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埃隆·马斯克传》

铛铛铃2025-09-14传记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埃隆·马斯克传》。

2023912日,《埃隆·马斯克传》全球多语种同步首发,中文版上市不到一周的时间,中信出版社已经紧急加印了四次。上一次全球出版界出现这样全球同步发售的盛况,可能还是《史蒂夫·乔布斯传》。《马斯克传》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他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人物传记作者,他还写过《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基辛格:解码者》《创新者》等一系列传记类畅销书。这一次,为了写好这本关于埃隆·马斯克的传记,艾萨克森形影不离地跟随了马斯克两年时间,同时还采访了马斯克的众多好友和合作伙伴,共126人,其中包括杰夫·贝佐斯、比尔·盖茨这样的重量级人物,还包括同马斯克分手的前妻、前女友,甚至包括在事业上曾与他分道扬镳、把他赶下台的前合伙人等等。所以这本书的立场非常客观全面,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马斯克。书稿内容一直跟进更新到了20234月份才收尾,马斯克在出版前没有做任何干预,也没有提前阅读这本书。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如果你读得足够快,你甚至有可能在马斯克之前读完这本书。这本书的有声书在喜马拉雅上线仅八天,播放量就突破100万,成为多个榜单的听书榜首。你现在听到的是《埃隆·马斯克传》的中文版,译者刘佳琦撰写的深度解读内容。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为您讲述本书精华内容。第一部分,马斯克的家族,尤其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性格形成有着怎样的影响。第二部分,马斯克为什么能把特斯拉和Space X经营的如此成功,他有一套怎样的秘诀和方法论。第三部分,马斯克为什么要经营这么多家公司,他的商业版图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

好,现在讲第一部分,马斯克的家族,尤其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性格形成的影响。埃隆·马斯克之所以愿意去创业,还愿意承担极大的风险,去制造火箭和电动车,这与他家族的冒险基因是一脉相承的。

埃隆·马斯克1971年出生于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他的父亲是埃罗尔·马斯克,母亲是梅耶·马斯克。埃隆是家里的长子,他还有一个亲弟弟金博尔和亲妹妹托斯卡。一般人们介绍家族的时候,总是先介绍爷爷这一支,但是马斯克家族特殊一些,母系家族对埃隆·马斯克的影响更大。马斯克的外祖父母都是在加拿大出生的,外祖父酷爱冒险,当过牛仔,做过脊椎按摩师,还当过建筑工人。而外祖母是一位舞蹈家,她们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也就是马斯克的母亲梅耶和她的小姨凯。有一次,一家人在旅行途中发现农田里有一架单引擎的飞机,外祖父手里没有现金,就说服了农民兄弟,拿他的汽车换了人家的飞机,而他当时甚至还不会开飞机,于是就找了个人带她飞回家,然后教她开。后来,他们成了第一批驾驶单引擎飞机从非洲飞往澳大利亚的人。1950年,外祖父一家要移居南非,在飞过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时候,淡紫色的兰花漫山遍野地盛开着,外祖父随即说道:“我们就住在这里了。”后来外祖父在一次飞行中撞上了电线,机毁人亡,而当时埃隆只有三岁。

同埃隆的母系家族一样,埃隆的父亲埃罗尔也酷爱飞行和冒险,他把自己的飞机卖了以后,得到了赞比亚的一个祖母绿矿场,通过开展祖母绿贸易,赚到了21万美金。埃罗尔和埃隆的母亲梅耶从十几岁起就开始约会,二人分分合合,母亲架不住父亲一再求婚才答应结婚的。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不幸福,埃洛尔对妻子又打又骂,刚刚度完蜜月,梅耶就想离婚了,但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后来生下的就是老大埃隆·马斯克。到埃隆八岁那年,夫妻二人终于离婚了。

虽然母亲在家庭中的境遇比较悲惨,但是从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给埃隆一个非常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可以自由探索。她说:“我的孩子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埃隆甚至自己在家做火箭和炸药实验,家人也不管他,他后来觉得自己十根手指能毫发无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从上幼儿园开始,埃隆就显现出他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笨拙和不适应,老师甚至认为他智力发育迟缓。上课经常走神,老师来到他身边对他大喊大叫,但他却对老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师找家长谈话,以为是听力问题,父母甚至还带他去医院摘掉了腺样体,结果发现毫无改善。原来,埃隆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思考问题时关闭所有感官系统,无视外界的任何信息。同班同学都喜欢在她眼前张牙舞爪地戏弄她,而她也毫无反应。从小她就很难交到朋友,一个人十分孤独。

但是在南非的童年生活,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最让埃隆难捱的其实是危险的环境和痛苦的家庭生活。在南非,帮派火拼、暴力冲突随处可见,在学校里,校园霸凌也是家常便饭。像埃隆这种不合群的闷葫芦,更是常常遭人欺负。有一次,他正坐在台阶上吃三明治,一个男孩踢中他的脑袋,并把他推下了水泥台阶,还骑在他身上一顿暴打,结果她的脸肿成了一个肉球,几乎都看不到眼睛。在医院缝了几十针,他从医院回到家后,父亲埃罗尔对她却没有丝毫的怜悯,反而把她臭骂一顿,还被罚站了一个小时。父亲说他是白痴,说他一无是处。事实上,对于埃隆和弟弟金博尔来说,他们的父亲就是一个噩梦。金博尔曾回忆道:“父亲对我们哥俩毫无同情心,他就像有双重人格一样,前一分钟还特别友善,后一分钟就会冲你大喊大叫,恶语连篇,句句伤人。”

后来,在生活和工作中,埃隆变成了一个同他父亲非常相似的人。他的同事和伴侣中有很多人都说,埃隆有时会进入一种恶魔模式,对身边的人毫无同情心,同时恶语相向,要求其他人必须按照他的心意来办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比方说,他曾经对他当时的妻子贾思婷说:“如果你是我的员工,我一定会炒了你。”有时还会叫她笨蛋和白痴,遣词用语就仿佛是父亲附体,令人不寒而栗。他的第二任妻子坦露拉·莱利说:“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依然是一个孩子,一个站在他父亲面前的孩子。”

但这样的性格并不都是坏处,比如贾斯汀就认为,如果一个人像马斯克那样在南非度过童年,经历一系列社会动荡、校园霸凌和父亲的精神折磨,那么他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人关上心门,因为即便你展开了任何情感维度的交流,也没有能够处理这些问题的工具。这样的童年可能让他变得冷酷无情,但也让她成为了一个敢于冒险的创新者,因为逆境淬炼了她,让她屏蔽了常人拥有的很多情感,包括感受快乐、痛苦的能力,也包括让她感到惧怕的能力。所以他愿意投身创业圈,做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因为他一不怕风险和失败,二不会共情,不怕得罪人,而是要求下属们按照他的旨意来推进工作。很多时候,他甚至要把大家逼疯,而即便再多人抱怨他、责怪他,甚至记恨他,他也不在乎。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好老板,但他不是一个友善可亲的好人。他在乎的,就是带着大家一起完成他心中的伟大事业。而他心里究竟装了哪些未竟的事业,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详细讲述。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述第二部分,马斯克为什么能把特斯拉和Space X经营得如此成功,他有一套怎样的秘诀和方法论。

截至20239月末,特斯拉股票市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市值第八大公司。2022年全球电动车市场中,光是特斯拉一家就占了18%的市场份额,一年卖出了131万辆电动车。而Space X则是美国最知名的一家航天器制造商和发射服务提供商,在航天领域,现在唯一能跟中国航天实力相抗衡的组织机构只有Space X,连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就是NASA都不能相提并论,因为NASA也把很多发射任务都承包给了Space X。我们所熟悉的星链卫星,还有可以回收以后重复利用很多次的火箭,都是Space X旗下的产品。

马斯克为什么能把这两家公司经营的如此出色?我把他的心法总结成了八个字:甘冒风险、降本增效。

甘冒风险,用作者艾萨克森的话来说,就是马斯克可以冷静的计算风险,也可以狂热的拥抱风险。比方说有一天晚上,闪电击中了Space X的一个试验台,打坏了油箱的增压系统,导致油箱的一层膜出现鼓包和裂缝。换做一家正常的航空航天公司,那就应该更换油箱了,得多花几个月的时间,马斯克却说不要换,修修就行。带着锤子上去鼓包敲一敲,裂缝焊接好,然后接着弄吧。于是工程师就把鼓包敲了回去,马斯克亲自监督他们干这件事,后来测试装有燃料的油箱,也没有出什么问题。

还有一次临近火箭发射时,一场暴风雨袭来,打湿了火箭上面的天线,导致遥测信号不好。结果一个工程师在马斯克的授意之下,爬上梯子看了看天线,然后就拿了一个吹风机对着天线猛吹,直到天线干透,马斯克就站在下面看着他吹,吹完了就让他下来了。另一个工程师来检查无线电频率,结果不太好,他告诉马斯克可能还得推迟发射,马斯克看了看数据说:“这样已经很好了,我们发射吧。”结果发射过程非常顺利。这就是马斯克,他愿意承担风险,而且是那种其他航天公司绝对不会承担的风险,即便失败了也没关系。

马斯克造火箭的方法论就是迅速制成火箭和发动机原型,做测试、炸毁、改进、再尝试,直到最后做出能用的东西。在Space X,你不需要完美的规避多少问题,关键是能迅速找出问题,然后解决它。

除了甘冒风险,马斯克的第二大方法论就是降本增效。由于Space X和特斯拉都是私营企业,所以马斯克非常在意投入和产出,如果入不敷出,公司就可能倒闭,他也很可能会破产。所以他带着团队一起把降本增效做到了极致。

首先他做了一件大部分企业不会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做到零部件生产自给自足。我们知道全球的汽车行业主要依赖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车企都喜欢把上游环节外包出去,采购第三方的零部件,这样车企的资金压力、研发压力都比较小。但是比起这些,马斯克更关注的是成本控制。无论是特斯拉还是Space X,他认为如果要让更多的人负担得起电动车或者太空旅游服务,那么在制造端就必须控制成本,不能在供应链上让众多外包企业攫取利润,而要把供应链整合在自己的公司旗下。Space X在创业短短几年之后,就能在内部完成70%的火箭零部件制造工作。在马斯克看来,航空航天行业很多零部件的成本都是高得离谱的,比如他发现火箭发动机里有一根成本2万美元的管子,他说当时我恨不能戳瞎自己的眼睛。再比如,他发现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就是NASA在空间站中使用的门栓一个就要1500美元,他让Space X的一名工程师改造了浴室隔间门上的插销,做出了一种闭锁结构,成本只要30美元。他还发现火箭载重舱的空气冷却系统要花费300多万美元,他让团队改造了家用空调系统里面的泵,然后就用在了火箭顶部,而一台空调的采购价只需要约6000美元。为此,他甚至发明了一个词叫白痴指数,也就是一个零部件的成本比造它的材料到底高了多少倍,比如零部件成本1000美元,而制作它的铝成本只有100美元,那很可能就是设计太复杂,制造效率太低导致的。马斯克的原话是:“如果你做的东西白痴指数很高,那你就是个白痴。”

如果说Space X的故事特别能说明降本增效当中降本的这一面,那么特斯拉的故事则特别能说明马斯克追求极致增效的那一面。20184月初,特斯拉在美国弗里蒙特的工厂每周只能生产2000Model 3,特斯拉当时还没盈利,前一年的亏损达22亿美元,而它的市值已经超过了通用汽车,通用汽车一年的盈利是120亿美元。因此,华尔街的机构就盯上了特斯拉,疯狂做空他的股票,马斯克非常生气。当时他官宣了一个目标,到6月底,特斯拉要达到每周5000辆车的产量,等于一下要提高到原来的2.5倍。马斯克不是拍脑袋提出的这个目标,他精确计算过,特斯拉产量要达到每周5000辆,才能基本实现盈亏平衡,从此成为一家能够自己造血的电动车公司。

当时那几个月,马斯克基本上吃在工厂,睡在工厂,像一头熊一样在厂里跑来跑去,到每个有问题的工位上去灭火。凌晨02:30还在跟一个工人较劲,说:“你为什么要用四颗螺栓,用两颗行不行,你给我试试。”就这样,到5月底,特斯拉的产量提升到每周3500辆,但距离5000辆还是差很多。这时候那些做空机构就非常得意,他们知道这个工厂只有两条生产线,已经用到极致,没办法扩产了,所以马斯克不可能兑现他的承诺。但是马斯克怎么会是那种被现实困难吓倒的人呢?他想到一个办法,把公司后面废弃的停车场利用起来,做成第三条生产线。但是按照法律规定,停车场不能随便改用其他用途,于是他们找到在弗里蒙特当地法规中一条叫做临时车辆维修设施的规定,规定允许小型加油站搭建帐篷,方便车辆更换轮胎。结果他们真的办下了一个许可证,在停车场里搭了一个300多米长的巨大帐篷,做成了第三条生产线。终于在71日凌晨01:53分,一辆黑色的Model 3下线,挡风玻璃上挂着一条纸质横幅,上面写着第5000辆车。马斯克成功完成了既定目标,回击了所有空头的质疑,也让工厂摆脱了亏损困境,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说完了马斯克经营特斯拉和Space X的方法论和实战成果,我们再来说说第三部分,马斯克为什么要经营这么多公司,他的商业版图背后有着怎样的大逻辑。

到今天为止,马斯克旗下的公司一个巴掌已经数不过来了,有做电动车的特斯拉,有做航天的Space X,有做聊天机器人的XAI,有做脑机接口的Neuralink,有做隧道交通的Boring公司,还有做社交网络的推特。为什么马斯克要做这些公司呢?

先来说说他收购推特这件事背后的原因,跟他的家人有关。他有一个儿子,后来变性成了女孩,而这个女儿的思想还特别激进,认为社会必须贫富均等,像他父亲这样掌握很多财富本身就是原罪,所以她就跟父亲决裂了。这让马斯克非常难过,对他的触动很大,也让他开始坚定地反对各种觉醒文化。什么是觉醒文化呢?这是过去十几年中美国社会出现的一种思潮,一开始这种思想主要针对种族歧视,提醒大家对种族歧视的态度保持警醒,后来开始往各个领域扩展,比如财富不平等问题、男女不平等问题,还有对各种性取向要不要一视同仁的问题等等。原本这些社会意识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鼓励大家抱着更包容、更开放、更平等的态度看待形形色色的人,但是这类思潮越往后发展越极端,好像只有绝对的平等才是对的,只要把人分出个369等就是错的,甚至精英就是错的,掌握科学知识也是错的,人类比其他物种更高等、更优越也是错的。马斯克认为觉醒文化走到极端,其核心就是分裂、排外和仇恨,它给卑劣的人提供了一把保护伞。马斯克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受到这种觉醒文化的毒害,所以才要跟他决裂。而宣扬觉醒文化的一大舆论平台就是推特,因为这些年以推特为代表,美国的互联网舆论环境越来越呈现出觉醒文化占主流的特点,平台为了取悦用户,会放大那些支持觉醒文化思想的帖子,表达各种政治正确的立场,比如支持黑人、支持同性恋、支持女权、支持均贫富的帖子,平台的内容推荐算法进一步巩固了这种意识形态,同时压制其他论调的帖子。在马斯克看来,这对于整个美国社会来说是很危险的,大家能在推特上交流,碰撞各种观点,才是一个更健康的舆论生态,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一种声音压制了所有声音。而在2022年,马斯克收购推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实在是不差钱。最近两年,特斯拉的股价飙升,甚至突破了1万亿美元,他的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让他坐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他本来想加入推特的董事会,但后来就发现这样做没什么用,索性就对推特提出了百分之百收购的计划,并成功地付诸实施。在马斯克的管理之下,推特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包括多次裁员、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平台改名等等事件。目前我们似乎还看不清楚推特的未来到底是能更加繁荣,还是会急转直下,但是我们能看清楚的是,包括推特在内,马斯克已经对他的商业版图做出了一番宏伟而完整的规划。

接下来我们看看马斯克的宏伟版图。首先,马斯克有一个特点,就是他非常的热爱人类这个物种。尽管他经常对自己身边的人表现出冷酷、刻薄、无情的一面,但是他真的非常在意人类这个物种的长期可持续生存和繁衍。为此,他跟谷歌的拉里·佩奇甚至还吵过一架,佩奇指责马斯克是物种主义者,只偏袒自己这个物种的生存,马斯克回应:“没错,我是支持人类优先的,因为我就是热爱人类啊,兄弟。”他认为地球未来可能会面临包括核战争、气候危机、小行星撞击等一系列风险,会导致人类遭到毁灭性打击,所以我们不应该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人类放在一颗星球上,我们一定要成为跨行星生存的物种。在人类目前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认为分一部分人出去殖民火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所以他要努力让Space X降低制造成本和发射成本,做出可以回收的火箭,也要做成星舰,未来把单人送往火星的成本降到10万美元以下。

但是他很清楚,火星殖民这个愿景短期内不能帮他挣钱,Space X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那么他就需要一个能挣钱的业务,于是Space X就推进了一项卫星通信服务,星链计划,用卫星群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服务。马斯克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足够给Space X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来完成它帮人类移民火星的梦想。

但我们知道,不管星际旅行降到多么便宜,也不能让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况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到火星生活,总要有人留在地球上,那这部分人的未来生活该怎么办呢?还要用化石能源吗?石油、天然气都是会用尽的,想要满足现代社会对能源的大量需求,我们未来只能依赖可再生能源。要想干掉石油,我们就要实现交通电气化,于是他做了特斯拉。而电从哪里来呢?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种类中,只有光伏,也就是太阳能发电是不受地理因素限制的,资源量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而风电、水电那些都要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所以他要做光伏,于是他把太阳城这家公司并入了特斯拉。但是问题来了,光伏好是好,缺点是晚上没有电,那么就得需要储能,也就是大电池,所以特斯拉做了能量墙Power Wall,这样光伏加储能加电动车,就是他给出的地球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

在交通领域,利用电动车平台还可以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出发点也是对人类的关怀,因为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大部分都是因为驾驶员的操作不当导致的,要减少交通事故伤亡,可行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动驾驶系统,让机器开车。但自动驾驶现阶段发展的一个困难就是人工智能理解和处理视频画面的能力还不够强。我们发现训练人工智能理解道路上的视频画面,其实就是训练他理解一帧一帧的画面,而理解图片的本质其实是理解图片中的对象,比如左前方10米有条狗冲我跑过来,右前方20米有辆公交车离我远去。我们发现人类理解图片的方法就是清晰、准确地描述画面中的对象和它们存在的意义,这样反馈给自动驾驶系统,它才能帮我们做出决策,此时应该向右前方打轮,避开狗尾随公交车。但是这就对自动驾驶系统理解画面和文字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换句话说,人工智能理解处理图片和文字内容的能力是做好自动驾驶的重要前提,而这需要对人工智能做专门的大规模训练。所以马斯克从零开始打造了超级计算机DOJO,他还需要构建自己的大语言模型,也就是聊天机器人XAI。但是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其他公司的大语言模型,比如谷歌是有自己的语料可以作为训练素材的,也就是搜索引擎抓取的海量内容,但是马斯克哪来的语料库呢?它只有全球特斯拉车辆传回来的海量视频,这个时候推特给了他一个意外收获,也就是推特成了他训练人工智能的重要语料库,因为全球用户每天会发送多达5亿条推特,这些海量的人类语言素材足够他来训练AI了。

但是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远不止于此。我们知道,在ChatGPT出现之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不可逆,甚至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搞不好哪一天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就会超过人类,甚至机器人会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反过来控制人类、消灭人类。马斯克从小就喜欢读科幻小说,那些邪恶机器人威胁人类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他不希望这些科幻场景成真,所以要从现在就培养友善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因此马斯克要做机器人Optimus,让机器人帮我们去做那些危险繁重的工作,比如消防员和搬运工。他还要做脑机接口Neuralink,帮助瘫痪的人重新站起来,帮助失明的人重新看到这个世界,同时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人脑和机器脑的双脑融合,让机器脑的意识完全在人脑的意识掌控之中,保护人类不受邪恶人工智能的影响。

至于他旗下的最后一家公司,隧道挖掘公司The Boring Company,也并非出于马斯克的异想天开。我们可以试想这样一个未来场景,大街上开的车大部分都是电动车,甚至还配有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电动车可能也很便宜,只要十几万就能买到,但这些都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就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地上的道路资源依然是非常有限的,那怎么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呢?有一次马斯克在芝加哥堵车堵得非常厉害,于是就想到了打造一家在地下挖掘隧道实现高速交通的公司,也就是无聊公司。这家公司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英语的无聊boring同时还有钻孔挖洞的意思,马斯克非常爱用双关语,于是就起了这个名字。只不过发展至今,无聊公司在他的各家公司当中算是他花心思比较少的一家,所以也是进展比较缓慢的一家公司。

以上这些就是他目前旗下六家公司和各类主营业务的一个通盘的大逻辑。无论你是否认同马斯克商业版图中的所有项目,这些项目是不是会如他所愿发展下去,达到他宏伟蓝图中构想的那种水平,我们都应该尊重并肯定这样一位跨领域企业家对人类未来的长远思考和他扎扎实实推进的产业实践。这个世界上不缺仰望星空的人,也不缺脚踏实地的人,难的是一个人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一步一个脚印。马斯克正在用他的双手创造他想象中的那个未来,正如他所说的:“人类的意识是宇宙中宝贵的一缕烛光,我们不应该让它熄灭。”

好,《埃隆·马斯克传》这本书就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上一篇: 《阿里铁军》

下一篇: 《艾伦·图灵传》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