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深度解读《真实的幸福》:为什么聪明人都在用“优势”而不是“意志力”改变人生? 懶

铛铛铃2025-08-14文学269人已围观

简介

当幸福来敲门时,我们多半不在家。

这句不知出处的俏皮话,像一根微小的针,轻轻扎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上。

我们拼命追逐着一切看起来能带来幸福的东西:更高的薪水、更大的房子、更快的车子、更完美的伴侣,以及社交媒体上更多的点赞。

我们以为,只要集齐这些幸福拼图,就能召唤出那条名为圆满的神龙。然而,现实却常常是:我们气喘吁吁地抵达了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山顶,却发现山顶上空空如也,只有风声和内心愈发巨大的空洞。

幸福,这位我们最渴望的客人,似乎总是在我们赶路时悄悄来过,又悄悄走了。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深夜叩问:为什么我拥有的越来越多,却并没有越来越快乐?为什么那些短暂的狂喜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更漫长的空虚?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很多年前,我也被这些问题深深困扰。我像一个在迷雾森林里打转的旅人,读过许多关于成功的、关于心灵的、关于断舍离的书籍,试图找到一张走出迷雾的地图。

有些书像一杯热气腾腾的鸡汤,喝下时暖意融融,但很快就凉了;有些书像一剂猛药,打着颠覆认知的旗号,让人热血沸腾,但药效过后,生活依然是原来的配方。

直到我遇见了马丁·塞利格曼,这位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学者,以及他的那本奠基之作《真实的幸福》。

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张现成的地图,而是递给了我一个罗盘和一套打造工具。他没有承诺一条通往乌托邦的捷径,而是告诉我:幸福不是一个需要被找到的目的地,而是一种可以被习得的能力,一片需要我们亲手去开垦、去耕耘、去灌溉的心灵花园。

塞利格曼在书中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并运用你的突出优势,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这句话如同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那片迷雾笼罩的森林。他将我从对外部世界的盲目追逐中,拉回到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上。

今天,我想以一个同行者的身份与你分享:我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迷雾,并开始动手建造属于自己的那座幸福花园的。

这不仅仅是一篇读书笔记,更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与重塑的真诚邀约。

在我们正式开始建造花园之前,得先清理掉地基上的垃圾和杂草。这些垃圾就是我们长久以来对幸福的种种误解。

你有没有玩过那种打地鼠的游戏?一个地鼠冒出来,你一锤子下去,它缩回去了,另一个地鼠又从别的洞口冒出来。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很多时候就像在玩儿这个游戏。

升职的快感像一只刚刚冒头的地鼠,我们奋力一击,得到了它。那份喜悦持续了多久?一个月,一周,还是仅仅一个周末?很快,对更高职位的渴望,这只新的地鼠又从另一个洞口探出了脑袋。

买到心仪已久的新款手机,那种满足感又能持续多久?当更新的型号发布时,我们手中的新宠立刻就变成了旧爱。

塞利格曼用一个非常精准的词来形容这种现象:享乐跑步机。

我们就像那只在跑步机上奔跑的小仓鼠,为了维持同等水平的快乐,必须不断加速,不断获得更多更好的东西。然而,无论我们跑得多快,我们其实始终停留在原地。因为外界的刺激带来的快乐,其边际效应是递减的,而且会迅速被我们适应。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是我们圈子里公认的成功人士。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公司高管,开着豪车,住在市中心的大平层。我们都以为他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

有一次深夜聚会,酒过三巡,他却长叹一口气说:“你们知道吗?我每天最放松的时候,竟然是一个人坐在车库里熄了火,听着歌发呆的那10分钟。一想到推开车门,就要面对那空荡荡的大房子,面对那些需要我去解决的问题,我就感到一阵窒息。”

他的话让我无比震惊。他拥有我们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一切,却唯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幸福。他的故事正是享乐跑步机最真实的写照。

那些物质上的成就,就像跑步机上不断提升的速度,虽然让他看起来跑得很快,但他的内心体验,那个幸福的设定点并没有真正改变。他只是为了追上那种应该会幸福的感觉,而跑得筋疲力尽。

市面上有很多流行的幸福指南,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把我们推上这台跑步机。他们教你如何更高效地赚钱,如何通过消费来犒劳自己,如何展现出松弛感和高级感。他们本质上是在贩卖一种愉悦的情绪,而不是幸福的状态。

愉悦是感官的,是短暂的,就像吃一块巧克力,喝一杯冰可乐。而塞利格曼所说的真实的幸福,是一种更深邃、更持久的生命状态。它关乎我们的内心,关乎我们的优势,关乎我们与世界和他人的连接。

所以,想要获得真实的幸福,第一步就是要勇敢地从这台名为愉悦的跑步机上走下来,承认那些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固然能带来一时的快乐,但他们绝非幸福的基石。

幸福的花园,不可能建立在这样流沙般的土地上。我们需要找到更坚实的土壤。

那么,这片坚实的土壤究竟在哪里?

塞利格曼没有卖关子,他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直接给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幸福指数等于遗传设定范围加上生活环境,再加上可控变量。

看到“遗传”两个字,你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幸福也是天生的吗?

是的,但不完全是。

塞利格曼坦诚地告诉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一个幸福的设定点范围,就像我们家里的空调,你可以设定一个温度区间。有些人天生就比较乐观开朗,他们的幸福设定范围可能在20~25度;而有些人天生可能就比较内敛、忧郁,他们的设定范围可能在15~20度。

承认这一点其实是一种解脱,它让我们不必再为自己为什么不如别人天生快乐而自责。

我就是一个天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偏向悲观思考的人。小时候我总羡慕那些没心没肺、天天傻乐的同学。读到这里我才明白,我的空调可能出厂设置就是制冷模式的,我没必要强求自己变成一台制热的机器。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无能为力了。这个公式里最关键的其实是后面两个变量:生活环境和可控变量。

生活环境指的是那些我们身处的相对固定的外部条件,比如我们的财富、婚姻状况、健康、社交生活等等。

有趣的是,塞利格曼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些我们普通人认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幸福的长期影响,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就拿金钱来说,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多的金钱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这就好比你已经吃饱了,再给你一桌满汉全席,你可能感到的不是享受,而是负担。

同样,婚姻、健康这些因素,人们的适应能力也极强。中彩票大奖的人和意外瘫痪的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剧烈情绪波动后,他们的幸福水平,大都会回归到自己原先的基准线上。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常识,但它恰恰说明了人类心理强大的适应能力。这也把我们引向了那个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可控变量。

什么是可控变量?它指的是我们主观的、可以自己掌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塞利格曼指出,这才是我们提升幸福感最有力、最持久的杠杆。

如果说遗传设定是空调的出厂设置,生活环境是房间的大小和朝向,那么可控变量就是我们自己手中的那个遥控器。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出厂设置,也很难立刻更换房间,但我们完全可以学会如何操作那个遥控器,将房间的温度调节到自己感觉最舒适的状态。

这个公式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它打破了我对幸福的宿命论看法,也纠正了我对外部条件的过度依赖。

他像一位智慧的导师,拍着我的肩膀说:“孩子,别再盯着那些你无法改变或者很难改变的东西了,你幸福的钥匙,其实一直都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关键在于你是否知道如何使用它。”

如何使用这把钥匙?答案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优势里。

在使用钥匙之前,你得先找到那把独一无二、专属于你的钥匙。这把钥匙,塞利格曼称之为天赋优势,或者叫突出优势。

这可能是《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中最具颠覆性和实践性的一个概念。

我们从小到大似乎更习惯于一种短板理论:考试考砸了,老师家长会说:“你看你数学不好,得补数学。”工作出错了,领导会说:“你的沟通能力不行,得去培训。”

我们的人生,仿佛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补短板的游戏。我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和发挥我们的长处。

塞利格曼的研究彻底扭转了这个视角。他认为,仅仅修正缺点,最多只能让我们从不开心变成不那么不开心,却无法让我们从不开心走向幸福。

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恰恰在于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因为做我们擅长且热爱的事情时,我们才会感到得心应手、充满激情,并获得最深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为了帮助人们识别自己的优势,他总结出了六种核心美德和24项性格优势,比如好奇心、热爱学习、创造力、勇敢、毅力、仁慈、洞察力、领导力、谦虚、感恩、乐观等等。

读到这里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上网,找到了那份优势问卷调查,并认真地完成了它。

测试结果显示,我的五大突出优势是:热爱学习、好奇心、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洞察力。

看到这个结果时,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回想起我的职业生涯,那些让我感觉最痛苦、最浩劫的时刻,往往是我被迫去做一些违背我天性的事情,比如处理繁琐的行政流程,或者参加言之无物的社交应酬。

而那些让我感到最有活力的时刻,正是我在运用这些优势的时候。当我沉浸在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中时,当我对一个问题刨根问底,试图发现其背后逻辑时,当我需要策划一个全新的方案,用文字或视觉来表达一个复杂的概念时,在那些时刻,我不是在工作,我是在创造,是在探索,是在感受美。

那种感觉,不是完成任务后的如释重负,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源源不断的能量涌动。

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中为我的优势创造用武之地。

比如,我是一个读书导师,在热爱学习和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会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和研究各种书籍,并且乐此不疲。在创造力的加持下,我不会满足于仅仅转述书本的内容,而是努力用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将知识重新组合和呈现出来。

我甚至开始在看似枯燥的日常琐事中运用优势,比如做家务,我把它看作是一次发挥审美能力的机会,如何把物品摆放得错落有致,如何让房间的色彩搭配更和谐。

你呢,你的突出优势是什么?是待人友善的仁慈,是永不言弃的毅力,还是总能看到事物光明面的乐观?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把这些与生俱来的天赋应用到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人际交往中,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发现优势,就像是找到了那把专属于你的幸福钥匙,而下一步,就是学会如何把钥匙插进锁孔,转动它,感受那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缓缓开启。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做某件事情时,完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甚至忘记了自我。你全神贯注,所有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手头的事情上,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你和你的任务。你的思维和行动高度融合,毫不费力,就像水流一样顺畅。当你好不容易停下来时,才发现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而你内心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和满足。

这种美妙的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称之为心流,而塞利格曼,则将它视为美好生活的核心要素。

如果说愉悦是幸福的初级形式,满足的是我们的感官,那么心流所带来的满意,则是幸福的更高阶形式,它满足的是我们的灵魂。

心流的产生需要几个条件:一个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以及任务的挑战性与你的技能水平相匹配。

这个匹配是关键,如果任务太简单,你会感到无聊;如果任务太难,你又会感到焦虑。只有当挑战性略高于你的技能水平,你需要稍微踮起脚尖才能够到时,心流才最有可能发生。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运用我们的天赋优势时,我们更容易体验到心流。因为在使用优势时,我们的技能和挑战更容易达到完美的平衡。

对我来说,写作就是一种典型的心流体验。当我要写一篇深度文章时,目标很明确,随着一个个段落的完成,我会得到及时的反馈。而构思文章的结构,寻找恰当的词语和比喻,将纷繁复杂的思绪编织成清晰、流畅的文字,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我需要调动我的热爱学习、创造力和洞察力等所有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窗外的声音、手机的提示,全都无法进入我的意识。我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思绪如同奔涌的河流,文字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等我写完一个章节,抬头看表,才惊觉已经深夜。我感到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被充满的感觉,一种智力上的巨大满足和精神上的深度宁静。

这种感觉比吃任何美食、看任何大片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心流并非只是作家、艺术家或者科学家的专利,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平凡的日常之中。一个外科医生,在全神贯注地做一台高难度的手术时;一个程序员,在聚精会神地敲下一行行代码时;一个厨师,在精心设计一道新菜品的摆盘时,他们都可能正沉浸在心流的魔力之中。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有没有哪些时刻让你体验过类似的感觉?可能是在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时,可能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也可能是在花园里修剪花草时。

那些让你废寝忘食的活动,往往就隐藏着你通往幸福的秘密通道。

塞利格曼提醒我们,要刻意地为自己创造更多体验心流的机会,不要把闲暇时间都用在被动的娱乐上,比如无休止地刷短视频。那些东西只能提供短暂的愉悦,却无法带来深刻的满意。

相反,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需要投入技能和专注力的主动式休闲活动,比如下棋、画画、弹琴、学习一门新手艺,或者进行一项有挑战的运动。

当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越来越多这样满意的时刻,我们就从追求愉悦的人生,迈向了构建美好的人生。

然而,这还不是终点。在美好的人生之上,还有一种更宏大、更持久的幸福,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在谈论有意义的人生这个宏大主题之前,我们必须先处理好一个更基础、也更重要的议题: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意义感可以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正如塞利格曼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强调的,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没有之一。

我们常常以为维系关系靠的是利益交换,或者是所谓的情商,但塞利格曼提供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视角,他称之为积极回应,尤其是当别人与我们分享好消息时,我们的回应方式将极大地影响这段关系的质量。

假设你的朋友兴高采烈地告诉你,他刚刚通过了一场重要的考试。

第一种是主动破坏型回应,第二种是被动破坏型回应,第三种是被动建设性回应,第四种也是唯一能增进关系的回应方式,是主动建设型回应。

你会停下手中的事情,真诚地看着对方,兴奋地说:“哇,太棒了!快跟我讲讲哪一门最难,你是怎么准备的?我们今晚一定要好好庆祝一下!”

你看,只有第四种回应,才真正的分享和放大了对方的快乐。他传递的信息是,你的快乐对我很重要,我为你感到由衷的高兴。

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的互动模式。我发现我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第三种,甚至是第一种回应。于是我开始刻意练习主动建设型回应。

当爱人在说起工作进展时,我会放下手机追问细节,和他一起畅想未来的可能性;当孩子在拿出他的大作时,我会蹲下来认真地问他:“你画的这个小怪兽,它叫什么名字?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我惊奇的发现,当我这样做时,他们脸上的光芒都变得不一样了。

构建积极关系,就像是在我们的幸福花园里搭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凉亭,栽种下可以互相依偎的树木。它让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当我们体验到心流的满足时,有人可以分享;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困难时,有人可以倾诉和依靠。

这份深刻的连接感,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幸福源泉。而当我们拥有了这份稳固的后盾,我们才更有勇气去追寻那个终极的问题:我的人生意义何在?

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塞利格曼的定义是,运用你的突出优势和才能,去服务于一个你认为比自身更宏大的目标。

这个宏大的目标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你的家庭、你的社区、你的公司、你的国家,也可以是某种知识、艺术,或者是一种你坚信不疑的价值观。

举个例子,有三个石匠在工地上砌墙。有人问第一个石匠:“你在做什么?”他没好气的回答:“你没看到吗?我在砌墙。”

同样的问题问第二个石匠,他回答说:“我在建一座教堂。”他看到了自己的工作与一个具体建筑的联系,他能从自己的技能中获得满意,他过的是一种美好的人生。

当问到第三个石匠时,他眼里放着光,自豪的回答:“我在建造一座上帝的殿堂。”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服务于神圣信仰的一部分,他过的就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这个故事给了我巨大的启发。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工作,一个读书导师。如果我仅仅把它看作是讲书,那我就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

我想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分享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书籍,点燃更多人对知识的热爱,帮助他们建立更深刻的思维模型,让他们在面对人生的困惑时,能多一个思考的维度,多一份从容和智慧。

当我这样去定义我的工作时,它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每一次备课、每一次写作、每一次录制,都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实现那个比我自身更宏大的目标。

这份意义感,为我的幸福提供了最坚实的压舱石,让他不会因为一时的风浪而倾覆。

寻找生命的意义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向内探索。你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什么事情会让你感到愤怒或不平?什么样的人或事迹会让你深深感动?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希望人们如何评价你?你希望留下些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像藏宝图上的线索,会一步步指引你,找到属于你的那个上帝的殿堂。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对真实的幸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然而,知道不等于做到,就像你知道健身对身体好,但如果不走进健身房,你的肌肉永远不会自己长出来。

幸福也是一样,它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

幸运的是,塞利格曼在书中提供了许多简单易行、被科学证明有效的幸福练习。我想分享两个对我个人改变最大的练习。

第一个是三件好事练习。方法非常简单,每天晚上睡觉前,花几分钟时间回顾并写下今天发生的三件顺利的、让你感觉不错的事情,无论大小,并且在每一件好事后面写下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

一开始,我以为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积极思考,有点流于表面。但我坚持了一周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我发现,为了在晚上能有东西可写,我在白天会不自觉地去留意和搜寻那些美好的、积极的瞬间。比如早晨出门时看到的一朵盛开的月季花,午餐时同事分享的一个笑话。

这个练习就像是在我的大脑里安装了一个积极事件扫描仪,让我从习惯性地找茬儿模式,切换到了寻宝模式。它不仅让我每天都带着一份感恩和满足入睡,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的幸福很多时候是由我自己创造的啊。

第二个是感恩拜访练习。找一个曾经对你有过重大帮助,但你从未正式感谢过的人,给他写一封300字以上的感谢信,详细描述他对你的影响,然后带上这封信,亲自去拜访他,并当面念给他听。

说实话,这个练习对我这个内向的人来说挑战巨大。光是想象那个场景,我就觉得手心冒汗。

我鼓足了勇气,决定把这封信写给我大学时的一位专业课老师。他当年的一句鼓励、一个推荐,可以说是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为我点亮了一盏关键的明灯。

我花了一个下午写下了那封信,在写的过程中,尘封多年的温暖记忆被一一唤醒,我几次热泪盈眶。

最终,我拨通了老师的电话,约她见面。当我坐在他面前,用微微颤抖的声音念出那封信时,我看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师眼眶也湿润了。

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没想到对你影响这么大。你今天来,让我觉得我这辈子的教书生涯都值了。”

在那一刻,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情感连接和巨大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远非任何物质所能给予,它让我明白,表达感恩受益的不仅仅是对方,更是我们自己。

走过幸福的误区,理解了幸福的公式,发现了自身的优势,体验了心流的魔力,构建了积极的关系,并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这场在《真实的幸福》指引下的旅程,即将到达终点,但也恰恰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因为真实的幸福,最终归结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词:选择。它不是一个被动等待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选择的姿态。是我们选择从享乐的跑步机上走下来,去开垦自己内心的花园;是我们选择不再盯着自己的短板唉声叹气,而是去发现和运用自己的天赋优势;是我们选择放下手机,用主动建设型的方式回应我们所爱的人;是我们选择为生活注入意义,哪怕只是从砌好每一块砖开始;是我们选择在睡前写下三件好事,用心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份微小馈赠。

马丁·塞利格曼的这本书,像一位睿智而温暖的向导。他没有给我们一个虚幻的承诺,说读完就能立刻到达幸福的彼岸。相反,它给了我们一套科学的工具和一份详尽的地图。

读完这本书很多年了,我不敢说我已经拥有了百分之百的幸福。我依然会有烦恼、有焦虑、有陷入情绪低谷的时候。但是和从前最大的不同是,我不再害怕这些负面情绪。我知道,它们只是幸福花园里偶尔出现的杂草和害虫,它们提醒我哪里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料。

我拥有了我的罗盘、幸福的公式,我拥有了我的工具箱、我的突出优势和各种幸福练习。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了一份信念:幸福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只要我愿意去选择、去练习、去创造,我的幸福花园就一定会日益丰茂,繁花似锦。

自此刻,窗外阳光正好。我想,与其继续谈论幸福,不如就此搁笔,去楼下的花园里走走,用我的审美优势去发现一朵开得正好的花,用我的好奇心去观察一只忙碌的蜜蜂。

因为真实的幸福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每一次用优势与这个世界产生深度连接的每一个鲜活的此时此刻。

那么,亲爱的朋友,你呢?你准备好做出你的选择了吗?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