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为什么你的团队总是内耗?兰西奥尼的“五大障碍”模型一针见血
铛铛铃2025-08-14【文学】451人已围观
简介
团队合作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优势。然而,它却和大多数优势一样,难以捉摸。
帕特里克·兰西奥尼用这句充满商业智慧的开场白,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在组织管理中既普遍存在,又常常被忽视的巨大难题。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身处某个团队之中。在公司,我们是项目团队的一员;在家里,我们是家庭团队的核心;甚至在一场朋友间的篮球赛中,我们也是一个临时团队的战士。我们都听过无数关于团队精神的豪言壮语,墙上贴满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标语。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经历着这样的场景: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每个人都面无表情,老板不点,绝不主动发言,仿佛一场尴尬的默剧。或者恰恰相反,争吵不休,每个人都固执己见,为了维护自己的部门利益而寸步不让,会议变成了甩锅大会,项目进度一拖再拖。遇到问题时,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我们该如何解决”,而是“这不是我的责任”。团队成员之间表面上客客气气,私下里却充满了猜忌和抱怨,办公室政治的暗流比项目本身的挑战还要汹涌。
如果你对这些场景感到似曾相识,那么你所处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失衡的团队。我们身处其中,感到内耗、疲惫、效率低下,却又常常说不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可能会怪罪于公司文化不好,或者某个同事太难搞,但很少能系统性地去诊断团队真正的病灶。而帕特里克·兰西奥尼的这本《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就是一份精准的团队健康诊断书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兰西奥尼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大师,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喜欢用枯燥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来说教,他选择了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写寓言。这本书的主体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商业故事,讲述了一位新上任的女首席执行官,如何将一个濒临崩溃、内斗严重的高管团队,一步步从失衡的泥潭中拯救出来。通过这个故事,兰西奥尼将团队协作中那五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障碍,清晰地、生动的、甚至是残酷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就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今天,我不想只是给你复述这个故事,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成为故事中那位名叫凯瑟琳的女首席执行官的影子顾问。我们将一起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名为团队的洋葱,直面那些让我们流泪的辛辣的真相,并最终找到治愈它的良方。这不仅是对一本书的解读,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团队角色和行为的深度反思。
在我们开始攀登这座倒置的金字塔之前,我们必须先来到它的最底层,也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兰西奥尼一针见血地指出,团队协作的第一,也是最基础的障碍,是缺乏信任。这里的信任不是指那种“我相信你不会偷我钱包”的预测性信任,它指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脆弱的信任。这意味着团队成员们愿意在彼此面前放下防备,承认自己的弱点、错误、担忧和不确定性,而不用害怕被对方利用或攻击。
在一个缺乏这种信任的团队里会发生什么?每个人都戴着一副坚不可摧的面具,他们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营造一种“我无所不能,我从不犯错”的完美形象。他们不敢求助,因为求助意味着暴露自己的无能;他们不敢承认错误,因为错误意味着要承担责任;他们不敢提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因为怕被嘲笑为愚蠢。在凯瑟琳第一次主持的高管会议上,就出现了这种典型的症状。她问大家对现状有什么看法,结果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观察别人的反应,没有人愿意第一个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在这个团队里,说真话的风险太高了,过去任何坦诚的意见,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人当作攻击你的武器。这种政治游戏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团队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花在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上,而是内耗在了无休止的印象管理和自我保护上。信任的缺失,就像团队的循环系统里出现了大量的血栓,信息和能量无法顺畅地流动。
那么,如何建立这种基于脆弱的信任呢?
第一,领导者率先垂范。信任是无法通过命令来建立的。凯瑟琳在第一次团队建设会议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坦诚地分享了她自己的一个重大职业失误,以及她从中学到的教训。她第一个摘下了自己的面具,向团队展示了她的脆弱。这就像一个将军在号召士兵冲锋前,自己第一个跳出了战壕。领导者的坦诚,是给予团队成员安全感的最佳信号,它告诉大家,在这里承认弱点是被允许的,也是被鼓励的。
第二,个人故事分享。在团队建设活动中,凯瑟琳没有搞什么拓展训练,而是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环节,让每个高管回答几个关于个人成长背景的非敏感问题。当大家了解到彼此不再只是一个“市场副总裁”或“技术总监”的职位标签,而是一个个有故事、有经历、有血有肉的人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被迅速拉近了。
第三,使用团队评估工具。凯瑟琳还借助了一些性格或行为风格的评估工具,让团队成员了解彼此天生的行为偏好。这能帮助大家理解,某个同事的某些令人不快的行为,可能并非出于恶意,而只是他天性的自然流露。这种理解能极大地减少误解和人际摩擦。
建立信任是一个缓慢而需要耐心的过程,它不可能通过一次会议就一蹴而就,但它是构建高效团队的第一块基石。一个团队,只有当它的成员敢于在彼此面前脆弱时,才真正拥有了变得强大的可能。
当信任的基石被夯实之后,团队就获得了攀登第二级台阶的能力。这第二个障碍是惧怕冲突。这里的冲突不是指那种人身攻击、勾心斗角的恶性冲突,兰西奥尼指的是一种良性的、思想层面的冲突。它指的是团队成员之间,为了追求最佳答案而进行的、毫无保留的、充满激情的辩论。在一个惧怕冲突的团队里,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虚假的和谐。会议室里一团和气,大家从不激烈争论,提出的方案总能被轻易地全票通过。这听起来似乎很美好,但兰西奥尼警告我们,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因为它意味着团队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而牺牲了最优决策的可能。如果一场会议上没有任何不同意见,那很可能说明大家并没有真正的投入思考,或者大家因为害怕得罪人,而把真实的想法藏在了心里。他们选择了沉默,把问题留到了会议室之外。于是你就会看到所谓的“走廊会议”和私下抱怨。这种背后嘀咕对团队的伤害远比公开的辩论要大得多。
凯瑟琳在故事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她的高管团队在会议上总是能惊人地快速达成一致,但她知道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问题。于是她开始刻意地引爆冲突。在一次关于市场策略的讨论中,当大家又准备一团和气地通过一个看似不错的方案时,凯瑟琳突然打断,转向那位以直言不讳著称的市场总监说:“马丁,你看起来并不完全同意,告诉我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她把一个潜在的地雷主动挖掘了出来,摆到了桌面上。起初大家都很不适应,气氛一度非常紧张。马丁在犹豫之后,终于说出了他的担忧。他的观点立刻引起了其他人的反驳,一场激烈的辩论就此展开。凯瑟琳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冲突挖掘者和辩论仲裁者的角色,她不断地提醒大家:“我们是在争论问题,不是在攻击个人。感谢你的不同意见,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她努力营造一种“冲突是好事”的氛围,她让团队明白,激烈的思想交锋不是为了分出输赢,而是为了对一个问题进行压力测试。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那些协作最好的团队,他们的会议往往是嘈杂而激烈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信任基础,知道这种争论不会伤害彼此的关系。他们享受这种思想碰撞的过程,因为他们知道真理越辩越明。所以作为领导者或团队成员,下一次当你看到会议陷入虚假和谐时,不妨也学学凯瑟琳,勇敢地站出来说一句:“我感觉我们可能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有没有谁有不同的看法?”点燃良性冲突的火花,是通往伟大决策的必经之路。
当一个团队敢于进行激烈的、建设性的冲突和辩论之后,他们就会克服第三个障碍,为缺乏承诺铺平了道路。这里的承诺不是指盲目地表示同意,它指的是即使团队中的某些成员在决策过程中并不完全赞同最终的方案,但他们依然愿意,并且是真心在行动上百分之百地支持这个共同的决定。
为什么良性冲突是真正承诺的前提?因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意见已经被充分地听取,被认真地讨论过之后,他们才更容易去支持那个最终并非如己所愿的决定。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我们共同辩论后得出的结论,而不是领导一个人拍板的命令。这个过程的参与感是建立承诺的关键。
在一个缺乏承诺的团队里,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含糊不清和反复质疑。会议上,一个决策似乎是达成了,但没有人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具体该做什么,谁来负责。会议结束后,大家又开始私下里讨论:“我还是觉得这个方案有问题,我觉得老板没想清楚。”于是这个决策就迟迟无法被有效地执行,甚至在下一次会议上又被重新拿出来讨论。
凯瑟琳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在每一次激烈的辩论之后,她都会花时间来明确决议。她会清晰地总结:“好了各位,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最终的决定是对……尽管我们中的一些人还有保留意见,但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团队的共同决定。现在我们还能百分之百的支持它吗?”她要求每个人都明确地表态,她要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个决定,而是所有人都承诺去执行这个决定。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一旦走出这个会议室,我们就是一个声音、一个步调。
为了确保承诺的清晰性,她还会在每次会议结束前花几分钟时间来回顾关键的决议,并明确每一项任务的负责人和截止日期。她会问:“关于这件事谁来牵头?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初步结果?”她用这种方式,把模糊的共识转化成了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方案。
一个高效的团队,其决策速度往往是惊人的。这并非因为他们从不争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敢于争论,所以一旦做出决定,就不会再有内耗和反复,所有人都会全力以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懂得在错误的道路上快速奔跑,也比在正确的起点上犹豫不前要好,因为快速的行动能带来快速的反馈,让他们可以更快地纠正错误。
有了清晰的承诺,团队就来到了第四个障碍面前——逃避问责。问责在很多文化里似乎是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词,它常常和指责、批评联系在一起。但兰西奥尼指出,在一个高效的团队里,问责是一种积极的、常态化的行为。它指的是团队成员,尤其是平级之间,能够主动地、及时地就对方那些可能对团队造成损害的行为和表现提出善意的质询。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平级之间的问责。在一个健康的团队里,问责的主要来源不应该是领导。如果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领导来发现、来指出,那这个团队的效率将会极其低下,领导也会被活活累死。最高效的问责来自于同伴的压力。
在一个逃避问责的团队里会发生什么?大家对彼此的标准会不断降低。你看到同事A的项目进度落后了,但你心想这是他和他老板的事,不关我事;你看到同事B在会议上的发言有失水准,但你觉得我还是别得罪他了。每个人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团队的整体表现就会滑向那个表现最差的成员的水平。
凯瑟琳是如何在她的团队中建立问责文化的呢?她首先明确了团队的游戏规则。在制定了年度目标和季度计划后,她把这些目标公开透明地展示给每一个人。每个人都知道团队的共同目标是什么,以及每个人为了这个目标需要承担什么责任。这个公开的记分板是相互问责的基础。然后她鼓励,甚至是要求团队成员在团队会议上就彼此的业务进展进行质询。她会问:“杰夫,你刚才提到市场部这个季度的线索数量没有达标,马丁作为销售总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不适,因为这打破了我们“不要公开让别人难堪”的传统文化。但凯瑟琳坚持认为,在一个真正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团队里,指出同伴的问题不是为了让他难堪,而是为了帮助他。这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尊重,因为它背后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是一个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所以我才提醒你,你现在的表现没有达到你应有的水准。”
当然,这种直接的问责必须建立在牢固的信任和良性冲突的基础之上,否则它就很容易演变成人身攻击。但一旦团队习惯了这种文化,它的战斗力将是惊人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身后有一群和自己一样在乎结果的战友在时刻盯着自己,也时刻准备着帮助自己。
帮聚焦集体成果。至此,我们终于来到了这座倒置金字塔的顶端,也就是最后一个也是最难以克服的障碍——忽视集体成果。这个障碍指的是团队成员把他们个人的目标,比如自己的职业发展、部门的利益,甚至是个人的自尊心,置于整个团队的集体成果之上。但这是一个非常微妙却又极其普遍的问题。即使一个团队已经建立了信任,习惯了良性冲突,做出了承诺并相互问责,但如果最终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我得到了什么”,而不是“我们赢得了什么”,那么这个团队依然算不上一支真正的冠军之师。
在一个忽视集体成果的团队里,你会看到这样的“明星球员”:他个人业绩非常出色,但他从不主动帮助别人;他的部门预算充足,人员齐备,但他对其他部门的困难视而不见;在项目成功后,他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分到多少奖金,而不是团队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这样的团队或许能赢得一些战斗,但永远赢不了最终的战争。
凯瑟琳面临的最后挑战,就是让她那群由各个领域精英组成的高管团队,真正的将公司的成功视为自己最重要的成功。她的做法同样直接而有力。首先,她将团队的奖励机制与集体成果牢牢绑定。她改革了高管的奖金方案,将原来主要基于个人或部门业绩的考核,改为主要基于公司整体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意味着只有当整个公司都赢了,你个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如果公司输了,即使你的部门表现再好,你的收益也会大打折扣。其次,她作为领导者,自己始终将焦点放在集体成果上。她会公开表扬那些为了团队利益而牺牲个人或部门利益的成员,她从不吝啬对那些默默无闻、为他人补位的幕后英雄的赞美。她用自己的言行,不断地向团队传递一个信息:在这里,我们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是否达成了我们共同的目标。
一个真正聚焦于集体成果的团队,它的成员是无私的。他们愿意去做那些不属于自己份内但对团队有利的事情,他们会因为团队的胜利而真心欢呼,也会因为团队的失败而共同承担责任。这样的团队,才拥有了那种被称为集体荣誉感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至此,我们跟随凯瑟琳走完了这场艰难而又收获巨大的团队重塑之旅。从底层的缺乏信任,到其引发的惧怕冲突,再到因此导致的缺乏承诺,进而演变为逃避问责,最终让整个团队忽视集体成果。这五个障碍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将无数团队牢牢的锁在了平庸的牢笼里。而打破这条锁链的钥匙也同样清晰:从建立基于脆弱的信任开始,鼓励团队成员摘下面具;在此基础上拥抱良性的思想冲突,通过充分的辩论,达成所有人愿意投身其中的坚定承诺;基于清晰的承诺,建立起相互问责的勇气;最终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集体成果这唯一的目标之上。
兰西奥尼的这本《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用一个寓言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面珍贵的镜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审视我们所在的每一个团队。我们可以问自己:我们的团队有足够的信任吗?我们的会议是充满了虚假的和谐,还是充满了建设性的争论?我们的决策是清晰而坚定,还是模糊而摇摆?我们敢于指出同事身上那些对团队不利的行为吗?我们最关心的是“我的成功”,还是“我们的胜利”?这些问题或许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但他们却是指向团队卓越的唯一路径。
团队协作确实难以捉摸,但它绝非无法企及。它需要领导者的勇气,需要每个成员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清晰的、可供遵循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就在这本薄薄的却充满了巨大能量的寓言故事里。它值得每一个渴望打造或融入一个伟大团队的人反复阅读并付诸实践。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