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 _ 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

铛铛铃2025-08-07生活18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听书享富,祝大家享受愉快的听书时光。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深入探讨一本名为《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书籍,中文版篇幅约为21万字,我将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为大家详细解读书中的精华及如何培养出乐观的孩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孩子性格,一种是悲观的,另一种是乐观的。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比如,当面对一杯半满的水时,悲观的孩子可能会说:“唉,只有半杯水可以喝了。”而乐观的孩子则会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再比如,当面对一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时,悲观的孩子可能会说:“我太笨了,永远学不好。”而乐观的孩子则会说:“我会更加努力,下次会做得更好。”显然,乐观的孩子对待世界的态度更为积极。

  虽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乐观的心态,但我们又常常认为,孩子的性格是遗传决定的,因此我们无法改变。但是这本《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书中,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孩子性格的形成,遗传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真正影响孩子乐观性格的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导。书中介绍了一种方法,叫做乐观的解释风格,简而言之,就是用积极乐观的方式解释遇到的坏事。作者认为,只要家长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来教育孩子,就能够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因此,如果你是一位希望孩子乐观成长的家长,请务必不要错过这本书。

  《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共有四位作者,其中最重要的是马丁·塞利格曼,他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以其在心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著称。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积极的性格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他创建了积极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学会乐观的态度,而乐观解释风格则是其中的核心方法之一。

  好了,我们已经介绍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的背景,接下来,我将详细讲解书中的内容。首先,我们将探讨什么是乐观的解释风格;其次,我们将探讨为什么乐观的解释风格能够培养出乐观的孩子;最后,我们将讨论如何用乐观的解释风格来教育孩子。

  首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关键点,乐观的解释方式。每当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我们总会在脑海中或者潜意识里寻找根源。比如,与朋友吵架时,我们可能会责备自己或对方;孩子感冒时,我们可能会思考,是天气寒冷还是孩子穿的不够暖。在他的著作中,马丁·塞利格曼将这种寻找原因的过程,称之为解释,并将其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原因的永久性与临时性,永久的原因不可改变,而临时的原因则可改变。例如,双腿残疾导致无法行走,属于永久的原因,而脚踝扭伤导致暂时无法行走,则是临时的原因,因为脚踝可以康复。第二个层面是原因的普遍性与特定性,普遍的原因会影响所有情境,而特定的原因则只会影响某一情境。例如,失明导致视力丧失是普遍的原因,而灯光熄灭导致无法看见东西,则是特定的原因,因为它只会影响到夜间的视力。第三个层面是原因的个人性与非个人性,个人原因通常带来更大的压力。例如,因为自己工作不努力而导致任务未完成,是个人原因,而团队合作不力导致任务未完成,则是非个人原因。

  通过这三个层面的解释,马丁·塞利格曼得出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解释风格,悲观的解释风格和乐观的解释风格。悲观的解释风格认为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个人的,而乐观的解释风格则认为原因是暂时的、特定的、非个人的。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方式,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次数学考试没考好,有些孩子回家后会把书包一扔,抱怨道:“我每次数学都考不好,我永远都学不会数学了,我太笨了。”而另一些孩子回家后可能会说:“我这次数学没考好,因为这段时间我不够努力,而且老师出的题目也有点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数学考试不理想这件事,前一种孩子采用了悲观的解释方式。让我们从普遍性、永久性、个人性这三个维度来对比其中几个关键词语,前者所说的没考好的原因,不仅影响了这一次,还会影响到其他每一次考试,这是普遍性的表现。再者说,“我永远都学不会数学”,指出了没考好的原因将会持续影响数学成绩,这是永久性的表现。“我太笨”,则是在表达没考好的原因与个人有关,这种解释方式会导致孩子沉浸在无法自拔的悲观情绪中,甚至可能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相反,另一种孩子采用了乐观的解释方式,我们可以从特定性、暂时性、非个人性这三个维度来对比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这次数学没考好”,表明了没考好的原因只影响了这一次,这是特定性的表现。“我这段时间不够努力”,表明了没考好的原因是阶段性存在的,而不是永久性的,这是暂时性的表现。“老师出的题也有点难”,表明了没考好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个人原因,这是非个人性的表现。这种解释方式会让孩子很快从沮丧中走出来,并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个人成长,乐观的解释方式更加有利。

  需要强调的是,解释方式并不一定同时涵盖这三个维度,只要解释中包含暂时性、特定性、非个人性的任何一种,就可以被视为乐观的解释方式。再举一个例子,许多人都知道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因为他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但他的同伴奥尔德林却鲜为人知。有人拿这个调侃奥尔德林,但他却幽默地回答说:“没错,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但别忘了,第一个从太空舱踏上地球的是我,所以我是第一个从外太空踏上地球的人。”奥尔德林这个巧妙的回答,运用了特定性的解释方式,在登月旅行中,阿姆斯特朗是赢家,但回到地球后,奥尔德林就成了赢家。尽管奥尔德林的回答是开玩笑,但这体现了典型的乐观解释方式。

  上述内容所述即为第一个要点,乐观解释风格的内涵简言之,遭遇不良事件时,我们常会下意识地追溯原因并解释,而此解释可由三维度衡量,永久性与暂时性、普遍性与特定性、个人性与非个人性。乐观解释倾向于将原因视为暂时、特定、非个人,而悲观解释则相反。

  接下来,我们将探究本书的第二个要点,乐观解释风格为何能培养出乐观的孩子。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以乐观方式解释不良事件的原因,不仅可改善孩子的情感体验,还能激发其勇气行动,这两点是塑造乐观性格的基石。首先,我们来探究乐观解释风格如何改善孩子的情感体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ABC模型,A代表不良事件,比如考试不及格或与朋友争吵,C代表情感体验,如痛苦、沮丧或漠不关心,而B则代表对事件原因的解释,如认为自己愚笨或题目过难。ABC原则指出,不良事件并非直接影响情感体验,而是其解释对情感体验有直接影响。换言之,相同事件不同解释导致不同情感体验。举例而言,虽然曾国藩历经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因改变对失败的解释,皇帝也转变评价,由指责转为赞扬,这凸显了解释对情感体验的关键影响。深入理解该原理后,我们明白了为何乐观解释风格能够改善孩子的情感体验,因为尽管不良事件发生,但问题并非纯个人原因引发,且不会波及生活各方面,未来亦可改变,故乐观解释使孩子对问题更加开放,心情也更为愉快。

  其次,乐观的解释方式有助于激发孩子行动的勇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和掌握事态的发展,是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但是,孩子在这一过程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因失去控制感,而感到沮丧和悲观。但是,挫折和失败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他们学会克服困难,重新获得控制感。通过反复的学习与成长,孩子将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性格也会变得更加乐观。因此,乐观的解释方式能够排除非理性的因素,揭示真正的问题,并激发孩子前进的勇气。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时,情绪也会得到改善,他们会在失败中不断成长,最终培养出乐观的性格。这就是为什么乐观的解释方式能够培养出乐观的孩子的原因。

  总的来说,通过乐观的解释坏事的发生原因,可以改善孩子的感受,揭示真正的问题,并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第三个重点,及如何用乐观的解释方式培养乐观的孩子。本书的作者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悲观主义源自四个因素,基因、父母的悲观情绪、父母的悲观性批评以及孩子本人的无助感经历。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基因,但是幸运的是,它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我们可以从后面三个因素着手,来培养乐观的孩子。

  首先,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乐观态度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通常情况下,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情绪和反应,来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父母持悲观态度,那么他们很难培养出乐观的孩子。因此,想要教会孩子乐观,父母必须首先学会乐观。你可能会问,我年纪这么大了,还能改变悲观的性格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实际上,这并不难,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我们需要意识大脑会自发产生解释,随后评估其准确性,最后以乐观的态度重新审视问题的根源。举例来说,当你工作繁忙而孩子添乱时,你可能会冲动地责骂孩子,随后感到后悔,担心孩子不高兴,甚至担忧会影响其性格。不过,稍加冷静,你会发现这些担忧多半不实际,孩子可能不高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并不会因此恨你,一次责骂也不会立即改变孩子的性格,而将自己归为不称职的家长,也是不公平的评价。通过理性评估,你会发现情况并非如你所想象的那么糟,因此也无需过度焦虑。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一情况。

  其次,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采用乐观的态度。孩子的解释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家长影响,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自己。举例而言,如果你经常批评孩子愚蠢,那么孩子就可能认为自己确实愚蠢,可是,这种认知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影响其未来发展。因此,家长在批评时应准确且乐观,尽量避免攻击孩子的个性或能力。

  最后,要教导孩子乐观的解释方式。孩子悲观性格的形成与其感到无助有关,例如遭受重大挫折后陷入绝望情绪。但是,家长无法永远保护孩子,因此,最重要的是教导他们如何自我运用乐观的态度解释事物。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解释方式呢?在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培养乐观的孩子》中,提供了多种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记录不愉快事件的日记方法,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写下当天发生的不顺心事,然后用乐观的态度解释这些事件的原因。通过对比乐观和悲观解释方式,以及不同的心理感受,让孩子体验到不同解释风格带来的心理效应。另外,还可以使用三格漫画形式,让孩子填写连接不愉快事件和感受的解释,以更好的理解解释对感受的影响。另一种方法是绘制画大饼,即画一个饼状图,让孩子填写导致不愉快事件的原因,并告诉他哪些是乐观的解释,哪些是悲观的解释,教导他们尽量采用乐观的解释方式看待不愉快事件。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幼树一弯效应,及幼年的树枝更容易弯曲。同样的,孩子小时候更容易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因此,应尽量让孩子从小开始练习乐观的解释方式,这样更容易教育出乐观的孩子。以上是本书的第三个关键点,如何利用乐观的解释方式来培养乐观的孩子。简而言之,乐观的家长才能培养出乐观的孩子。因此,家长首先要学会乐观的解释方式,并在批评孩子时尽量采用乐观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应用乐观的解释方式,这样孩子在遇到不愉快事件时,就能够自己处理,避免陷入悲观的情绪。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小总结。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中,我们发现了培养乐观性格的关键,及乐观的解释方式。通过深入分析悲观与乐观两种解释方式的不同,我们了解到乐观的解释方式如何改善孩子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他们的勇气行动。同时,我们也得知了如何利用乐观的解释方式来培养乐观的孩子。马丁·塞利格曼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让家长和教育者能够帮助孩子养成乐观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让我深刻领悟到,乐观的态度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只有乐观的心态,才能让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困难不气馁、不放弃,从而不断的成长和进步。马丁·塞利格曼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乐观解释方式对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的影响。作为家长,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乐观态度的榜样,在批评和教育孩子时,要采用乐观的态度,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问题和挑战。同时,要教导孩子乐观的解释方式,让他们从小养成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乐观的态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能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他们的乐观心态,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加自信、坚强和乐观。

  好,这本《教出乐观的孩子》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请订阅听书想富的频道点,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宝贵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