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深海之下》资深驯鲸师究竟怎样开展工作?虎鲸圈养背后那不忍直视的残酷真相即将揭开!

铛铛铃2025-09-14科普50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叫《深海之下》,副标题是“虎鲸、海洋世界以及黑鲸背后的真相”。

虎鲸是一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它们的体型线条柔和优美,黑白相间。因为常常把镰刀形的背鳍露出水面,它们也被叫做逆戟鲸。从冰冷的南北极到热带海域,地球上所有大洋都有虎鲸栖息。上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捕捉虎鲸,北美的海洋馆里也开始有了虎鲸表演。他们在训鲸师的指引下转圈、鞠躬,向观众席拍打出巨大的水花,甚至和训鲸师一起跃出水面、腾空飞跃。巨大的体型、聪明温顺的个性,让虎鲸成为海洋馆里当之无愧的明星动物。人们被虎鲸的力量和智商而深深地倾倒,享受着它们带来的快乐,却有意无意地忽视虎鲸表演背后的真相。这些不会说话的表演者并不快乐,在日复一日的圈养生活中,它们天性被压抑、性格被扭曲,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今天讲的这本《深海之下》,就会揭开这些血淋淋的真相。

本书作者是一名有着14年经验的虎鲸训练师,他的名字叫做约翰·哈格罗夫,是一个美国人。约翰从小喜欢虎鲸,立志成为虎鲸训练师,长大后如愿以偿,进入美国最大的海洋主题公园海洋世界工作,成为训鲸师。这份职业让他和虎鲸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也让他逐渐认识到,公众看到的人与虎鲸和谐互动的美好画面,只是海洋公园编造的谎言。这个谎言不仅让虎鲸饱受摧残,也常常把训鲸师置于危险的境地。2012年,约翰出境参与了纪录片《黑鲸》的制作,和一些同行、科学家一起接受采访,真实展现了虎鲸表演背后的残忍真相。这部纪录片获得很多重磅奖项及提名。这本《深海之下》则是他2015年出版的作品。这本书共12章,20万字,约翰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如何成为驯鲸师,以及和虎鲸相处的故事,他也结合了科学研究的结果,呈现圈养虎鲸的残忍之处。本书的第二作者霍华德·卓恩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曾担任美国《时代》杂志新闻总监,现任《彭博观点》的执行主编。该书曾获得美国著名图书推荐网站Goodreads 2015年的读者选择奖,并入选同年《纽约时报》的年度选书榜单。

接下来,我将通过两部分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虎鲸是如何成为海洋公园的表演者的;第二,圈养生活如何让虎鲸饱受摧残,圈养虎鲸路在何方。

首先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虎鲸是怎么进入到海洋公园,成为动物明星的。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下,虎鲸跟老虎没有任何关系,而且相比于蓝鲸、座头鲸,虎鲸和海豚的亲缘关系更近,它属于齿鲸目海豚科,是这个科里体型最大的一种。成年虎鲸身长接近10米,最重可达9吨多。虎鲸是群居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和狩猎,从鱼到海豹、海狮,甚至体重比它们大很多的座头鲸,都是它们的猎物。巨大的体型、锋利的牙齿和纯熟的狩猎技巧,不仅让虎鲸占据了海洋食物链顶端的位置,也让它一度名声不佳。过去的渔民觉得虎鲸是巨大的怪兽,因此在西方,虎鲸得了个杀人鲸的名头,虎鲸这个叫法则来自日本,总之都有凶猛不好惹的意思。但其实虎鲸从没有在海洋里伤人的记录。

1964年,加拿大的温哥华水族馆想要制作一具虎鲸标本,就派人出海捕鲸,于是人类捕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只虎鲸,取名莫比·多尔。第2年,另一头虎鲸在渔民捕捞鲑鱼的时候误入了渔网,这头虎鲸被卖给西雅图的一家水族馆,起名为纳姆。水族馆老板还为纳姆拍摄了电影,电影一上映,北美民众这才发现,虎鲸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凶狠残暴,而是黑白相间的温驯大海豚。纳姆吸引了大批游客涌入水族馆,水族馆老板又专门捕捉了一只叫仙牧的雌性虎鲸来给纳姆配对,并训练它表演。仙牧在1965年首次登场后,就成了超级巨星,人们惊讶于虎鲸的力量和体型,也能感受到虎鲸对人的善意。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仙牧和纳姆的结局都很凄惨,纳姆在被捕获的当年就死了,死之前他曾疯狂的用头撞击池壁,最终溺水而死。仙牧则在被捕6年后,死于细菌引起的宫腔积脓,这种病在野生虎鲸身上几乎没有出现过。

相反,随着仙牧的走红,圈养训练、虎鲸表演的商业模式也出现了。一开始,海洋公园是用暴力的方式来捕捉虎鲸,纪录片《黑鲸》描述了1970年的一次捕鲸行动,在美国华盛顿州的普吉特海湾,人们先用炸弹驱散虎鲸群,然后出动快艇撒出围网,兜住落单的幼鲸。之所以只要幼鲸,是因为成年虎鲸的运输成本太高。这一次捕捞行动造成了三头虎鲸死亡,幸存的虎鲸则围在圈住幼鲸的围栏外,发出凄惨的叫声,久久不肯离去。当年参与捕鲸的人说,这是自己这辈子干过的最糟糕的事,和从人类的母亲身边绑走孩子没有区别。后来,美国华盛顿州禁止海洋公园捕老虎鲸,于是捕鲸人就转战到冰岛去捕鲸。

在海洋公园,虎鲸是最受欢迎的动物,2000年前后,在美国,一只虎鲸的价格在1500万至2000万美元之间,其抢手程度可见一斑。成千上万的公众,尤其是小孩子对虎鲸深深着了迷,本书作者约翰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六岁的小约翰第一次在海洋世界看到虎鲸表演,就被深深吸引。海洋世界是美国最大的海洋公园,在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等地有分馆。小约翰从此就梦想着要成为一名训鲸师,但这非常难。首先你要有心理学或是海洋生物学的学位,其次,训鲸师需要有演讲经验、动物福利组织志愿服务等等经历,这样才能在观众面前展示出迷人的表演风采,以及证明你热爱动物等等。最重要的是,训鲸师要有非常强大的游泳和深潜的能力。约翰念了心理系课程,加入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组织,还跑到墨西哥湾冲浪练习身前。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1993年,20岁的约翰从27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海洋世界的一个训练实习生的职位。

虎鲸是海洋馆里最大的海洋生物,训练它意味着高度的危险性,比如虎鲸稍微冲撞一下,都可以把人类拍出内伤,而且这种动物十分聪明,会对人类察言观色,欺负陌生的面孔,所以实习生是不可能训练虎鲸、和虎鲸一起游泳的,只能做一些打下手的活,比如对观众念台词、拎着鱼来回跑动,实习生就连靠近水池的时候,都必须有资深训鲸师的看护才行。成为实习生的第2年,约翰在海洋世界的圣地亚哥分馆得到了助理训鲸师的职位,他还是不能训练虎鲸,而是要先训练海狮、海豚这些体型较小的海洋动物,积累经验。表现出色的约翰在两年后就被调到虎鲸馆,晋升之快在海洋世界并不多见,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进不了虎鲸馆。约翰最期待的人生开始了,作为训鲸师,他不仅要训练虎鲸做各种动作,自己也要下水参与表演,与虎鲸共舞。当他能够高水平的完成入水、冲浪等动作,就要挑战最危险的水中跳,这个动作是这样的,驯鲸师要骑在虎鲸背上,俯冲至水底,然后迅速冲回水面,被虎鲸抛至10米跳台的高度,表演一旦发生差错,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少数训鲸师才能做这个动作。约翰为了获得水中跳资格,还特地找到专业的跳水教练,反复练习10米跳台。

要做好这项表演,训鲸师还要和虎鲸在长期磨合中培养出深厚的默契。比如他们需要将脚踩在虎鲸的吻突上,吻突就是虎鲸头部最前端向外凸起的地方,那是吻骨的延伸,吻突很小,也就刚刚能容纳驯鲸师一只脚立足,而虎鲸的全身就像玻璃一样光滑,训鲸师站在上面,通过脚向下踩的压力变化向虎鲸传递信号,就像开车的时候踩油门一样。当驯鲸师踩在一只重达好几吨、最快时速可达4050km的巨兽身上从水底向上冲时,巨大的水压会让他感到像一辆呼啸的火车迎面驶来。当训鲸师跃出水面后,虎鲸会把人向上抛出,训鲸师就从虎鲸吻突纵身上跃在空中,一面翻着筋斗,一面穿过圆环,然后人和鲸的身体一起下落,共同返回水面,稍有不慎,训鲸师就有可能重伤甚至死亡。

那么,人与虎鲸的高度默契又是怎么培养的呢?首先,动物训练的行为学基础是食物刺激,也就是说,虎鲸肯配合是为了得到食物,如此反复训练来让虎鲸记住动作。但除此之外,虎鲸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它们渴望训鲸师的爱抚,喜欢和驯鲸师交流。一只叫塔卡拉的虎鲸,经常向约翰索求抚摸,她特别喜欢约翰按摩自己口腔的某些部位,有时对这种奖励的喜爱甚至超过了食物。虎鲸对于训鲸师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非常敏感,如果表演结束的时候,训鲸师只是机械地往虎鲸嘴里塞上几条鱼,没有任何眼神交流,虎鲸是能感知到的,并且铭记于心,甚至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伺机报复。所以一个好的训鲸师,需要对虎鲸倾注足够的耐心与关爱,虎鲸也会对人类回报以温情。前面说的塔卡拉就在约翰表演失误受伤沉入池底的时候,焦急的呼唤着约翰,然后温柔地把约翰送往池边。还有一只叫烤鸡的雌性虎鲸,非常温柔有耐心,它能感知到人的情绪,在和新手训鲸师练习水中跳的时候,它会只下潜到一半的深度就返回到水面,把新手训鲸师抛起来的时候,它也相对温柔。

尽管如此,14年的训鲸生涯还是让约翰遍体鳞伤,这些伤来自两方面。第一,驯鲸本身就是高危工作,人不小心或者虎鲸不小心,都可能致人伤残甚至死亡。约翰曾经和一只叫克特的虎鲸合作,但是克特之前没被训练好,动作不标准,别的虎鲸在完成水中跳时,会选择另一条路线入水,以免撞到驯鲸师,克特不会,有一次在入水时,克特以他3吨多的体重直接砸在了约翰的身上,在他的脊椎留下来一块圆形的伤痕。有时候虎鲸也会故意攻击驯鲸师,就比如刚才说的仙牧,它曾三次咬人,最后一次是在和一个模特拍宣传照时,仙牧抗拒指令,故意让模特落水,在紧紧的追着模特,不断的去咬模特的四肢和下半身,这个模特虽然最终生还,但身上缝了100多针,留下了终生伤疤。仙牧为什么会这么做,人们不得而知,但这类事件在海洋世界绝不是孤立的。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在1988~200921年间,海洋世界共发生了100多起虎鲸伤人的事件,导致11人伤残,一人死亡。约翰就亲历过多次虎鲸恶意攻击,他曾和一只叫弗雷亚的虎鲸在水下训练,弗雷亚突然拒绝指令,用吻部推着约翰向水池中央前进,然后像顽皮球一样把约翰在水里推来推去,还咬住约翰反复往水里拖,岸上的训鲸师发出了紧急音,正常情况下,弗雷亚听到紧急音应该游回岸边,但这次他没有,而是继续把约翰往水里拖,约翰看到弗雷亚蓝色的虹膜上布满了血丝,背上肌肉紧绷,嘴里还发出攻击前的呼嚎声,岸上的训鲸师又发出了第二组紧急音,幸运的是,这一次弗蕾亚响应了,并且得到了鱼作为奖励,约翰逃出生天。整个事件持续不到15分钟,但约翰知道他的生命有可能终结于此。虎鲸为什么会故意攻击驯鲸师,亲身经历的事让约翰开始慢慢质疑圈养虎鲸和虎鲸表演的正当性。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圈养生活如何让虎鲸饱受摧残。首先,虎鲸虽然外表强大,但人造环境让它们的生命实际上脆弱不堪。比起大海,虎鲸在人工环境里就像蹲监狱,野生虎鲸平均每天要游60多公里,一天数次下潜到30150米的深度,而圈养它们的池子长度往往只有虎鲸身长的三四倍,它们在池子里还要忍受绿化过的水质和过度光照,很多虎鲸为此得了皮肤病和细菌感染。由于池子里的水太少,支撑不了虎鲸高大厚重的背鳍,再加上过度的日晒,很多成年雄鲸还会有背鳍尾塌的问题。纪录片《黑鲸》中,海洋世界训练工作人员对观众撒谎说这是正常现象,25%的虎鲸在上了年纪后,背鳍会翻过来,但一位科学家出面驳斥说,在野外,虎鲸背鳍衰竭的概率小于1%。除了白天被放出来训练和表演,其余时候虎鲸只能呆在休息的池子里一动不动,虎鲸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商,它们很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这辈子都将这么度过,有时候它们会用身体拼命的敲打门,释放心中的绝望。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虎鲸也会发展出很多坏习惯,比如反刍,但这会让消化液从胃里向上涌时烧坏食道内膜,破坏牙釉质,再比如磨牙,但这会让它们磨断牙齿,牙齿上的孔洞化脓,有的最后死于细菌感染,还有两头鲸死于蚊虫叮咬引发的感染。

海洋世界曾有一头鲸,名字叫积水,它有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包括因为压力过大而患上的胃溃疡。积水15岁时死于腹腔炎引发的溃疡穿孔,兽医在他的胃里发现很多过滤用的沙子,这些沙子原本是用于净化水质的,但是因为机器故障流到了池子里,这头鲸因为生活无聊,就每天待在进水口把沙子吸到肚子里,而这些沙子加重了他的胃溃疡,而且很可能造成了肠道穿孔,最终引发腹腔炎而死。2005年,加拿大的一个研究发现,野生的雌性和雄性虎鲸的平均寿命分别是50岁和30岁,最高可以活80~90岁,作者统计了海洋公园内已经死亡的50头虎鲸,平均寿命只有10.5岁。其实不光是虎鲸,海洋世界里的其他动物也有同样的问题,比如海狮因为必须在水泥地板而非沙滩上表演,都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而且由于过滤设施老化,海狮们长期在绿化后的盐水中游动,大多数都有眼盲。而对虎鲸来说,比生活环境压抑更痛苦的是失去了正常的社交生活,海洋公园的圈养生活让它们长期精神紧张,甚至心理扭曲,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没有长辈的指导,虎鲸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有行为异常,甚至产生暴力倾向。虎鲸家族是母系社会,一个家族往往是以母亲为首领,父亲、儿子、女儿跟从他生活,女儿成家后就成了自己新家庭的小头目,但依然会服从母亲,并且在距离母亲不远的地方生活,有的时候雌鲸还要带着哥哥和叔叔生活。虎鲸的家族成员之间有很强的纽带,虎鲸妈妈会和虎鲸宝宝一起玩耍,年轻的雌鲸会帮忙照顾弟弟妹妹,这也是在练习如何当一个母亲,雄鲸们则会抱作一团呆着,就像人类男性会聚在一起喝啤酒看足球比赛那样进行社交。母亲的指导、正常的社会关系,会引导着虎鲸的心智和行为逐步成熟,它们也将学会压制自己的暴力倾向。相比之下,圈养虎鲸就像没有爸妈的野孩子,缺乏成年鲸的教导,不知道正确的社会规则,训鲸师显然也不能代替虎鲸妈妈的角色。同样的事件也发生于别的物种,比如非洲农民曾经为了保护农作物不被破坏,杀死了成年大象,只留下小象,但小象没有了成年大象的管教,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变得比父辈更加暴力。

此外,脱离了家族和种群的虎鲸很容易和别的虎鲸发生冲突。全球有着至少十个虎鲸种群,海洋很大,不同种群的虎鲸距离非常远,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和行为模式,它们追捕猎物的方式不同,发出声音的方式也不同,语言上无法沟通,把来自不同种群的虎鲸关在狭小的空间里共生,就好像外星人抓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地球人,把他们关在同一间小小的牢房里,而且一关就是一辈子,这严重威胁了虎鲸的安全感,冲突和焦虑也就不可避免了,有的虎鲸甚至在争斗中惨死。

圈养生活除了让虎鲸饱受心理折磨,甚至生理需求也备受摧残。虎鲸不仅是地球上少数几个以性为乐的物种,也是少见的有绝经期的哺乳动物之一,所以同一个虎鲸家族内,已经绝经的雌鲸可以和年幼的雄鲸发生交配行为,这是奶奶辈的女性现身说法,给孙辈进行性教育。但在家族内,具有生育能力的雌鲸和雄鲸不允许交配,到了交配的时候,雄鲸要离开家,和其他家族的雌鲸交配结束后,再游回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在海洋公园,因为圈养环境的局限,虎鲸们的选择很少,就发生过母子之间,还有叔叔和侄女之间的交配,这两起禁忌之恋的结局很悲伤,两位虎鲸妈妈对于自己乱伦生下的幼崽都拒绝接受,以至于其中一只虎鲸宝宝出生不到一年就夭折了。

此外,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公众的强烈抗议,海洋世界已经不能再去捕捞虎鲸了,他们只好让人工圈养的虎鲸配种,后来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也为了免去调运虎鲸去别处配种的成本,海洋世界开始用人工授精的方法来繁殖,这个过程对虎鲸来说十分残忍。2000年,海洋世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虎鲸的人工授精,雄鲸要承受的还算简单,主要是在人工的引导下射精,即便这样,到本书完成时,只有三头雄鲸良好适应这一过程,其中一头鲸生育了17个后代。对雌鲸的操作要痛苦得多,在第一次人工授精之前,为了让这头叫卡萨特卡的雌鲸适应插入身体的管子,人们就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来反复训练,先让雌鲸翻个身背朝下在水中憋气10分钟,被插入受精管是非常难受的,每次卡萨特卡都会紧紧的闭上双眼,人们为了安抚她,会把她的女儿放进同一个池子里,包括正式受精那天,女儿也陪伴在她的旁边。2010年后,海洋世界要求园区内所有有怀孕能力的虎鲸都要通过人工授精一遍又一遍地加快生育,更残忍的是,他们会让还不到年龄的雌鲸受孕,以及让刚生完孩子还没恢复的雌鲸继续受孕。对外海洋世界宣称,这是在使虎鲸这一物种的基因多样化。

海洋世界不仅罔顾虎鲸的繁殖天性,也罔顾它们的骨肉亲情,它经常将虎鲸妈妈和孩子拆散,来回调运到不同的分馆去进行繁育表演,虎鲸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公司账上的一笔资产。2004年,卡萨特卡的女儿和外孙女被送去了别的分馆,他们离开后很久,卡萨特卡都一直发出一种叫声,这种叫声是她在30年的圈养生活中从未发出过的,研究者录制下来后分析认为,这是一种用于长距离的声音信号,卡萨特卡感知到了女儿不在附近的池子里,拼尽全力向全世界发出呼唤。

总之,对于虎鲸这样一种聪明、情感丰富的动物来说,这样圈养生活是难以忍受的,包括约翰在内的很多训鲸师,还有研究虎鲸的科学家们都相信,虎鲸屡屡攻击训练师,与圈养生活糟糕的精神状态不无关系。美国埃默里大学的鲸类神经学教授洛丽·马里诺博士指出,虎鲸大脑的新皮质层高度发达,这让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做出选择,这也就意味着,圈养虎鲸对人发起的攻击,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攻击行为。比如前面说的无故咬人的仙墓,它曾在被人类捕捉时亲眼目睹自己的妈妈被人类杀死,人们认为它的精神受到过很大创伤。再比如那个攻击约翰的弗雷亚,它很容易发怒,它是1982年在冰岛被人类捕获的,当时虽然只有一两岁,但约翰认为它一定还记得曾经自由自在,每天在海洋里畅游的快乐,而如今只能被囚禁在混凝土水池里,也许是他愤怒的原因之一。

但对于这些事故,海洋世界往往选择掩盖,或把责任推到训鲸师身上,直到2010年,海洋世界的奥兰多分馆发生的一起事故,才让公众认识到了圈养虎鲸的真相,这个事故也直接改变了虎鲸表演产业。当时一位名叫多恩·布兰彻的资深女训鲸师在表演中被一头虎鲸咬住手臂拖进水里,事故发生45分钟后,人们才从虎鲸的嘴里拉出多恩,此时她早已死去,尸体也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场面十分血腥。这个肇事的虎鲸名叫提利·库姆,昵称提利,两岁时被捕捉到加拿大的海洋之地,那是个很简陋的海洋公园,公园为了强化训练,把当时还没受过多少训练的提利和另一只训练有素的虎鲸组成一队,让它们做同样的行为,如果提利做不到,两只虎鲸都要被惩罚,比如不给食物,如此一来,另一只资深虎鲸就会生提利的气,会用牙齿啃它,提利经常从头到尾伤痕累累。晚上,它和其他几条虎鲸就被关在一个20×30米的金属水箱里,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能一动不动在这里度过今生的2/3时光。1991年,提利咬住了一个人的靴子,把她拖进了水里,海洋之地却对外宣称这个人是溺水而亡,营造出一种意外的假象。不过这种事情一出,海洋之地只能关门大吉,他们便把提利卖给了海洋世界,因为此时海洋世界正需要一条雄性的繁育鲸,提利对他们来说就是个精子宝库,我们前面说过的,有一头雄性虎鲸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为海洋世界贡献了17个后代,说的就是提利。不仅如此,海洋世界还让有伤人前科的提利在美国继续参加表演。1999年,一名游客偷偷溜进了提利的水池,被发现时已经死亡。女训鲸师多恩是提利的第三个人,多恩死后,海洋世界公布的第一个版本调查结果是说,一位训鲸师不慎滑落水池溺水而亡,但是目击者们抗议说,训鲸师明明是被提利拖入水的,海洋世界不得已又发出了第二个版本,承认是提利把一位女训鲸师拖下水的,它咬住她的马尾辫,这是潜在的推卸责任,暗示驯兽师不应该留那么长的马尾辫,或者应该盘起来。公司这么做,就是为了维护住虎鲸温驯的形象,并且营造出虎鲸在海洋世界过得很好的假象,因为一旦告诉公众虎鲸这种动物有攻击性,而圈养生活导致它们本性发生扭曲,更具危险性,那么公众将会抵制虎鲸圈养和表演,这个商业模式也将无法持续。

在多恩事故发生后,海洋世界立刻主动停止了所有水中工作,20108月,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禁止所有海洋世界的训鲸师在水中工作。多恩之死也成了压垮约翰的最后一根稻草,曾经他真诚地相信虎鲸表演能让人们更喜欢虎鲸,从而提高大众对野生虎鲸的保护意识,但这些年发生在水池中的人与虎鲸的惨剧让他不断反思,圈养虎鲸是不是对的,而海洋世界屡屡把责任推到训鲸师身上,更是让约翰心寒,他觉得海洋世界不过是在无差别的压榨虎鲸和驯鲸师。2012年,约翰向海洋世界提出辞职,离职后一个星期,他接受了纪录片《黑鲸》制作组的采访,这部纪录片成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3年度最受欢迎的节目,还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纪录片名单。《黑鲸》还掀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民众开始发起请愿,导致餐饮公司、航空公司、音乐人纷纷取消与海洋世界的合作,很多政治家也加入呼吁,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海洋世界股价大跌。2016年,加州通过立法禁止了虎鲸繁育,海洋世界也宣布终止园内各个分馆的虎鲸繁育项目,虽然这些虎鲸还在海洋世界里生活和表演,但不再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海洋世界渐渐将营销重点转向游乐园设施。那只恶名远扬的提丽一直孤独的在水池中活着,于2017年去世。

本书出版于2015年,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截至2019年,全世界有59只虎鲸被圈养在各种海洋公园里,其中光海洋世界的三个分馆就有21只,不过他们已经不再用于被繁育,将成为园内最后一代圈养虎鲸。它们很难回归海洋,一些虎鲸生了严重的牙病,需要人类不断地为它们做牙髓切除来维持生活,一旦回归海洋,它们就会因为感染、饥饿而死,更重要的是,它们现在回到海洋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对于这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来说,几乎就是等死。作者约翰和其他一些虎鲸保护人士建议海洋世界为它们建造海洋围栏,以此来教育人们圈养对海洋动物的危害。海洋围栏应该建在大海中立于海床上,以便为虎鲸提供一个大致接近自然的环境,而且应该收集世界各地被圈养的、独自生活的虎鲸,让它们生活在一起,试着去营造一个社会化的环境。

除了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西班牙和法国的海洋馆也先后禁止了虎鲸繁育,在北美和欧洲,废除虎鲸圈养表演已是大势所趋。作者约翰在书中写道,围绕圈养虎鲸的未来之争,实际上只是人和其他动物关系伦理之争的一部分,如果人把自己看作万物的灵长,那我们就该担起责任,让万物自由生长,而不是滥用手中的权力伤害它们。

好,《深海之下》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