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不反应练习》解决所有烦恼的思考方法 重新构思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如何消除烦恼和
铛铛铃2025-08-07【生活】17人已围观
简介
《不反应练习》:解决所有烦恼的思考方法,重新构思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如何消除烦恼和压力
大家好,我是依然。
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我将在这里为您分享世界知名投资大师的投资思想和智慧。
本期为您解读的是《不反应练习》。
这是一本能够消除烦恼的书籍,它是一本超级畅销书,在亚马逊书店分类里排名第一。
简单来说,它可以消除每个人内心的烦躁与困扰。
无论是看电视还是浏览网络,总是充斥着负面新闻。
在工作场所,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在这样压力巨大的社会中生活,对于我们上班族而言,这本书是必读的佳作。
其内容的核心是佛陀的教诲,不过别担心,这本书完全没有灵性元素。
事实上,书中所提及的佛陀的教诲与灵性恰恰相反,是非常合理且有用的教诲。
我们需要针对所面临问题的本质和特性,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佛陀在日本相当于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导非常合理,针对我们的困扰有着很好的指引。
本书的作者和现役僧侣,已将佛陀内超合理且朴实的思想,重新构思成适应现代的形式,这正是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佛陀被尊为圣者,为那些烦恼的人们指明了遇到困难时应采取的方法,解决了他们的烦恼。
然而,2500年过去了,人类烦恼的本质并未改变,佛陀的思想一直传承,拯救了许多人。
我将在本书的基础上,尽量简单易懂的解释佛陀的思维方法。
首先从本书的结论说起,所有的烦恼都源自反应。
所有的烦恼和压力,并非由我们眼前发生的事情导致,而是由我们内心的反应产生。
这一观点类似于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我之前的视频介绍过,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里面就解释了目的论反倒源自我们的反应。
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我来举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说早高峰乘坐地铁,那种拥挤的车,真的让人烦躁,对吧?
一提到早上拥挤的电车,人们自然就会感到烦躁。
但是佛陀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并没有确定产生压力的根本原因。
确实,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并非所有人挤在拥挤的地铁里,都会非常烦躁。
有些人可能只是稍微有些不耐烦,而有些人可能已经无所谓了。
换句话说,即使处于相同的拥挤环境中,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心态和反应,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或烦恼。
实际上,如果自己不产生消极的反应,压力本身就不会产生。
实际上,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正在工作的时候,上司突然对我发火,指责我做错了事。
这种情况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会引发烦恼和压力。
但问题不在于上司的责备本身,而在于我们对这种情况的反应。
如果我选择愤怒、自责或沮丧,那么我会更加痛苦和不快。
这种反应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影响与同事和上司的关系。
然而,如果我选择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个情况,尝试理解上司的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就能减少烦恼和压力,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专注,并且与上司的关系也能得到改善。
因此,这个例子说明,烦恼和压力不是由外部事件直接导致的,而是由我们内心对这些事情的反应引起的。
这实际上揭示了烦恼的根本原因,及内心的动荡或消极反应,而不是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本身。
无论是因为别人的言行而不愉快,还是重要谈判失败而焦虑,或者陷入沮丧,这些压力的根源都源自我们的反应。
正如本书标题所示,我们应该学会不做无谓的反应,通过练习不做无谓的反应,我们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烦恼和压力,甚至根本不会产生这些烦恼和压力。
我自己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无谓的对生活做出反应,所以即使被告知不要贸然反应,也觉得很难做到。
我想肯定有人和我一样,在读这本书时会有同样的想法。
那么从这里开始,我将进一步具体谈谈如何避免无谓的反应,以及如果不小心反应了该如何处理。
首先,要避免无谓的反应,有一个绝对必须了解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大部分事情我们都不需要做判断。
这是我自己和许多人都会陷入的陷阱,我们会对眼前出现的信息、工作或者与人交往时过度做出判断。
我们会试图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假、对那个人是喜欢还是讨厌、是成功还是失败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做出一个判断,觉得自己是对的,是件很令人满足的事情。
而且人类一旦得出结论,就会产生一种神秘的安心感。
如果我在朋友圈发表关于谁是正义、谁是错的判断的推文,即使那是毫无根据的荒谬观点,只要有人也想下判断,就会有人赞同我。
这样做不仅给自己带来判断后的安心感,还会有被人认可的满足感。
为了追求这种短期的舒适感,我们往往会随意下判断,即便与自己无关。
然而,随意的判断就像毒品一样,虽然带来了短暂的舒适感,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现代社会信息量庞大,如果对每一条信息都试图做判断,时间根本不够用,我们宝贵的时间会被无谓的判断消耗掉。
此外,人类心里有一种特性叫承诺与一贯性,即使意识到自己之前说的话是错的,也会因为想要保持一致性,而坚持之前的说法。
这也是《影响力》一书中提到的内容之一,言行一致的心理效应会限制自己的行动。
比如在网上发表类似“那个人虽然取得了某种成功,但我讨厌他,他肯定做了什么坏事”的言论,虽然可能会得到一些追随者的赞同,满足短期的认可需求,但这种满足和舒服的感觉是暂时的。
由于承诺与一致性的心理效应,我就不能再从那个我讨厌的人那里收集信息或学习了。
承诺与一致性的心理效应会阻止新知识的获得。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可学习的一面和应避免的一面,即使是我讨厌的人,我也可能从他那里学到与我不同的东西。
如果我们一味地听从情绪而作出反应,就会限制我们以后的行动和信息收集,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中造成很大的损失。
坦率地说,我们接触的大部分信息和人,我们并不清楚什么是正确的,正义、邪恶、真假,这些其实都有灰色地带,我们强行对是非好坏进行判断,是没有必要且错误的行为。
比如那个明星最近又有新的绯闻了之类的信息,我们不应该花时间去查八卦新闻,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判断,也不需要去评判。
这种无谓的判断会产生无谓的反应,使我们周围的事情变得复杂,而且这些反应会深深困扰我们的内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对所有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信息都不做判断,总是微笑着一带而过,这种做法在现实中不可行。
尽管佛陀可能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但作为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必须在某些情况下做出判断。
因此,理解我们不需要对所有信息做出判断这一大前提后,我们可以继续进入下一个阶段,即决定是否做出反应。
在本书中,从普通上班族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工作场所对什么信息作出反应,以及是否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行动,其标准非常简单,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工作能否推进作为衡量标准来进行判断。
过度反应或回应往往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如何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反应和判断,但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如果不幸做出了反应,并且已经在脑海中涌现出烦恼和压力的情况下的应对方法。
本书中有很多对策,我个人认为其中特别有用的是观察和记录这两个对策。
首先是观察这个对策,具体来说,当头脑中涌现出烦恼时,试着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观察这个烦恼,不要立刻行动,因为立刻行动绝对不会有好结果。
这个步骤就好像灵魂出窍,从高处俯视自己一样进行观察。
比如停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然后尝试以观察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绪,想象自己是旁观者,看待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就像在观察一个外部事件一样。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他们。
此外,将这种第三者的视角应用到欲望上也很有效,比如,当我突然很想吃甜食,但意识到最近吃太多了,我会用这种观察的技巧。当想吃甜食的欲望涌上心头时,我不会立即从抽屉里拿出巧克力吃掉,而是先用客观的视角观察自己的欲望,对自己说:“嗯,我又想吃甜食了,但刚刚才吃了点巧克力,而且午饭后也吃了一点,吃的有点多了,我不吃甜食也不会死,那我就吃水果吧。”然后我会逐渐让自己冷静下来。
不过,如果对于这种观察自己的愤怒或欲望的方法,还不能很好的控制,我建议尝试更强大的方法,那就是写下来。
这比刚才的观察方法更花时间,是一种更强大的对抗烦恼的方法。
方法很简单,当感到烦躁或困扰时,就将当时的感受直接写在纸上,但要注意,如果一直写下去,写作本身可能会成为一种压力,因此建议尽量在3分钟内完成,设置一个时间限制会更好。
相比在电脑或手机上输入,将思绪直接写在纸上更好,但在工作场所可能不太合适,因为突然在办公桌上乱写可能会很尴尬,而且如果那些写满情绪的纸张流传出去,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个人认为,在工作场所用电脑敲击可能更现实,这样一来,烦恼可能会得到一些缓解。
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及具体的行动完全想不出来,或者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解决问题,虽然这种情况有时会让人很沮丧,但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无论花费多少时间思考,最终发现自己无法解决问题,那只能选择放下,这样烦恼就会慢慢消失。
本书的结论是,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反应,如果实在想不出具体的解决办法,那么这件事对自己来说可能就无法解决,所以最好忘记这些烦恼,学会放下,这实际上是2500年前提出的非常合理的解决烦恼方法的现代化版本。
总的来说,本书的结论,尽量避免做出无谓的反应,即使不小心做出反应,也要改变看待方式决定心态,个人看待事情的方式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思想的最终要点在本书中被提及,我觉得非常有趣,那就是自己对人生的目标感到满意。
也就是说,人生的成功不是指年薪数百万、娶到漂亮妻子或者买豪车、豪宅等等,很多人都这么说,但是如果对自己来说,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挺好的,那么在那一刻就已经是完美的了。
最后我想说,只要自己说满意,那么人生就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放心大胆的尝试各种事情吧,即使收获不大,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我觉得就够了。
好了,今天我又陪您读完了一本书,感谢您的陪伴,希望您有所收获,希望您关注依然的频道为我点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