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无尽的探索》
铛铛铃2025-09-13【科普】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叫《无尽的探索》,副标题为《卡尔·波普尔自传》。
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是英国迄今为止唯一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科学家、政治家与金融巨头。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等很多物理学家都受到过波普尔哲学的影响。霍金在大学时曾深入阅读过波普尔的著作,并把波普尔的思想作为他物理研究的哲学基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尊称波普尔为导师,而金融巨头索罗斯则是波普尔的学生,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推广波普尔的哲学思想,他的投资理念也正是以波普尔的思想为起点的。
那么,波普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的思想能影响20世纪的科学、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我们普通人又能从波普尔的思想中学到些什么呢?今天,我将通过他的自传《无尽的探索》一书,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这本自传最早写于1986年,波普尔八十四岁之时。1992年,90岁的波普尔又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全书共有40个章节,波普尔按照时间顺序,全面回顾了他的一生,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好,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为您讲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我们先来梳理波普尔的生平;第二部分,我将为你系统讲解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第三部分,再来说说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波普尔的生平。1902年7月28号,卡尔·波普尔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来自于一个音乐世家。波普尔的家中有大量藏书,因此他从小就阅读了大量书籍,这其中就包括柏拉图、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等人的哲学著作。八岁时,他就开始对什么是无限空间这一哲学问题感兴趣。他的一个叔叔给他的解释是:往一个空间里放砖块,永远也放不完,这个空间就是无限的。波普尔并不满意,因为他认为,无限空间并不取决于是不是往里面放东西。可见,从小波普尔就对哲学有独到见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的波普尔只有12岁,不够参军年龄。虽然奥地利官方一直在宣扬战争在不断取得胜利,但波普尔却亲眼目睹了人们丧失家人时的悲痛欲绝,以及许多人因贫困饿死街头的场景。这让年幼的波普尔开始关注包括战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1917年,波普尔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从中学退学,也没能考取大学。后来他成了维也纳大学的旁听生。波普尔认为,在做旁听生期间的1919年,对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17岁,有两件事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思想。
第一件事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关。阿德勒师从弗洛伊德,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波普尔听过阿德勒的讲座,后来又有幸到阿德勒的心理学诊所当实习生。虽然波普尔很敬重阿德勒的人品,却很不喜欢他的心理学理论。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自卑,简单来说,他认为自卑是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自卑会让人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同时又让人知耻而后勇,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个观点的确能解释不少心理问题,但阿德勒却想用它来解释所有人的心理问题,这一点很难让波普尔信服。波普尔回忆道,有一次他向阿德勒汇报一则病例,可是阿德勒不假思索地,就用他的自卑理论进行解释。波普尔很吃惊,问阿德勒为什么连病人的面都没见到,就如此自信地下了结论。阿德勒说,这是因为他之前有1000次的经验。这件事让波普尔开始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
对波普尔影响深刻的第二件事与爱因斯坦有关。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并预言光线受到引力场的作用会变弯曲。1919年,科学家们在大西洋上的普利西比岛对日全食进行了观测,结果证明爱因斯坦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人们信奉为绝对真理的牛顿经典力学被推翻了。爱因斯坦还到维也纳做过一次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演讲,波普尔当时也去听了。尽管当时他不能完全理解广义相对论,但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彻底颠覆了他对科学与知识的教条主义的理解。也正是从1919年开始,波普尔开始思考阿德勒的学说与爱因斯坦的理论区别在哪里,什么才是真的科学与科学方法。
1922年,波普尔正式考入维也纳大学。为了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他选择了心理学,并在1928年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如愿获得了一个中学教师的职位,并和他的大学同学约瑟夫·汉宁格尔结了婚。汉宁格尔不仅是波普尔一生的灵魂伴侣,还是他工作中的好助手。波普尔许多著作的初稿,都是妻子在打字机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不过,波普尔最终并没有成为老师,而是走上了哲学之路。与维也纳学派的接触,是他改变职业方向的重要原因。维也纳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产生的一个哲学学派,核心人物是哲学家石里克、卡尔纳普。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研究的内容不应该是形而上学的纯思辨,把科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才更有价值。由此,科学哲学逐渐兴起。维也纳学派认为,只有两类命题是有意义的,第一类是被经验证实的命题,第二类是被数理逻辑证明的命题。因此他们的哲学思想又被称为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
当时,维也纳学派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归纳问题,但日常生活中的归纳通常都是不完全归纳,并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1934年,波普尔出版了《研究的逻辑》一书,巧妙地解决了归纳问题。关于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会在下文中为你详细讲述。这是一本让波普尔声名鹊起的书,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地位。之后他收到了欧洲各国学界的演讲邀请。1935-1936年的两年间,波普尔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学院、伦敦经济学院等多所大学演讲,并结识了罗素、哈耶克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而此时奥地利即将被纳粹德国所吞并,国内反犹情绪日益高涨。波普尔的祖父母都是犹太人,虽然他的父母很早就宣布放弃犹太教的信仰,改信基督教,但波普尔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受牵连。为了帮助波普尔摆脱危险处境,剑桥大学给了他一个短期职位。不过最终波普尔选择携妻子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担任哲学讲师。他的选择是正确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战战火几乎席卷了全球,新西兰因地处偏远,未受战火侵扰。这无论对波普尔本人,还是对20世纪的哲学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正是在这段时期,波普尔对法西斯肆虐全球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并把他的哲学研究对象从科学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完成了他的两部政治哲学巨著《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两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也会在下面的讲解中提到。不过书的出版并不顺利,以《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为例,1943年,这本书曾被英国20多家出版社退稿,原因是书中有批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内容。正当波普尔万分沮丧之时,哈耶克无私地帮了他。哈耶克是世界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曾获得过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也是奥地利人,和波普尔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此时他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哈耶克意识到波普尔书稿的价值,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于1945年最终得以出版。事实证明,哈耶克是独具慧眼的。这本书在出版后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并不断重印。开放社会的观点被许多西方人所推崇,这本书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经典著作之一。
在哈耶克的帮助下,1946年二战结束后,波普尔获得了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个讲师席位,结束了他的流浪生涯。从1946年重返欧洲到1994年去世,波普尔的后半生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伦敦度过的。他加入了英国国籍,再也没有回到故乡维也纳生活。曾经有多家维也纳的大学邀请他回维也纳任教,都被他拒绝了。即便是在奥地利的母亲身患重病,他的妻子也一直希望能回去,但没能让波普尔下决心回到故乡生活。
实际上,波普尔对维也纳充满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那儿有他儿时的记忆、亲人和朋友;另一方面,维也纳对犹太人根深蒂固的仇视,让波普尔深感痛苦。不过,在伦敦的日子让他有安稳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做研究。他出版了《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两部著作,对自己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同时,在伦敦经济学院,他还培养出了大批学生,形成了波普尔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后来他们都成为科学哲学界的领军人物。
波普尔一生无儿无女,只有妻子和他朝夕相伴。1986年,在妻子去世后,波普尔开始写作本书,回顾自己的一生。她在80多岁高龄仍然坚持独立生活,自己应付起居,保持个体的独立,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1994年,90岁的波普尔在伦敦因癌症去世。
业界评价波普尔最高的成就,是对科学的哲学思考。那么,是怎样的理论影响了整个20世纪,让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深受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理论。
简单来说,波普尔解决了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两个难题,归纳问题和划界问题。先来说说归纳问题。在《研究的逻辑》一书中,波普尔集中探讨了这一问题。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依靠经验的归纳推理。比如,中国人就根据多年对四季变化的经验观察,归纳总结出了24节气,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近代科学更是在经验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比如我们每次往淀粉里滴碘酒,淀粉都会变蓝,据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科学知识,淀粉遇碘会变蓝。但这样的归纳推理靠谱吗?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曾指出,这并不靠谱。他举了一个天鹅的例子,我们通常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当我们看到成千上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时候,就容易归纳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但实际上,即使我们看到1亿只白天鹅,也不能归纳出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黑天鹅。
那么,既然归纳推理无效,那么人们进行经验观察和科学实验还有意义吗?这问题难倒了许多哲学家。在20世纪初,更是成为维也纳学派最大的难题。不过,波普尔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归纳推理的意义在于证伪。所谓证伪就是排除错误的选项。比如我们看到了一只黑天鹅,就可以得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它被证伪了。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总有同时出现的相互竞争的科学理论。比如说20世纪初物理学中,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时存在,互相竞争。最终通过观察实验,牛顿的理论被证伪了,物理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进入了爱因斯坦时代。因此,经验观察和科学实验仍然是科学发展的基石。
波普尔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划界问题。这里指的划界问题,是为科学和伪科学划清界限。波普尔对比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阿德勒的心理学,认为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是可证伪的。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同时给出了验证广义相对论是否正确的方法,那就是观察日食时光线的偏折角度,我们就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可证伪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可证伪和证伪是不同的概念。可证伪指的是用经验方法来考察理论是真是假,而证伪则表明他确实是假的。爱因斯坦的理论虽然是可证伪的,但最终并没有被证伪。
我们再来看看阿德勒的心理学。虽然很多人把他的自卑理论当成科学,但在波普尔看来,他却不是真正的科学,因为它不是可证伪的。也就是说,不管有怎样的案例,阿德勒都能用他的理论来解释。他的理论不是可证伪的,就不能称为科学,仅仅是一种理论。在现实当中,我们还能发现很多这样号称能解释一切、解决一切问题的理论,他们都和科学不沾边。比如无所不知的算命术、包治百病的巫术等等,他们也都不是可证伪的。即便是算命和治疗失败,他们也都会有一套说辞,证明他们的理论并没有错,问题在于算命或治病的对象。
以上我们讲了波普尔科学哲学理论的两个关键词,证伪与可证伪。前面我们讲过,维也纳学派又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他们很看重经验来证实,但是波普尔却认为,在科学上根本不存在什么证实,只能证伪。这是对维也纳学派的沉重打击,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也就逐渐被哲学界所抛弃了。
那么在波普尔的理论框架下,科学是怎样发展和进步的呢?波普尔晚年的一本书的名字,就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那就是《猜想与反驳》。首先是猜想,现实中我们看到一种现象,遇到一个问题,就需要一个理论去解释它或解决它,这个理论就是我们的猜想。比如牛顿看到一颗苹果落地了,就用万有引力去解释它,这就是一种科学猜想。但我们的猜想并不总是正确的,或者说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微观高速运动的物体就不适用了。当我们对于微观高速运动物体的经验观察验证牛顿理论错了的时候,这个理论就被反驳了。为了解释微观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这又是一个新的猜想。当然,这个理论也不是最终的真理,它也是可证伪的。也许有一天,他也会被我们的新经验观察推翻。科学正是在这样反复的猜想与反驳的循环中,向前发展的。
波普尔提出了一个比喻,来描述科学发展的图景。他把各种理论比作悬着在一个容器液体中的颗粒,而经过经验检验后的理论,则像是容器底部的沉淀物。最新的沉淀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科学理论。经过经验检验,会不断有新的沉淀物覆盖旧的沉淀物,这就像我们的科学认知被不断更新一样。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我们不断的反思和检验现有科学理论,并不存在绝对真理,科学探索永远在路上。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自传用《无尽的探索》这个书名。如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当前的科学理论是错误的,这个理论就要被放弃,被新的理论所代替。在科学中应该贯彻这样的批判精神。当然,这种批判也不是盲目的批判,而是要用理性,有理有据的进行批判。因此,波普尔的思想又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
那么,波普尔的思想又是怎样影响科学家的呢?对此,英国哲学家布赖恩·马奇这么说,懂得了波普尔的新科学观,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家,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什么意思呢?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神圣的,科学家的目标就是发现绝对正确的真理。带来的结果是,一旦某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科学理论,会本能地用自己的一生去捍卫自己的理论。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他们的理论已经被证明是错的,新的更优理论已经诞生了。这样的科学观不仅让科学家们的思想始终被禁锢,他们所谓的权威地位,还极大地阻碍了新科学理论的推广。而根据波普尔的观点,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被证伪,科学家们没有必要为自己的理论被证伪而感到羞耻,而是应该像欢呼一个新科学理论诞生一样,欢呼它被证伪和被取代。
波普尔的科学思想极大影响了包括爱因斯坦、玻尔等一大批科学家。1949年,波普尔在美国普林斯顿进行演讲,台下的听众就包括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大科学家被波普尔的观点深深吸引,在演讲结束后,还和波普尔探讨了六个小时关于科学哲学的问题。波普尔让最顶尖的科学家们认识到,只有打破绝对科学真理的束缚,新的科学理论才会不断涌现,科学才始终保持着活力,加速向前。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已经被证伪的科学理论,也并非没有价值,他们都将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永久留存下来。对此,波普尔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波普尔认为存在三个世界,世界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二是人类主观意识的精神世界,而世界三则是独立于物质与意识的知识世界。世界三中不但包括人类的科学思想,还包括人类的文艺作品、人类的图书、杂志以及图书馆,将会永久保存世界三里的内容。波普尔认为,人类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世界三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一、意识世界二独立存在的。一方面,世界三的产生有赖于世界一和世界二,另一方面,世界三也可以深刻地影响世界一和世界二。假如人类的工具、机器消失了,也就是世界一遭到了破坏,依靠世界三里的书籍,仍然可以重新恢复它们。也就是说世界三重构世界一。假如有一天我们会消失,我们创造的知识记载在书本里,仍然可以被我们的后代所用,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也就是说世界三也能影响世界二。
好,以上就是波普尔在科学哲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他提出了证伪和可证伪的观点,认为科学是在不断的猜想和反驳中发展的,并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
当然,波普尔一生所观察的世界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还包括人类的现实社会。从小生于乱世,让他一直对社会问题进行着深入的思考。下面我们再来讲讲他的政治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两本书里。总结起来,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现在了两点,第一是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第二是建立了开放社会的概念。
先来说说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就像《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的书名一样,波普尔的政治哲学是从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开始的。历史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现有的面貌是由过去全部的历史所决定的,同样的,人类现有的社会面貌可以决定未来社会是什么模样。这就好比在物理学中,你知道一个物体现有的运动状态和受到的各种力,就能预测未来某一个时刻物体的运动状态。历史决定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柏拉图。柏拉图相信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研究这种规律,就可以知道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他还设计了理想国,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衰败的完美国家。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持有这种观点。波普尔坚决反对他们的观点,并毫不客气地指出,把社会看作实际物体那样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沿着一定的道路,按照一定的方向运动的,这个想法纯属是集体主义的胡思乱想。
波普尔指出,柏拉图的错误是把人类社会设想成一个有限的封闭社会。所谓的封闭社会,是指原始社会中的一个部落、一个城邦大小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所有的人都遵循某一统一不变的习俗和规则来生活。如果这样的模式推广到全世界,就可以实现人人平等。但人类世界是极其广阔的世界,不可能每个人都一样。波普尔认为,过分强调人类平等是与人的自由发展相悖的,绝对平等是极其严苛规则下的产物,严苛的规则不仅限制人的自由发展,失去了创造力,还会成为极权主义的温床。波普尔认为,20世纪法西斯的横行,其思想根源就有柏拉图的影子。在柏拉图的设想中,为保证人人平等,理想国需要一些保障条件,比如统治阶级对军队教育的垄断,统治阶级内部的统一思想,镇压在教育、法律、宗教等方面出现的一切革新。而德国法西斯正是依靠这样的政治蓝图迅速扩张,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波普尔看来,人类不可能是一个有限的封闭社会。为此,他提出了开放社会的概念。所谓的开放社会,是相对于封闭社会而言的。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不再被固有的习俗和规则束缚,而是人人拥有发展的自由,依靠理性进行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地的人们建立起了广泛而复杂的关系网,这就是开放社会。在波普尔看来,开放社会是人类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形态。就像科学上不存在绝对真理一样,并没有像理想国那样一个社会发展的终极完美形态。在开放社会中,人人都是社会走向的影响因素。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用和平的手段逐渐去解决他们,而不应该诉诸于暴力。
波普尔一生都在为自由、民主、和平疾呼,是著名的民主保卫者。也正因为此,他吸引了像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一大批拥趸。波普尔的理论不仅在20世纪的政坛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影响了金融领域。这其中,金融大鳄索罗斯就是波普尔的第一大铁杆粉丝。波普尔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并不存在绝对的规律,由此索罗斯指出,在经济学领域也不存在规律,可以让你从历史行情中预测未来股市的发展。但是索罗斯又意识到,人人又都想找到经济领域的趋势,从而在股市里发大财。索罗斯的投资正是利用了人们这样的心理,他的投资往往出人意料,反其道而行,从而在股市上获得超额收益。与此同时,索罗斯也非常认同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因此他经常大方地承认自己会犯错,因为每次犯错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次证伪,从而帮助他排除掉错误的投资思路和方向,减少投资失败的风险。
到这里,《无尽的探索》一书的主要内容就为您讲完了。波普尔有这样一句名言,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拒绝获得新的知识。人类如果想要不断进步,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勇于承认曾经的错误,用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好,《无尽的探索》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
下一篇: 《无穷小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