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德兰修女传》: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在爱中探寻生命真谛与尊严的旅程
铛铛铃2025-09-18【传记】71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德兰修女传》。
德兰修女呢,也翻译作特蕾莎修女。德兰修女是谁呢?在1979年12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颁出了史上最没有争议的一枚奖牌,获奖者就是69岁、身高1米5、仅有高中学历的修女德兰。她也是诺贝尔基金会评选出的百余年来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之一。那另外两位呢,分别是爱因斯坦和马丁·路德·金。
不仅如此,在美国全民票选的20世纪最受尊敬的人物当中,她位列榜首,超过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
那么,她究竟做过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情,以至于能够超越这些功勋赫赫的大人物,获得如此殊荣呢?答案是:没有。
在德兰修女的一生当中,她从未有过什么大发现,也从没有领导过什么大运动。她一辈子和最穷最苦的小人物住在一起,做的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小事情。身无分文,也没有一官半职,但却救助了千千万万因物质和心灵的贫困而饱受痛苦的人。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呢,我们就通过这本书,看看她是如何用微小之力影响世界的。
这本书最初是中国女作家华应出版社之邀写给小朋友读的。虽然后来改变了出版计划,做了一些调整,但是仍然保留了简洁、好读、以故事为主导的风格。出版之后呢,得到了各个年龄阶段读者的喜爱,是国内最畅销的德兰修女传记。
那好,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德兰修女的童年经历,看看她是怎样成为修女,把帮助穷人作为自己的志向的。
1910年,对阿尔巴尼亚裔商人尼古拉·鲍舒雅而言,是非常幸福的一年。这一年呢,他居住的城市马其顿的首都斯科普里,终于从持续多年的战争中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因为战争停止,居民们纷纷开始修建房子,尼古拉的建筑生意也因此红火起来。更让他开心的是,这年夏天,他与妻子庄达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这是一个温柔漂亮的小女孩儿,尼古拉给她取名“龚纱”,在阿尔巴尼亚语当中呢,是小花的意思。这个在和平与喜悦当中到来的孩子,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德兰修女。
小龚纱的童年啊,是宁静而平凡的。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爱玩游戏,在学校里呢,成绩不好不坏,有时候呢,有些小女孩的多愁善感,但更多时间是活泼好动的。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斯科普里被德国和意大利占领,街边上多了很多无家可归的穷人,但在父母的关照和保护下,小龚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唯一不同的就是,父亲开始频繁地在家举办政治集会。尼古拉是一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作为阿尔巴尼亚后裔呢,他一直希望帮助祖国从土耳其的统治下独立出来。一战的爆发让尼古拉看到了机会,更加积极地活动起来。很长一段时间啊,每天晚上,小龚纱都是在父亲和他的同志们激昂的讨论声中入睡的。这种氛围呢,让小龚纱觉得有些紧张。这种情况持续到她九岁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一切。
1919年8月的一个晚上,尼古拉出门参加一个政治聚会,回到家之后,突然口吐鲜血中毒而亡。而他的合伙人则趁机侵吞了他的所有财产。这些变故使小龚纱一家陷入了困境。这个时候啊,妈妈庄达却平静地处理了一切。对三个孩子的爱让她坚强起来,她重新开了一家小杂货店,使生活慢慢有了起色。以前爸爸在世的时候,家里面那种有些紧张的氛围,也在妈妈的操持下变得平和多了。
庄达是个善良的妇人,虽然经济并不宽裕,但是对于那些上门乞讨的人呢,她从不让他们空手而去。这段经历让龚纱开始关注穷人,对贫穷非常敏感。母亲的做法呢,更让她意识到,比起革命、改革,爱是治疗贫困与痛苦更直接、更无副作用的方法。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长大后要做的事情。
那么,她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得到了两次圣诏。
圣诏是基督教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呢,可能比较难理解,我们就把圣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神圣的召唤,是上帝通过某些方式传达给教徒的命令,教徒必须完全服从。他们经常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修行方法和职责。有的圣召呢,是在特殊情况由修行者自己感受到的,有的呢,则是来自教会的安排。德兰得到的两次圣召,都来自某种神奇的机缘巧合,并且成为她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龚纱第一次得到圣召呢,是在1928年。这一年呢,龚纱18岁,刚刚高中毕业。有一天啊,一位神父前来拜访,他是来为劳莱德修女会募捐的,因为呢,有几位修女准备启程去印度传教。龚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呢,心中突然就升起了强烈的加入他们的渴望。她很快做出了决定,自己要当一名修女去印度传教。
她的决心呢,并不是没有来由的。斯科普里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气氛的城市,清真寺和教堂是当地人的社交中心。龚纱的父母呢,是天主教徒,她从小就跟着他们参加教堂活动,和姐姐在唱诗班唱歌,早就树立了对上帝虔诚的信仰。15岁的时候,她加入了教堂的青年研讨小组,经常读到传教士从孟加拉、印度等地寄回来的信函。这些信当中啊,常常会谈到当地的很多事情。有一次呢,龚纱读到一封来自印度的信,信中就写道:“这里每天都有几千人饿死。”龚纱简直不敢相信,从那以后呢,她的内心再也没有办法平静,信的内容一直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到后来,她甚至开始想念信中的地方,仿佛那儿的人也是她身边的人,她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她开始仔细地研究传教的事情,了解印度的情况,对劳莱德修女会就更颇为向往。但是呢,她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她在等待一个时机。而现在这个时机到了,她已经高中毕业,正是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的时候。神父来到家里呢,修女恰好要去她神往已久的印度,最重要的是啊,她心中听到了非常明确的声音,所有迹象让她深信,这是来自上帝的召唤。
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决定,因为呢,成为修女啊,就必须离开家,住到修会去,而且要遵守三条原则,也就是甘于贫穷、顺服和保持贞洁。这就意味着她终生不能结婚,不再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类似于佛教当中出家的尼姑。所以呢,龚纱想征得家人的同意和祝福。她很快说服了妈妈和姐姐,可是哥哥坚决反对。但是这一切啊,都不能阻挡她的决心。她写信给哥哥说:“你是一名军官,为有200万属民的国王服务,我也是一名军官,但是我侍奉的却是整个世界的君王。”
写完信之后,她就由神父带领,到达了位于都柏林的劳莱德修女会总会。劳莱德修女会是17世纪初由英国姑娘华玛丽创建的,它的宗旨呢,就是为穷苦的底层女孩服务。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呢,因为社会上对女性的偏见,教会下令禁止修女会在没有男性的参与下独立行动,所以他们的活动呢,受到严格限制。一直到1909年,这个禁令才被解除。龚纱加入的时候,正是劳莱德修女会蓬勃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传教工作极负盛名,尤其是在印度。
龚纱在劳莱德修女会正式宣誓成为一名修女。为了表示对过往生活的决裂,她抛弃了过去的名字,改名德兰。这个名字呢,来自圣女小德兰,她是一位对基督教近代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女性。小德兰是法国加尔默罗圣议会的隐修修女,生前默默无闻,从未离开过修道院,24岁就去世了。但是她去世前在病床上所写的自传《心灵小史》却很快畅销全球,成为基督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教会认为呢,这本书改变了基督教的修行方式,并且将她追封为圣徒。
在这本书当中呢,小德兰展示了一条自下而上的修行道路,也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保持微笑,通过对上帝完全的爱和信赖,完成自我的升华。而在她之前,基督教呢,更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对上帝正义与审判的信服。龚纱选择德兰作为自己的名字,也代表了她的内心选择。其实呢,在她以后漫长而辉煌的道路上呢,她所奉行的对穷人的爱和尊重,对微小事情的重视与坚持,都是她的精神导师小德兰所领悟过的。只不过呢,龚纱采取了一种更为实际的方式,她不仅仅是一个祈祷者,更是一个行动者。
宣誓之后,她就离开都柏林,到了印度,在劳莱德修女会设在印度的大吉岭分院完成了新晋修女必须的训练课程。然后呢,她进入了位于加尔各答的圣玛丽中学做老师,这是劳莱德修女会在当地创办的一所女子学校,学生全部来自中上层社会。德兰负责教授历史和地理。
在圣玛丽中学17年的教书生涯里啊,德兰从老师做到了校长,完整地修完了全部的管理课程,同时呢,也自学了印度语和孟加拉语。这段经历,为她日后成功创建和领导一个庞大的机构做了准备。修女们呢,都纷纷称赞她的管理才华,但是她却忧心忡忡。她认为呢,现代人在管理上过于依赖制度,而早在九岁那年父亲去世的时候,她就明白了,爱和真善才是真正靠得住的。
更让她忧心忡忡的是呢,在校园的高墙之外,街边上到处是痛苦呻吟、奄奄一息的人。这个时候呢,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席卷全球,战争使印度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饥荒,大概有500万人在这场饥荒当中丧生。与此同时呢,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圣玛丽中学恰巧处在冲突的中心地段,受冲突的影响啊,学校的粮食很快就不够吃了,全校200多个学生在挨饿。德兰只好出去借米,在带着勉强可够糊口的食物回学校的路上,她遇到了一群饥饿的难民,这些人追着她,乞求德兰给他们一点米。后来,多亏了一名英国军官的帮助,德兰才安全地回到学校。但是这件事几乎击垮了德兰,她因为没能回应饥民的请求,感到非常的羞愧和痛苦。
在教会的建议下,她决定离开这里,到大吉岭休整一段时间。在去大吉岭的一个火车站里呢,德兰忽然听到了一个声音,那个声音在说:“我很渴,我很渴。”循着声音呢,她看到人群中有一个虚弱的老人,正向她伸着一只手,悲苦地乞求帮助。她一下子怔住了,仿佛胸口挨了重重一击。这一天,她在这个呼求声中得到了第二次圣召。德兰认为呢,这是上帝在借着一个悲苦人的形象,指引她到穷人中去服侍穷人,并相信服侍穷人就是在服侍上帝。
于是呢,她再次回到了加尔各答。她告诉神父,自己决定离开修道院,住到平民区。这在当时是非常离经叛道的行为,因为按照规定呢,修女单独在修道院之外的活动必须受到严格限制,更何况是住到混乱的平民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德兰必须得到梵蒂冈教廷的特批,否则的话,她就得放弃修女的身份。
经过反复交涉之后,加尔各答主教勉强同意帮助德兰递信给梵蒂冈。信一封封地送到梵蒂冈,经过两年的争取和漫长的等待,德兰终于收到教皇的回复,答应她的请求,允许她先尝试一年。做完充满感激和虔诚的祷告之后,德兰去了集市,她挑选了最便宜的白色棉布,做了一件印度纱丽。除了纱丽上用来表明修女身份的三条蓝边和一个小小十字架,她打扮得和印度穷人们几乎一样了。她简单地处理了修道院的事务,就一个人搬到了平民区,开始她服务穷人的事业。
那么,她是如何在两手空空、单枪匹马的情况下,建立了20世纪世界上最成功的慈善组织的呢?和我们想象中的英雄故事不同啊,初到贫民窟的德兰,她并不知道要从何下手,因为她和身边的乞讨者一样穷,并没有多余的钱和食物可以给他们。
直到有一天呢,她在路上遇到了小男孩巴布。当时的巴布啊,一条腿断了,正在流血。德兰立马拿出随身携带的绷带和药物,给他止血,但巴布拒绝了她,他求德兰让他把药带回家,因为他的妈妈也在生病。德兰同意了,跟着去了巴布家。这是一个又黑又小的窝棚,巴布的母亲正躺在一个简陋的木板上,她患了结核病,很痛苦。面对这种情况,德兰也无计可施,只能把身上仅剩的几颗维生素丸交给这位妇人,陪她聊天,劝她放宽心。临走的时候呢,巴布的母亲对德兰说:“附近还有一位老人在生病,请你也去看看他吧。”于是啊,德兰又接连拜访了附近的好几个家庭,每个家庭的状况都非常糟糕。
这天晚上,德兰彻夜未眠。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收留上门的乞讨者,会告诉孩子们,这些人是远房亲戚。德兰知道,母亲之所以撒谎,是为了给这些可怜人留点面子,让孩子们不要轻视他们。德兰意识到,如今呢,她虽然没有力量拿出足够的面包和药品,但是她有手有脚,能够给孩子讲故事,给病人清理伤口,最重要的是,她可以给穷人爱和尊重,这些都是不需要金钱就能做到的事情。
第二天,德兰就在路边空地开办了一所露天学校,她有一肚子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孩子们,很快的,她的学生就发展到了40多个。她趁机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给他们的母亲讲一些卫生常识。德兰就这样慢慢地融入到了穷人中间,对他们的情况更加清楚。
在这些情况当中,最让德兰没想到的就是穷人对垃圾的依赖。刚到贫民窟的时候,她也想过要清理掉街道上堆积如山的垃圾,但是在这里生活了一阵子之后呢,她就发现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很多人就是靠捡垃圾度日,那些破铜烂铁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这种情况外人是很难理解的。有一天呢,市政府的清洁车就开了进来,车上的官员告诉大家,为了让他们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要运走这些垃圾。这个行为遭到了当地人强烈的抵制,双方僵持不下,几乎要打起来了。德兰听到这个消息也赶到了现场,她出面恳求官员取消这个计划。面对这个欧洲来的修女和她真诚的眼神,官员也动摇了,而且呢,为了不引起更大的冲突,他说:“看在修女的份上,这次就算了。”
第二天,修女在贫民窟阻止市政府清理垃圾这件新奇的事儿就登上了加尔各答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使得德兰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几个圣玛丽中学毕业的学生也看到了新闻,他们被老师的事迹感动,陆续来到贫民窟,成为她的第一批助手和追随者。
在这些女孩子们的帮助下,德兰建立了她的第一个垂死者收容所——倾心之家。当时的加尔各答非常混乱,据官方的不完全统计呢,这里每月大概有1000人死于街头。因为印度的传统观念里面呢,死人是不洁净的,应该避而远之。而且呢,在活人都照顾不过来的情况下呢,谁也不愿意把精力浪费在那些将死之人的身上。但是德兰决定帮助这些人,她认为哪怕再卑微的人,也是尊贵的生命,需要在临死前得到尊严和温暖。她向当地的药材商筹募了一些简单的医疗药物,一个好心的朋友为她提供了一间小屋子,清心之家就这么成立了。
很快这里就挤满了各种重病者,因为虽然这里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但是会有人帮他们清洗伤口、缠绷带,最重要的是,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有人握住他们的手,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被爱。
随着收容所的影响越来越大,德兰带领几个女孩在贫民窟工作的事情啊,渐渐传到了加尔各答主教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觉得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让女子到处乱跑,有失体统。他要求德兰立即终止现在的工作。德兰给主教的回复是一叠厚厚的文件,这是一份申请成立修会的规划书。因为德兰早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她知道只有自己成立一个新的修会,让有意愿的女孩在这里宣誓成为修女,并接受培训,才能够名正言顺、长长久久地把这份事业做下去。
虽然近100年来,梵蒂冈从未批准过新的修会成立,但是德兰可不会因为这些困难而退缩。这次啊,没有等太久,德兰就收到了回复,规矩重重的教会破天荒地批准了她的请求,同意她在加尔各答创办一个崭新的地方性修会,仁爱传教修女会正式成立了。
修女会的成立结束了德兰赤手空拳闯天下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她的行列当中,儿童中心、麻风病人收容所、临终关怀院也在印度各地一所接一所地创办起来。这些收容所关怀院的出现,给印度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它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印度人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德兰的感召下,一些出身贵族的女子也频繁地出入修女会,和修女们一起照料那些不久于人世的穷人,这在过去啊,是不能想象的。
1965年,因为仁爱传教修女会在印度的卓越成就,罗马教皇批准它为国际性修会,这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德兰和她的修女们就不止属于印度,而是可以为全世界的穷人服务了。这对德兰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惊喜,因为地方性修会要成为国际修会,一般需要30到40年的努力,而仁爱传教修女会仅用了15年。这一年,德兰55岁,她的修女会成员大概有100人。她深知要负担更大的使命,帮助更多的人,现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德兰就开始在世界各地奔走呼唤,她发表各种演讲,号召人们加入她的行列,为穷人做一些事情。而世界也热烈地回应了她的呼唤。最早的回应来自那些她帮助过的穷人,他们把她看作是英雄和天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称她为天神的女儿。他们会把家里难得的药品和食物送到收容所,有能力的时候,会直接加入她的工作,亲自帮助那些和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而最让德兰动容的回应,是那些身处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谢。有一次呢,她在街边遇到了一位情况非常糟糕的妇女,德兰把她带到收容所,扶到床上,握住她的手,这位妇女露出了美丽的微笑,说:“谢谢你。”然后就死去了。这个故事德兰在不同场合讲过很多次,她说:“如果我换成她,在这样的绝境中,我可能会抱怨,会说我很饿,我很冷,我浑身都在疼。然而,这位妇女却说谢谢。”这句话让她感受到了穷人的伟大与可爱。
更多的回应来自世界各地,她成为了20世纪获奖最多的人。据不完全统计呢,她一生大概获得了80多项荣誉和奖励,这些奖代表了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人群对她的认可和敬仰。作为出生在斯科普里的阿尔巴尼亚人,她获得了印度国籍和美国荣誉公民的身份,各大航空公司主动提供免费机票,供她去各地演讲,全世界的报纸和电视都在报道她的事迹,各种捐助纷纷而来。更重要的是呢,千千万万的人加入了她的队伍,仁爱传教修女会分会迅速在罗马、坦桑尼亚、加拿大、英国、美国、越南、古巴、苏联等世界各地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呢,修女会的成员也在不断扩大。1960年,由修士组成的兄弟会成立,校友会和义工团队也陆续建立。虽然队伍迅速壮大,但是德兰呢,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为穷人谋取福利的机会。
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啊,她就提议取消颁奖典礼前的宴会,把相关费用捐给穷人。这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第一次有人提出这种请求,但是基金会最终还是答应了德兰,并且发起了一场全国性捐助,德兰为穷人筹募到了捐款40多万瑞币。
还有一次呢,德兰乘飞机从伦敦返回印度,午餐的时候啊,她看到空姐把剩余的飞机餐都倒掉了,觉得非常可惜,因为这些饭呢,比临终关怀院的食物要好多了,很多穷苦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吃过这么好的午餐。在同行乘客们诧异的目光下,她请求空姐把剩余的饭菜送给她。这一天,德兰获得了大丰收,她打包了飞机上所有的剩余午餐。而在她的影响下呢,各个机场都效仿了这个行为,把多余的飞机餐捐赠出来,这样呢,她就又给穷人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食物供应渠道。
巨大的成就和名声并没有改变德兰的初衷,她仍然和从前一样默默地工作。每天早上04:30起床,先做完祷告和弥撒,然后呢干一些杂活,比方说打扫院子呀,或者清理厕所啊。八点钟开始工作,照顾麻风病人和垂死者,或者呢是去医院和学校巡视。中午在休息半小时之后,参加集体祈祷,会见各种客人,处理修会的事情。接着呢,参加晚上的礼拜和祷告,修女们都休息之后啊,她还必须工作到深夜,因为她一直坚持亲自处理世界各地的来信。
德兰始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她的理念,那就是待在穷人中间,像他们一样生活,直接为穷人服务。她也是这样引导和管理仁爱修女会的。她一直通过各种努力,提倡身体力行的实践仁爱,防止善行流于表面和形式。她规定呢,修女会的修女们不管身处何种职位,每天至少要有两个小时直接服务于穷人。
1964年的时候,她曾经成立了德兰修女国际合作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1993年,已经83岁的德兰却亲自解散了这个合作会。因为啊,她看到了这个庞大的组织制度化、官僚化的风险。她写了一份公开信,呼吁大家呢,与其通过这个机构做事捐款,不如直接去各个修会里帮忙,或者是就近照顾需要帮助的人和自己家里那个需要爱的人。
到1997年,德兰修女逝世的时候呢,仁爱传教修女会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办了600多所分会,分布在127个国家,共有修女修士7000多人。他们为艾滋病、肺结核、麻风病等各种贫病者提供医疗照料,在贫民区开办小学,为失业者提供缝纫、手工艺等就业培训,建立儿童福利与教育中心、未婚妈妈之家以及收容所,帮助那些无家可归者、重病者、垂死者等各种各样需要帮助的人。
德兰修女的故事啊,基本上就讲到这了。她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激发了整个世界各个阶层的人投入到帮助穷人的善行中。那么它的秘诀在哪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在这本书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德兰修女的三段话找到答案。
曾经有人就问德兰修女啊:“你是怎么样做到这一切的,以数以百万计的穷人,如何帮得过来啊?”德兰反问他说:“100万要从哪里开始数呢?”那个人就回答:“一。”德兰说:“我也是从一数起,然后二、然后三、然后更多。”从一开始,是德兰修女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她充分重视每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有多卑微、多渺小,她都认可他的价值,给予尊重。这并不仅仅出于做事的技巧,而是她发自内心地认为穷人是可爱的、值得尊敬的人。她一直在传达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你可以一无所有,什么都不是,但是呢,你始终拥有唯一的、尊贵的生命,能够给出爱,也值得被爱。
还有人对德兰修女的工作提出质疑,批评她只关注贫困,却忽略贫困的根源,比方说社会体制啊、分配不公啊等等问题。德兰说:“如果有一个人即将死去了,根本没有时间探究他为什么会落入这般田地,唯一要做的就是帮他平静、有尊严地离开。”这是德兰修女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她所倡导的慈善和仁爱,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帮助和服务。她终生都在努力地避免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和专业化。她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慈善方式,那就是直接伸出援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比起制度和支票,这种亲自参与、直接行动的方式更可靠。毕竟呢,这是每个有手有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德兰修女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是她重新阐释了贫穷的概念。她那段著名的语录,曾经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播报,感动了无数人。她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也并不单指没有依附,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呢,也并不单指需要一个住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1997年9月5日,87岁的德兰修女在位于加尔各答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去世。印度为她举行了国丧,全世界都在哀悼她的离开。80多年前,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看到教会门口排队领面包的穷人,德兰问父亲说:“有没有治疗贫穷的药物呢?”她的父亲没有给她答案,但是她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回答了童年的问题。她放弃了修女和教师的生活,一头扎进贫民窟,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在一起,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践踏的时候,还给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这样评价她:“德兰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和有行动的爱,医治了人类最严重的疾病——自私、贪婪、享乐、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