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35分钟深度解读《礼物》:如何用“当下”的力量,疗愈过去,创造未来?
铛铛铃2025-08-13【文学】22人已围观
简介
礼物不是指平常的礼品,它指的是现在。
你是否也曾像我一样,活成了一个时间的囚徒?我们的双脚深陷在名为过去的泥沼里,那里有我们做错的决定,有我们错过的机会,有我们伤害过的人和被伤害过的自己。悔恨和遗憾,像两条沉重无比的锁,捆绑着我们的脚踝,让我们在通往今天的路上步履维艰。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复盘:“如果当初就好了”,却忘了当初早已灰飞烟灭。而我们的头颅,却拼命地伸向名为未来的迷雾中。那里有我们对失业的恐惧,对衰老的担忧,对不确定性的无尽焦虑。我们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辗转反侧,我们为无法掌控的变数耗尽心神。我们像一个在暴风雨来临前,就疯狂加固门窗的旅人,却发现自己早已因为过度的忧虑,而没有力气去享受哪怕片刻的阳光。
过去与未来像两面巨大的墙壁,把我们的人生挤压成了一条狭窄、阴暗而令人窒息的缝隙,而我们就在这条缝隙里仓皇奔走,疲于奔命。我们读了很多复杂的哲学,学习了很多高深的时间管理技巧,试图找到那把能打破墙壁的钥匙。我们以为,答案一定隐藏在某个深奥的理论里,某个复杂的系统里。
我也曾是那个在缝隙里疯狂寻找钥匙的人。我的书架上摆满了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到《搞定》,从各种心理学大部头到东方禅宗的智慧。我像一个饥饿的探险家,渴望从这些智慧的丛林中,找到一张能带我走出困境的地图。然而,我越是深入就越是迷失,那些理论、那些方法,像一张张过于精密的网,反而把我困得更紧。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这本小书——斯宾塞·约翰逊的《礼物》。它薄得像一本童话,简单得像一则寓言。它没有复杂的理论,没有引经据典,它只是用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轻轻地在我被各种高深智慧塞满的、嗡嗡作响的脑袋上敲了一下。那一敲没有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顿悟,却像是在一间无比嘈杂的房间里,有人按下了静音键,全世界突然安静了下来。
我发现我苦苦追寻的那把钥匙,原来并不在遥远的哲学山巅,也不在未来的科技宝库,它一直就在我的口袋里,只是我因为太过用力地向外张望,而从未低头看过一眼。
这本书告诉我,那把钥匙,那个能让我们同时从过去和未来的囚禁中获得自由的礼物,它的名字就叫做“现在礼物”。
这本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它极简的故事外壳。它没有板着面孔对我们进行说教,而是把所有深刻的道理,都融入了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里。阅读它就像是冬日的午后,听一位智慧的长者,在我们身边娓娓道来一个古老而温暖的寓言。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小男孩儿,他听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说,世界上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礼物,只要得到它,就能获得一生的幸福和成功。这个礼物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现在”。于是,小男孩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追寻。他像我们所有急于求成的年轻人一样,以为礼物就是指让自己变得更富裕、更强大。他努力工作,追求成就,但他发现自己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却并不快乐,他依然感到不满足、不平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长成了年轻人。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体会了失败的痛苦。他再次想起了那个关于礼物的传说,这一次,他带着困惑回到了那位智慧的老人身边。老人并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引导他自己去发现。这个发现的过程构成了本书的核心,也揭示了那份礼物所包含的三重智慧。
第一重智慧是活在当下。年轻人终于领悟到,那个所谓的礼物,那个特殊的“现在”,就是指全身心的专注于你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当你工作时,就心无旁骛的工作;当你与家人、朋友在一起时,就全心全意的陪伴;当你休息时,就彻彻底底的放松。这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斯宾塞·约翰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这种状态描绘成一种可以主动选择和学习的能力。年轻人发现,当他不再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悔,不再为未来的结果而担忧,只是单纯的、百分之百的投入到眼前的事情中时,他不仅效率变得更高,内心也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喜悦。他不再感到压力重重,因为他只处理现在这一刻的问题;他不再感到疲惫不堪,因为他的能量不再被过去和未来所消耗。
第二重智慧是从过去中学习。在领悟了活在当下之后,年轻人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他发现有时候即使他努力专注于现在,过去的错误和阴影,依然会像幽灵一样跑出来干扰他。他意识到,仅仅忽略过去是行不通的。在老人的引导下,他学到了第二重智慧:过去虽然已经无法改变,但它是一座宝贵的智慧矿山,我们应该回到过去,但不是为了沉溺于悔恨,而是为了学习。我们应该像一个冷静的侦探一样,去复盘过去的事件,问自己:“从这次失败中我学到了什么?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一旦我们从过去中提取了教训和智慧,我们就应该放下它,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情绪包袱,放下对自己的谴责。过去就成了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我们的狱卒。一个懂得从过去中学习的人,他的现在会变得更明智、更从容。
第三重智慧是着手创造未来。当年轻人掌握了前两项智慧后,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他又发现,有时候仅仅活在当下,会让他失去方向感。如果未来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当下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领悟了第三重智慧:我们要着眼于未来,但不是为了担忧,而是为了规划。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心里描绘一幅清晰的、美好的未来蓝图,这个蓝图会像一座灯塔,为我们当下的航行指引方向。当我们明确了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在现在执行的具体步骤。一个想要拥有健康身体的未来愿景,会让你在现在选择去健身,而不是躺在沙发上;一个想要成为作家的未来愿景,会让你在现在选择坐下来写1000字,而不是刷短视频。规划未来,让我们的当下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性。它把我们从对未来的被动焦虑,转化为了对未来的主动创造。
这三重智慧——活在当下、从过去中学习、为未来而规划,共同构成了那个完整的礼物。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从过去学,能让我们的当下更智慧;为未来规,能让我们的当下更有方向;而只有活在当下,我们才能真正的吸取过去的教训,并为创造未来迈出坚实的每一步。这个简单的寓言就像一个三脚架,为我们混乱的人生,提供了一个无比稳定、无比清晰的支撑结构。它没有给我们任何复杂的方法论,它只是给了我们三个最根本的、可以立刻开始实践的原则。而我们人生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在这个简单的框架下找到解答。
在《礼物》这本书所揭示的三重智慧中,活在当下无疑是基石中的基石。它是整个操作系统的内核,是一切改变发生的起点。但“活在当下”这四个字,在今天已经被说的太多,以至于快要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听过太多“要珍惜现在,要活在此时此刻”的劝告,我们点头称是,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我们的思绪像一只不受控制的猴子,永远在过去的树枝和未来的树枝之间跳跃不休,片刻不得安宁。
为什么活在当下如此困难?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一个问题解决和风险预警的机器。它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主要是负面的),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险保持高度警惕。在人类的进化史上,这种机制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了下来。那个只顾着欣赏眼前风景,而忘了提防草丛里是否有老虎的原始人,早就被淘汰了。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曾经的生存优势,却变成了我们精神痛苦的主要来源。我们生活中已经没有了需要时时刻刻提防的老虎,但我们的大脑依然在用同样的模式运转。它把老板的一句批评,当作是被部落驱逐的危险信号;它把一次公开演讲看作是生死存亡的考验。于是我们的猴子大脑便开始疯狂的运转,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来淹没我们。
《礼物》这本书并没有从复杂的脑科学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它用一种更直观、更温柔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活在当下所能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它像是在教我们,如何安抚那只上蹿下跳的猴子,让他能安静地坐下来,好好品尝一下眼前的这颗桃子。
书中的年轻人发现,当他真正专注于现在时,奇迹发生了。首先,他的焦虑消失了。焦虑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的情绪,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此刻“我能做什么、此刻我正在做什么”时,那个关于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想象空间,就被关闭了。你正在写一份报告,你就不去想这份报告提交后老板会怎么评价;你正在和孩子玩耍,你就不去想他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你只是在做,在体验。当你全然的投入现在时,焦虑便无处容身,它像一个没有听众的演讲者,只能悻悻地退场。
其次,它的效率提升了。我们常常以为,同时思考很多事情是高效的表现,我们一边开会,一边回复邮件,一边还在想着晚饭吃什么。但现代心理学早已证明,这是一种认知错觉。人类的大脑并不擅长多任务处理,每一次任务切换都会带来巨大的精力损耗。而活在当下,正是一种终极的单任务模式。当你把所有的认知资源都聚焦于一点时,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创造力、你的专注力,都会达到峰值。你不再是一个四处漏水的筛子,而是一支压力强劲的水枪,能够击穿任何坚硬的壁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找到了快乐。我们总以为,快乐是某个宏大目标实现后的奖品:“等我升职了,我就会快乐;等我买房了,我就会快乐;等我退休了,我就会快乐。”我们把快乐寄托在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未来,但《礼物》提醒我们,快乐其实是一种副产品,是全然的活在当下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体验。当你心无旁骛地品尝一杯咖啡时,那份香醇带来的就是当下的快乐;当你全神贯注地听一首音乐时,那份旋律带来的就是当下的快乐;当你与朋友畅谈,忘记了时间时,那份共鸣带来的就是当下的快乐。快乐不在别处,它就藏在每一个被我们全心投入的现在里。它不是宏大的交响乐,而是由无数个微小而确切的音符,组成的动人乐章。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活在当下?《礼物》没有给出复杂的冥想技巧,它只是通过故事暗示了一些最简单的方法。比如关注你的呼吸,感受空气的吸入和呼出;比如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观察你周围的世界,看看光的颜色,听听风的声音,闻闻花的气味。这些简单的练习就像一个船锚,能把我们那艘随波逐流的意识之船,暂时的固定在现在这个安全的港湾里。活在当下不是一句鸡汤,它是一种可以被刻意练习的技能,一种可以改变我们生命质量的超级力量。它让我们从时间的囚徒变成了时间的主人,它把那条被过去和未来挤压的阴暗的生命缝隙,拓宽成了一条阳光普照、鸟语花香的康庄大道。
在我们掌握了活在当下这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后,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依然摆在面前:那些来自过去的幽灵该如何处理?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名叫过去的行囊,行囊里装着我们所有的记忆、经验、成功和失败。有些是甜蜜的,但更多的可能是苦涩的。那些被我们搞砸的事情,那些我们伤害过的人,那些本可以抓住却失之交臂的机会,像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对过去常常陷入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沉溺,我们反复咀嚼那些痛苦的记忆,让悔恨和自责,像毒药一样侵蚀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活成了一座记忆的博物馆,每天都在里面徘徊,却忘了外面的世界阳光正好。另一种是逃避,我们假装过去不存在,我们用忙碌和娱乐来麻痹自己,不愿去触碰那些会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伤疤。我们以为只要不看伤口就会自己愈合,但这两种方式都是无效的。《礼物》用一种极其温柔和智慧的方式告诉我们第三条路:回到过去,但不是为了沉溺或逃避,而是为了学习和放下。
书中,当年轻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处理过去时,老人引导他去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我现在就从过去中学习,从而对现在的生活感觉更好?”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关键的动作:学习和感觉更好。从过去中学习,意味着我们要把过去当做一个案例库,而不是一个审判庭。我们需要一种客观、冷静,近乎第三人称的视角去复盘我们的经历。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每一次飞行结束后,你都会回顾黑匣子里的数据。如果飞行顺利,你会总结哪些操作是正确的,值得保持;如果遇到了颠簸或故障,你更会仔细分析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判断失误还是操作不当。你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自己,而是为了确保下一次飞行能更安全、更平稳。对待我们人生的过去也应如此。那次失败的恋爱教给了我们什么关于亲密关系的功课?那次创业的挫折,暴露了我们哪些能力上的短板?那次与家人的争吵,反映了我们哪种沟通模式需要改进?当我们能从每一段痛苦的经历中,提炼出一两条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时,那段经历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不再是一个创伤,而变成了一块垫脚石;它不再是消耗我们能量的黑洞,而变成了滋养我们智慧的源泉。
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现在的生活感觉更好。这意味着学习之后最重要的动作是放下。当我们已经从黑匣子里吸取了所有必要的教训之后,我们就不需要再背着那个沉重的黑匣子继续前行了。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一声:“好了,这个功课我已经学到了,谢谢你过去,现在我可以把你放下了。”这个放下包含着对自己的宽恕,我们要原谅那个曾经犯错的、不完美的、脆弱的自己。我们要明白,在当时的认知和情境下,我们或许已经做出了自己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过度的苛责自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内耗。这个放下也包含着对往事的释怀,很多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然后带着学到的智慧继续往前走。就像开车时,我们通过后视镜看一眼后面的路况,是为了确保现在变道的安全,而不是一直盯着后视镜开车。一个总盯着后视镜的司机,必然会撞上未来的电线杆。
《礼物》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与过去温柔和解的智慧。它不要求我们忘记过去,也不鼓励我们沉溺过去,它只是让我们像一个聪明的淘金者,回到过去的河流里,淘出那些闪闪发光的智慧金沙,然后把剩下的泥沙都还给岁月。一个懂得如何处理过去的人,他的内心是轻盈的,他不会被记忆的锁链所束缚,也不会因为害怕重复错误而畏首畏尾。他的现在因为有了过去的滋养,而变得更加厚重和睿智。他带着一身的经验,而不是一身的包袱,轻松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当我们学会了安住于当下,也学会了与过去和解,我们的人生似乎已经变得相当美好了。但《礼物》的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作者斯宾塞·约翰逊,还为我们拼上了这幅幸福蓝图的最后一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未来。
在一些对活在当下的片面理解中,人们常常会把未来看作是当下的敌人。他们认为,任何对未来的思考,都会破坏此刻的宁静。于是他们陷入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或者是一种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的躺平状态。但《礼物》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美好的现在,离不开一个清晰的未来。关键在于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我们是为未来而担忧,还是为未来而规划。
书中的年轻人,在掌握了前两项智慧后,感到很满足,但渐渐的,他发现,如果他对未来一无所知,那么他当下的努力,似乎也缺少了方向和动力。他不知道自己这艘船要开往何方。这时,智慧的老人引导他领悟了第三重智慧:“没有什么比一个你真心想见到的美好未来,更能改善你现在的生活了。当你着眼于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时,你现在就会做得更好。”这句话揭示了未来与现在之间一种深刻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一个清晰而美好的未来愿景,就像一座远方的灯塔,它不仅不会干扰我们当下的航行,反而会为我们提供至关重要的方向和动力。
想象一下,你是一艘在黑夜大海中航行的船,如果你没有任何目的地,你可能会在原地打转,或者被风浪推向任何一个未知的方向。你或许能享受片刻的自由,但内心深处必然充满了迷茫和不安。但如果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有一座属于你的灯塔在为你闪耀,你知道你的港湾在那里,那么你当下的每一次划桨,每一次掌舵,都变得意义非凡。即使遇到了风暴,即使暂时偏离了航向,你也不会慌张,因为你知道,只要朝着那个光点不断的校准方向,你就一定能抵达。
那座灯塔,就是我们为自己规划的未来。这个规划不是让我们去制定一份精确到分秒、僵化、死板的人生计划,它更多的是一种意向性的想象和设计。它要求我们静下心来,问自己一些重要的问题:一年后、5年后、10年后,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希望在哪些方面获得成长?我希望与周围的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个过程就像是为一个建筑项目绘制一张效果图,你不需要立刻知道每一块砖要怎么砌,但你需要对这栋建筑最终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令你心动的想象。
一旦这张蓝图被描绘出来,它就会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我们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如果你的未来蓝图中有一个健康的、精力充沛的自己,那么在现在,当面对垃圾食品和健身房的选择时,你会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你的未来蓝图中有一个学识渊博、内心丰盈的自己,那么在现在,当面对无聊的娱乐和一本好书的选择时,你会更倾向于后者;如果你的未来蓝图中有一个与家人关系和睦的自己,那么在现在,当与亲人发生矛盾时,你会更愿意选择沟通,而不是争吵。
你看,一个美好的未来愿景非但没有让我们从现在中抽离,反而让我们的现在变得更加专注、更加自律、更有力量。它把我们从对未来的被动担忧中解放了出来,我们不再害怕未来会变坏,因为我们正在用每一个现在,亲手去创造我们想要的那个未来。为未来规划不是要我们活在未来,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活在当下。它为我们当下的努力赋予了最深刻的意义,它像一根金线,把我们那些看似零散的当下的珍珠,串成了一串璀璨夺目的项链。
一个懂得为未来点亮灯塔的人,他的人生是主动的,是充满希望的。它既能享受当下航行的每一刻风景,也拥有抵达彼岸的坚定信念。他的现在,因为连接着一个清晰的未来,而变得无比踏实和光明。
在这个信息过载、方法论爆炸的时代,《礼物》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个异类。当无数的大师都在试图把成功和幸福的秘诀包装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深时,斯宾塞·约翰逊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一本薄薄的、连孩子都能读懂的寓言,轻轻地告诉我们:“朋友,别想的太复杂,答案其实一直很简单。”
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焦虑是一种富贵病,因为选择太多、信息太多、欲望太多而导致的混乱和迷失,那么《礼物》就是一剂极简主义的良方。它的胜利不在于其理论的深度,而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简约和可行性。
我们可以把它与另一本探讨相似主题的超级畅销书,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进行对比。《当下的力量》无疑是一本极其深刻、充满灵性、智慧的伟大著作,它从小我、痛苦之身、临在等概念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人类意识的结构和痛苦的根源。它像一位修行高深的禅师,带领我们进入一个非常精微的形而上的世界。对于有一定哲学和灵修基础的读者来说,它能带来醍醐灌顶般的体验。但对于大多数深陷在日常烦恼中的普通人来说,《当下的力量》的门槛可能有点高。它像一本人生的博士级教材,很多人在阅读时会感到困惑、抽象,甚至因为无法完全理解而产生新的焦虑。
而《礼物》则像是一本人生启蒙的绘本,它不谈论任何复杂的概念,它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带入的年轻人,有我们都渴望遇到的智慧老人。它把现在、过去、未来这三个我们最熟悉的时间维度,变成了三个可以被我们主动管理的工具箱。它的语言简单到近乎朴素,它的逻辑清晰到一目了然,它给出的方法具体到可以立刻上手。当你为过去懊悔时,《礼物》不会让你去关照你的痛苦之身,它只会温和地提醒:“从过去中学习”,然后问你:“你能从中学到什么,让你的现在变得更好?”当你为未来焦虑时,《礼物》不会让你去探究小我对时间的幻觉,它只会鼓励你着手创造未来,然后问你:“你希望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为了这个未来,你现在可以做什么?”当你感到心烦意乱时,《礼物》不会让你进入无思无念的临在状态,它只是建议你活在当下,然后让你去专注于你此刻手头的事情,感受你的呼吸,观察你的周围。
这就像是当你的房间乱成一团时,《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没有给你讲一套复杂的空间美学理论,他只是给了你三个最简单的整理原则:断、舍、离。同样,《礼物》在我们的人生乱成一团时,也只是给了我们三个最根本的原则:活在当下、学习过去、规划未来。
《礼物》的胜利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胜利,它不追求理论的完美和体系的宏大,它追求的是有效。它像一个急救箱,在我们被焦虑和压力划伤时,能迅速地为我们提供最关键的创可贴和消毒水。它可能无法根治我们所有的精神顽疾,但它能有效的处理我们90%的日常擦伤。
在这个崇尚复杂和高深的时代,《礼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提醒。它提醒我们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朴素的,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我们缺少的或许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把最简单的道理付诸实践的勇气和坚持。它用最少的话说了最重要的事。这或许就是这本书能畅销全球数10年,感动亿万读者的秘密。它是一份真正的礼物,一份献给所有在时间迷宫中迷失了方向的现代人的简约而不简单的礼物。
读完《礼物》的最后一页,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就这么结束了?”是的,就这么结束了。没有冗长的附录,没有复杂的总结,故事讲完了,道理也讲完了。它就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在你耳边用最简洁的语言,分享了他最重要的发现,然后微笑着把剩下的时间都留给了你自己。
因为《礼物》这本书,从来就不是为了让我们读完的,它的真正生命是在我们合上书本,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刚刚开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礼物的包装盒和说明书,它用精美的寓言故事,把那个名为现在的珍贵礼物,包装的充满吸引力;它用清晰的三重智慧告诉我们,该如何使用这份礼物。但真正的礼物需要我们自己,在每一个当下的时刻亲手去拆封,将礼物的智慧融入生活,是一场可以持续一生的、充满喜悦的拆礼物的过程。
这意味着,在每一个清晨,当我们被对新一天工作的焦虑所唤醒时,我们要记得拆开活在当下的礼物,不去想那些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只是专注于刷牙的清爽、早餐的美味、阳光的温暖,把这一天从一个充满压力的任务清单,变成一个由无数个可以被享受的现在所组成的旅程。
这意味着,在每一次犯错、遭遇挫折、被悔恨的情绪淹没时,我们要记得拆开从过去中学习的礼物,允许自己悲伤,但不要沉溺,像一个冷静的复盘者,问自己:“这个错误的代价为我换来了什么样的智慧?”然后把那份智慧珍藏起来,把那些负面的情绪轻轻地放下。
这意味着,在每一个感到迷茫、失去方向的时刻,我们要记得拆开着手创造未来的礼物,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拿出一张纸,写下你对美好未来的想象,那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你为你的人生亲手绘制的航海图,然后从图上找到你下一步在现在这个位置可以立刻迈出的一小步。
这场拆礼物的修行,不需要我们去深山里闭关,也不需要我们掌握任何高深的技巧,它就发生在我们最平凡的日常里。在你回复一封邮件时,在你与孩子交谈时,在你等一趟公交车时,在你吃一顿晚餐时,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去练习、去体验、去感受这份礼物的力量。
斯宾塞·约翰逊用这本小书,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没有增加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负担,反而为我们做了一次最深刻的精神减法。他把所有关于幸福和成功的复杂理论,都还原到了那个最简单、最本源的核心:全然的、智慧的活在此时此刻。
这本书或许无法让你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但它会像一个温柔的闹钟,在你每一次不自觉地滑向过去的悔恨深渊,或飘向未来的焦虑云端时,轻轻地把你唤醒。它会提醒你:“嘿,朋友,回来吧,回到现在这里来,这里有你需要处理的唯一的事情,有你可以享受的唯一的时光,有你能够掌控的唯一的力量,这里才是你真正的家。”
这份礼物就放在你的面前,它从不曾离开你。准备好伸出手拆开它了吗?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击排行
- 《生活的陷阱》以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智慧,带你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找到内在满足与持久
- 斯坦福大学最实用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_
- 《什么都不做的习惯》如何通过休息提升生活质量?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 繁忙且压力
- 投资必看《反脆弱》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塔勒布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 已被
- 23分钟讲解《对大脑有害的12个习惯》
- 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
- 《自卑与超越》成人与青少年心理成长必修课,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超越自卑感实现
- 一然22分钟精读《终结阿尔茨海默病》全球首套预防与逆转 老年痴呆的个性化程序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