则容易让人身心俱疲,最终在 burnouts(职业倦怠)中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坚毅》这本书则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更具智慧的中间道路。它首先打破了天赋的神话,它告诉我们,天赋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个人的成就,更多的取决于他后天的努力和坚持。这是一种充满力量的、赋权于普通人的思想,它让我们相信,无论我们的起点如何,我们都拥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创造卓越的可能。

其次,它重新定义了努力的内涵。坚毅的努力不是盲目的、无方向的瞎忙,更不是自我折磨式的吃苦。它是一种由激情所驱动,以刻意练习为方法,被目标感所指引,由希望所支撑的一种智慧的、可持续的努力。这种努力不是消耗,而是创造;他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当你真正热爱你所做的事情,并能从中看到超越自身的意义时,努力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奖赏。

这个观点将我们从内卷的痛苦中解放了出来。与市面上许多其他的成功学书籍相比,《坚毅》的论述也显得更为严谨和深刻。比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1万小时定律”,曾一度风靡全球。它让我们相信,只要在任何领域投入1万小时的练习,就能成为专家。然而,达克沃斯的研究则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她强调,真正起作用的不是练习的时长,而是练习的质量。只有刻意练习,才能让我们的1万小时变得真正有价值。否则,1万小时的低水平重复,只会让我们成为一个熟练的庸才。

同时,《坚毅》也让我对失败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坚毅的框架下,失败不再是一个需要被避免的可耻印记,它是一个中性的词,是通往成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反馈,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不足,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需要改进的方向。拥有了这种心态,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平和、也更勇敢的心态去面对挑战。我们不再害怕犯错,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为了下一次能跳得更高。

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而坚定的朋友,她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嘿,别再为自己没有惊人的天赋而烦恼了,也别再用无效的努力来感动自己了。你真正需要做的,静下心来去聆听内心的声音,找到那个能让你长久着迷的方向,然后像个手艺人一样,日复一日地去打磨你的技艺,赋予你的工作以意义,并永远相信你有能力变得更好。”

这条路或许没有捷径,或许充满了艰辛,但它是一条通往真正意义上的、内心丰盈的、成功的道路。

读完这本书,如果你也想开始自己的坚毅之旅,这里有三个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行动:

第一,启动你的硬任务。为自己选择一件有难度,但你又很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新乐器、掌握一种新语言,或者坚持一项体育运动。然后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可执行的刻意练习计划,并承诺至少坚持一个完整的周期。用这个过程去亲身体验坚毅的四个阶段。

第二,寻找并写下你的目标金字塔。试着画一个金字塔,最底层是你目前正在做的具体任务和短期目标,中间层是你希望通过这些任务达成的中期目标,而在金字塔的顶端,写下那个最终极的、能够激励你一生的、与他人福祉相关的顶层目标。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清晰地看到你日常的努力与你人生终极意义之间的联系。

第三,练习成长型思维的自我对话。下一次,当你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有意识地去捕捉自己脑海中那些消极的、固定型的想法,比如“我真是太笨了”,然后试着用一种成长型的语言去重新改写它,比如“这个方法行不通,我需要尝试另一种策略”或者“这次的失败让我学到了……”。这个小小的练习,能逐渐改变你看待挑战的方式,让希望成为你的一种习惯。

真正的卓越并非天赐的灵光,而是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将平凡的石头淬炼成钻石的过程。而坚毅,就是那股让我们能够忍受高温、承受重压,最终绽放出璀璨光芒的核心力量。

我们的潜力是一回事,我们如何运用它是另一回事。这句话像一把沉重的钥匙,开启了安杰拉·达克沃斯在《坚毅》一书中为我们揭示的关于成功的全新大门。

在这扇门的背后,是一个与我们长久以来的信念截然不同的世界。长久以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对天赋近乎迷信的崇拜之中。我们赞美那些年少成名的音乐神童,惊叹于那些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在赛场上所向披靡的运动天才,羡慕那些总能灵光乍现提出绝妙创意的商业奇才。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