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树懒是节能,不是懒!》揭秘其“慢动作”背后的超绝生存智慧
铛铛铃2025-09-14【科普】38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树懒:是节能不是懒》,副标题是“出人意料的动物真相”。
乍一听这个书名,就好像是有人在替树懒大喊着进行辩解。而这个副标题则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那就是关于动物的冷门科学知识。
在这本书里,你将了解到看似懒惰的树懒,怎样成为生存强者;勤勤恳恳的河狸为何遭遇灭顶之灾;以及为了研究黑猩猩,人类曾做出过哪些黑暗的实验等等。
不过在正式开始解读前,需要提醒的是,书中有一些描述可能不适合孩子,所以如果你身边有小朋友在,建议换个时间收听。
本书作者露西·库克,是牛津大学动物学硕士,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她的老师更是有名,露西的老师正是著名科普书籍《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咱们喜马讲书就曾为你解读过这本著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收听。
追随着她的老师理查德·道金斯的脚步,露西本人同样在大众科普领域做出了很多优秀的工作。比如她是《每日电讯报》等知名媒体的撰稿人,还多次在电视科普节目中担任嘉宾,为读者和观众解读动物王国里的各种趣事,以及这些趣事背后的科学道理。
在多年从事动物学研究和科普工作的过程中,露西发现,人们对于动物总会有很多的错误认知,这让她下定决心写下本书,来作为动物们的代言人,帮助动物们澄清这些误解。
该书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目前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该书还入围了2018年的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著名科普作家、畅销书《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曾评价,本书是充满了无尽的趣味。
书中的主要内容,正是露西在各地动物研究中所经历或听闻的一系列故事。这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能帮助读者理清很多对于动物们的错误认知。
本次解读我们将选取其中几种动物进行介绍,包括树懒、河狸、黑猩猩等。之所以选择这些动物,是因为它们的故事特别有代表性,最能够体现人们误解动物的三类典型原因。如果要对这些错误认知的源头进行概括的话,那么可以用偏见、傲慢与无知这三个词来表示。接下来我的讲解也将分这三个部分展开,让我们跟随作者走入那神秘的动物王国吧。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错误认知,也就是偏见。所谓偏见,是指人们常常会以己度人,认为动物应该像人一样行事。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人类想赋予动物人格。人们希望动物能够表现出一些人类眼中的美好品德,如果动物身上没有那些特点,那么人们就要贬低这种动物。本书题目中的树懒,正是遭受了这种人格化的偏见。
一提到树懒,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类慢吞吞的动物形象。热门动画影片《疯狂动物城》中就出现过树懒,名叫闪电,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仿佛静止般的动作,而观众们则会对这种表现报以哈哈大笑。
真实的树懒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丛林之中,常年挂在树上,以树叶和果子为食。树懒的一大特点的确就是行动缓慢,它们平均的运动速度是每小时300米,这比乌龟还要缓慢。而且如果以人类的标准看,树懒确实很懒,它们每天基本上除了吃就是睡,有人猜测,树懒一天要睡20个小时。不过作者在书中指出,最新的研究表明,他们一天平均只睡不到十小时,只不过他们总是一动不动地呆在树上,难免让人误以为是在睡觉。
在树懒刚刚被发现时,人们就对他这种懒惰而缓慢的表现充满鄙夷。比如在16世纪早期,前往南美洲的西班牙探险者初次见到树懒,就评价他是天下最蠢笨的动物,迈出50步要花一整天。树懒的英文名字跟懒惰是同一个词,sloth(s l o t h )。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懒惰可是人类的七宗罪之一,所以树懒得了这个名字,基本上在名誉上算是无法翻身了。甚至有人认为,树懒这种动物早该被大自然所淘汰。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勒·克莱在其著作《自然史》中就嘲笑,树懒是动物界最低等的生命形态,甚至再多一个缺陷,世上也就没有他们了。
但是这种看法真的正确吗?要知道,树懒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6400万年,它们能够适应周围环境,保持自己的种群数量,这证明了它们是非常厉害的动物。在漫长的演化之路上,树懒显然是成功的。而我们对树懒的偏见,正是因为我们将他们人格化了,认为树懒应该像人类一样勤奋工作,但是树懒和人类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那么,为什么树懒看起来如此懒惰,却能很好的生存繁衍呢?就让我们来仔细聊聊树懒的这一套生存策略。
树懒独特行为的根源在于它们的食物。树懒的主要食物是树叶,为了多吃树叶,树懒甚至还进化出了长脖子,能让头部自由转动270度去吃遍周围的树叶,而不用移动身体。这个长脖子真可算是懒汉福音了。但不幸的是,树懒的菜谱上有很多树叶是具有毒性的。为了能够从这些毒树液中获取养分,树懒发展出了一套与之适配的消化系统。
首先,树懒的胃非常大,它们在吃树叶的时候几乎不太咀嚼,而是把树叶存在胃里,靠着肠道中的细菌帮忙消化。再有,树懒的消化过程相当缓慢,有人做过实验,发现树懒从吃入食物到消化完毕,将残渣排出体外,可能需要长达50天的时间。这个缓慢的过程,是为了让树叶中的纤维素和毒素被充分分解,否则树懒的肝脏可能就来不及解毒了。而缓慢的消化也造成了很低的新陈代谢速率,这使得树懒行动起来动作迟缓。
然而,树叶不能提供太多能量,树懒每天摄入的总能量只有一小包薯片那么多。所以,这就要说到树懒的生存策略中的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减少活动,降低消耗。
树懒生活在森林枝叶茂密的顶层区域,为此它们进化出了特殊的肌肉,几乎不费什么能量就能长久地挂在树上。再有,树懒的体温很低,有时甚至会低于30℃,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体温都是在36℃左右,这让树懒减少了维持体温的能量消耗。而为了保暖,树懒的选择是长了一层厚厚的外皮。作者说,树懒皮的保暖能力可以跟北极熊相媲美。
此外,树懒皮肤上的毛发也很特别,它们的毛发是贴着身体生长,而不像其他动物的毛发是向外立起来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引导液体流走,在热带经常下雨,在一场暴雨过后,树懒只要挂在树上,就能快速把自己晾干。
除了进食、保暖等基本需求,树懒还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躲避天敌的袭击。比如,对于树懒最具威胁性的一种天敌叫做角雕,这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猛禽之一,翼展有2米,飞行时速最快能达到130 km 。面对这种超级猎食者,树懒几乎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武器。有动物学家还调侃说,树懒的视线甚至还被毛发挡住了。于是,树懒的选择就是以静制动,既然速度慢,树懒呢索性就不动了,而是从外表上做文章。
树懒的外表呈现绿色,这可不是它们本身的颜色,如果仔细观察树懒,会发现它们的皮毛上长着厚厚的一层藻类,就像是一个小型植物园。这些绿色外衣能让树懒成功融入进树林之中,而不被天敌发现。值得一提的是,树懒偶尔会舔食这些藻类,来给自己补充一些营养。
总之,上述的这些生存策略组合在一起,让树懒即便很懒,却也能在森林之中赢得一席生存之地。
不过,躲躲藏藏可不是树懒的全部,他们也有勇敢的一面。有研究者注意到,树懒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当他们想要上厕所时,会不辞辛劳地爬下树来,在地面挖出一个洞进行排便,而在这之后,他们还要用树叶把粪便盖起来。树懒每7~10天就会进行一次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排便过程,这对于他们来说相当费时费力,而且因为离开树叶的遮蔽,树懒也很容易被美洲豹等食肉动物攻击。据估计,有一半的树懒是死在如厕的时候。
对于树懒这种行为的目的,学者们有很多猜测。有人认为树懒特意爬下树排便,是为了顺道吃点土来补充矿物质,也有人猜测,树懒这样做是要给一种蛾子提供产卵地,这种蛾子会栖息在树懒的毛发里,而它们死后的尸体可以作为树懒身上藻类的养料。而作者比较认可的一种解释是,这种排便行为其实是树懒的求偶策略。树懒的粪便中含有信息素,他们把粪便埋在树下,就如同在这片区域中张贴了一张征婚启事,通过粪便来向周围的同类报告自己的位置和交配信息。树懒一辈子都在努力把自己藏起来,可是他们却要特地跑到树下拉屎,只为了赢得异性的青睐。此外,树懒交配的过程很快只有几秒钟,这也是他们为了减少暴露风险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
如果从人类的视角来看,这似乎又可以对树懒嘲讽一番。不过,树懒可不在乎人类的这些偏见,他们会一直怡然自得地生活下去。
饱受偏见的动物远不止树懒这一种,书中还提到,兀鹫也是一种被污名化的物种,它们就是人们常说的秃鹰。这种大鸟一直被认为是死神的象征,在电影里,兀鹫们总是被表现成这样的形象,他们在空中盘旋,冷峻的眼睛窥视着濒死之人,爱吃高度腐烂的尸体,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又脏又臭。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其实兀鹫对自己的食物是十分挑剔的,有人做过实验,给兀鹫安排不同腐烂程度的鸡,发现他们只对死亡两天以内的尸体感兴趣。而且兀鹫可是自然界的优秀清洁工,它们的胃里有一种腐蚀性超强的胃酸,能够杀死尸体中的细菌。正是在这种高效杀菌液的帮助下,兀鹫就能快速把腐烂的尸体消灭掉,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相关疾病的传播。有研究显示,在没有兀鹫的地区,动物尸体分解要多花三四倍的时间。在印度等地,曾经因为滥用药造成了大量兀鹫意外死亡,结果腐烂的尸体大增,造成了严重的卫生问题,以至于相关部门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来应对疾病的扩散。
无论是树懒还是兀鹫,都因为与人类希望的品质不相符,而遭遇偏见并被污名化。
讲完了人类对动物的偏见,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人们对待动物的傲慢心态。人们经常有这样的认识,认为所有的动物都要为自己所用,因为这种傲慢的态度,也带来了很多对动物的错误认识,并给动物群体造成了伤害。书中就记载了不少奇特的故事,其中就有一个是关于河狸的。
河狸躯体肥大,外形上有点像老鼠,总是出现在寒温带的森林河流附近。河狸的一大本领,就是会用树枝和石头垒成堤坝,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所以河狸也被称为自然界的建筑师。在中世纪的古代西方,流传过一则关于河狸的传说,极其匪夷所思。这个传言是说呀,在被猎人追捕时,如果河狸发现自己无路可逃,他就会自行咬掉睾丸,并将其交给猎人,以此为自己谋求一条生路。让动物把自己传宗接代的宝贝拱手奉上,这无疑是一种奇闻怪谈。作者认为,这个故事正体现了人类的傲慢态度,那就是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手到擒来,甚至还要别的物种亲自奉上。
至于这个故事真实性如何,当时寓言作者才不管。这些传教士们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也可以解读为一种对世人的告诫,那就是要想获得安宁,必须斩断自身的恶习。于是,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河狸的悲情故事广为流传。
那么问题来了,真相究竟如何?河狸真的能做出这种弃车保帅的壮举吗?作者在书中分析到,这种离谱的故事之所以诞生出来,是来自一些误会。首先,中世纪欧洲人们受教育程度有限,而河狸的拉丁文学名与阉割一词十分接近,于是人们在传播过程中,传着传着就变出了河狸自我阉割了。实际上,河狸这个词最初是来自梵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麝香。而通过对这个词的深度挖掘,也能更好的帮我们理解河狸的故事。
其实人们追猎河狸,是为了获取一种叫做河狸香的液体。河狸香在古代是一种颇受推崇的药材,在那个年代,人们认为河狸香可以治疗各种疾病,牙疼、胃胀,甚至抑郁症都可以药到病除。而有很多人相信,河狸分泌这种液体的部位,就是它们的睾丸,实际上则不然。这种液体其实来自于河狸身上的一个,名叫河狸香囊的腺体。很多种哺乳动物都有类似的腺体,用来分泌信息素,吸引配偶或者表明自己的领地。每只河狸都有一对儿这种腺体,但好巧不巧,河狸香囊的位置是在它们的肛门附近,而且大小和鹅蛋接近,所以自然而然,人们误以为那是一对睾丸。于是搞混了的拉丁语、对河狸香的狂热追求,以及被误会为睾丸的腺体,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促成了这个河狸为求保命自我阉割的离奇故事。
而关于河狸香的后续也是令人唏嘘,因为对所谓神药的渴求,使得欧洲的河狸遭受了大量捕猎,英国和意大利的河狸在16世纪几乎被杀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河狸香中含有45种化合物,它们是河狸从平时吃的植物中汲取出来的。虽然这些化合物中有一些是有医用价值的,比如一种叫水杨酸的物质,是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但这些水杨酸在河狸香中的含量实在是太低了,对治疗疾病没有任何帮助。本书作者甚至亲身品尝了一下河狸香,他的品鉴结果,嘴里残留了很苦的味道,怎么刷牙也刷不掉,而且浑身会散发出河狸臀部的气味。
河狸因为带着所谓的神药河狸香,而遭受了灭顶之灾,这无疑是人类傲慢且贪婪的体现。当然,河狸并不是唯一一个遭此厄运的动物,类似的故事从来不缺。比如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群水蛙,同样因为荒谬的传言而倒了大霉。
在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地区,有一个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泊,名叫的的喀喀湖。在这座海拔3800米的高原湖泊中,生活着一种特殊的蛙类,叫做的的喀喀湖池蟾,池是水池的池,蟾就是蟾蜍的蟾。这种蛙可以长得像盘子一样大,体重能达到两斤。1969年,当人们第一次发现这种池蟾时,他们在的的喀喀湖遍地都是。然而后来当地盛传,用这种池蟾榨汁得到的饮品能够壮阳,于是这种蛙开始被大量捕捞,再加上栖息地被破坏等因素,现如今这种池蟾已经上了濒危物种名录。
因为人类的这些误会和传言,河狸和池蟾就莫名其妙地遭了灾。究其根本,人类对很多动物的误解就来自于无知,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关键词。这种无知可能是因为动物本身的隐秘习性,也可能是人们对动物的研究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这种无知有多严重呢?甚至对一些常见动物的基本问题,我们都还没搞懂。比如说,对于鳗鱼这种动物,我们至今仍未找到它们的产卵地。
一提到鳗鱼,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鲜嫩美味的鳗鱼饭。尽管人类吃鳗鱼已经好几千年了,但是对这种鱼类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比如鳗鱼在哪里出生,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其实一直也没搞明白。现在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鳗鱼要游回大洋深处的海域去产卵,但具体的位置还没有找到。对于鳗鱼这种常见的鱼类,我们都没搞懂,更何况那些更为复杂的动物。
为了了解这些动物,人们曾经走过不少的弯路。长久以来,对动物的研究中充满了各种错误的方法,这不仅造成了我们对动物的错误认知,甚至还会引起一系列道德问题。比如对黑猩猩的早期研究,就有一些失败案例。
从演化的角度,黑猩猩是与人类亲缘最近的物种,它们的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高达98.8%。而且,我们对黑猩猩的聪明程度也有所耳闻,它们会半直立行走,还能用树枝和石块来捕猎食物,甚至有人认为,黑猩猩这个物种的文明程度已经相当于是进入到石器时代了。人类与黑猩猩如此相似,也引发了很多研究者的好奇,黑猩猩究竟进化到了什么程度,人和黑猩猩这两个物种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呢?于是科学家们开始了一系列研究,来探索这个问题,而这其中有些实验堪称疯狂。
首先是解剖学上对黑猩猩的第一例解剖实验,是在18世纪中期,由英国医师爱德华主持完成的。这个实验揭示了黑猩猩与人在身体构造上十分接近。再后来写《天演论》的赫胥黎等人,则对黑猩猩的大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黑猩猩和人类的大脑结构也惊人的相似。这些解剖学上的发现,被达尔文的支持者们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进化论的正确。
但事情逐渐开始跑偏,后来的研究变得黑暗起来。1900年,德国生理学家弗里登·塔在实验中将人血与黑猩猩血液混合,发现其中的抗体并不相互攻击,于是猜测这两个物种可以杂交。20年后,荷兰动物学家默恩斯和德国学者罗勒德试图去验证这种可能性,他们计划用人类的精子为雌性黑猩猩受精,但两人的尝试最终失败。但是,一位叫做伊万诺夫的苏联学者,仍然在这条路上探索。他把女性的卵巢移植到了一只母黑猩猩身上,然后用人类精子为它受精。虽然这只黑猩猩并没有怀孕,但伊万诺夫却因为这个激进的实验而成了新闻人物。1927年到1930年之间,伊万诺夫不断尝试用人类精子让黑猩猩受孕,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后来,他产生了一个疯狂的主意,那就是用黑猩猩的精子来让人类女性受孕。他甚至已经找到了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但伊万诺夫因为一场政治风波而锒铛入狱,并在监狱中去世,这项实验并没有展开。
后来,因为伦理和道德问题,类似的杂交实验被世界各国所禁止。到了20世纪中期,人们又萌发了对黑猩猩与人类相似性的研究兴趣,只不过这次针对的不是肉体与胚胎,而是行为。
1965年,美国一位叫做莫里斯·特·莫林的心理学教授,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那就是把一只黑猩猩像人一样养大,从而去观察他在成长中的行为变化。于是,他从马戏团中买来一只刚出生的黑猩猩,并取名为露西。特莫林把露西带到自己家中,将她作为家庭的一员进行照顾。起初,一切还算顺利,露西学会了穿衣服、使用餐具,还能通过手势表达100多个单词,她甚至还养了一只小猫当宠物。然而,事情渐渐开始偏离正轨。在三岁时,露西偶然间喝了点酒,结果开始对酒精着迷,后来她每天晚上都要喝一小杯,甚至还学会了如何自己调酒。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露西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特·莫林记录到,她能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把一间正常的客厅搞得天翻地覆。再后来,整个家庭实在忍受不了露西的暴躁,在露西12岁时,特莫林决定停止这个实验,并将露西送回了原始森林之中。然而,早已适应了人类社会的露西,根本没办法在野外生存,她不愿意跟当地的黑猩猩打交道,也不想吃果子和树叶。很快,人们发现了露西的尸体,只不过她的四肢和皮都不见了。露西很可能是遭遇了盗猎者的毒手,因为露西不怕人类,她会毫无戒心地接近那些人。就这样,这个养育黑猩猩的实验以悲剧结尾。
无论是疯狂的杂交实验,还是扭曲的养育计划,这些都是人类在研究黑猩猩过程中走过的弯路。
现如今,学者们早已摒弃了这些错误的研究方式。2014年,本书作者曾经亲自访问过一支在乌干达的科研团队,他们的目标是在当地的一片叫做布东哥森林的地区,观察研究自然环境中黑猩猩们的行为。而他们一切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排除人类存在对黑猩猩的影响。按作者的话说,研究者在观察时要变成隐形人。为了获得最纯粹的黑猩猩行为,研究团队在做记录时,要与黑猩猩保持足够的距离,这可是相当有难度。不说别的,野生黑猩猩为了觅食,在茂密的丛林一天能走上十几公里,要想时刻紧盯着他们,作者形容是如同跟一群奥运选手玩捉迷藏。再比如,研究者为了获得一个关于黑猩猩的心理学数据,就在充满蚂蝗和毒蚊子的丛林里连续跑来跑去了六个月。正是借助于这类严谨的科研方法,现在人们对黑猩猩这一物种的了解越来越多。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黑猩猩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有人观察到,在塞内加尔的黑猩猩能用牙齿把树枝啃成长矛来作为武器,几内亚的黑猩猩则会把树叶当海绵来吸取发酵后含有酒精的棕榈汁,西非的黑猩猩会把石块摆放整齐,然后向大树扔去,仿佛在进行一场仪式。对于这个现象,有人推测,在黑猩猩群体正在诞生一种原始的信仰,不过目前对于这个推断的争议还很大。
作者在黑猩猩故事的最后,记录了一段来自一位研究者的亲身经历。他曾目睹过,在一场气势磅礴的雷雨中,原本应该怕水的黑猩猩们却没有躲避,而是在雨中跳起了如同芭蕾般的舞蹈,这跟他们平时的所有表现都不一样。这位研究者和作者都无法解释黑猩猩的这种行为,也许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灵性的萌芽,也许这只是一种我们还未知的动物特性,就像那许许多多的动物之谜一样,我们一时间还无法知道真相和答案。
你还知道动物们的哪些冷门知识或奇妙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人与动物共同栖息于地球,我们作为万千物种之一,也许应该更为谦卑一些,摒弃偏见,放下傲慢,打破无知,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与动物们和谐共生之道。
好,《树懒:是节能不是懒》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