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上瘾》模型全解析:这不仅是产品秘籍,更是你的习惯改造手册

铛铛铃2025-08-13文学17人已围观

简介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瞬间:夜深人静,你明明已经很困了,却还是无意识地,一次又一次地解锁手机,刷新那个早已没有任何新动态的社交媒体页面。或者在等电梯的30秒间隙,你的手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自动伸向口袋,点开那个熟悉的应用图标,进行一次毫无目的的、短暂的滑动。

啊,在这些瞬间,我们并非出于主动的选择,更像是在执行一个被预先编程的、无法抗拒的指令。我们的大脑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所操控,去执行一个特定的动作,以缓解一种莫名的、转瞬即逝的痛苦。那可能是无聊的痛苦,是孤独的痛苦,是害怕错过什么的焦虑。我们已经上瘾了。

我曾以为“上瘾”这个词,只与那些具有强烈生理刺激的物质有关。但当我合上尼尔·埃亚尔的这本《上瘾》时,我才悚然一惊,原来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行为上瘾的时代。那些让我们欲罢不能的手机应用、社交网络、电子游戏,它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魔力,并非偶然,其背后都遵循着一套深刻的、可复制的、基于人类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上瘾模型。

这本书就像一本写给数字时代用户的防身手册,也像一本写给产品创造者的武功秘籍。它的作者尼尔·埃亚尔,是一位行走在科技、商业和心理学交叉路口的奇才。他拥有斯坦福大学的商学硕士学位,曾在游戏和广告行业工作多年,深谙如何利用人性的底层欲望来驱动行为。但他写这本书,并非是为了传授作恶的黑魔法,而是为了揭示这套模型的运作原理,让我们无论是作为用户还是创造者,都能拥有更清醒的认知和更善良的选择。

今天,我想带你一起解剖这个名为“上瘾”的精密仪器。我们将一起深入那些让我们沉迷的产品的后台代码,去看看那些科技巨头们是如何利用一套名为“上瘾模型”的四部循环,一步步地将一个普通的用户培养成一个忠实的信徒。这趟旅程,或许会让你对自己的一些无意识行为产生全新的、甚至是警惕的看法。但更重要的是,它将赋予你一种力量,一种看穿行为设计、理解用户心理,并最终能掌控自己习惯,甚至创造出有益习惯的力量。

在深入这个模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习惯的建筑师——尼尔·埃亚尔。他并没有把用户增长或产品设计看作是一个市场营销或工程技术问题,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行为设计问题。他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来影响、塑造甚至创造用户的习惯。

什么是习惯?书中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定义:习惯是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举动,它是一种大脑为了节省能量而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捷径。当我们第一次学开车时,我们需要全神贯注思考每一个步骤,但当我们成为老司机后,开车就成了一种习惯,我们可以在开车的同时思考其他问题。而那些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使用他们的产品成为用户的一种习惯。

当你感到无聊时,你不会去思考“我该用什么来打发时间”,你的手指会自动点开抖音;当你想要和朋友分享一个生活瞬间时,你不会去比较哪个社交平台更好,你会不假思索地打开微信朋友圈。这些产品已经成功地将自己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某种情感或需求建立了牢固的、无意识的连接。它们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应对某种内在痛苦的默认的解决方案。

尼尔·埃亚尔正是发现了这背后的秘密。他发现所有能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产品,都内嵌了一套相似的“钩子”(hook)。这个钩子能将用户一次又一次地拉回到产品中来,直到这个循环成为用户生活中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他将这个钩子的运作原理总结成了一个由四个步骤组成的不断循环的模型,这就是著名的上瘾模型。它就像一个强大的引擎,由四个关键的活塞构成:触发(trigger)、行动(action)、多变的酬赏(variable reward)和投入(investment)。这四个活塞周而复始地运动,为产品的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来自用户自身的强大动力。

现在,让我们带上行为设计师的眼镜,一步一步地来解构这个强大模型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将看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四步循环,其每一步都精准地利用了我们大脑的某个底层运行机制。

第一步,触发(trigger),扣动习惯的扳机。触发是启动整个上瘾循环的第一步,是提醒用户该行动了的信号。触发分为两种: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外部触发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它来自我们的外部环境,通常通过我们的感官来传递信息。付费型触发,比如你看到的搜索引擎广告;回馈型触发,比如媒体的报道;人际性触发,比如你的朋友在微信上给你分享了一篇文章;自主型触发,比如你手机主屏幕上的应用图标。外部触发的作用是吸引新用户上钩,让他们完成第一次的触发-行动循环。

但是,一个产品如果想让用户真正上瘾,它绝不能仅仅依赖于外部触发,它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内部触发。内部触发则要神秘和强大得多,它来自我们的内心,与我们最深层的情绪和感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我们感到无聊、孤独、焦虑、困惑、害怕错过时,一种内在的痛苦或渴望就产生了。一个成功的产品,会将自己与用户的某一种或几种内部触发进行配对,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触发就会流口水行动一样。当你感到无聊时,你的内部触发启动了,你的手指会下意识地伸向那能为你提供无穷无尽新鲜内容的短视频应用;当你想要和朋友分享一个生活瞬间时,你会不假思索地打开微信朋友圈。这些产品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我们应对某种内在不适感的自动化的止痛药。建立这种情绪-产品的强关联,是培养用户习惯的终极目标。当用户不再需要任何外部提醒,而是出于内在的情感需求,就主动地、无意识地使用你的产品时,恭喜你,你的产品已经成功地“上瘾”了。

第二步,行动(action),让用户毫不费力的行动。当触发信号发出后,用户是否会采取行动,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在这里,埃亚尔引用了斯坦福大学著名行为设计学福格博士的行为模型:行为=动机+能力+触发。动机是用户采取行动的能量来源,福格博士将其归结为三种核心动机: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追求认同、逃避排斥。但是光有动机还不够,如果一个行动过于复杂,难以完成,那么即使动机再强,用户也很可能会放弃。这就是能力的重要性,这里的能力更多地指向一个概念——简单。一个行为越简单完成,它所需要的能力就越低,用户就越有可能去完成它。增长黑客们痴迷于一件事,就是减少用户行动的阻力,也就是降低摩擦。

想一想,为什么滑动刷新这个动作会如此令人上瘾?因为它简单到了极致,你只需要动一动大拇指,一个毫无认知负荷的简单动作,就能立刻获得潜在的回报。再想一想,为什么那些成功的电商平台都在拼命地优化他们的支付流程,他们会推出一键下单、免密支付,就是为了将付款这个原本需要输入密码、地址等复杂信息的行为简化到极致。埃亚尔在书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在设计用户行动时,简单比动机更重要。因为提升用户的动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简化用户的行动则是产品设计者完全可以掌控的。

第三步,多变的酬赏(variable reward),让大脑欲罢不能的秘密。这是整个上瘾模型中最核心、最神奇,也最容易被滥用的一个环节。当用户完成了一个行动之后,他们会期待得到酬赏,但是如果这个酬赏是每次都一模一样的、可预期的,那么用户很快就会感到厌倦。真正能让大脑上瘾的不是酬赏本身,而是对酬赏的期待以及酬赏的不确定性。这个机制的发现源于斯金纳的著名实验,他把鸽子放进一个箱子里,如果鸽子啄一下按钮,会随机以不确定的概率掉落食物。多变的酬赏这时奇迹发生了,鸽子开始疯狂地、不停地啄那个按钮,仿佛着了魔一样。这个斯金纳箱的原理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对老虎机上瘾,每一次拉下摇杆,那种对中大奖的期待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会让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进入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

那些让我们上瘾的数字产品,都是精通此道的多巴胺引擎,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多变的酬赏。埃亚尔将其分为三类:社交酬赏、猎物酬赏和自我酬赏。

酬赏一,社交酬赏(rewards of the tribe),这是指来自他人的、与社交关系相关的酬赏。我们是社会性动物,天生就渴望被群体接纳、认可和喜爱。社交媒体就是一台巨大的社交酬赏老虎机,你发了一条朋友圈,然后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去刷新,期待看到新的点赞和评论,每一个小红点都是一次不确定的、令人兴奋的社交酬赏。

酬赏二,猎物酬赏(rewards of the hunt),这是指对资源的搜寻和获取所带来的酬赏。在信息时代,我们狩猎的是信息。当你打开抖音或微博的信息流时,你就在进行一场信息狩猎,你不断地向下滑动,期待着下一秒能刷到一个有趣的视频、一条劲爆的新闻,或是一个让你捧腹的段子。

酬赏三,自我酬赏(rewards of the self),这是指来自我们内心的、与自我成长和掌控感相关的酬赏。我们天生就渴望克服挑战、掌握技能,获得一种“我能行”的内在满足感。电子游戏是自我酬赏设计的典范,你通过不断的练习,终于打败了一个强大的boss,或者升级到了一个新的段位,这种克服困难、实现精通所带来的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酬赏。

社交、猎物、自我,这三种多变的酬赏,就像三种不同口味的精神食粮,持续地喂养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对这些产品产生深深的依赖。

第四步,投入(investment),让用户为下一次循环播下种子。这是上瘾模型的最后一步,也是它能形成闭环、不断循环的关键。在获得酬赏之后,一个设计精良的产品会引导用户为这个产品付出一点点投入。这里的投入不是指金钱,而是指用户的时间、精力、数据或社交关系。这个环节起着两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用一,存储价值,提升产品粘性。当用户在一个产品上投入的越多,这个产品对它就越有价值,它就越难以离开。比如宜家效应,我们对自己亲手组装的家具,会比对同样品质的现成家具有更高的评价和更深的感情。同样,我们对自己精心编辑过的歌单、自己积累起来的粉丝和好友、自己辛苦打下的游戏装备,都会有更强的沉没成本感知,从而更不愿意放弃这个产品。

作用二,加载下一个触发器。用户的每一次投入,都在为下一次的上瘾循环埋下伏笔。当你在微信上给一个朋友发了一条消息(投入),你就加载了一个外部触发器——对方的回复通知,当那个通知响起时,你又会被重新拉回到这个循环中来。当你在推特上关注了一个新的大咖(投入),你就增加了你的信息流中出现有价值信息(猎物酬赏)的概率,从而增加了你下一次打开它的动机。

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这四个环节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自我驱动的习惯引擎。用户每经历一次循环,他们与产品之间的连接就变得更强一分。最终,当内部触发建立起来之后,这个引擎就不再需要任何外部的动力,它会开始在用户的潜意识中自动的、持续的运转。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一丝不安,甚至恐惧。这个上瘾模型,听起来就像一套精准的精神控制术,它似乎赋予了产品设计一种巨大的、可以操控用户行为的权利。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权利,我们是应该拥抱它,还是警惕它?这是尼尔·埃亚尔在书中花了整整一章来探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他没有回避这个模型的阴暗面,而是提供了一个道德罗盘,来帮助我们这些习惯的建筑师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罗盘就是他提出的操纵矩阵,它将产品分为了四个象限,取决于两个维度:这个产品是否显著改善了用户的生活,产品的创造者自己是否会使用这个产品。

第一象限,助人者(facilitator),他们创造的产品既能显著改善用户生活,他们自己也是产品的忠实用户,他们坚信自己的产品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二象限,卖主(peddler),他们创造的产品能显著改善用户生活,但他们自己却不使用,他们可能看到了一个商业机会,但他们对这个领域本身缺乏真正的热情和信念。

第三象限,娱乐者(entertainer),他们创造的产品,他们自己也沉迷其中,但这些产品并不能显著地改善用户的生活,甚至可能只是在消耗用户的时间。

第四象限,毒贩(dealer),这是最危险的象限,他们创造的产品既不能改善用户生活,甚至有害,他们自己也绝不使用,他们明知道自己的产品可能会让人沉迷,会损害用户的利益。

这个操纵矩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自我拷问框架。作为创造者,我们必须时刻反思:我正在打造的是一个助人者的产品,还是一个毒贩的产品?而作为用户,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框架来审视我们日常使用的产品:这个产品是在帮助,还是在消耗我?它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让我养成了我不想要有的习惯?

我拥有了上瘾模型这把钥匙,我们既可以用来打开创造有益习惯的大门,也可以用来打开利用人性弱点的潘多拉魔盒。选择的权利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责任,完全在我们自己手中。一个负责任的习惯建筑师应该永远心怀敬畏,将用户的长期福祉置于一切商业利益之上。

《上瘾》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的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它为我们每一个渴望自我提升的个体提供了一套强大无比的个人习惯改造工具。如果我们能理解坏习惯是如何通过上瘾模型被建立起来的,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个模型,有意识地去为自己设计和培养好习惯。

让我们以养成阅读习惯为例,来看看如何应用这个四部循环。第一步,识别并改造触发器;第二步,简化行动。很多人无法养成阅读习惯,是因为他们把阅读这个行动想的太重了,我们可以把门槛降到最低,告诉自己:我每天只需要读一页书;第三步,设计多变的酬赏。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每当你从书中读到一个让你眼前一亮的观点时,立刻把它记下来,并写下你自己的思考,这个记录的动作本身就是一次酬赏;第四步,引导投入。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不要只是把它合上,为他付出一点投入,最简单的投入是写一篇简短的读书笔记,或者把书中的核心观点分享给一个朋友。

触发-行动-酬赏-投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这个循环,我们可以像一个高明的习惯建筑师一样,为自己搭建起任何我们想要拥有的好习惯,无论是阅读、健身、冥想,还是学习一门新技能。我们可以从一个被产品上瘾的被动用户,转变为一个主动为自己设计上瘾回路的积极创造者。

《上瘾》这本书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商业力量是如何利用人性弱点来俘获我们最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它让我们警醒,让我们反思。但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前所未有的、强大的行为改造工具,它最终指向的是选择的自由。当你理解了背后的运作机制,你就拥有了选择权,你可以选择卸载那些正在消耗你、让你养成坏习惯的应用,你也可以选择利用它的原理去打造能帮助他人、改善世界的产品,你更可以选择将这套方法应用于自身,掌控自己的习惯,重塑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是每一个生活在数字时代的现代人都应该阅读的生存指南,它将帮助我们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注意力争夺战中,夺回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主导权,成为一个更清醒、更自由、也更强大的自己。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